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随手翻过的一页 却是历史上别人的一生
感觉这本书像是复旦大学全球史课程的配套教材。印象中很多课程里提到的一些史料、一些情节,在这本书中也都有讲到。像其他所有读过的书一样,读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 “我知道了、我记住了” 的感觉。但是,当合上书再回想内容时,却像是姜太公的鱼钩 —— 那些学过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模模糊糊、不情不愿地闪现着,始终无法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整体结构。不过,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任何历史题材,在被记录为史料之后,或者在其背后的简单故事之中,一定存在着许多未被记录的背景与结果。在不同历史观的视角下去解读这些材料,往往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作者一再强调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并不是要从中国这个 “正统中心” 的国度出发去看全球史的走向,而是要以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用 “中国出发” 的角度来勾连起全球史。历史上成百上千万的人,每个人都经历着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平行、交叉、相互作用,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构成了历史的整体走向。而千千万万个故事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又只有一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何况其中还有诸多记载的偏颇。老师之前也提到一个概念:历史的典范转移。大致意思是当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史料被发掘,或某种新技术被引入历史研究,往往会引发关键性历史节点的认知颠覆,进而促成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观点。这使我们能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这本书融合了全球各地的兴衰变迁与宗教文化的传播。不论是作为一本历史学教材,还是通俗读物,都非常值得一读。书中老师也探讨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罗老师从自己的角度重新演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前我觉得读历史可以为现代生活提供借鉴,就像俗语说的 “历史总在重演”。但我现在认为,即使人性的某些部分是相通的、我们的选择可能存在大致的概率分布,不同的时代背景仍带来不同的体验与大局观。我不认为读历史的意义在于借古鉴今或寻找可把握的契机。我更认同罗老师的观点:我们作为人,生命何其短暂,而读历史让我们有幸经历别人的人生,按他们的思路再走一遍路。所以,我们读过的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我们额外经历的一次人生。我们无法在物理层面延长生命,但可以在精神层面拓展我们的生命体验,让灵魂更厚重一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唯有厚重的灵魂才能让我们脚踏实地,日拱一卒,成为时间的朋友。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如何看待“赛里斯”本书是 “看理想” 的梁文道和葛兆光,集合国内的 21 名青年历史专家,以葛兆光主持,他的学生段志强录播,自我去 “中国中心化” 的讲全球史,西方学者写的全球史是当然的以西方为中心,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只有中国历史学者极力的 “去中国化”,立志成为世界公民,因为洋人一直诟病中国以 “天朝上国” 自居。本书好处是终于有本历史书不是用编年史叙述, 由于缘起于 “看理想” 音频节目稿,可读性强,问题是如何叙史肯定要有立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原本就是中国史学家的本分,不苛求这些中国历史学者的西化立场,本书当成史学资料大全,供稿的史学家还是严谨的,百万字数的皇皇巨著,多人组稿无法单一评论,每个章节都值得深入探讨,当成 “抛砖引玉”,引起史学爱好者进一步探寻,还是有益的。(原本的播音是 6 季 28 讲,每一讲都值得出本书,太多槽点)刚看完讲谈社的 “宋史”,文明不必争强弱,能留存下来,有生命力的肯定是值得学习的,宋朝从军事力量来说,败于蒙元,但千年以后,宋朝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而蒙元只在生物基因上有遗留,本书的优点是突破时空地域,不拘泥于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中华民族长存的优势就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先抛弃简单化的 “西方伪史论”,把当代(西方)史学家公认的成果有很好的了解,由于中国发明纸张再加上汉字的特点(本书纸张的发明和发展),我们保留了最完善和丰富的前人信息,费正清曾经说在 1800 年之前,中国汇集了世界上最多的资料,《资治通鉴》《永乐大典》(3.7 亿字)《四库全书》(8 亿字),经过 200 年的低潮,互联网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让中国重新成为最大的信息数据地,中国现在可以看到最丰富左中右的各种论述,从对锡安和哈马斯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看出 “百花争鸣 “的激烈。本书属于 “自由派 “观点,从近代沿海贸易和鸦片战争叙述可见,试想欧洲列强是喜欢 “新大陆 “模式,印度模式还是中国模式?