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未来10年,新一轮城市大洗牌开启,谁能晋级,谁会掉队?

内容简介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中国城市格局每隔十年都会为之一变。

从重工业城市一枝独秀到沿海贸易城市崛起,从强省会崭露头角到内陆城市重回高光时刻,从北上广深四城鼎立到强二线城市百花齐放,良性的城市竞争是中国经济奇迹不容忽视的贡献者。

城市大变局背后是政经格局变迁的结果,当今世界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一众城市跻身世界城市之列,科技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等正在成为新的时代关键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言
  • 第一章 进击的一线城市
  • 北上广深:中国为何只有4个一线城市
  • 一线城市是怎么来的
  • 何为一线城市
  • 最早的一线城市:京津沪
  • 广州深圳上位,“北上广深”时代到来
  • 谁是下一个一线城市
  • 京沪津渝之后,谁是下一个直辖市
  • 四大直辖市
  • 天津:老牌直辖市
  • 消失的三峡省与重庆直辖市
  • 深圳会不会被直辖
  • 北京不只是首都,更是北方经济第一大城市
  • 互联网之都
  • 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最独特的自贸区
  • 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不要低估一线城市
  • 不只是金融中心
  • 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 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 崛起的互联网产业
  • 浦东再被委以重任
  • 追兵逼近,广州会不会跌出一线城市
  • 一线城市的门槛
  • 中国的“南大门”
  • 海陆空一体的优势
  • 经久不衰的千年商都
  • 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盘
  • 广州的牺牲你不懂
  • 深圳将成“地球经济中心”?比起北上广还差了什么
  • 来了都是东莞人:高房价的挤出效应
  • 狂飙的学区房:学位紧张
  • 缺少一流高校
  • 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 第二章 中国正在进入“强省会”时代
  • 一省一城,“强省会”的未来势不可当
  • 武汉成都西安领衔,南京济南垫底
  • 扩容,“强省会”的终南捷径
  • “强省会”的必然性
  • 硝烟再起,国家中心城市之争为何白热化
  •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
  • 深圳为何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 竞逐国家中心城市,究竟争什么
  • 谁是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
  • 区域经济大洗牌,副省级城市为何不再扩容
  • 15个副省级城市
  • 从计划单列市到副省级城市
  • 副省级城市有何好处
  • 特区不特?五大经济特区,谁掉队了
  • 特区不特?
  • 谁掉队了?
  • 深圳、海南:不只是经济特区
  • 汕头如何追赶
  • 10年少了100多个县,大城市集体奔向“无县”时代
  • 大城市失去了县城
  • 撤县设区为哪般
  • 政策的两难
  • 北方只剩一座TOP10城市,谁是破局的希望
  • 从东西差距到南北差距
  • “翻盘”的希望
  • “强省会”的支撑
  • 第三章 三四线城市,艰难的突围战
  • 避免“一市独大”,副中心城市最后的“突围”机会
  • 为何要避免“一市独大”?
  • 副中心城市的机会
  • 副中心城市带得动吗?
  • 环京、环沪、环广深:超级城市的“第一圈层”
  • 北三县:半入北京
  • 环沪: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者
  • 环广深港澳:背靠一线好乘凉
  • 三四线城市,凭何跻身先进制造业“国家队”
  •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 株洲:轨道交通之都
  • 德阳:重装之都
  • 一个广东“两个世界”,粤东西北何以崛起
  • 广东的“两副面孔”
  • 珠三角靠什么崛起?
  • 粤东西北怎么了?
  • 副中心城市的突破
  • 100多个县城房价破万元,中小城市房价天花板有多高
  • 棚改货币化
  • 最后的红利
  • 这些县城房价跌回白菜价
  • 县城为何限建高层住宅?
  • 人口持续流失,收缩型城市有没有未来
  • 谁在收缩?
  • 四类收缩型城市
  • 收缩型城市的未来
  • 第四章 告别单打独斗,城市群崛起
  • “央区”、雄安、通州,京津冀城市群的三大支点
  • 首都与北京
  • “央区”:最特殊的区域
  • 雄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 通州:“另一个北京”的崛起
  • 长三角:41城聚集,中国最大城市群诞生
  • 四大圈层,谁是中心?
  • 江浙沪皖:谁是龙头?
  • G60走廊:谁是科创中心?
  • 六大都市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广深港澳引领,粤港澳剑指世界第四大湾区
  • 从珠三角到大湾区
  • 谁是中心城市?
  • 东西两岸:制造高地
  • 深港、广佛、珠澳
  • 湾区大融合
  • 成渝、长江中游:谁是中国城市群第四极
  • 成渝VS长江中游
  • 国家战略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 中国交通“第四极”
  • “双循环”时代的内陆机遇
  • 超大城市再扩张!三个超级“大都市圈”逐渐成熟
  • 上海大都市圈:何以为大
