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口红利决定沿海大城市形成,但人口迁徙决定下一个十年变化

    收缩与扩张相对,收缩型城市,普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支柱产业衰退、人口持续流失、部分区域 “空心化” 等问题。在以 “做大蛋糕” 为主的过去时代,几乎所有城市都能从高速增长中获益,扩张是主旋律。如今,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口高增长成为过去式,部分城市或因资源枯竭,或因地理位置偏远,或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或因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从而面临收缩的命运。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城市群的发展,中国很大,一个省就相当于国外的一个国家,所以我们不止只有北上广深,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发展壮大。微观层面,这几年常提的县域经济,让更多的乡村人进入到县城,发展特色产业。国庆回老家的时候,发现县城其实发展的也挺好,风景好,吃的东西实惠,上菜端的盘子,比我们会议室的花盆都大。房子其实不仅关联着城市的资源,更关联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关系社会,有太多不能割舍,比如亲人,比如朋友。所以,乡土气息让那些在大城市有了房产的人,还会考虑在老家置业。县域房产,金融投资属性低,但是自住属性高。它是一个自循环系统。现实的苟且,让人憧憬诗和远方。但退一步,县城的惬意为什么就不能选呢?选择没有对错,不是每个人都考了 100 分才说明教育教的好。无问东西,过好当下,这也是一种幸福。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城市,此书很有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展不确定性中又有着确定性,城市发展的格局发生着变化,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错过了房地产普涨的发展红利,再接下来的都市圈发展中,也有一条明显的逻辑。想到了香帅老师给出的适合买房城市的清单,尽量买的北上广深、成都、杭州、南京,可以买的重庆、天津、武汉、郑州、西安,珠海、福州、厦门、宁波、无锡、合肥、长沙、青岛、济南。还有可买可不卖的,尽量不卖的城市名单,这是以她的调研分析得出的城市房产购买指南。当然每个家庭处于不同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不可能都到这些地方买房子,而且当下房子发展的逻辑已经从普涨到城市间的分化,从城市间的分化到城市内部区域的分化。大趋势下,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与个人的发展又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买房,选行业,选职业,选工作,求发展,不同的选择 10 年后会有很大的差异。小城市虽然在收缩,但最近回到鹤岗几万元买一栋房子,过安稳生活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不管是什么原因,可能也有一定的小趋势也说不定。主流是主流,一些人却选择非主流!没有对错,看个人的喜好和追求。当然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我来说北上广深去不了,那省会郑州择一新城区而居也是一种生活。中原崛起的大趋势会给我这样的 “小麻雀” 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可能需要下一个十年来证明!相信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会渡过难关勇往直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广州、深圳不会跌出一线城市自一线城市概念出现以来,挑战一线城市,就成为诸多强二线城市的雄心壮志。最近几年,“北上深杭” 取代 “北上广深”、“北上深重” 取代 “北上广深” 等说法不绝于耳,广州、深圳乃至上海都成了挑战对象。京沪相对超然,一个是首都,汇聚全国资源,另一个是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地位稳固。广深则会成为强二线城市的重点 “挑战” 对象,但两城的一线城市之位不会轻易跌落。两城率先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长期增长积蓄更大能量,而且广深还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城市群的强劲支撑。未来,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一局面会进一步巩固广深的领先优势。不难预测,新一线城市竞争无论如何激烈,短期都难以对一线城市构成实质性挑战。2.一省一城,“强省会” 时代到来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是官方对于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迁的高度概括。因此,“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势必成为大方向,而 “强省会” 战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省会,本就是行政、经济、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和科创中心,天然就有做大的底气。再加上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战略的日益凸显,通过做大 “强省会” 参与区域竞争就成为各省的普遍选择。成都、武汉、西安等众多强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以及一些重大战略中的崭露头角,让其他地区看到了强省会的现实必要性。“十四五” 期间,南京、济南、福州、昆明、贵阳、南宁、南昌、太原等省会(首府)已将做大省会城市纳入重要规划,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升省会城市的 “首位度” 和影响力。而合并周边地市、撤县(市)设区、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做强支柱产业、做大以省会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等,将成为主要的政策选择。3.