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会沦落为印度模式,没有 “觉醒时代 “会沦为中东模式,本书还天真的用日本的开国明治维新,暗喻大清挨打是没有开放国门,历史学家不应该不知道大英的 “大陆均衡政策 “,中国大陆不分成七块是不放心的,日本被扶植都是要制衡,否则洋人如何高看 “猴子 “鸦片输入之前,列强 “贸易 “商人对华贸易面临只有金银输出的巨额贸易逆差,看一下当下的国际贸易,如果没有鸦片和坚船利炮,G7 如何逆转贸易逆差?这些历史学家应该了解 1926 年 9 月的四川 “万县惨案”。本书还延续多年吹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的普世文明公法,没想到 2018 年懂王开启了各种掀桌子,从退出伊核协议,到全球气候协议,发展 Israel 将球长判定为不受欢迎者,全书都劝导中国人要遵守 “普世规则 “,没想到欧美先掀桌子,典型的可以看米尔斯海默最近在清华的对话,闫老师苦口婆心的用生硬的英文表白我们不是威胁,是朋友可以和睦相处,而老白男斩钉截铁的说 “别天真了 “,当中国知识分子天真的按照 “普世价值” 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政府时,上帝的选民根本和你不是一种道德标准,“逢中必反”。学习历史从来不是为了争论过去的对错,是为了预测未来。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7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讲一个没有中心的全球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终于读完了,历时 67 个小时。这本书从去年 12 月就开始陪伴我了。每天 “随手” 翻翻,从最初的每天一小时,到后来的每天二三个小时,越看越上瘾。上下两册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印象最深,中册的时候正好赶上过年,采用 “听书” 模式阅读,没想到也很精彩,每天听听罗振宇老师讲故事,也是一种享受。但本人还是喜欢自己看,一点点的看。这是一本从中国视角看世界的全球史,而且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全球史!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逻辑严谨,一共有二十多个作者,他们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虽然有的地方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本书特点】资深学者葛兆光教授主编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全球史凝聚二十几位学者的 “激情・野心・才华” 讲述三百万年 “全球・人类・文明” 的故事第一,这本书摒弃了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它没有中心,是一种真正全球性的历史视角。第二,“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强调物质、商品贸易的往来,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陆的移民,战争怎样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动,宗教是怎样传播,包括传教、朝圣和信仰的互相交错,自然包括疾病、气候和灾难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我们特别强调的,就是全球的互相联系,重心就在于讲联系、交通、融汇。第三,全球史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以 “文明史观” 来取代 “政治史观”,换句话说,第一要改变 “欧洲中心” 的立场,第二要取代 “国家本位” 的形式,第三要取代以 “政治史” 为主的写法。【读书笔记和阅读收获】第一,就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确实诞生在非洲;不管几次,早期人类确实也曾经 “走出非洲”,约七万年前,他们开始向各地迁徙;人类的不同亚种之间,确实也发生过丰富的基因交流。 第二,其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书写体系,总共有接近四千个单字,绝不是文字刚刚萌芽时的样子。准确一点说,甲骨文是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西周沿用下来,但是有所修改。这些文字大多刻在乌龟的背甲上,还有牛羊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文。从纵向看,成熟文字的魔力,缩短过去与未来、此地与彼地的距离,让命令的传达、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效率更高,文明借助文字有了加速度的发展。 从横向来看,人类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交流的历史。文字也不例外。像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汉字这样独自发展起来的文字,其实并不多见。更多文明使用的文字,都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关,都是从别的地儿传过来的。而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甲骨金文,是全球早期的三种古典文字。第三,历史上的大疫,也有很多是没有解开的谜团。时至近代,全球性传染病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在全球化逐渐加速的过程中,疾病的流行不可避免,最为典型的就是 19 世纪初开始的全球霍乱流行以及 20 世纪初的 “西班牙大流感”。读完此书,感觉新冠肺炎可能只是一个更大规模传染病的预演。如果我们觉得新冠肺炎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世界的正常秩序,那么我们最好做好准备,迎接更大的变局。第四,古代中国也有另一面,《诗经》里就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人也佩服像范蠡那样最终四海云游的男商人,或者巴寡妇清这样能赚钱的女商人。在汉唐这样气度开放的王朝里,中国也曾经大度地接纳各国的商人,他们不仅懂得 “人弃我取,人取我弃” 的生意之道,也促进了全球范围的商品贸易和物质交换。