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是亲情与国法的两难。面对公与私的抉择,古人给出的答案是权衡轻重。在关乎天下人利益的危急关头,大义灭亲也值得赞许。但是如果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那重亲情而轻法度仍是首要原则。其次,特权和平等的两难。这到最后,恐怕要取决于作为 “家天下” 的一家之主,也就是皇帝的选择了。亲情维系的特权层级社会的治理成本比较低,也更加稳定,但是欠缺公平,也需要较长时间形成;而法制平等的散沙式社会可以实现更高的行政效率,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强大,但会让人心变坏。而君王选择哪一种模式,就要看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哪种模式更有利于自己。最后,义和利的两难,在原则和利益的纠葛中,如果原则道义最终还是要为利益服务,那么占上风的就始终是利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每日一书:《治大国若烹小鲜》。真实揭露了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无限责任的政府和有限的治理能力构成了最尖锐的矛盾,不发展群众自治、多方共治机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之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国家治理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毛细血管之中;世道与人心之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国之治。这些微妙的变化,在基层表现尤甚。基层治理看似事小,却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仅仅是在 20 年前,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还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稳定而静止,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稳定。最近 2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 60%。可以这样认为:流动与迁移,已经成了这个社会最为突出的现象。绝大多数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城乡之间活动,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网络及价值理念其实也在流变。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客观上塑造了一种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社会形态。今日,城市和乡村已经不是两个截然分割的空间,人们的时空位置并不会停留在其祖辈生活的村庄中,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也不是两种截然分割的生活样态。这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三个典型特征:(1) 算计。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高度匹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并不明确,而是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消磨时光。而在城乡中国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社会时间按照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展开,自然时间被精准地切割成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且工作时间被赋予了线性特征。“时间就是金钱” 成了社会时间的基本原则,不仅资本在创造条件 “抢时间”“抢进度”,连农民工也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 “加班”。(2) 变现。对时间的精准 “算计” 逐渐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人际关系也变得可计算和可 “变现”。在一个时间概念模糊、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稳定而有预期,互惠原则主导了社会关系。然而,一旦时间被精准切割且赋予价值,则社会生活本身也成了被算计的对象。现如今,农村的 “工价” 并不是互惠的时间概念,而是城市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力成本概念。人们不再换工 —— 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劳动力的 “工价” 并不相等。人们宁愿闲着,也不愿意耕作,因为只要把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从事农业生产实在不划算。甚至于,人际交往也需要以金钱来度量。人情往来也越来越理性化,办酒席不再是为了仪式表达,而是为了 “变现”—— 人们精准算计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多大、付出了多少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再办一次酒席以实现收支平衡。(3) 透支。在加速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了将来努力,但将来是什么样并不确定。唯一确定的是 “过去拥有的”。于是乎,透支 —— 努力将想象的未来提前到当下实现,赶紧将当下变成为确定的过去 —— 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逻辑。这些年来,城镇化的提速更是在加快形成透支社会。今日,哪怕是最普通的农村青年,也要超前消费,提前实现 “城市梦”:为了在城市买房、买车以及高消费,不仅要花光父辈的积蓄,还要透支父辈和自己未来的劳动力价值。透支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竞争游戏。有产者,那些有殷实的家底、稳定的工作、发达的社会网络的年轻人,通过透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阶层跃升。无产者则只能按照旧有生活逻辑过一种稳定却看不到未来的生活,他们或许只能永远固定在底层。一旦无产者铤而走险,也通过信用卡、网贷、网络赌博等各种杠杆 “搏一把”,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彻底破产。如此,透支加剧了社会竞争,提高了社会分化的程度。“赌博” 在最近十余年间已实现去污名化,乃至于和日常娱乐活动纠缠不清;“赌徒” 也不再是败家子的同义词,反而被赋予了胆大、豪爽的正面意义。笔者有一个表哥,因在赌场上极其豪爽,一诺千金,所欠赌债说几时还就几时还,竟因此而获得好名声,当上了村主任。然而,因赌博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例,却更为常见。如何认识今日中国乡村的赌博业态,虽非易事,却是大事。赌博已成社会之癌,不可不治。根据媒体和受害人家属的信息披露,疑似受害人(因为目前 DNA 比对还在进行当中)邓世平生前为该校教师,因负责学校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与该校时任校长黄炳松的外甥、承包学校跑道工程的杜少平发生冲突,认为工程出现偷工减料、虚报工程款等问题,拒绝签字且提出异议,最终于 2003 年 1 月 22 日失联。一个正直的人,因为与自己的上司及其利益相关的亲属发生冲突,这原本没什么。发生冲突之后,涉黑涉恶的校长亲属居然涉嫌将其杀害,已经够残忍了;杀人藏尸、掩盖痕迹、阻挠受害人家属调查,这一系列的恶劣行径,居然和那具尸骸一样,被掩盖了 16 年!工作队是兼顾纪律和士气的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上级机关要在和基层共同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政策,同时为基层排忧解难,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士一样不分彼此,形成精神共同体。基层干部没有了后顾之忧,没有了思想包袱,“战疫” 才能势如破竹,早日走向胜利。期待经过今天这一役,武汉不会再发生患者没有床位、无法得到救治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中时弊,建议中肯。

