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2千字
字数
2022-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辑主要收录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和旅游空间重构的问题。
内容简介
书中重点研究旅游发展如何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和家的形式和生活方式?旅游发展如何影响少数民族社区身份认同和旅游发展态度?旅游发展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业缘组织的形成和互助模式的生成?
本辑还研究了交通空间重构与旅行者流动性的关系,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对旅游园区用地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一)
- 主编的话(二)
- 主编导读
- 遗产旅游发展背景下社区的文化公民身份演变与影响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1.现实背景
- 2.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界定及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界定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一)遗产化与身份认同
- 1.从遗产到遗产化
- 2.遗产化与身份认同
- (二)从公民身份到文化公民身份
- 1.公民身份的文化转向
- 2.文化公民身份界定
- (三)身份认同与文化公民身份
- (四)社区文化公民身份与遗产旅游可持续
- 三、研究设计
- (一)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路径
- 1.案例地选择及理由
- 2.调查设计
-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1.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及其收集
- 2.资料分析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介绍
- (一)遗产的自然状态:社区文化公民身份的无意识阶段
- 1.传统村社治理时期
- 2.国家治理介入时期
- (二)遗产的旅游价值被发现:社区文化公民身份的个体觉醒
- 1.“在地”哈尼人文化主体性缺失
- 2.“非在地”哈尼人文化公民身份的个体觉醒
- (三)遗产的文化价值被认可:社区文化公民身份的群体行动
- 1.“非在地”哈尼人的文化赋权
- 2.“在地”哈尼人的文化被去权
- (四)遗产旅游发展:社区文化公民身份多元化
- 1.“非在地”哈尼人的文化公民身份实践
- 2.“在地”哈尼人的文化公民身份实践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1.遗产化与社区文化公民身份形成过程
- 2.遗产旅游发展与社区文化公民身份形成过程
- 3.社区文化公民身份对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二)结论探讨
- 1.文化公民身份概念深化
- 2.遗产旅游本质探讨
- 3.社区文化公民身份作为遗产旅游可持续途径的优越性
- 4.加强个体文化公民身份建设,推动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 流动的白族手工艺社会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1.现实背景
- 2.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界定及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界定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 (二)旅游与传统手工艺研究
- (三)乡村市场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案例地选择与调研过程
- 1.案例地选择原因
- 2.田野调研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1.观察法
- 2.访谈法
- 四、研究介绍
- (一)流动的社会网络:从“同乡同业”到“全域同业”的白族银器村
- 1.从流动的行商到相对固定的坐商
- 2.内生性网络主导与外延性网络辅助
- 3.旅游驱动下的“返乡创业”:旅游业与银器加工业协同发展
- 4.网络与物流带动下的“全域同业”:跨地域全国性市场体系形成
- (二)旅游影响下的白族银器产品体系与族群符码
- 1.银器产品体系:由民族饰品转向高端生活器具
- 2.生产与旅游销售场域:族群符码的商品转换
- (三)旅游影响下的乡村市场变迁与社会结构重构
- 1.新华村旅游发展与周边市场结构变迁
- 2.旅游影响下银器专业市场的发展
- 3.专业市场体系影响下的社会结构特征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讨论
- 1.旅游村落与一般村落社会结构重构的差异性
- 2.手工业为主要生计模式的村落与一般乡村社会的差异性
- 旅游发展中非政府组织的嵌入研究:基于信任视角的多案例比较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1.现实背景
- 2.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界定及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界定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一)旅游情境中的非政府组织研究
- 1.研究进展
- 2.研究评述
- (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信任研究
- 1.研究进展
- 2.研究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分析框架
- 1.以往分析框架的局限性
- 2.双重嵌入的分析框架
- (二)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 1.案例选择
- 2.研究过程与方法
- 四、研究介绍
- (一)基金会嵌入中的抵抗与配合
- 1.基金会的嵌入背景
- 2.被动配合:地方政府对基金会的态度
- 3.积极抵抗:社区对基金会的态度
- (二)FFI嵌入中的合作与疏离
- 1.FFI的嵌入背景
- 2.从合作到限制:地方政府的态度转变
- 3.从欢迎到回避:与社区的互动分析
- (三)协作者中心嵌入中的信任与猜疑
- 1.协作者中心的嵌入背景
- 2.隐形与凸显:地方政府与协作者中心的关系
- 3.信任与猜疑:协作者中心与社区的关系
- (四)非政府组织的嵌入行为解读
- 1.非政府组织的嵌入方式
- 2.非政府组织地方嵌入的影响因素
- 3.非政府组织的行为逻辑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讨论
- 1.研究局限
- 2.研究展望
- 道路空间中旅行者的流动性实践:物质性与社会性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1.现实背景