第五,宗教的全球史也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例如,基督教新教革命,就和印刷术的大规模使用脱不了干系;没有新教革命,古腾堡的印刷术可能就不会被推广得那么快;但是,没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新教革命也一样不可能蔓延得那么迅速。由此可见,宗教确实是全球史上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第六,意大利人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不是学习古人的结果,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根本就看不到古代绘画,他们能看到货真价实的古代绘画那只是 18 世纪庞贝古城发现之后的事情。在没有古代画作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意大利的画家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进行创造。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最突出的透视画法,是古代画家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在同一时期的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读完此书,我明白了,原来是大航海时代把全球连在了一起,东西南北五大洲四大洋开始像科学史上的 “板块漂移说” 讲的那样,互相挤压和碰撞,新老帝国纵横捭阖,弱肉强食,因此带来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命运。古老的中国被卷入这个大变动中,就如大家都熟悉的李鸿章那句话说的,遭遇了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评分】这本书有上中下三册,一共分六卷。全书共有 94.4 万字,豆瓣评分 8.9 分。个人觉得 4.5 分比较恰当。因为作者较多,写作水平也有差异,有的地方显得有点儿 “杂乱无章”,但瑕不掩瑜,推荐给喜欢全球史的朋友们阅读。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时 23 小时 50 分钟读完。洋洋洒洒,一套巨作。以前我们看历史,是 “满天星斗”,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单独的历史。那么我们现在看历史,就是 “打台球”。一桌台球,一个球打出来,满桌的球都在滚动,彼此影响,互相撞击。《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套书,就是用 “打台球” 的视角,来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一起提出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文明的结晶。特别在当下,有太多人都在说 “去全球化”。但这套书提醒我们:“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全球化的人,他们支持或反对的,并不是全球联系本身,而是某种特定的全球化秩序。”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勇敢地再次喊出了,要做世界公民的呼吁。毕竟地球是圆的,哪里都是中心。这在此刻的舆论环境下,显得尤其的难得和清醒。这或许也是读书的意义吧,能尽可能少的,被时代洪流裹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华人视角看世界史这是我在得到平台读完的第一本超过 1300 页的书呢!起初,我看这本书只是冲着宗教部分去的。后来,因为得到举办了挑战赛,我就想着,那就接着把这本书看完吧。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写得相当不错,切入角度十分有趣,精准地抓住了我们华人熟悉或不熟悉却又感兴趣的内容。书里提到了好多有意思的东西,像各种美食,尤其是辣椒、茶;还有关于蒙古的部分,以及佛教和基督教相关内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另外,粟特人的历史也特别有意思。醫學的部分,瘟疫和金雞那霜的討論也呼應到我正在學的醫學史,給了我一種連結的、更宏觀的角度。当然啦,我觉得这本书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部分的阐述可能稍显不足。不过没关系,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其他书籍来补充。从中国视角来看,这本书极具启发性,绝对是一本值得花时间研读的好书。就算读完后不能完全记住所有内容也无妨,就把它当作一个充满趣味的整体。我相信,以后再读,肯定还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瞬间有一种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感觉,让我明白了该如何从中国,或者说从我们华人的视角去审视整个世界。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試試,也推薦給大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由 “看理想” 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 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相遇而非冲击相遇而非《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打破传统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以中国视角重构全球历史脉络。全书通过 "物质交流"" 信仰传播 ""帝国碰撞" 三条主线,展现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动态过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 "丝绸之路" 的重新诠释 —— 不仅作为商贸通道,更是技术、思想和物种的传播网络。这种视角让我们看到,全球化并非现代产物,而是绵延两千年的持续进程。