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长期以来,以胡焕庸线为标志,东西差距始终是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推进,东西差距呈收缩之势。与此同时,南北差距则不断扩大,“南北差距” 取代 “东西差距” 正在变成现实。唐宋以降,全国经济重心就在持续南移。这一趋势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被打断,北方借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重工业,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比重一度接近 50%。但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呈现加速之势。数据显示,1978 年,南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53.7%、46.3%,差距仅为 7.5 个百分点。到了 2020 年,南方经济比重上升到 64.8%,北方经济比重进一步降低到 35.2%,差距扩大到 29 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之最。南北差距扩大,是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转型、人口流动、营商环境差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人口流动的现实,未来南方差距扩大势头或许会有所收缩,但短期难以逆转。4.扩张、收缩并存,中小城市 “鹤岗化” 鹤岗是东北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之一。这个城市因资源枯竭、人口外流、房价跌破 “白菜价” 而多次上了热搜,被视为收缩型城市的代表。未来,大量中小城市 “鹤岗化” 恐怕是难以避免的趋势。收缩与扩张相对,收缩型城市,普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支柱产业衰退、人口持续流失、部分区域 “空心化” 等问题。在以 “做大蛋糕” 为主的过去时代,几乎所有城市都能从高速增长中获益,扩张是主旋律。如今,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口高增长成为过去式,部分城市或因资源枯竭,或因地理位置偏远,或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或因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从而面临收缩的命运。统计显示,2010—2020 年,在除直辖市之外的 333 个地级行政区中,184 市实现人口增长,149 市出现下降。下降城市主要来自东北、中部地区和西北,其中,偌大的东北地区只有沈阳、大连、长春三市正增长,其他 30 多个地级市全部负增长。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为此,国家层面多次提出 “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及时转变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5.大城大圈,抱团竞争取代单打独斗过去的区域竞争多数都是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但随着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推出,抱团竞争有望变成主流,而都市圈规模和实力也将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中小城市借助都市圈得以共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都市圈以 “1 小时通勤圈” 为基本特征,以同城化为发展目标的空间格局。广佛肇、深莞惠、苏锡常、南京都市圈等均为相对成熟的现代化都市圈,成员城市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缘相亲,地理边界几近消失,产业协同化发展,人口流动频繁,跨城通勤群体众多,由此带动一体化发展。目前,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基本成形,跨城地铁、城轨基本成网。未来,都市圈将向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互认、规划一体化、土地指标互认等方向发展,都市圈将会变成更大意义上的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竞争的层级和能量。届时,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将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发展成果,而是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6.陆权复兴,内陆城市重回高光时代长期以来,以海洋为主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了 “海权至上” 的竞争模式,谁靠近港口,谁就靠近国际市场,这是我国沿海城市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逻辑。然而,随着国际局势变迁,“一带一路” 倡议和国内大循环战略先后登场,陆权开始复兴,内陆城市即将重回高光时代。内陆复兴,首先得益于以 “八纵八横” 高铁网、国际航空枢纽为代表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内陆城市的通达性,带动 “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 和 “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 的形成,而中欧班列借助新亚欧大陆桥将内地生产的货物输送到世界各地,内陆城市得以蜕变成开放前沿。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抹平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内陆地区人口众多,且拥有超大规模市场,这为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强大助力。陆权复兴,国内大循环成为主体,沿海贸易城市势必面临转型,而内陆城市则叠加了产业转移、人口回流、内需驱动、内陆开放、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多重利好,经济增速有望跑赢沿海地区,重回高光时刻。7.