  • 广佛: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 深圳:融合的不只是莞惠
  • 大城大圈!从都市圈看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
  • 跨省都市圈
  • 一线都市圈
  • 强省会都市圈
  • 第五章 布局未来的国家战略
  • 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北上广各拿到一张贸易“王牌”
  • 广交会:一线城市的“催化剂”
  • 进博会:为什么是上海?
  • 服贸会:有多特别?
  • 海南自贸港,下一个香港?
  • 为什么是海南?
  • 对标香港?
  • 壮士断腕去房地产
  • 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是浙江
  • 浙江有多特殊?
  • 长板与短板
  • 分蛋糕的重任
  • 亿万富豪们的责任
  • 全部地市房价破万元
  • 东西差距缩小!西部大开发20年,“西三角”呼之欲出
  • 转移支付最多的地区
  • “西三角”的未来
  • 南宁昆明的机遇
  • 大西北如何破局
  • 告别“中部塌陷”,中部崛起谁是领头羊
  • 谁是龙头?
  • 谁的腹地更广?
  • 谁的人口吸引力更强?
  • 谁的产业结构更好?
  • 不靠政策
  • 停滞十多年!振兴东北,又到了关键时刻
  • 东北曾经支援全国
  • 东北落寞了
  • 东北为什么会衰落
  • 东北振兴靠什么
  • 第六章 一触即发的人口争夺战
  • 人口大变局:孔雀东南飞,中西部回流,东北持续流失
  • 孔雀东南飞
  • 中西部回流
  • 东北人口之困
  • 赶超四川、山东,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是怎样形成的
  • 连超四川河南山东
  • 年增217万人,虹吸中西部
  • 广东吸引力为何这么强
  • “零门槛落户”时代开启,大城市抢人进行时
  • 户籍制度改革史
  • “零门槛落户”时代开启
  • 超大城市的“退路”
  • 为何大范围放开落户?
  • 失去含金量的户口
  • 人口“余额”不足,超大城市能不能继续扩张
  • 千万人口城市
  • 人口天花板
  • 京沪在“赶人”?
  • 深圳为何重新收紧了
  • 二十岁的珠三角,四十岁的长三角
  • 广东VS长三角
  • 广东为何这么“年轻”?
  • 长三角为何“变老”了?
  • 发达地区的压力
  • 人口或将负增长,房地产最大的“灰犀牛”来了
  • 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
  • 低生育之困
  • 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 人口逆转,影响有多大?
  • 房地产最大的灰犀牛?
  • 第七章 选城市,就是选未来
  • 买房:楼市分化,哪些城市有投资价值
  • 普涨VS分化
  • 短周期VS长周期
  • 房价的十字路口
  • 哪些城市还能投资?
  • 教育:学区房是不是智商税
  • 越来越贵的学区房
  • 学区房不会一劳永逸
  • 学区房的风险
  • 要不要投资学区房
  • 高考:选城市还是选大学
  • 教育大城
  • 教育强城
  • 人口涌入之地
  • 有钱的城市
  • 几个建议
  • 择业:“985”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 广东、北京、上海吸引力最强
  • 广东对中西部高校吸引力最强
  • 北京不吃香了?
  • 留人大战
  • 定居:回家乡还是大城市
  • 大城市更“宽容”
  • 从地铁到文化空间:大城市的馈赠
  • 大城市的问题
  •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养老:大城市还是沿海小城镇
  • 空气质量:南方普遍优于北方
  • 宜居环境:沿海、旅游城市胜出
  • 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
  • 大城市还是沿海小城镇?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口红利决定沿海大城市形成,但人口迁徙决定下一个十年变化

    收缩与扩张相对,收缩型城市,普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支柱产业衰退、人口持续流失、部分区域 “空心化” 等问题。在以 “做大蛋糕” 为主的过去时代,几乎所有城市都能从高速增长中获益,扩张是主旋律。如今,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口高增长成为过去式,部分城市或因资源枯竭,或因地理位置偏远,或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或因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从而面临收缩的命运。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城市群的发展,中国很大,一个省就相当于国外的一个国家,所以我们不止只有北上广深,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发展壮大。微观层面,这几年常提的县域经济,让更多的乡村人进入到县城,发展特色产业。国庆回老家的时候,发现县城其实发展的也挺好,风景好,吃的东西实惠,上菜端的盘子,比我们会议室的花盆都大。房子其实不仅关联着城市的资源,更关联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关系社会,有太多不能割舍,比如亲人,比如朋友。所以,乡土气息让那些在大城市有了房产的人,还会考虑在老家置业。县域房产,金融投资属性低,但是自住属性高。它是一个自循环系统。现实的苟且,让人憧憬诗和远方。但退一步,县城的惬意为什么就不能选呢?选择没有对错,不是每个人都考了 100 分才说明教育教的好。无问东西,过好当下,这也是一种幸福。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城市,此书很有价值。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