作者特别强调 "相遇" 而非 "冲击" 的叙事逻辑,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并非单向影响,而是经历了本土化改造的创造性转化。书中对蒙古帝国、明清海禁等关键节点的分析,既突破 "闭关锁国" 的刻板印象,也避免陷入盲目自大的叙事陷阱。这种平衡的史学观,为读者提供了既立足本土又具备全球视野的思考框架。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料梳理,更在于方法论启示:当中国从观察对象变为观察主体时,整个全球史图景便呈现出全新的解释可能。这种视角转换,对当下思考文明互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胜在通俗易懂这是一部由二十余位中国学者共同撰写的全球史著作,以独特的中国视角重构了人类文明三百万年的互动图景。作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聘资深教授,葛教授的学术生涯贯穿中西,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并受邀在普林斯顿大学、京都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担任客座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横跨思想史、亚洲史与中国边疆史,代表作《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等著作曾获中国图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重量级奖项,奠定了其在中国史学界的权威地位。这部三卷本着作源于 “看理想” 音频节目,历时三年打磨成书。葛老在总序中明确其方法论:摒弃国别史的割裂叙事与欧洲中心主义,强调全球文明的 “草蛇灰线” 式关联。全书以六大主题展开 —— 从人类起源、帝国战争到贸易网络、宗教传播,乃至疾病与环境的全球流动。书中 “物” 的视角尤为突出:辣椒如何改变川菜版图、白银贸易如何重塑世界经济、青铜礼器如何成为文明交融的见证,这些具体案例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相较于西方全球史著作,本书的创新性在于双重解构:既打破 “中国中心论” 的自我局限,又抵抗 “欧洲中心论” 的霸权叙事。葛老援引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 “无处非中” 的理念,主张历史观察应如太空俯瞰地球,拒绝单一中心的全知视角。这种立场在 “文字起源的全球史” 等章节中尤为明显:汉字与拉丁字母的传播被置于同等坐标系,揭示文明互鉴的本质。作为主编,葛老整合跨学科团队的学术成果,将考古学、语言学、环境史等前沿研究熔铸为大众可读的叙事。书中既有三星堆青铜器之谜的专业考据,也有郑和航海图与《职方外纪》的意象对照,辅以百幅插图与大事年表,构建出多维历史现场。尽管有些部分口语化行文稍微有些读不惯,但这种 “故事的现场感” 恰是葛老倡导的史学实践 —— 让尘封的史料焕发当下性,正如他引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喻,提示历史认知的多元可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站在中国看世界全球史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是带着西方视角。比如一直畅销的《全球通史》。想要全球史相关的书籍中寻找一本适合中国读者的通俗读物,更是难上加难。《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既是一次耗时较长的集体合作结果,更是一次值得赞扬的勇敢尝试。站在中国人的视角走出去了解全球史,同时又回归自身,以一种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达。1. 万国一家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大概可以引用书中的那句话,“要把万国当一家,全球就像一个人,人有四肢,血脉相通,痛痒相关。” 这对于当下那些受到全球化退潮影响的读者更为重要。从所有人离不开的食物,到那些日常使用之物,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人早已在历史中融为一体,难舍难分。可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全球史中分分合合是一种常态。全球史正是 “全球一体与全球分离这两个相反相成力量互相撕扯的复杂过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白其背后的复杂多变,特别是以年鉴学派的中长时间段来看。时至今日,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但各种分裂和冲突仍是未曾断绝。我们不光要看到那些让人欣喜的一面,更要注意到其背后所隐藏的伤痛。食物和文字的传播可能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可在商品贸易中变化会更为明显。作者在书中所挑选的那几类更具有代表性,不免让人对此有更为深刻的认识。2. 以物观史吃辣可以说是川渝地区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可这种习惯的形成却比想象中的要短。或许可以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是没法享受到来自远方的辣椒。辣椒在明朝晚期传入中国,在此之前胡椒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品。《撒马尔罕的金桃》里胡椒成为了唐代的奢侈品,而在明朝这种极为稀缺的奢侈品依然不便宜,只有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走入寻常百姓家。有趣的是书中对于郑和下西洋给出了新的解释,在寻找建文帝的逸闻趣事版本和永乐帝彰显政权合法性之外,指出了其是为了寻求那些海外盛产的稀缺香料。胡椒可以说是其中一例,而在此之外那些皇帝为了信佛信道而使用的香料更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点出了丝绸之路中其发挥了超乎想象的作用。外国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回了丝绸和瓷器等中国的奢侈品,却也留下了中国人喜欢的奢侈品香料。