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生前自己整理、收录、编辑的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自然说这两种层面,并用美学的视角看文学,于文学之中发现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导言: 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
  • 一、方法论的意义
  • 二、方法论的级位
  • 三、文艺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第一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 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
  • 一、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本质论
  • 二、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统一
  • 三、客观说和体验说的对立统一
  • 第二节 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坐标上的位置
  • 一、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 二、人的活动系统中的文学活动
  • 三、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文学功能的演变
  •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阶段
  •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阶段
  • 三、文学活动的自由阶段
  • 第二章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客体
  • 一、关于别林斯基的失误
  • 二、文学创作反映整体的生活
  • 三、文学创作反映富于特征的生活
  • 四、文学创作反映情绪化的生活
  • 五、文学创作反映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
  • 一、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
  • 二、作家的创作个性
  •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 一、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 二、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 三、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
  •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 第一节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观念
  • 一、文学作品构成论的历史回顾
  • 二、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构想
  •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
  • 一、语言一结构层
  • 二、艺术形象层
  •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
  • 一、历史人文内容层
  • 二、哲学意味层
  • 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 四、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 第四章 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含义和意义
  • 一、文学接受的含义
  • 二、文学接受的意义
  • 第二节 文学接受活动形成的条件
  • 一、接受的对象
  • 二、接受的主体
  • 三、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适应性及联系
  •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 一、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过程
  • 二、文学接受的深层心理结构
  • 附录
  • 导言: 历史题材文学研究前沿问题
  • 历史题材创作三向度
  • 一、历史的向度
  • 二、艺术的向度
  • 三、时代的向度
  • 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五向度
  • 一、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观问题
  • 二、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历史真实问题
  • 三、历史题材文学的价值判断问题
  • 四、历史题材文学与现实对话问题
  • 五、历史题材文学的文体审美化问题
  •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 一、历史1和历史2
  • 二、从历史2到历史3
  • 三、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关系
  • 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
  • 一、历史题材创作过程之一——重建历史世界
  • 二、历史题材创作过程之二——隐喻现实世界
  • 三、历史题材创作过程之三——暗示哲学意味
  • 历史题材文学的类型及其审美精神
  • 一、历史题材文学是否要有历史根据
  • 二、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类型
  • 三、三种不同的审美精神
  • 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
  • 一、帝王形象创造需要“主体意识”的参与
  • 二、帝王形象需要“最现代的思想”的评价
  • 三、评价帝王的三要点
  • 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