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告别本质主义,探讨诗歌接受标准、尺度与品级,对诗歌创作与阅读具推进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西平等对话的第三路向上,告别多来的本质主义与独断主义,既为“文本中心”的文本自足·自立自洽的客观性大力挖潜,也为“读者中心”的分争接受放量,疏浚接受中相对自由随机主观的“通道”。在充分阐释诗歌接受的“这一个”属性、特点、难点、要点、影响因子、特殊取径、有效性、经典化、“误区”(包括误读、细读)等问题基础上,尝试提出诗歌文本的形式规范与诗歌接受的“哑铃”模型,以及以感动为主导的“四动”接受细化图式,藉此在文本客观性与接受主观性的长期龃龉中进行“协商”,撩开问题的迷雾,探询好诗的接受标准、接受尺度与品级序列。这对于当下诗歌界规矩失范、尺度颠倒、质量下滑,有着重要的现实纠偏意义,对于诗歌的创作、阅读、鉴赏、阐释、批评、评估,将起着较大的推进作用与参照作用。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其他
  • 扉页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语 现代诗接受研究的进入、不足与可能的探取
  • 一 双重理论“诱发”下的诗歌接受
  • 二 现代诗接受的诸多难题
  • 三 现代诗接受的瓶颈与疏解
  • 上编 现代诗接受的特异性:“多端变频”
  • 第一章 比较视域下诗歌接受理论的变化
  • 一 西方接受美学的触发与偏颇
  • 二 中国古典诗论的接受线索
  • 三 中西接受的平行或汇通
  • 四 从“兴发感动”到现代“诗感”
  • 第二章 新旧诗歌文本接受的差异
  • 一 “恒态诗美”的接受承续
  • 二 “流变诗美”的接受追新
  • 三 从“田园”到“都市”的模式变迁
  • 四 “不同制式”的交集离异
  • 第三章 现代诗文本接受的正常与异常“看点”
  • 一 文本意图理解与文本含义追索
  • 二 原初版本的“曲意”接受
  • 三 胎死腹中的“抽屉接受”
  • 四 “套写”版本的“互文”
  • 第四章 现代诗文本接受的难点与瓶颈
  • 一 文本接受的特殊“暗道”
  • 二 文本接受的最大“烦恼”
  • 三 众声喧哗与影响因子
  • 四 文本接受的有效性
  • 第五章 现代诗接受的经典化
  • 一 经典的辨析与期待
  • 二 经典的“莫名”变数
  • 三 “计量”的经典与定性的经典
  • 四 经典化“新十六条”
  • 中编 现代诗接受的主体性:“无边开放”
  • 第六章 不同接受主体效应
  • 一 受众分型与接受“光谱”
  • 二 普通诗爱者:“感染”
  • 三 精英诗写者:“引致”
  • 四 专业诗评人:“阐释”
  • 第七章 接受主体的“裂隙”与区隔
  • 一 接受主体间的鸿沟深堑
  • 二 接受主体的“切分”与局限
  • 三 大众化的轰动效应背后
  • 四 精英化的“冷遇”结果
  • 第八章 接受主体的特殊取径(上)——“误读”
  • 一 “误读”:永远纠缠不清的“曲解”
  • 二 “悟得”:接受中的直觉式“领会”
  • 三 “臆读”:“诗性直觉向主观幽深处爆发”
  • 四 “异读”:不断变向或可持续“接龙”
  • 第九章 接受主体的特殊取径(下)——“细读”
  • 一 “细读”:接受中的微分析“觉察”
  • 二 不屑于“封闭循环”的变造细读
  • 三 基于本体“沉默”的“反细读”
  • 四 “细读”方法举隅
  • 第十章 接受主体“负”问题:“强制阐释”
  • 一 强制阐释之“合理”
  • 二 强制阐释之“可取”
  • 三 强制阐释之“错榫”
  • 四 强制阐释之“自律”
  • 第十一章 接受主体的辩证实现
  • 一 接受心理机制:“心得意会”
  • 二 接受主导趋势:“趣味”为中心
  • 三 接受前提:“阐释共同体”
  • 四 接受的动态平衡:“哑铃”模式
  • 下编 现代诗接受的“有界”性:“响应品级”
  • 第十二章 新诗接受的历史检视
  • 一 接受的反复与困窘
  • 二 接受的歧路与多元
  • 三 面对何种接受“参照”
  • 四 接受“历险”中的省思
  • 第十三章 现代诗接受尺度
  • 一 接受的各自“倚重”
  • 二 接受的相对主义“混乱”
  • 三 接受的“理性回归”
  • 四 厘清接受“误区”
  • 第十四章 现代诗接受的“细化响应”
  • 一 传统的“感动”过于笼统
  • 二 混合“交响”中的“独奏”
  • 三 “心动”触发下的接受“分延”
  • 四 “四动”响应的棱台模型
  • 第十五章 现代诗接受的“品级坐标”
  • 一 品级的源流与走势
  • 二 品级共同体与“品级坐标”
  • 三 品级纵轴:形式化结构
  • 四 品级横轴:接受响应度
  • 第十六章 现代诗接受的“品级梯度”
  • 一 通向经典是恒久常新之诗
  • 二 好诗属于“发见”“发明”之诗
  • 三 辨别:难以辨别之诗
  • 四 清除“假冒伪劣”
  • 第十七章 现代诗接受的审美“离散”
  • 一 “审恶”打开的“潘多拉”
  • 二 “祛魅”旋涡中的浮沉
  • 三 “跨界”大潮里的“搅局”
  • 四 接受的底线与上限
  • 结语或余论 现代诗:接受终端的前瞻
  • 附编
  • 附一 翻译:接受催化中的“变种”“镜像”及其“转盘”
  • 一 发生学视野下的翻译接受
  • 二 西洋“翻译体”:新诗接受的“变种”
  • 三 古诗“白话版”:新诗接受的“镜像”
  • 四 四通八达的接受大“转盘”
  • 附二 教育:接受普及中的顽疾、缺位、应对策略及其“新实验”
  • 一 新诗教育的滞后与顽疾
  • 二 新诗教育的策略与亟待克服的缺位
  • 三 新诗教育“新实验”
  • 附三 传播:接受推广中的“新招”“奇葩”及其艰难“留守”
  • 一 传统大众传播的“新招”
  • 二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奇葩”
  • 三 “消费”传播的“精神胜利”与最后留守
  • 参考文献
  • 本书各章节刊发索引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