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小见大,以基层乱象、微腐败和基层负担重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基层干部如何作为、基层改革如何进行的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学习小组”的评论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以抽丝剥茧的分析为特色,阅读量大多达“10万+”。 本书以“透视基层”为主题,分析了基层乱象、微腐败和基层负担重等热点问题,并对基层干部如何作为、基层改革如何进行提出了独到见解。

本书以小见大,基于新闻案例和实地调查材料,剖析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力图呈现中国之治在基层的复杂实践。 本书真实再现巨变中的基层实践,揭示基层运行规律,从中发现真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一、变局
  • 二、加速的社会
  • 三、大国之治
  • 一 基层乱象,怎么办
  • 必须保卫社会
  • 一、报复
  • 二、机制
  • 三、保卫
  • 一起教师集访事件背后的基层治理困境
  • 一、焦点
  • 二、困境
  • 三、性质
  • 四、解决
  • 基层“闹缠”现象如何破解?
  • 一、“闹大”的背后是利益
  • 二、讨价还价的空间
  • 三、利益分化
  • 四、如何解决
  • 烧散煤被拘留,如何避免折腾式治理?
  • 一、三个问题
  • 二、普遍问题
  • 三、治理风险
  • 贫困县为何敢斥巨资建广场?
  • 一、并非个例
  • 二、扶贫战略
  • 三、锦标赛体制
  • 四、发展现状
  • 基层如何守住疫苗安全底线?
  • 一、溃败
  • 二、混乱
  • 三、治理
  • 出租车行业管理,为什么总是管不好?
  • 一、乱象
  • 二、根源
  • 三、痼疾
  • 四、怎么办
  • 乡镇赌博业是“社会之癌”
  • 一、乡村赌博业态
  • 二、乡村赌博的灰色产业链
  • 三、赌博是乡村社会之癌
  • 外国留学生妨碍公务,不能“批评教育”了事
  • 一、问题
  • 二、逻辑
  • 三、对策
  • 女教师“绝笔信”事件:一条诡异的上访之路
  • 一、信访
  • 二、维稳
  • 三、施策
  • 超载的悲剧
  • 一、治超
  • 二、统筹
  • 三、行业
  • 这年头,黑恶势力也“进化”了
  • 一、“转型”
  • 二、难题
  • 三、标准
  • 四、扫灰
  • 还有规则,值得敬畏
  • 如何破解“政府在做,群众在看”的现象?
  • 二 基层腐败,怎么治
  • 警惕基层灰色利益链的形成
  • 一、灰色利益链
  • 二、基层权力清单
  • 三、代理人体制
  • 四、警惕基层权力蜕变
  • 如何破解砂石盗采的灰色利益链?
  • 一、砂石盗采
  • 二、灰色利益
  • 三、解决之道
  • 塌方式“微腐败”如何产生?
  • 一、特点
  • 二、发展
  • 三、环节
  • 四、治理
  • 如何破解“一换就乱”顽疾?
  • 一、乱象
  • 二、隐患
  • 三、治理
  • 操场埋尸16年,谁在合谋?
  • 一、白骨
  • 二、灰化
  • 三、照拂
  • 四、涤荡
  • 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如何运作的?
  • 一、关键
  • 二、基础
  • 三、强化
  • 能人与村霸
  • 一、能人
  • 二、治理
  • 三、公司化
  • 从曹园到袁府:深宅大院里的秘密
  • 一、大院
  • 二、疑问
  • 三、折腾
  • “微腐败”,怎么治?
  • 一、一个经验:补上制度漏洞
  • 二、“微腐败”为何多“窝案”?
  • 三、完善规则,对人监管
  • 四、基层执纪重点在“防”
  • 五、让执纪融入治理体系
  • 三 基层减负,怎么减
  • 基层负担从何而来?
  • 一、起因
  • 二、治理
  • 三、矛盾
  • 四、平衡
  • 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泛滥,谁之过?
  • 一、“压力型体制”的形成
  • 二、“压力型体制”的弊病
  • 三、检查考核权实质化后的问题
  • 四、上下责、权、利的不对等
  • 五、治本之策
  • 讲真话的乡村女教师:基层形式主义何时休?
  • 一、“忍”术
  • 二、由来
  • 三、形式
  • 扶贫变扰民,形式主义可休矣
  • 一、群众
  • 二、对象
  • 三、方法
  • 四、模糊
  • 脱贫攻坚不要搞“大跃进”“浮夸风”
  • 一、现象
  • 二、根源
  • 三、干部
  • 县长被逼当场落泪,到底怎么回事?