这不光补全了以往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的完整想象,更让读者体会到了贸易往来中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想要正确理解这一切,不光要回到历史现场,还要进入到各方所处的具体情境之中。否则我们很容易受到后见之明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其中那些重要的细节。3. 走出中国超越国家、中国视角,是本书作者们试图做到的。在我看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成功了。以疾病来说,天花以及其他传染病毒的传播历史让我们不得不转换视角。《冷柜里的恶魔》讲述了目前已被人类制服的天花病毒,却仍在蠢蠢欲动。历史中存在着不少影响人类命运的疾病,黑死病大概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加缪的《鼠疫》让读者隔着时空都能感受到那种难以遏制的恐惧。除了疾病,气候可以说是另一个不容小视的存在。它让我们意识到全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现实中的蝴蝶效应不是虚言,更时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本书提到的明清交替大概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们以往认为崇祯的亡国在于内忧外患的交替下难以为继,从而让大明王朝走向灭亡。《南明史》的出现更是佐证了此类观点。气候改变导致明朝灭亡的说法也不算新鲜,在本书提到的内容之外,《哈佛中国史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就指出明朝末年小冰期带来的极寒天气导致了其覆灭。不过正如本书所言,气候和疾病等其他因素的存在是为了破除简单的因果关系,让人们意识到现实中复杂的关系。这一点不管是国家兴衰还是商品贸易,皆是如此。4. 通俗易懂如果要说本书的一大特点,那我首选通俗易懂。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都可以读懂书中的内容,并且很容易被本书吸引,让你手不释卷难以自拔。除了相对通俗的表述之外,书中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很多专业的知识传递出来。有些观点和看法更是颠覆了很多读者通过教科书所形成的固有认知。在新奇的观点之外,本书不光满足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心,还试图给出新的解释和视角。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敢说完全可信,也算是相对靠谱。尽管如此,就像本书中所呈现的一样,不过是某些中国历史学家视角下的全球史,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篇幅的原因,不少重要的细节也可能会和事实有所出入。好在本书的价值在于帮助读者打开视野,其所带来的启发远超过确凿无误的事实。作为读者不能求全责备,但也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5. 通力合作本书就像是数位学者通力合作描绘出来的一幅精美画卷,用历史为笔,穿越时空,回应当下,展望未来。一如我们走出中国要回来一样,我们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当下和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实现了闭环。作为读者,我们不是单纯的为了环游世界而对全球史做出此方面的创新,更多还是为了服务于当下的中国读者。整个世界是一家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作者们的通力合作是为了让我们看清真实的全球史是如何进行互动和交流,而我们作为读者更需要加以学习和借鉴。时至今日,我们再也很难说对外界不闻不问,哪怕是在家中闭门不出,也依然会受到全球日益紧密联系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担心全球化前景的读者来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历史的故事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里交流和互动从未彻底断绝。以前受到地理和通讯手段等影响依然没有改变,如今身处当下更难以摆脱。6. 写在最后阅读本书,就像阅读《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一样,是阅读马拉松,也是知识盛宴。一如该书,我非常推荐中国读者阅读此书,不用担心阅读过程中的阻碍,可以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的观点和看法难免存在一些瑕疵。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和主流观点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悖。我们的阅读和了解之后应该得出自己的结论。正如我在《富国的伪善》里提到人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时常是没有一个定论,往往是众说纷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更新的心态去多加了解,但也要学着去筛选,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书籍可能是固态的,可书中承载的东西却并非如此。在时间的面前,将其置身历史长河我们会看到各种变化的存在。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和学习非常重要。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不少,但并不意味着我就完全赞同。书中的推荐书目确实是提供了再次深入了解的契机,但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就见仁见智。学有余力自然应该在本书的基础上再攀高峰。只想增加一点谈资的话,止步于此也未尝不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一统!