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畅销韩国的恢弘力作,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丰富的历史图片、生动的战史记录、全面的战争反思;一个“朝鲜战争”亲历者的独家自白,一位韩国上将眼中的“朝鲜战争”。

内容简介

朝鲜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作为战争中“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朝鲜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今天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的对立,而且由于中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介入,这场厮杀的主角已悄然改变。虽已过去60多年,但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似乎中国才是这场战争的领衔主演。然而,朝鲜战争的真相,真就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吗?

洛东江战役的死里逃生,多富洞大捷的欣喜若狂,进驻平壤的意气风发,兵败汉城的绝望无奈,停战谈判中的现实无助,创建韩军的踌躇满志……

作为韩国唯一一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朝鲜战争“活化石”白善烨对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进行了最深入的解读。白善烨为何会离开平壤投奔李承晚?“战神”麦克阿瑟为何会惨淡退出历史舞台?身先士卒的李奇微又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运筹帷幄?晚年的李承晚又是如何在韩国政坛做垂死挣扎?韩国第一猛将白善烨将在这本酝酿60年之久的回忆录中给出最权威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的信
  • [推荐序] 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 权威推荐
  • 第1章 序幕拉开 三八线上燃起战火
  • 1 凌晨急报:开城陷落
  • 2 一溃千里的汶山防线
  • 3 木筏上的渡江战役
  • 第2章 决战洛东江300公里大撤退
  • 4 7月拉锯战
  • 5 兵临“最后的防线”
  • 6 死守洛东江
  • 7 多富洞大捷
  • 8 绝地反击:歼敌三个师
  • 第3章 北进!北进!遭遇中国志愿军奇袭
  • 9 沿着后退的路线打回去
  • 10 巧施“巴顿战术”,进军平壤
  • 11 平壤入城,人生巅峰
  • 12 平壤教堂敲响了钟声
  • 13 落入中国志愿军的圈套
  • 14 血流成河的秋夜
  • 第4章 再次后撤北进平壤成泡影
  • 15 立石整军待命
  • 16 “圣诞节攻势”带来的灾难
  • 17 惨淡的“1·4”大撤退
  • 18 中部防线攻防战
  • 第5章 重返三八线生死线上的角逐
  • 19 波谲云诡的汉江
  • 20 挥泪告别第1师
  • 21 决战还是后退?
  • 22 大关岭之生死战
  • 23 临阵磨枪
  • 第6章 战争得失停战谈判的艺术
  • 24 我的停战谈判生涯
  • 25 从僵局到破局:边打边谈
  • 26 准备与游击队的战争
  • 27 智异山作战
  • 28 新生韩军的象征:创建第2军
  • 第7章 狼烟再起释放战俘事件
  • 29 在压力重重下就任总参谋长
  • 30 处理军队堆积如山的问题
  • 31 打破“四星上将只能是国王”的铁律
  • 32 达成韩美共同防御共识
  • 33 释放战俘震惊天下
  • 34 重陷危机的半岛局势
  • 第8章 签订协议战争终于结束了
  • 35 近现代军队面世
  • 36 加快战后重建步伐
  • 37 被饥饿、死亡阴影笼罩的人们
  • 第9章 战后回顾美军与韩国的前世今生
  • 38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
  • 39 战争爆发前军队左右派的血腥对抗
  • 40 建军以来最严重的违纪事件
  • 41 “4·19”革命的前兆
  • 42 “4·19”革命与李承晚政府的倒台
  • [译后记]
  • 军事术语表
  • 军事单位介绍
  • 武器装备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韩军底色