  • 给基层减负,到底该怎么减?
  • 一、出击
  • 二、心态
  • 三、形式
  • 四、原因
  • 五、人才
  •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到底如何破除?
  • 一、时机
  • 二、对症
  • 三、异化
  • 四、解决
  • 党员干部下沉,这个大动作好!
  • 四 基层干部,怎么干
  •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现象值得警惕
  • 一、现象
  • 二、群众
  • 三、干部
  • 四、症结
  • 乡镇工作怎样才能留住年轻人?
  • 一、新老更替中的“代沟”
  • 二、年轻干部的“根”扎不进基层
  • 三、年轻乡镇干部的成长路线
  • 四、让年轻干部拥有“事业感”
  • 常务副市长身兼46职的制度逻辑
  • 一、产生
  • 二、作用
  • 三、定位
  • 扶贫干部“狠怼”贫困户,为何获得一片点赞?
  • “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如何可能?
  • 一、体系
  • 二、入手
  • 三、重点
  • 四、干部
  • 干部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 一、干部
  • 二、经验
  • 三、“脾气”
  • 女干部的难,请您多理解
  • 一、基层“粗糙”的工作令她们很受伤
  • 二、女性“中坚干部”现象如何看
  • 三、女干部能更多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吗
  • 四、上升基础还在走进群众
  • 基层女干部拒绝升官遭处理,冤不冤?
  • 一、选拔
  • 二、责任
  • 三、方向
  • 基层尚粗糙,执法需冷静
  • 一、基层执法
  • 二、灰色地带
  • 三、扔车执法
  • “拥挤”社会,秩序如何维护?
  • 一、医、警
  • 二、差异
  • 三、拥挤
  • “麻将馆禁令”,是不是在“一刀切”?
  • 一、赌博
  • 二、经营
  • 三、打击
  • 群众工作是关乎人心的政治
  • 把群众动员起来
  • 基层防疫一线干部
  • 五 基层改革,怎么改
  • 灰色,理解基层治理的另一个维度
  • 一、灰色
  • 二、困境
  • 三、转型
  • 四、治理
  • 基层政权机构改革,路在何方?
  • 一、定位
  • 二、原则
  • 三、方向
  • 如何克服官僚病?
  • 一、事件
  • 二、问题
  • 三、生态
  • 四、改善
  • 公安改革,切不可让牺牲奉献的民警感到被抛弃
  • 一、根源在哪里
  • 二、空间还有么
  • 三、借鉴意义
  • 一位基层民警牺牲背后的警界真问题
  • 一、矛盾
  • 二、尴尬
  • 三、要求
  • 四、致敬
  • 基层组织任期3年改为5年,背后有何考量?
  • 一、重新认识基层组织
  • 二、为什么要改任期
  • 三、如何保证改革有效
  • 消防改革,需要考量什么?
  • 一、供需
  • 二、专业化
  • 三、基础工作
  • 四、要求
  • 从一个村子观察猪肉价格为何大涨
  • 一、周期
  • 二、转变
  • 三、政策
  • 四、塑造
  • 五、复杂
  •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改革逻辑
  • 一、倒逼
  • 二、探索
  • 三、启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是亲情与国法的两难。面对公与私的抉择,古人给出的答案是权衡轻重。在关乎天下人利益的危急关头,大义灭亲也值得赞许。但是如果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那重亲情而轻法度仍是首要原则。其次,特权和平等的两难。这到最后,恐怕要取决于作为 “家天下” 的一家之主,也就是皇帝的选择了。亲情维系的特权层级社会的治理成本比较低,也更加稳定,但是欠缺公平,也需要较长时间形成;而法制平等的散沙式社会可以实现更高的行政效率,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强大,但会让人心变坏。而君王选择哪一种模式,就要看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哪种模式更有利于自己。最后,义和利的两难,在原则和利益的纠葛中,如果原则道义最终还是要为利益服务,那么占上风的就始终是利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每日一书:《治大国若烹小鲜》。真实揭露了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无限责任的政府和有限的治理能力构成了最尖锐的矛盾,不发展群众自治、多方共治机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之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国家治理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毛细血管之中;世道与人心之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国之治。这些微妙的变化,在基层表现尤甚。基层治理看似事小,却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仅仅是在 20 年前,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还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稳定而静止,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稳定。最近 2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 60%。可以这样认为:流动与迁移,已经成了这个社会最为突出的现象。绝大多数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城乡之间活动,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网络及价值理念其实也在流变。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客观上塑造了一种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社会形态。