人口拐点将至,抢人大战白热化 “少子化+老龄化” 将是我国人口形势面临的长期基本面。一边是出生率持续走低,出生人口很有可能跌破千万大关;另一边是老龄化率不断攀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不远的将来,年度出生人口或低于死亡人口,全国人口数十年来首次面临负增长的历史性拐点。虽然二孩政策、三孩政策先后放开,取消社会抚养费迅速落地,但短期恐怕难以扭转这一趋势。“低生育” 的形成,并非单纯由政策所导致,而是社会进步、观念变迁以及生育养育成本高企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结果。松绑生育限制乃至出台鼓励性政策都不可或缺,但刺激生育不是一日之功,扭转生育趋势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少子化+老龄化” 的人口格局影响深远。一方面,劳动力红利不复存在,依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城市必然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能否迈过这一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未来;另一方面,当人口从高增长步入低增长乃至负增长时代,人口早已不再被视为负担,而是资源和财富,抢人大战的爆发就有了必然性,而争抢的不只是高学历人才,还有劳动力人口。这种人口格局,已经带动户籍制度的全面松绑,“零门槛落户” 在众多城市已经开花,未来绝大多数城市的户籍都将 “名存实亡”。即使如此,也有诸多中小城市不得不面临人口持续外流的压力,失去了人口增长的支撑,城市规划、房产价格都有可能面临新的调整。8.楼市分化,房价普涨沦为过去式房价只涨不跌的 “神话” 可谓深入人心。自 1998 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启动以来,中国楼市创造了罕见的 20 多年的持续上行史,全国住房每平方米均价从 2000 元左右攀升到 1 万元左右,一线城市中心城区房价更是攀升到 10 万元/平方米,向众多国际大都市看齐。房价涨幅之高,房地产规模之大,让许多有房一族的资产迅速膨胀,更让买房成为 “国民信仰”,在我国,近 70% 的家庭财富都集中在房子上。然而,这一模式即将成为过去式,楼市进入白银时代不再是传说。楼市普涨,背后是经济、人口、城镇化和金融政策的多方加持。如今,这些支撑都已开始消退,经济增速放缓已是公认的长期趋势,少子化、老龄化的现实叠加而至,城镇化率离 70% 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上限所剩无几,而在居民杠杆率不断创下新高的现实背景下,“大水漫灌” 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无论就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楼市都已呈见顶迹象。过去那种从一、二线到三、四线乃至乡镇房价普涨的格局将会彻底沦为过去式,大多数中小城市楼市将遭遇长期横盘,只有经济强劲、人口持续涌入的中心城市仍有上涨的可能,这种分化趋势在未来将成为常态。显然,未来,不是每个城市都还有上涨空间,也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靠房子赚得盆满钵满。蒙眼买房、豪赌式加杠杆的逻辑不复存在,将资金全部投资于不动产上的风险越来越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此书获得以下几点收获:1、未来 10 年城市竞争战略是强省会城市、及城市群抱团取暖(长三角、粤澳港、京京冀)。2、城市经济增长由资源型向创新型(知识)转型;3、城市发展受人口数量、土地面积、营商环境等多方因素限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兄弟们,试着跳脱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观察这个世界吧。

                不知道是我屏蔽了太多人了,还是这个社会真的在变好,似乎宣扬 “读书无用论” 的主变少了呢。之前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言论:“上学有啥用,你看和我一起工作那些大学毕业的,一个月不也就 2000 多块钱吗,别浪费那四年了,早点开始工作,就可以早点赚钱。” 曾几何时,大学毕业卖猪肉,大学教授去搓澡等新闻甚嚣尘上。那时的我也还年轻,特别容易被这样的新闻影响,也曾经一度迷茫。。。因为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啊。我也曾经劝很多同学不要考研,直接就业,早点开始赚钱。我们这行看中实力不看重能力。甚至我在社招培训机构时,还信誓旦旦的和学生说,在培训班一年学的比大学四年学的都多。。。那个段子说的对吗?曾经的我说的对吗?答案毋庸置疑啊,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只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思考问题,来进行判断。然而,相比于社会的复杂,个人的认知体验是多么的狭隘。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对一些课程的学习,我学会了用概率来看问题。现在,每当有人用一些个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时,我都会告诉他,小概率事件一定会发生,但不会是主流。就比如前面那个段子里说的,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只能赚月薪两千吗?肯定不是啊。所以我们得看统计数据啊。你在百度搜索一下【学历和收入】这个关键词,随便看任何一个帖子都能找到学历与收入的对照表。也许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的主,前 10% 的平均收入,是能胜过应届毕业生。可当你把时间稍微抻长一点,比如无年,本科以上学历的主,大概率一定会胜出,而抻到十年长度时,你会发现初高中毕业后就业的主的收入往往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上升也是非常缓慢的。然而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收入,大概率会随着年限的增加,陡峭的猛增。你要找一些特例一定能找到,但是当你看大数据统计时,你就会发现,学历和收入是正相关的,而且是紧密的正相关。我估计在我群里的这些朋友,已经不会再有支持 “读书无用论” 的了,因为他们既不会来我的技术群学习技术,也不会去我的读书群交流读书。但是,会不会有别的 “狭隘视角的认知呢?” 这个应该是有的。今天在技术群里,有个边陲小城的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他结了一个大项目,自己没报过这么大项目的报价,来群里咨询。一位身处西安的兄弟,详细的给出了数据。