        这本书说出了基层干部的心里话,吕教授可谓是最懂基层的学者。从长远看,书中所列的各类问题终会解决,但短期还是阵痛。惟愿我们能够不折腾、不反复,渐进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好发展。希望我们一切都能变好,基层再也不是大家逃离的地方,而是值得奔赴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几篇文拼成了一本书

          虽然呈现了繁杂的基层问题,但写的不深,整本书写的很零乱,不成体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慢慢煎,慢慢熬

            这本书让我释怀了。无论是从一线上升到核心的问题,还是战略落地的问题。都想好,各有立场,要长期的好涉及全面的体系。个体的悸动会出现连绵的应激反应。大局失控是不允许的。慢慢煎,慢慢熬,是生命的绽放,也是唯一有可能正确的路。其他的随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些政治性的文集,可以反应出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书名起得非常不错。然而,现实也绝对不是书中理论分析,理论套用那么简单,现实中有复杂的人性,有纠结的人情,更有无法用理论梳理的人伦。治大国,永远不可能若烹小鲜!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层生态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话,讲的是治理大国,必须小心翼翼,像烹饪 “小鱼” 一样,谨小慎微。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目前,建国都已经 70 年了,但是在我国一些地方,基层问题还是非常突出。2020 年,中国已经完全消除了现有标准下的贫困,这是非常大的成就,尽管还有很多人说三道四,但是,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已经非常伟大了。基层治理。体现在方方面面,本书是一篇篇小短文组成的,非常好读。读下来,如同带着显微镜去看待这个国家,不再是宏观视角,而是细致入微的看待每一个细节。你可以通读下来,也可以单独读其中几篇。读完的感觉,就是细致的了解了这个国家基层的方方面面,有成就,也有付出,有欢笑,也有泪水。建议你也可以翻开几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写实的新书

                  这本书以 “透视基层” 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基层治理中的乱象、微腐败和基层负担重等热点问题,并对基层干部如何作为、基层改革如何进行提出了独到见解。     吕德文在书中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基于新闻案例和实地调查材料,剖析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力图呈现中国之治在基层的复杂实践。书中不仅揭示了基层运行的规律,还从中发现真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此外,吕德文在书中还探讨了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无限责任的政府和有限的治理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发展群众自治、多方共治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书中还涉及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对基层治理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于调研基础的好书

                    作为基层人,读此书感受是切中痛点,爽点。是基于调研基础的好书,否则不会把问题剖析那么透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

                      很有启发,尽管这本书已经写了几年,但是里面讲到的问题,是至今为止仍困扰基层治理的普遍问题,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受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治如烹鲜,慎扰其本;静观人心,方得大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仅仅是在 20 年前,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还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稳定而静止,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稳定。最近 2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 60%。可以这样认为:流动与迁移,已经成了这个社会最为突出的现象。绝大多数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城乡之间活动,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网络及价值理念其实也在流变。概言之,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迥异于乡土社会的城乡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时空位置,社会制度和结构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变化,乃至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想意识也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快速读了一遍,感性角度看非常棒,千条万条人情角度分析问题的发生,制定应对措施要重视,完全理性人角度制定及执行一定会出现无法落地。基层一定是要灵活的,因为环境就是变化的。职能部门不能只坐监察员,拿着先进理论来管理监察,职能部门要自己分析做研究,才能领导基层办事。而不是开口一句要某某数据,还要同步更新。都不调查这些数据在不同的基层组织中搜集的路径及时间有何差异。地区是差异的,所以考核的方式及标准就应该不同,这虽然麻烦,但这就是政府该考虑的事。基础能力提升赋能就是政府要去干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般