今日,城市和乡村已经不是两个截然分割的空间,人们的时空位置并不会停留在其祖辈生活的村庄中,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也不是两种截然分割的生活样态。这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三个典型特征:(1) 算计。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高度匹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并不明确,而是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消磨时光。而在城乡中国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社会时间按照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展开,自然时间被精准地切割成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且工作时间被赋予了线性特征。“时间就是金钱” 成了社会时间的基本原则,不仅资本在创造条件 “抢时间”“抢进度”,连农民工也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 “加班”。(2) 变现。对时间的精准 “算计” 逐渐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人际关系也变得可计算和可 “变现”。在一个时间概念模糊、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稳定而有预期,互惠原则主导了社会关系。然而,一旦时间被精准切割且赋予价值,则社会生活本身也成了被算计的对象。现如今,农村的 “工价” 并不是互惠的时间概念,而是城市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力成本概念。人们不再换工 —— 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劳动力的 “工价” 并不相等。人们宁愿闲着,也不愿意耕作,因为只要把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从事农业生产实在不划算。甚至于,人际交往也需要以金钱来度量。人情往来也越来越理性化,办酒席不再是为了仪式表达,而是为了 “变现”—— 人们精准算计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多大、付出了多少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再办一次酒席以实现收支平衡。(3) 透支。在加速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了将来努力,但将来是什么样并不确定。唯一确定的是 “过去拥有的”。于是乎,透支 —— 努力将想象的未来提前到当下实现,赶紧将当下变成为确定的过去 —— 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逻辑。这些年来,城镇化的提速更是在加快形成透支社会。今日,哪怕是最普通的农村青年,也要超前消费,提前实现 “城市梦”:为了在城市买房、买车以及高消费,不仅要花光父辈的积蓄,还要透支父辈和自己未来的劳动力价值。透支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竞争游戏。有产者,那些有殷实的家底、稳定的工作、发达的社会网络的年轻人,通过透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阶层跃升。无产者则只能按照旧有生活逻辑过一种稳定却看不到未来的生活,他们或许只能永远固定在底层。一旦无产者铤而走险,也通过信用卡、网贷、网络赌博等各种杠杆 “搏一把”,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彻底破产。如此,透支加剧了社会竞争,提高了社会分化的程度。“赌博” 在最近十余年间已实现去污名化,乃至于和日常娱乐活动纠缠不清;“赌徒” 也不再是败家子的同义词,反而被赋予了胆大、豪爽的正面意义。笔者有一个表哥,因在赌场上极其豪爽,一诺千金,所欠赌债说几时还就几时还,竟因此而获得好名声,当上了村主任。然而,因赌博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例,却更为常见。如何认识今日中国乡村的赌博业态,虽非易事,却是大事。赌博已成社会之癌,不可不治。根据媒体和受害人家属的信息披露,疑似受害人(因为目前 DNA 比对还在进行当中)邓世平生前为该校教师,因负责学校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与该校时任校长黄炳松的外甥、承包学校跑道工程的杜少平发生冲突,认为工程出现偷工减料、虚报工程款等问题,拒绝签字且提出异议,最终于 2003 年 1 月 22 日失联。一个正直的人,因为与自己的上司及其利益相关的亲属发生冲突,这原本没什么。发生冲突之后,涉黑涉恶的校长亲属居然涉嫌将其杀害,已经够残忍了;杀人藏尸、掩盖痕迹、阻挠受害人家属调查,这一系列的恶劣行径,居然和那具尸骸一样,被掩盖了 16 年!工作队是兼顾纪律和士气的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上级机关要在和基层共同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政策,同时为基层排忧解难,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士一样不分彼此,形成精神共同体。基层干部没有了后顾之忧,没有了思想包袱,“战疫” 才能势如破竹,早日走向胜利。期待经过今天这一役,武汉不会再发生患者没有床位、无法得到救治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中时弊,建议中肯。

        这本书说出了基层干部的心里话,吕教授可谓是最懂基层的学者。从长远看,书中所列的各类问题终会解决,但短期还是阵痛。惟愿我们能够不折腾、不反复,渐进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好发展。希望我们一切都能变好,基层再也不是大家逃离的地方,而是值得奔赴的地方。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