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本魅力十足的科普书,从大脑科学的层面着手向读者们展示了大脑运作的过程、大脑对人类行为和情绪的影响,进而深入到哲学层面,探讨了大脑在人类身份识别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传递了一种生物式、哲学式的思维方式,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大脑、做大脑的控制者,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人生。作为MIT关于脑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教授,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大脑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如何影响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社会行为。

全书涉及大脑医学、科技、心理学、文学、哲学(古希腊、启蒙、存在主义),写作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通过引入文学、戏剧等元素营造了轻松幽默的氛围,角度新颖,层层深入,寓教于乐,富有哲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是什么塑造了你?
  • 第一部分 大脑的神秘性
  • 第1章 吃掉大脑
  • 第2章 我,机器人?
  • 第3章 它很复杂
  • 第4章 破除神秘
  • 第5章 具身认知
  • 第6章 大脑非孤岛
  • 第二部分 生物性思维
  • 第7章 先天和后天
  • 第8章 疯癫与文明
  • 第9章 神经黑客
  • 第10章 我与我脑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物性思维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11 本(84)#《生物性思维》🚢如果你拥有聪明的头脑或是个成功人士,你会为你的智慧而骄傲;如果你是运动员,你会为你的协调性和耐力而骄傲,而这两者也是你大脑的产物(至少部分是的);如果你为人父母,你会担心你的孩子的大脑健康、发育和训练情况;如果你是祖父母,你可能会担心你自己的大脑老化和萎缩的后果;如果你不得不与他人交换一部分身体,那么你的大脑可能是你考虑交换的最后一个部分。你的大脑定义了你。🚢你所感知的事物实际上不一定代表你大脑外的客观现实。无论结果如何,这项思想实验本身的前提是,活在罐子里的大脑不会违背物理学定律,而且这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如果科学进步最终有可能让脱离身体的大脑保持存活状态,那么这暗示着罐子里的的确确有一个简化到无法再简化的你。🚢大脑的神秘性保护着关于思维与身体、自由意志及人类个性本质的古老观念。从小说和媒体中随处可见的关于超自然、超复杂大脑的描述,到强调无机品质或将心理过程局限在神经结构内的、关于认知功能的更冷静且更科学的概念,大脑的神秘性以多种形式体现。大脑的理想化同时影响着外行和科学家(包括我在内),而且它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兼容。🚢人为地将大脑和身体区分开来是大脑神秘性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在这一章,我们将看到,以非生物性的语言刻画大脑,尤其是随处可见的将大脑类比为电脑,加剧了这种人为的区分。真正的大脑是肮脏的,其中充斥着液体、化学物质和被称作神经胶质的胶状细胞。我们生物性思维(或心灵)的核心器官更类似于我们体内的其他器官而非人造仪器,但我们思考和谈论它的方式却常常误解和歪曲了它的本质。🚢神经电可以被置于脑细胞之外的甚至位于头部以外的电极远程监测到,因此电活动成为大脑功能的一个尤为突出的标志。如果你做过脑电图,那你应该见过将细小的电线贴在你头皮上的情景(或是通过一个夹子连接),这样做能将你的大脑活动做电记录。这个监测过程有助于医生发现癫痫、偏头痛和其他异常病症的征兆。🚢“很复杂” 或其他有类似效果的言辞也是你可能听过的对人脑的形容。作为一名一流的神经科学家、处于学术前沿的艾伦脑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官,克里斯托弗・科赫称大脑是 “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他的意见得到了无数人的共鸣。神经生物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大卫・伊格曼有一句妙语:“如果我们的大脑足够简单,我们就不能足够聪明地理解它。”“没有一台电脑接近它的复杂性。”🚢当我们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考虑大脑的复杂性时,我们很容易接受它的神秘性。在克服了大脑的复杂性后,我们可能会将大脑看作裹在重重迷雾中的谜。无论大脑是神造的还是演化而来的,我们如何才能明白它的运转方式呢?如果我们试图放弃理解大脑和它所有的美好属性,那或许是因为我们认为,人类的智慧根本无法与数以十亿计的细胞、数以万亿计的连接和数不清的分子斗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脑神秘性的影响

      一、三大谬误因为大脑的神秘性,人们对大脑认识的三个谬误:第一个谬误是,大脑和躯体是可分离的。第二个谬误是,大脑比躯体更强,而且受到的限制更少。第三个谬误是,大脑黑客行为是一种挣脱人体任何限制的好方法。二、受影响的三个领域大脑的神秘性是怎样通过将人类行为问题还原为大脑的问题来束缚我们的文化的?有三个领域颇受大脑神秘性的影响,分别是心理学、医学和科技领域。在心理学中,这种神秘性促使人们认为大脑是驱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当我们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时,我们通常最先想到的是与大脑有关的原因,而对头部之外的因素关注较少。这导致我们过分强调个人作用,而过度轻视从刑事司法到创造性创新等属于文化现象范畴的环境的作用。我们应该承认,身体的生理环境包括大脑在内,但又不限于大脑,这个观点为每个人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提供一个明确的交会点。大脑中的任何活动都是我的心理与环境、我的历史以及包括你在内的我的社会关系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医药领域,大脑的神秘性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让因罹患精神疾病而产生的耻辱感长久地持续下去。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在精神性失常与大脑功能失常之间画等号,使得人们在寻求治疗方法时产生了偏离,导致人们对药物治疗产生更多的依赖,而对谈话疗法之类的行为干预兴趣寥寥。将精神疾病单纯视作大脑疾病,忽略其背后的文化等因素,我们就无法正确应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状况。我们的思维建立在物理基础之上,接受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打消将精神疾病视为失德的传统倾向。在科技领域,大脑的神秘性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图景的想象,产生了很多围绕着科幻小说及 “入侵大脑” 的思路展开以实现对智力的提升,甚至将我们的思维上传并永久保存(例:益智药物)。对通过大脑科技提升认知能力和实现永生的探求,代表着大脑的神秘性和对我们自身生物本质的极端否认。从历史经验来看,对大脑的侵入性操作伴随着高发性损伤,而且仅能帮助最为虚弱的病人。符合社会需求的神经技术性创新也许最好留在我们的头脑之外。通过将大脑去神秘化,我们能更好地改善生活,同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涌现的科学与伦理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神经,大脑,认知和未来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