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葛兆光团队用中国眼光重连世界碎片,打破欧洲中心叙事,以三百万年文明迁徙、商路网络重构世界坐标,证明文明从未孤立生长。

内容简介

本书由“看理想”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

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

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上)
  • 总序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第一季 人类与文明:它的起源与彼此联系
  • 导言
  • 第一讲 全球历史的开端
  • 第一节 全球人类都拥有一个非洲外婆?
  • 第二节 中国人从哪里来:一味中药催生的中国考古学
  • 第三节 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人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中国人的起源吗?
  • 第四节 大河边和草原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开始
  • 第五节 文明开始:城市与国家
  • 第二讲 从三星堆之谜说起: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传播
  • 第一节 中国青铜起源之谜
  • 第二节 青铜传播之路:伟大文明往往是文化接触的结果
  • 第三节 特洛伊木马:欧洲青铜时代
  • 第四节 中国中原地区青铜时代的开端:二里头
  • 第五节 什么是礼器?那些笨重的青铜器真的能用吗?
  • 第六节 青铜原料从哪里来?获取方式折射出文明特色
  • 第三讲 何以果腹:食物的全球史
  • 第一节 从狩猎到农耕:粮食的传播
  •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食物流传
  • 第三节 食物全球史上最亮眼的一幕:哥伦布大交换
  • 第四节 四百年前没有川菜:那些刺激性的食物
  • 第五节 不只是吃的,还有上瘾的:烟草的历史
  • 第四讲 文字起源的全球史
  • 第一节 文字起源:图像反映场景,文字记录语言
  • 第二节 破解古埃及文字:托马斯·扬和商博良
  • 第三节 汉字的传承:为什么汉字不能说是象形文字?
  • 第四节 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筷子、孔子和汉字
  • 第五节 从人民币说到文字的全球传播史
  • 第六节 拉丁字母的全球传播
  • 第五讲 带地图的旅行者:认识世界有多大?
  • 第一节 一张神奇的地图:15世纪前中国人认识的世界
  • 第二节 蚂蚁金与羊毛树:欧洲人的东方之书
  • 第三节 往来不绝:在不同世界穿梭的旅行家们
  •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与《郑和航海图》
  • 第五节 从海洋走向全球: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 结语
  • 番外
  • 一 史书里找不到位置的考古发现,该如何安放?
  • 二 标志社会等级的青铜礼器,为什么会衰落?
  • 三 原始与古老,象形与抽象,意音与表音
  • 四 转换中心看历史:他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
  • 推荐书目
  • 第二季 全球史中的帝国、战争与移民
  • 导言
  • 第一讲 欧亚大陆的巨变:前1—4世纪
  • 第一节 战争与移民
  • 第二节 步兵的时代
  • 第三节 胡服骑射
  • 第四节 罗马军团
  • 第五节 汉与匈奴
  • 第六节 北匈奴:迁徙的草原族群
  • 第二讲 世界格局的形成:7—8世纪
  • 第一节 明与暗的交响曲
  • 第二节 昭陵石像与红白两色旗的幻影
  • 第三节 唐朝与大食之间:昭武九姓
  • 第四节 为诸王、佛法或安拉效力之人
  • 第五节 摩尼的信徒
  • 第六节 天枢、圣物和转轮王
  • 第三讲 全球联结时代的到来:12—14世纪
  • 第一节 何为“蒙古时代”?