                              刷抖音发现的,但是没有宣传好看,有些思考,有些探索,属于理论派,从实际和现实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杂而无序,乱而无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网络主推款,名不副实

                                  一本早已发布在网上发表过的旧文章拼凑的书籍,书名起的很有意义,但读下来,文章中举的例子都是过时,没有时效性。并且针对作者提出的问题,书中并有给出可实操的解决方案。不推荐阅读,网络主播主推款,通过书名吸引读者下单购买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清楚在记录什么

                                    看似说了很多但又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可能是我很短见,我看到的就是基层人员无非就是想找个混口饭吃的工作而已,哪有那么多的仁义礼志信呢?我就知道一点在一个工作上没了外部竞争的压力势必是要拖拖拉拉能混就混,稳坐钓鱼台必然是不担心鱼不会上钩,看看考公机构的人在那里发了疯的鼓劲大声宣泄着目标,我不认为他是要去为谁服务,更多的给自己找个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何来崇高理想,看看消亡的供销社就很能清楚问题所在,问题一直都摆着呢,首先机制绝对是不能靠自觉靠素质去打造,一个销售就只能看业绩,看专业度么?看人品看工作汇报最终就是看笑话。当然机制的严厉必然导致残酷的淘汰,但是人一出生就是这么残酷的打造出来的不是么,我只认为人生来就没有所谓的舒适区只是看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而已,准首规则就是最大的公平公正,可以修改规则但是不要破坏规则不要为了破坏规则而修改规则,这就是公平公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浪费时间看这本书 我觉得都不能称之为书 全部都是在那辩解 然后没什么具体的建议提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自我修复功能——调节回路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05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九)社会学 - 社会热点问题《治大国若烹小鲜》(250)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社会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小见大,以基层乱象、微腐败和基层负担重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基层干部如何作为、基层改革如何进行的独到见解。本书是作者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 “侠客岛”“学习小组” 的评论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以抽丝剥茧的分析为特色,阅读量大多达 “10 万+”。本书以 “透视基层” 为主题,分析了基层乱象、微腐败和基层负担重等热点问题,并对基层干部如何作为、基层改革如何进行提出了独到见解。本书以小见大,基于新闻案例和实地调查材料,剖析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力图呈现中国之治在基层的复杂实践。本书真实再现巨变中的基层实践,揭示基层运行规律,从中发现真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思路和办法。2、精彩内容:①从乡土社会到城乡社会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稳定而静止,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稳定。最近 2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 60%。可以这样认为:流动与迁移,已经成了这个社会最为突出的现象。绝大多数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城乡之间活动,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网络及价值理念其实也在流变。概言之,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迥异于乡土社会的城乡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时空位置,社会制度和结构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变化,乃至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想意识也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客观上塑造了一种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社会形态。今日,城市和乡村已经不是两个截然分割的空间,人们的时空位置并不会停留在其祖辈生活的村庄中,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也不是两种截然分割的生活样态。②加速社会演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高度匹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并不明确,而是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消磨时光。而在城乡中国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社会时间按照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展开,自然时间被精准地切割成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且工作时间被赋予了线性特征。“时间就是金钱” 成了社会时间的基本原则,不仅资本在创造条件 “抢时间”“抢进度”,连农民工也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 “加班”。人们宁愿闲着,也不愿意耕作,因为只要把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从事农业生产实在不划算。甚至于,人际交往也需要以金钱来度量。人情往来也越来越理性化,办酒席不再是为了仪式表达,而是为了 “变现”—— 人们精准算计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多大、付出了多少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再办一次酒席以实现收支平衡。今日,哪怕是最普通的农村青年,也要超前消费,提前实现 “城市梦”:为了在城市买房、买车以及高消费,不仅要花光父辈的积蓄,还要透支父辈和自己未来的劳动力价值。透支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竞争游戏。有产者,那些有殷实的家底、稳定的工作、发达的社会网络的年轻人,通过透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阶层跃升。无产者则只能按照旧有生活逻辑过一种稳定却看不到未来的生活,他们或许只能永远固定在底层。③社会自我修复城市化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口享受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却也制造了都市孤独症。某种意义上,由于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冷漠” 天然就是城市人适应城市生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长远来看,“保卫社会” 只能经过社会自我修复功能的形成后才能实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能在快速现代化的同时保持政治秩序的高度稳定,更近乎奇迹。未来呢,大到国家政府,小到村落、单位、草根组织、家庭等一切社会形态,都应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安全中的价值。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