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感悟人的存在、知识与价值。

内容简介

人的存在过程无法回避认识与价值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认识既以敞开世界为指向,也包括对人自身的理解,价值则首先涉及世界对于人的意义。

一方面,广义的认识不仅以认知为内容,而且也关乎评价,后者与价值具有切近的联系。另一方面,价值向认识过程的渗入,则使认识一开始便不仅仅涉及本然的对象,而是与人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

在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知识与价值难以彼此分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体间关系论纲
  • 说“道理”
  • 知性思维辨析
  • 人生之境
  • 精神人文主义:意义及其扩展
  • 智慧、意见与哲学的个性化
  • 如何做哲学
  • (一)以人观之和以道观之
  • (二)理论思维与概念性活动
  • (三)回到存在本身
  • (四)史与思
  • (五)理论与经验、知识与智慧的互动
  • 哲学对话的意义
  • 人类认识:广义的理解与具体的形态
  • 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
  • 认识论中的盖梯尔问题
  • 经验、理性与知识之域
  • 一、经验论的出发点
  • 二、理性的经验论规定
  • 三、经验论的归宿
  • 行动、思维与逻辑
  • 一、逻辑思维的起源
  • 二、逻辑结构
  • 三、建构与摹写
  • 实在、行为与价值
  • 一、实在的规定
  • 二、销知入行
  • 三、融真于善
  • 人的存在与存在哲学
  • 一、存在的时间之维与可能向度
  • 二、自由与命定的二律背反
  • 三、存在与共在
  • 罗蒂与新实用主义
  • 哲学与现代性的反思
  • 全球化与全球正义
  • 一、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
  • 二、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
  • 哲学视域中的权利问题
  • 论知识分子
  • 一、公共性与个体性
  • 二、超越性与党派性
  • 三、批判性及其消解
  • 四、知识与权力
  • 理解哲学
  • 一、何为哲学
  • 二、哲学何为
  • 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
  • 附录一 思与所思
  • 附录二 问题与思考
  • 后记
  • 2021年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读哲学也挺好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07 本(80)#《认识与价值》🚢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如上理解,显然包含着相互交错、重叠的内容。它从一个方面表明,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现代化” 与 “现代性” 概念的区分都具有相对性。当然,尽管 “现代化” 与 “现代性” 具有相通性,但二者在内涵上仍可有不同的侧重。比较而言,现代化主要以社会在不同领域及层面的历史变迁为内容,现代性则涉及现代化过程所体现的一般趋向和原则。🚢以现代性的反思为形式的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自我批判,在历史和逻辑上为哲学的创造性研究和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背景。从历史上看,每当社会达到能够进行自我批判的阶段,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就会通过考察以往人类思维的得与失、总结其成果和教训,提出自己的创造性的看法。🚢从人的存在引向对象世界,便进一步要求以多样性的统一扬弃抽象的同一,借用中国哲学的话,也就是 “和而不同”。“和” 是包含差别的统一,“同” 是单一的规定。真实的存在从其存在形态来看,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更多地呈现 “和” 的形态。“同” 则表现为自我同一(sameness),它与具体的、真实的世界存在着距离。🚢走向具体存在并不仅仅是解释和说明这个世界的问题,它同时也涉及规范性问题。从人的视域考察事物,往往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即:“它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它应当成为什么?”“是什么” 关注的首先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意味着什么” 追问的是事物对人的存在所具有的意义,“应当成为什么” 则涉及是否应该或如何实现事物对人的存在所具有的意义,后二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关联着价值的领域。🚢存在意义的背后,是价值观念,对存在意义的不同确认,往往以不同的价值观念为依据。广而言之,在形上的层面上,文化的核心也是价值系统。全球化并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市场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趋同,信息资源的快捷和共享等等;当经济、科技的潮水冲破传统的国界或民族边界时,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也被推向了共同的世界舞台。🚢在积累、传承、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知与行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公共领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处之 “士” 近于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这里的任重道远,显然不限于个人福祉的追求,它在实质上更多地体现了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对群体、社会的责任关系。就广义而言,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体都承担着对社会的义务,知识分子的特点在于,他不仅身处这种责任关系之中,而且自觉地意识到并担当起对社会、群体的责任。🚢以知识而言,形成于书斋的知识本身属于一定的共同体和社会,具有公共的性质;以理论而言,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与知识、理论的上述性质相应,知识的更新者、理论的创立者的存在方式也具有社会的、公共的性质。🚢人格在心理结构的层面内含着知、情、意的统一,在个体存在的层面则以综合的形态表征着个体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其中渗入了自我所认同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的价值目标、自我所形成的意义世界和意义视域、自我对必然之理与当然之则的理解、自我进行行为选择和评价的定势和能力,等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