  • 第二节 颠覆世界的成吉思汗
  • 第三节 日出日没:横扫欧亚的蒙古人
  • 第四节 蒙古帝国之疆域
  • 第五节 从大汗到皇帝
  • 第六节 世界史的开端
  • 结语
  • 番外
  • 一 改变命运的四场战争:7—8世纪世界帝国的兴衰
  • 二 科举:隋唐王朝赠给世界的制度瑰宝
  • 三 曾经的蒙古帝国:若干问题的回答
  • 推荐书目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
  • 第三季 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
  • 导言
  • 第一讲 丝绸与欧亚大陆的交通
  • 第一节 东方来的丝绸
  • 第二节 养蚕缫丝:一个简要的历史
  • 第三节 丝绸贸易中的商人和商队
  • 第四节 世界丝绸家族
  • 第五节 早期全球化时代的丝绸
  • 第二讲 瓷器与海路贸易
  • 第一节 从“黑石号”说起
  • 第二节 “南海一号”的故事
  • 第三节 瓷器在东北亚:新安沉船
  • 第四节 青花瓷和珐琅彩
  • 第三讲 来自异域:香料
  • 第一节 中古粟特人的香料生意
  • 第二节 唐代香料与东部亚洲
  • 第三节 自海上来:宋元的香料贸易
  • 第四节 明代香料: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 第五节 香料贸易与威尼斯
  • 第六节 香料贸易与葡萄牙
  • 第四讲 茶叶的故事:从中国、东亚到全球
  • 第一节 茶饮在中国的简史:煎茶、点茶与泡茶
  • 第二节 “吃茶去”与“平常心”:日本的茶道
  • 第三节 茶叶在欧洲的历史
  • 第四节 茶叶的全球贸易
  • 第五讲 糖,绝不只是甜
  • 第一节 煞割令与Sugar
  • 第二节 糖霜与白砂糖
  • 第三节 种植园与三角贸易
  • 第四节 竞争:土糖与洋糖
  • 第五节 在甘蔗与甜菜之间
  • 第六讲 纸张、印刷书及其他
  • 第一节 纸张:出现与传播
  • 第二节 什么是最好的纸?
  • 第三节 纸:一路向西
  • 第四节 印刷传递文明
  • 第五节 纸张、印刷与出版:改变世界
  • 结语
  • 番外
  • 一 香料与瘟疫:药物全球史的一个侧面
  • 二 十三行与美国独立:近代世界的茶叶贸易
  • 三 说一说纸张全球史中的本土化
  • 推荐书目
  • 第四季 宗教与信仰
  • 导言
  • 第一讲 佛教
  • 第一节 佛教之前的印度
  • 第二节 佛教的形成与分裂
  • 第三节 佛教传入中国
  • 第四节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第五节 佛教传入朝鲜
  • 第六节 佛教传入日本
  • 第七节 佛教在南亚、东南亚的传播
  • 第二讲 景教、天主教与基督教
  • 第一节 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基督教
  • 第二节 耶路撒冷、罗马:基督教在地中海世界的传播
  • 第三节 教会的历史:一体而多元
  • 第四节 从地中海变成全欧洲的基督教
  • 第五节 东西部教会的分裂与交流
  • 第六节 丝绸之路上的基督教:景教
  • 第七节 基督教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传播
  • 第八节 基督教在东亚的传播
  • 第三讲 伊斯兰教
  • 第一节 阿拉伯的传说与伊斯兰教诞生前的概况
  • 第二节 先知与使徒的时代
  • 第三节 先知的教谕
  •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扩张及其原因
  • 第五节 伊斯兰教教派问题的历史根源
  • 第六节 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
  • 第七节 伊斯兰文明的发展
  • 第八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
  • 结语
  • 番外
  • 一 东西之间的东南亚:多种文化的交融
  • 二 基督教拥抱南方
  • 三 欧洲人想象并接受的东方
  • 四 奥斯曼——最后一个伊斯兰帝国
  • 五 文明的兴衰与宗教
  • 推荐书目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下)
  • 第五季 疾病、气候与环境
  • 导言
  • 第一讲 当病菌肆虐全球
  • 第一节 疾病、战争与文明兴衰
  • 第二节 黑死病:鼠疫与人类历史的千年纠葛
  • 第三节 天花与种痘:人类与病毒的斗争
  • 第四节 蚊子与帝国:疟疾、金鸡纳树与殖民扩张
  • 第五节 白色瘟疫:肺结核、细菌学说与卫生观念的传播
  • 第二讲 气候与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环境与历史
  • 第三节 水利、环境与文明史
  • 第四节 全球危机导致中国改朝换代?