里面很多单价我一看就报高了。那是符合西安。甚至是北上广的单价了。但是这位兄弟认为这是行活的价格,自己报的不高啊。后来我和问问题的朋友确认了一下,他实际能报的价格仅有那个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而已。而利润率只敢加大约十分之一。为啥会差距这么大呢?因为大多数人认知这个世界,只靠自己的亲身感受。在这位兄弟的眼中,西安是一个市场混乱,单价 “极低” 的城市,所有的公司都得靠承接北上广深的外包才能存活。靠本地市场就 “饿死了”。这点我并不否认。因为这里面有两点原因,一是我们这个行业所掌握的可以算是屠龙之术了。主营业务全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即使有活,也是狼多肉少,恶性竞争。二是这位兄嘚的技术在圈子了算顶级了,如果按照西安本地市场的价格来承接,即对不起他这身本事,也无法负担他的生活开销。所以,他有这个感触是对的。但是,这就能证明西安这个城市不行吗?在聊天过程中,我冒了这么一句:“你总觉得西安市场不好,单价低,那是你总用一线城市的标准来衡量。但是西安在国内可以排进前十的城市了。新一线城市啊,和武汉、成都、重庆这些大枢纽一样的级别啊。” 结果又招来了另一位群友的质疑:“武汉你是开玩笑的吧?” 然后就是一群湖北籍的网友蹦出来,对武汉一顿怼。我试着争辩了一下,发现不行。真说不过他们。可我说不过他们,就证明武汉、西安这样的城市不行吗?其实这犯的还是开篇提到的那种错误,就是只从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衡量一个城市的价值。接下来的行动,倒不是为了置气,而是想让自己更加坚定通过数据和阅读来看待与思考问题的信念,我重读了《中国城市大趋势:未来十年的超级新格局》。这本书我其实在群里推荐过好几次,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去读了。我们说一个城市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不是靠个人那微末的体验,而是看国家统计的种种数据,已经专业就是研究这些数据的学者给出的反馈。这个时代似乎进入到了一个仇视 “专家” 的时代,我称其为 “反智主义” 时代。但我还是相信,国家统计出来的数据和这些专业人士的解读的。因为我不相信,单纯的靠我个人的体验和短视频平台里那些 “振振有词” 的主播们的引导,就会比那些专门研究这个事的主强。在这本书里,九个中心城市,除了北上广深外,另外五个名额就包含西安和武汉,而从人口的流入流出来看,这两个城市也是除了那几个一线城市外最好的。因为武汉有八十几所大学,西安有六十几所大学,为了留住这些人才,这些城市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了。最早放宽落户政策的就有这两个城市。想要判断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去看国家统计的数据,或者看基于数据统计写出的书,这才是城市最真实的发展现状。而不是因为自己所处的行业不行,体验不好,就认为他不行,那和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主,有何区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泛泛而谈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泛泛而谈,乍看觉得什么都说了,细看好像什么都没说,支撑性东西很少,内容有些重复找不到重点的感觉,除了搬运可能就是简单整理之后的排序,没有抓点,没有引人入胜之感,缺少思考,所有东西往那儿一堆完事儿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一本新闻汇编

                    同样的话说好几遍。。没什么新的认知可以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看

                      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是人群聚集的场,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永远流动变化的星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弄明白了副省级城市的大体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点意思

                            印象深刻的是不曾了解的直辖市设立缘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和另一本大变局比起来,这一本有很多重复内容,且以话题为章节的叙述让很多不具有连贯性的城市被拼凑在一起。同时对于政策的大规模解读让本书失去了应该有的趣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大城市共舞

                                在大城才有大就,大城的发展代表中国的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俗易懂,数据翔实,出版时间较近,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城市有基础了解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算是扫盲书,了解到一线城市由来其在国内发展,为何有些一线城市淡出视野,有些跃入眼帘;城市群、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广东内部的贫富差异、东北如何找到发展转机点等等。城市如人,以前我觉得城市名字对我而言只是冷冰冰文字,看完之后深觉每个城市都是千千万万人在努力而成的,每个人都期盼自家的城市越来越好,但城市的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政策、环境、政府、劳动力缺一不可。事情都是人在做,对于城市而言,一个眼光、格局、思想开放的领导班子对于城市发展非常重要,因工作关系有幸接触过格局大的领导,也接触过只想安稳度过任期的领导。现在大城市深圳化,中小城市鹤岗化,省会纷纷做大做强,留给普通城市的空间不大了。基于个人,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想选什么样城市,选择城市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在选择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远景目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了解个人、城市、国家的趋势发展有很大帮助作用,让你从局部到整体有更深刻的认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