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21-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日本经济从二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开始,讲述了日本企业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复兴、发展和衰落。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选取了大家耳熟能详,业内也分析过再三的知名企业,但是切入点与众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之外,同时对日本的文化、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都有所涉及,视角独特,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尤其在最近几年,日本企业的危机肉眼可见,中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互联网的繁荣,似乎已经可以超越日本多年的发展。作者从日本企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在以“苹果”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崛起的今天,日本的传统企业到底遇到了怎么样的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章 研究现代日本企业史的意义
 - 1 经营学史就是经营学本身
 - 企业家的困惑
 - 百年经营学的追求
 - 经营学是一种方法论
 - 2 日本企业的发展史是绝好的事例
 - 完整的兴衰史
 - 优势与劣势的转换
 - 日本企业的应对
 - 3 企业兴衰史是企业家顿悟的契机
 - 历史还是一面镜子
 - 企业家的顿悟
 - 第一章 废墟上重建
 - 1 战后的改造
 - 解散财阀
 - 拆分大企业
 - 鼓励成立工会
 - 2 日本企业的重新出发
 - 战争损失的处理
 - 倾斜生产政策
 - 间接融资的盛行
 - 企业所有概念的模糊
 - 3 狼狈的经营者
 - 国民生活的贫困
 - 提心吊胆的创业者
 - 经营之神被点名批判
 - 丰田汽车的创业者黯然退场
 - 权威不足的新经营者
 - 4 战争的遗产
 - 国家总动员体制
 - 战时增产与生产管理
 - 战时的技术与战后的发展
 - 第二章 起飞的条件
 - 1 美国的援助和日本企业的努力
 - 占领政策的改变
 - 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
 - 引进先进技术
 - 学习美国的生产管理
 - 开始重视产品质量
 - 2 美国的资金援助和世界银行的融资
 - 美国的资金提供
 - 撬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 三菱造船的瞒天过海
 - 急需扩产的丰田汽车
 - 3 劳使关系的缓和与劳动力的补充
 - 从斗争到协同
 - 特殊斗争方式:春斗
 - 人手不足与劳动力补充
 - 4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重新确立
 - 雇佣关系趋于稳定
 - 摸索新的薪资制度
 - 年功薪资制度的特征
 - 激烈的内部竞争机制
 - 第三章 努力争上游
 - 1 重回国际市场
 - 市场经济与政府的作用
 - 对失去优势行业的调整
 - 2 基干行业的牵引
 - 钢铁业的突围
 - 川崎制铁千叶工厂模式
 - 从世界银行争取融资
 - 技术的选择
 - 西山计划对日本各行业设备投资的影响
 - 3 传统优势行业的努力
 - 复苏与市场的扩大
 - 纺织企业的分化
 - 4 中小企业的主动出击
 - 日本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技术方面的承前启后
 - 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无形向心力
 - 1 利益核心模糊所产生的凝集力
 - 空虚的决策中心
 - 利益核心的模糊
 - 小集团经营核算
 - 2 没有核心的日本企业集团
 - 企业集团的形成
 - 企业集团的目的
 - 相互持股如何稳定企业的经营
 - 银行的作用
 - 综合商社的角色
 - 企业间的组织力
 - 3 交易吸引下的外包系列
 - 外包系列的形成
 - 日本外包系列的特色
 - 二重结构的争论
 - 第五章 神话的诞生
 - 1 与巨人的正面对抗
 - 自由化的威胁
 - 对外资企业的背水一战
 - 小松制作所阻击成功
 - Made in Japan与劳动者的劳动意欲
 - 2 模仿与超越
 - 从引进技术开始
 - 无奈的却是明智的选择
 - 残酷的竞争带动行业的飞跃
 - 进军全球电视机市场
 - 占领电视机行业的制高点
 - 3 敢于超越榜样
 - 比肩世界的信念
 - 东京奥运会和瑞士的钟表大赛
 - 世界第一款石英电子表
 - 超越瑞士钟表业
 - 4 相信自己的奇迹
 - 开拓市场的坚定信念
 - 杯面的诞生
 - 方便面走向世界
 - 5 神话的标签
 - 日本式经营
 - 会社主义
 - 第六章 日本是第一
 - 1 日本企业的创造力
 - 傅高义惊叹什么
 - 产品构想力带来的杰作
 - 现场磨合能力带来的高效率
 - 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 2 日本汽车行业成为经济大国的代表
 - 汽车产量超过世界第一的美国
 - 从组装生产开始
 - 形成自己的生产方式
 - 产品质量赶超欧美
 - 经济大国的代表
 - 3 日本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 日本企业获得世界第一
 - 入围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
 - 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的行业分布
 - 4 持续增长的课题
 - 德鲁克的警告
 - 注重提高效率的办公室革命
 - 对经营战略的朦胧认识
 - 第七章 政治的压力
 - 1 贸易摩擦
 - 市场环境中的政治压力
 - 美日贸易摩擦的开始
 - 贸易摩擦的激化
 - 危机下的增长
 - 2 专利交锋
 - α冲击波
 - 全自动单反相机的专利问题
 - 技术贸易的较量
 - 3 汇率操作
 - 广场协议与日元升值
 - 资本的运作
 - “土地本位制”的经营
 - 海外并购掀高潮
 - 4 生产转移海外
 - 更好的控制成本的方法
 - 日本企业海外生产的不同阶段
 - 进军海外最初的认识误区
 - 第八章 走向大竞争
 - 1 挑战规制政策
 - 宅急便概念的诞生
 - 快递市场的网络外部性
 - 新市场的激烈竞争
 - 2 从规制走向大竞争
 - 规制缓和的浪潮
 - 扭亏为盈的国有铁路民营化
 - 在受管制的竞争中开始的通信自由化
 - NTT的拆分与通信市场的重组
 - 大竞争波及其他行业
 - 金融大爆炸
 - 3 竞争中的创新
 - 通常性创新的效果
 - 平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
 - 过时技术与小企业
 - 游戏行业的淘汰
 - 平台型市场的进入门槛
 - 第九章 成长的极限
 - 1 企业的寿命
 - 市场的消失
 - 市场增长中的市场失败
 - 技术领先与市场消失
 - 成长的极限与企业的努力
 - 企业平均寿命说的冲击
 - 2 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 多角化经营与企业成长
 - 多角化经营的两种途径
 - 程式化的发展战略
 - 世纪末年的“选择与集中”
 - 3 寻找新的突破口
 - 技术经营的实践
 - 日本高清电视没能成为世界统一标准
 - 简易携带型电话的昙花一现
 - 用APS新标准创造市场的失败
 - 技术经营尚未带来突破
 - 第十章 失去了什么
 - 1 企业观的变化
 - 员工不再是个宝
 - 股东地位的重建
 - 新企业观的形成
 - 2 失去时代的持续努力
 - 模拟技术的最后辉煌
 -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诞生
 - 佳能对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推进
 - 被动式的ISO认证的流行
 - 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 3 数码时代的曙光
 - VAIO与数码时代的生产
 - i-mode的光与影
 - 第3次创业潮的起伏
 - 网络企业的兴起
 - 4 竞争力的重新构建
 - 失去的是竞争力
 - 重新出发的起点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984年5月,是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国家一级出版社,承浙大几代学人“求是”“创新”精神,为一个拥有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等各类出版资质,出版范围涵盖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年出版新书1500种以上的综合性出版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