  • 结语
  • 番外
  • 一 “卫生”的全球史
  • 二 从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到《弗兰肯斯坦》
  • 推荐书目
  • 第六季 大航海之后:交错的全球史
  • 导言
  • 第一讲 大航海时代:全球开始连成一片
  • 第一节 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说起
  • 第二节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里不是印度,是美洲!
  • 第三节 梯航九万里
  • 第四节 “无处非中”:一个有关地球的新观念
  • 第五节 殖民与贸易,荷兰人
  • 第六节 荷兰和英国:两个东印度公司
  • 第七节 咖啡、橡胶和锡矿: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 第八节 全球港口城市的互联网:全球市场的形成
  • 第二讲 白银的时代
  • 第一节 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故事说起
  • 第二节 东亚内的流动:白银也来自日本
  • 第三节 全球贸易中白银流动的影响:欧洲与中国
  • 第四节 从祁彪佳说起,17世纪之后的白银短缺
  • 第三讲 何为文艺复兴?
  • 第一节 何为文艺复兴?
  •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中的“新学术”和“新艺术”
  • 第三节 意大利之外:欧洲、奥斯曼帝国和美洲
  • 第四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
  • 第四讲 宗教改革
  • 第一节 不同宗教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影响
  • 第二节 加尔文的“先定论”和资本主义精神
  • 第三节 韦伯错了吗?关于新教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讨论
  • 第四节 近世中国也有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吗?
  • 第五讲 蒸汽机、棉花与工业革命
  • 第一节 工业革命:可不只是蒸汽火车
  • 第二节 棉花的全球史故事
  • 第三节 欧洲之外的工业革命
  • 第四节 棉花战争:工业革命与中国
  • 第六讲 帝国争霸
  • 第一节 “帖木儿之后”的欧亚大陆
  • 第二节 莫卧儿王朝的兴衰
  • 第三节 18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
  • 第四节 英国殖民印度
  • 第五节 陆上帝国俄罗斯的崛起与扩张
  • 第七讲 鸦片的贸易和战争
  • 第一节 鸦片的早期历史
  • 第二节 鸦片贸易体系的形成
  • 第三节 鸦片战争与清王朝的崩溃
  • 第四节 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的全球史意义
  • 第八讲 传统帝国与现代国家:新世界与新秩序的形成
  • 第一节 17世纪40年代:不平凡的年代
  • 第二节 满洲崛起
  • 第三节 清俄竞争与《尼布楚条约》
  • 第四节 从马戛尔尼到鸦片战争
  • 第五节 国际法的到来
  • 结语 全球终于成为一个历史世界
  • 番外
  • 一 《白银资本》讲了什么?