- 2.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一)社会科学的“流动转向”
- 1.新的流动性范式
- 2.理解流动性:从概念到内涵
- (二)旅游流动性研究进展与评述
- 1.旅游研究的“流动转向”
- 2.旅游流动性的多种实践模式:围绕自助旅行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分析框架建构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1.流动性范式下的研究方法
- 2.田野调研过程
- 四、研究介绍
- (一)旅游流动语境下的川藏公路及其重构
- 1.道路转型:从交通要道到旅游景观道
- 2.旅游流动语境中川藏公路的表征意象
- (二)道路旅行者的物质性实践与流动体验
- 1.道路空间中旅游流动的类型与模式
- 2.旅行者流动中道路空间的物质性实践
- 3.道路旅行中的流动体验:中介、身体与情感
- (三)道路旅行中流动的人地关系与社会关系
- 1.道路旅行中的人地关系生产与地方建构
- 2.道路旅行中社会关系的实践图式与逻辑
- (四)道路旅行中流动的亚文化解读与意义建构
- 1.道路旅行的亚文化解读:后现代风格的流动
- 2.道路旅行流动的多元意义建构:个体、地方与社会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讨论与展望
- 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对旅游园区用地的影响研究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1.旅游园区开发往往伴随着房地产开发,发展并不理想
- 2.国内土地管理制度与旅游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 (二)问题的提出
- 1.广东省旅游用地政策是如何出台的?其影响机制是怎样的?
- 2.不同历史时期成立和发展的旅游园区,其用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3.土地管理制度和旅游用地政策是如何影响旅游园区的土地取得与开发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一)研究综述
- 1.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与多主体博弈
- 2.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与园区开发
- 3.土地管理制度与旅游园区用地
- (二)理论基础
- 1.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2.博弈论
- 3.讨价还价
- 4.寻租
- (三)小结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案例调研
- 1.研究案例选择
- 2.调研过程
- 3.调研方法
- 四、研究介绍
- (一)广东省旅游用地政策研究
- 1.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土地政策的变迁
- 2.近年来广东省土地管理主要情况
- 3.广东省出台旅游用地政策
- 4.广东省旅游开发模式的转变
- (二)土地管理制度与七星岩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 1.七星岩旅游度假区成立
- 2.七星岩旅游度假区快速发展阶段及土地管理制度影响
- 3.七星岩旅游度假区停滞阶段及土地管理制度影响
- 4.七星岩旅游度假区萎缩阶段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 5.七星岩旅游度假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小结:土地管理制度对度假区用地的影响
- (三)土地管理制度与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
- 1.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简介
- 2.早期政府主导开发阶段
- 3. 2008年之后的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发展阶段
- 4.旅游产业园区土地开发前期的博弈
- 5.旅游产业园区土地开发中的博弈
- 6.小结:园区用地过程中政府、企业、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博弈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1.广东省旅游用地政策特点和出台的影响机制
- 2.不同发展时期的旅游园区用地特点
- 3.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对旅游园区用地的影响研究
- (二)实践意义
- 1.旅游园区用地的特殊性
- 2.下一步政策建议
- 3.做好旅游产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的管控
- (三)下一步研究方向
- 旅游背景下的乡村重构:模式选择、作用机制与影响调控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1.现实背景
- 2.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界定及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界定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一)国内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 1.研究进展
- 2.研究评述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1.研究进展
- 2.研究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路径
- 1.采取案例研究的原因
- 2.案例地选择
-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1.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及其收集
- 2.资料分析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介绍
- (一)袁家村乡村遗产化:重构维度与影响调控
- 1.空间重构:袁家村遗产化空间的诠释
- 2.经济重构:作为经济主体的遗产化食物
- 3.社会重构:后遗产化时代乡村的影响与调控
- (二)莫干山乡村绅士化:重构维度与影响调控
- 1.空间重构:莫干山乡村绅士化的空间诠释
- 2.经济重构:民宿作为莫干山经济主体的发展态势
- 3.社会重构:后绅士化时代乡村的影响与调控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果
- 1.遗产化:袁家村的经验与模式选择
- 2.绅士化:莫干山的经验与模式选择
- 3.遗产化与绅士化的内在联系
- (二)结论与讨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不足与讨论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