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食之五味》:四部著作共谈食疗养生,展现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内容简介

《食之五味》由《食疗本草》《食宪鸿秘》《山家清供》和《随园食单》四种组成。《食疗本草》唐代孟诜、张鼎著,是唐代最具影响的食物疗法专著,后世遂将其作为食疗经典。它不仅总结了唐代以前各种本草著作中属于食物的有关内容,而且首次记录了之前的本草著作中属于食物的有关内容。《山家清供》宋代林洪著,收录了一百多种宋代的食物品种,从原料的选取加工到烹饪,乃至风味独特之处都有细致的描述,为研究宋代的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食宪鸿秘》清代朱彝尊著,以记载江浙风味菜肴为主,共计菜肴、面点、佐料配制三百六十余道。对我国古代饮食宜忌、四时调配、科学膳食等健康养生等问题做出了比较详细科学的总结。《随园食单》清代袁枚著,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美食名著。袁枚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以及美酒名茶。这四种著作共同的特点是重视食疗养生思想、注重饮食的健康观念,文字清新流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酸、甜、苦、辣、咸,既是饮食之五味,也是生活之体味。通过阅读《食之五味》,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食疗本草
  • 前言
  • 卷上
  • 黄精
  • 甘菊
  • 天门冬
  • 地黄
  • 薯蓣(山药)
  • 决明子
  • 生姜
  • 苍耳
  • 葛根
  • 栝蒌
  • 百合
  • 艾叶
  • 蓟菜(小蓟)
  • 恶食(牛蒡)
  • 海藻
  • 昆布
  • 紫菜
  • 蘹香(小茴香)
  • 菌子
  • 菰菜 茭首
  • 萹竹(萹蓄)
  • 甘蕉
  • 蛇莓
  • 槐实
  • 枸杞
  • 榆荚
  • 酸枣
  • 木耳
  • 吴茱萸
  • 槟榔
  • 栀子
  • 茗(茶)
  • 蜀椒 秦椒
  • 蔓椒
  • 椿
  • 郁李人
  • 胡椒
  • 橡实
  • 鼠李
  • 枳椇
  • 棐(榧)子
  • 莲子
  • 干枣
  • 蒲桃(葡萄)
  • 栗子
  • 覆盆子
  • 芰实(菱实)
  • 鸡头子(芡实)
  • 梅实
  • 木瓜
  • 凫茨(乌芋、荸荠)
  • 枇杷
  • 荔枝
  • 柑子
  • 甘蔗
  • 石蜜(乳糖)
  • 沙糖
  • 桃人(仁)
  • 樱桃
  • 石榴
  • 林檎
  • 羊(杨)梅
  • 胡桃
  • 藤梨(猕猴桃)
  • 橄棪(橄榄)
  • 卷中
  • 麝香
  • 牛乳
  • 羊乳
  • 醍醐
  • 乳腐
  • 鹿
  • 黄明胶(白胶)
  • 犬(狗)
  • 羚羊
  • 野猪
  • 野鸭 鸭
  • 鹧鸪
  • 山鸡 野鸡
  • 牡蛎
  • 龟甲
  • 魁蛤
  • 鳢鱼
  • 鲫鱼
  • 鳝鱼(黄鳝)
  • 鲤鱼
  • 乌贼鱼
  • 鳗鲡鱼
  • 鲛鱼
  • 白鱼
  • 鳜鱼
  • 青鱼
  • 石首鱼(黄花鱼)
  • 鲈鱼
  • 时鱼(鲥鱼)
  • 比目鱼
  • 鱼(河豚)
  • 鲂鱼
  • 牡鼠(鼠)
  • 蜯(蚌蛤)
  • 淡菜
  • 卷下
  • 胡麻(黑芝麻)
  • 白油麻(白芝麻)
  • 饴糖
  • 大豆
  • 薏苡仁
  • 赤小豆
  • 青小豆
  • 粟米
  • 秫米
  • 粳米
  • 小麦
  • 大麦
  • 荞麦
  • 藊豆(扁豆)
  • 绿豆
  • 白豆
  • 醋(酢酒)
  • 糯米
  • 葵(冬葵)
  • 苋(苋菜)
  • 胡荽
  • 邪蒿
  • 同蒿
  • 罗勒
  • 石胡荽
  • 蔓菁(芜菁)
  • 冬瓜
  • 甜瓜
  • 胡瓜(黄瓜)
  • 越瓜
  • 芥菜
  • 萝卜(莱菔)
  • 菘菜
  • 荏子
  • 龙葵
  • 荆芥(假苏)
  • 紫苏
  • 鸡苏
  • 香葇(香薷)
  • 薄荷
  • 瓠子(瓠瓜)
  • 大蒜
  • 小蒜
  • 莼菜
  • 水芹
  • 马齿苋
  • 落苏(茄子)
  • 白苣
  • 落葵
  • 堇菜
  • 蕺菜(鱼腥草)
  • 芸苔(油菜)
  • 雍菜(空心菜)
  • 菠薐(菠菜)
  • 苦荬(苦苣菜)
  • 鹿角菜
  • 莙荙(牛皮菜)
  • 山家清供
  • 前言
  • 上卷
  • 青精饭
  • 碧涧羹
  • 苜蓿盘
  • 考亭蔊
  • 太守羹
  • 冰壶珍
  • 蓝田玉
  • 豆粥
  • 蟠桃饭
  • 寒具
  • 黄金鸡
  • 槐叶淘
  • 地黄馎饦
  • 梅花汤饼
  • 椿根馄饨
  • 玉糁羹
  • 百合面
  • 栝蒌粉
  • 素蒸鸭又云卢怀谨事
  • 黄精果饼茹
  • 傍林鲜
  • 雕菰饭
  • 锦带羹
  • 煿金煮玉
  • 土芝丹
  • 柳叶韭
  • 松黄饼
  • 酥琼叶
  • 元脩菜
  • 紫英菊
  • 银丝供