  • 二 为什么革新一定要借助复古
  • 三 大航海之后的南方大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推荐书目
  • 全书结语 设想一种全球史的叙述方式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30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看待“赛里斯”

    本书是 “看理想” 的梁文道和葛兆光,集合国内的 21 名青年历史专家,以葛兆光主持,他的学生段志强录播,自我去 “中国中心化” 的讲全球史,西方学者写的全球史是当然的以西方为中心,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只有中国历史学者极力的 “去中国化”,立志成为世界公民,因为洋人一直诟病中国以 “天朝上国” 自居。本书好处是终于有本历史书不是用编年史叙述, 由于缘起于 “看理想” 音频节目稿,可读性强,问题是如何叙史肯定要有立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原本就是中国史学家的本分,不苛求这些中国历史学者的西化立场,本书当成史学资料大全,供稿的史学家还是严谨的,百万字数的皇皇巨著,多人组稿无法单一评论,每个章节都值得深入探讨,当成 “抛砖引玉”,引起史学爱好者进一步探寻,还是有益的。(原本的播音是 6 季 28 讲,每一讲都值得出本书,太多槽点)刚看完讲谈社的 “宋史”,文明不必争强弱,能留存下来,有生命力的肯定是值得学习的,宋朝从军事力量来说,败于蒙元,但千年以后,宋朝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而蒙元只在生物基因上有遗留,本书的优点是突破时空地域,不拘泥于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中华民族长存的优势就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先抛弃简单化的 “西方伪史论”,把当代(西方)史学家公认的成果有很好的了解,由于中国发明纸张再加上汉字的特点(本书纸张的发明和发展),我们保留了最完善和丰富的前人信息,费正清曾经说在 1800 年之前,中国汇集了世界上最多的资料,《资治通鉴》《永乐大典》(3.7 亿字)《四库全书》(8 亿字),经过 200 年的低潮,互联网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让中国重新成为最大的信息数据地,中国现在可以看到最丰富左中右的各种论述,从对锡安和哈马斯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看出 “百花争鸣 “的激烈。本书属于 “自由派 “观点,从近代沿海贸易和鸦片战争叙述可见,试想欧洲列强是喜欢 “新大陆 “模式,印度模式还是中国模式?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会沦落为印度模式,没有 “觉醒时代 “会沦为中东模式,本书还天真的用日本的开国明治维新,暗喻大清挨打是没有开放国门,历史学家不应该不知道大英的 “大陆均衡政策 “,中国大陆不分成七块是不放心的,日本被扶植都是要制衡,否则洋人如何高看 “猴子 “鸦片输入之前,列强 “贸易 “商人对华贸易面临只有金银输出的巨额贸易逆差,看一下当下的国际贸易,如果没有鸦片和坚船利炮,G7 如何逆转贸易逆差?这些历史学家应该了解 1926 年 9 月的四川 “万县惨案”。本书还延续多年吹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的普世文明公法,没想到 2018 年懂王开启了各种掀桌子,从退出伊核协议,到全球气候协议,发展 Israel 将球长判定为不受欢迎者,全书都劝导中国人要遵守 “普世规则 “,没想到欧美先掀桌子,典型的可以看米尔斯海默最近在清华的对话,闫老师苦口婆心的用生硬的英文表白我们不是威胁,是朋友可以和睦相处,而老白男斩钉截铁的说 “别天真了 “,当中国知识分子天真的按照 “普世价值” 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政府时,上帝的选民根本和你不是一种道德标准,“逢中必反”。学习历史从来不是为了争论过去的对错,是为了预测未来。

      3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讲一个没有中心的全球史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终于读完了,历时 67 个小时。这本书从去年 12 月就开始陪伴我了。每天 “随手” 翻翻,从最初的每天一小时,到后来的每天二三个小时,越看越上瘾。上下两册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印象最深,中册的时候正好赶上过年,采用 “听书” 模式阅读,没想到也很精彩,每天听听罗振宇老师讲故事,也是一种享受。但本人还是喜欢自己看,一点点的看。这是一本从中国视角看世界的全球史,而且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全球史!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逻辑严谨,一共有二十多个作者,他们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虽然有的地方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本书特点】资深学者葛兆光教授主编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全球史凝聚二十几位学者的 “激情・野心・才华” 讲述三百万年 “全球・人类・文明” 的故事第一,这本书摒弃了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它没有中心,是一种真正全球性的历史视角。第二,“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强调物质、商品贸易的往来,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陆的移民,战争怎样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动,宗教是怎样传播,包括传教、朝圣和信仰的互相交错,自然包括疾病、气候和灾难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我们特别强调的,就是全球的互相联系,重心就在于讲联系、交通、融汇。第三,全球史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以 “文明史观” 来取代 “政治史观”,换句话说,第一要改变 “欧洲中心” 的立场,第二要取代 “国家本位” 的形式,第三要取代以 “政治史” 为主的写法。