华夏▲《坐着的抄写员》,画中年轻的奥斯曼帝国宫廷成员正弯着腰聚精会神地书写着。这位优雅的年轻人身着金丝编织的藏青色天鹅绒裋褐,手臂和脖颈处系着鲜艳的丝绸。他宽大的头巾褶皱中固定着一个罗纹红色塔吉 —— 这是穆罕默德二世时期的宫廷头饰。这幅画由科斯坦佐・达・费拉拉绘于 1479—1481 年。现藏于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美国南部黑人劳工采摘棉花的场景,1873—1874 年。虽然此时已是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南方的黑奴已被解放,此景仍让人联想到奴隶制时期。出自爱德华・金(Edward King)《伟大的南方……》(The Great South...)一书的插图,根据 J. 韦尔斯・钱普尼(J. Wells Champney)的素描▲《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奴隶拍卖会》,这幅版画展示的是拍卖场上的一男一女(女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周围都是白人。英国画家乔治・亨利・安德鲁斯(George Henry Andrews)给予说明:“出售黑人的拍卖厅位于主要街道上,一般是建筑物的底层,入口处的门直通街道。没有标语牌、广告和关于所经营业务的告示,唯一的交易标志是挂在前门柱子上的一面小红旗,以及一张写着‘拍卖黑人’的简单公告。” 这幅画是安德鲁斯于 1860 年被派往北美报道威尔士亲王对加拿大和美国的参观访问时所绘。刊于 1861 年 2 月 16 日的《伦敦新闻画报》▲《罗伯特・克莱武与米尔・穆罕默德・贾法尔汗的会面》。1757 年普拉西战役后,罗伯特・克莱武战胜孟加拉王公们,米尔・穆罕默德・贾法尔汗(Mir Muhammad Dja'far Khan)是当地被打败的王公(纳瓦布)的部将之一,战后与克莱武会面结盟,并被东印度公司任命为纳瓦布,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此战役的胜利,确立了其军事和商业地位,也为英国日后征服孟加拉和印度打下基础。此画由弗朗西斯・海曼(Francis Heyman)绘于约 1760 年。现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这张照片拍摄于 1866 年,显示一个堆满棉花的农场和一个正在纺纱的人。这是当时英国为了记录印度生活而拍的系列照片之一。由印度考古调查局收藏,大英图书馆藏有一张印刷品《希普卡山口战役》,描绘的是发生于 1877 年 8 月,俄土战争中的希普卡山口战役。此战役由五千名保加利亚志愿者和两千五百名罗斯士兵组成的队伍击退了近四万名奥斯曼帝国士兵对山顶的进攻,这让奥斯曼帝国无法将战线推进至保加利亚北部,最终导致普列文要塞的陷落。本画由阿列克谢・波波夫(Alexey Popov)绘于 1893 年。现藏于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本书的内容由二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共同撰稿完成,涵盖全球史的多个维度,旨在突破传统国别史框架,呈现互动与联系的全球图景。围绕六大关键词展开:人类起源、战争与移民、物品流通、宗教与信仰、疾病与气候、大航海时代,探讨不同文明的互动与历史进程的交错。从核心视角来看,摒弃欧洲中心论或中国中心论,强调从中国视角观察全球史,但不以中国为单一叙事核心;关注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如帝国扩张、移民迁徙、技术传播等;也结合前沿史学理论与多学科成果,重构全球史叙事逻辑。读本书,需要耐心,各章节由不同学者撰写,可能存在叙事风格或研究方法的差异,需保持整体连贯性的同时,留意不同领域的学术特色。同时,也需跳出传统国别史或文明比较的思维,关注 “联系” 而非 “孤立” 的历史片段;比如,书中可能将郑和下西洋与同时代其他航海活动并置分析,而非单独强调其特殊性。书中还新增了大事年表、参考书目及大量配图,建议结合这些内容加深对复杂议题的理解。该书作为中国学者首部系统性全球史著作,既是对西方全球史范式的回应,也为本土史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阅读时可结合国际学界相关研究(如麦克尼尔、彭慕兰等)进行横向对比,以更全面理解其学术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审慎客观,恢宏大气,引人入胜作为普通人,有生之年如果只读一本历史书,如果只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一本历史书,那么,我选择这本。这可比历史教科书下饭得多,全面得多,也严谨得多。很难得的,可读性很强。更难得的,背后体现的思维方式、思考路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足够全球、足够人类,也足够历史。这本书解决了我在看西方著作的世界历史时的痒点,那些作品看上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可只有中国人自己才知道,里面关于中国的描述很尴尬,要么说不全、要么说不透、要么说不到点儿上,这本书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人性化的注解。这真的更贴合中国人眼里的世界,也更贴合最真实最客观的世界历史 —— 没有之一。一直在说世界正在经历千年未有只大变局。我想,这里的最大变量,不外中国。而中国最大的变、最显著的变,最深沉的变,可能恰恰是,整体国民自信的回归 —— 我们正在找回失去的三百年,同时也正在经历凤凰涅磐重新振翅翱翔起飞的预备式。这部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几乎完成预备式的最后仪式阶段。希望这部著作,能被更多人喜爱,特别是年轻一代,乃至年幼一代。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获得什么历史的优越感,而只求更自如、更真切、更全景地了解我们整个人类共同体的真实状态。以更健康更夯实更坚固更不可磨灭的世界观、价值观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细微的挑战和幸福瞬间。—— 这是组成我们底层操作系统的更隐秘的更底层的代码。虽然有电子书,但是,备一本纸质书放在桌旁随时取用的必要性还是很强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