  • 凫茨粉
  • 檐卜煎又名端木煎
  • 蒿蒌菜蒿鱼羹
  • 玉灌肺
  • 进贤菜苍耳饭
  • 山海兜
  • 拨霞供
  • 骊塘羹
  • 真汤饼
  • 沆瀣浆
  • 神仙富贵饼
  • 香圆杯
  • 蟹酿橙
  • 莲房鱼包
  • 玉带羹
  • 酒煮菜
  • 下卷
  • 蜜渍梅花
  • 持螯供
  • 汤绽梅
  • 通神饼
  • 金饭
  • 白石羹
  • 梅粥
  • 山家三脆
  • 玉井饭
  • 洞庭
  • 荼䕷粥附木香菜
  • 蓬糕
  • 樱桃煎
  • 如荠菜
  • 萝菔面
  • 麦门冬煎
  • 假煎肉
  • 橙玉生
  • 玉延索饼
  • 大耐糕
  • 鸳鸯炙
  • 笋蕨馄饨
  • 雪霞羹
  • 鹅黄豆生
  • 真君粥
  • 酥黄独
  • 满山香
  • 酒煮玉蕈
  • 鸭脚羹
  • 石榴粉银丝羹附
  • 广寒糕
  • 河祗粥
  • 松玉
  • 雷公栗
  • 东坡豆腐
  • 碧筒酒
  • 罂乳鱼
  • 胜肉
  • 木鱼子
  • 自爱淘
  • 忘忧齑
  • 脆琅玕
  • 炙獐
  • 当团参
  • 梅花脯
  • 牛尾狸
  • 金玉羹
  • 山煮羊
  • 牛蒡脯
  • 牡丹生菜
  • 不寒齑
  • 素醒酒冰
  • 豆黄签
  • 菊苗煎
  • 胡麻酒
  • 茶供
  • 新丰酒法
  • 食宪鸿秘
  • 前言
  • 卷上
  • 食宪总论
  • 饮之属
  • 饭之属
  • 粉之属
  • 粥之属
  • 饵之属
  • 酱之属
  • 蔬之属
  • 卷下
  • 餐芳谱
  • 果之属
  • 鱼之属
  • 禽之属
  • 卵之属
  • 肉之属
  • 香之属
  • 种植
  • 黄杨
  • 附录:汪拂云抄本
  • 随园食单
  • 前言
  • 卷一
  • 须知单
  • 戒单
  • 海鲜单
  • 江鲜单
  • 卷二
  • 特牲单
  • 杂牲单
  • 羽族单
  • 卷三
  • 水族有鳞单
  • 水族无鳞单
  • 杂素菜单
  • 小菜单
  • 卷四
  • 点心单
  • 饭粥单
  • 茶酒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以食为天,本来以为这本书是一个菜谱。没想到是古人研究饮食的大作。从这些古法当中,可以学到很多原始的烹饪技巧,也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人对于饮食的独到见解,就比如酒应当如何去喝?还有养生之人应该注意些什么?当然如果被开篇的类似于神农本草的内容劝退的话,你可能就看不到这些内容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唯美食与书本,不可辜负

      这一套书我也买了纸质版,一共四本,封面设计典雅大方,排版清爽宜人。虽然单本书看似轻薄,但却很有质感,散发着满满的书香。其中,我特别喜欢袁枚的《随园食单》。这位才子吃货真是才气满满,一股吃货的形象扑面而来。他讲述美食的方式理直气壮,让人不禁感叹他的嘴毒但讲得还真有道理。林洪的《山家清供》也是我之前就很喜欢的一本书。他以诗意的笔触描述食物,让人感受到一种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的温馨氛围。而《食疗本草》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一种食物都有那么多不同的性质,如性温、性寒、性热等,而且还能对应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食疗。这本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了解食物与身体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心情比日头跑得快的当下,什么最能抚慰在外奔波一天的您?是道路两旁静静绽放的花,是客厅中特意为您亮着的那盏灯,还是厨房中传出的煎炸烹煮声?对很多美食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意难平,不是一顿美食不能治愈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美食可以果腹,可以抚慰精神,亦有一定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唐代孟诜、张鼎撰写的《食疗本草》就是一部研究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的专著。它以一种食物作为一个单元,详细记载了两百多种食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也记载了食物本身的禁忌和某些食物配伍禁忌等,书中对多数食物疗效和应用的阐释与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相一致。细细研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比较系统的营养学常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