【读书笔记和阅读收获】第一,就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确实诞生在非洲;不管几次,早期人类确实也曾经 “走出非洲”,约七万年前,他们开始向各地迁徙;人类的不同亚种之间,确实也发生过丰富的基因交流。  第二,其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书写体系,总共有接近四千个单字,绝不是文字刚刚萌芽时的样子。准确一点说,甲骨文是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西周沿用下来,但是有所修改。这些文字大多刻在乌龟的背甲上,还有牛羊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文。从纵向看,成熟文字的魔力,缩短过去与未来、此地与彼地的距离,让命令的传达、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效率更高,文明借助文字有了加速度的发展。 从横向来看,人类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交流的历史。文字也不例外。像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汉字这样独自发展起来的文字,其实并不多见。更多文明使用的文字,都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关,都是从别的地儿传过来的。而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甲骨金文,是全球早期的三种古典文字。第三,历史上的大疫,也有很多是没有解开的谜团。时至近代,全球性传染病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在全球化逐渐加速的过程中,疾病的流行不可避免,最为典型的就是 19 世纪初开始的全球霍乱流行以及 20 世纪初的 “西班牙大流感”。读完此书,感觉新冠肺炎可能只是一个更大规模传染病的预演。如果我们觉得新冠肺炎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世界的正常秩序,那么我们最好做好准备,迎接更大的变局。第四,古代中国也有另一面,《诗经》里就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人也佩服像范蠡那样最终四海云游的男商人,或者巴寡妇清这样能赚钱的女商人。在汉唐这样气度开放的王朝里,中国也曾经大度地接纳各国的商人,他们不仅懂得 “人弃我取,人取我弃” 的生意之道,也促进了全球范围的商品贸易和物质交换。第五,宗教的全球史也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例如,基督教新教革命,就和印刷术的大规模使用脱不了干系;没有新教革命,古腾堡的印刷术可能就不会被推广得那么快;但是,没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新教革命也一样不可能蔓延得那么迅速。由此可见,宗教确实是全球史上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第六,意大利人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不是学习古人的结果,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根本就看不到古代绘画,他们能看到货真价实的古代绘画那只是 18 世纪庞贝古城发现之后的事情。在没有古代画作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意大利的画家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进行创造。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最突出的透视画法,是古代画家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在同一时期的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读完此书,我明白了,原来是大航海时代把全球连在了一起,东西南北五大洲四大洋开始像科学史上的 “板块漂移说” 讲的那样,互相挤压和碰撞,新老帝国纵横捭阖,弱肉强食,因此带来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命运。古老的中国被卷入这个大变动中,就如大家都熟悉的李鸿章那句话说的,遭遇了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评分】这本书有上中下三册,一共分六卷。全书共有 94.4 万字,豆瓣评分 8.9 分。个人觉得 4.5 分比较恰当。因为作者较多,写作水平也有差异,有的地方显得有点儿 “杂乱无章”,但瑕不掩瑜,推荐给喜欢全球史的朋友们阅读。

        5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时 23 小时 50 分钟读完。洋洋洒洒,一套巨作。以前我们看历史,是 “满天星斗”,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单独的历史。那么我们现在看历史,就是 “打台球”。一桌台球,一个球打出来,满桌的球都在滚动,彼此影响,互相撞击。《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套书,就是用 “打台球” 的视角,来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一起提出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文明的结晶。特别在当下,有太多人都在说 “去全球化”。但这套书提醒我们:“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全球化的人,他们支持或反对的,并不是全球联系本身,而是某种特定的全球化秩序。”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勇敢地再次喊出了,要做世界公民的呼吁。毕竟地球是圆的,哪里都是中心。这在此刻的舆论环境下,显得尤其的难得和清醒。这或许也是读书的意义吧,能尽可能少的,被时代洪流裹挟。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2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