    本书应该是蹭《最寒冷的冬天》的热度,虽然也是讲韩战,但两本书不是一回事。朝鲜在 1910 年被日本吞并为殖民地,本书作者白善烨(1920-2020),生长于平壤,1941 年伪满军官学校毕业,日本名 “白川义则”, 镇压过抗日活动,日本战败后先逃回平壤,接着又逃到南方,经过美军英语班的培训后,成为精通英语和汉语的特殊人才,书中记述他和美军顾问双方用汉语交流,他在韩战时期曾任师长、军长等要职,由于身先士卒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地位迅速上升,最后官至陆军参谋总长,晋升上将,代表南韩参加板门店谈判。朝鲜战争现在确定是北方先发动进攻的内战,开始阶段确实是摧古拉朽,南韩的李承晚武装溃不成军,只是金日成低估了美军的反应和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空军的完全制空权后的轰炸和海空投补给能力,等到仁川登陆,北韩就开始溃败了,白善烨率领第一师在配备了美式装备 + 美军坦克连队的加入后,第一个杀入平壤,打卡金将军办公室,算是荣归故里。南韩军队到今天还是没有战时的作战指挥权,需要完全听从美军的指挥和授权,在朝鲜战争期间也属于给美国兵填坑的,书中也讲当时南韩步兵的口粮还不如战俘。从书中的叙述也了解,韩国军队和果党,美军都是同等类型,军官和士兵不平等,不否认他们的军官大多数受过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水准,但士兵完全是壮丁,等级的差别和不知为何而战,南韩士兵被美军放在前面当人肉诱饵和盾牌,完全被志愿军打崩了,「战争打响以来,我所带的部队从来没有被打得这么惨,我的自尊心在这一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感到极度的虚脱,甚至连撤退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是作者的心声,也是终生的阴影。本书后面大部分可以让读者了解韩国军人和政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李承晚在 1960 年 “4.19” 被革命下台,作者曾对后来上台的朴正熙有恩,朴上台自己也明智的出国当大使,安度晚年,近几十年韩国民主运动多次的全国性的洗脑,军人干政已经属于梦想,前几天尹锡悦的紧急戒严成为国际笑话,也反映出美国的国力衰弱,尹锡悦典型的美国扶植上台,大规模调动军队美国不可能不知道,6 小时就失败落幕,可最终能保尹锡悦命的还是美国,描写全斗焕政变的《首尔之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国防部长,当时就是先跑去美国大使馆,当年全斗焕的政变并不像电影描写的那么曲折,只死了三人就成功了,没有威权统治也不会有汉江奇迹。现在韩国如同海峡对面的果党,因为灯塔国在全世界推广的柿油皿煮对军队的抹黑和清算,威权白色恐怖时的 “罪行” 被清算,让军人失去荣誉感,待遇也沦落到苦差的地步,因为是被迫的强制兵役,免兵役成为大奖,这样的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作者百岁去世,文在寅政府以首尔显忠院饱和为由,拒绝安葬在此。

      2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也算是一个新的观点了

      由于看过了《最寒冷的冬天》,所以当这本《最寒冷的冬天 2》出来后,自然对其加以关注。不过仔细比较一下,发现本书虽名为 “第二部”,实际和前书并无太大干系。《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作者为美国记者哈伯斯塔姆,而本书作者是韩国前陆军上将白善烨。本书的韩文书名也和 “最寒冷的冬天” 不沾边。这种 “系列化” 恐怕只是引进这两本书的中资海派的作为而已。当然,虽然不是续集,但的确都是和朝鲜战争相关的,对于对这段历史有兴趣者,本书倒是有其独特之处,就是其提供了一个以往我们常常会加以忽略的视角:韩国一方的视角。说这个视角是 “被忽略” 的,是因为我们以往对朝鲜战争的宣称乃至历史记忆,基本都没有 “韩国人” 的戏份。“抗美援朝” 的说法,明确了中国的对手是美国,要帮助的对象是朝鲜,至于韩国,则只是连国号都不予承认的 “美帝傀儡政权”“南朝鲜” 而已。在战场上,强大的美军是中国志愿军的假想敌,至于韩军,给人的印象只是战报里所歼灭的美军人数后面的一个 “伪军” 点缀而已,存在感之薄弱还不如联合国军里的其他军队。即使是如今,因为政治需要而无视韩国存在的动机已经消失,韩国在这场战争中留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十分不济的:从开战时被朝鲜军队打得一溃千里,到后来面对志愿军时成为屡屡被捏的 “软柿子”,让人往往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中美之间的强者角力上。但是这种视角的缺失,对于客观全面了解那段历史还是不足的。毕竟,韩军也算是战场上的主角之一。如今,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倒是给了我们一个补齐视角的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几个角度看历史

        历史既是过去发生的,也是昭示未来的。因为过去了,所以当事人怎么记述就很有意思。但是无论当事人如何记述。未来会再次演绎,甚至是 “换汤不换药” 的演绎。所以,多几个角度,也许会看历史更清楚,收获也更大更多。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资海派

        从出版第一本书至今,中资海派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感谢大家一路的携手相伴,见证我们从小到大的历程。 多年来,我们以创建“人与知识的美好链接”为己任,紧跟时代脉络,引领阅读风向,出版的图书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人文科普/政史军事、心理励志/生活两性、家庭教育/少儿出版”四大知识领域,总数达千余种。 中资海派擅长打造系列化作品,力图为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策划出版了“数字新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地缘政治三部曲、大航海时代三部曲、二战三部曲、“奇迹”系列、“轻疗愈”系列、“iHappy投资者经典”等优质品种,打造了《魔鬼经济学》《优势谈判》《早起的奇迹》《国家兴衰》《美元陷阱》等现象级畅销书,更有《最寒冷的冬天》《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未来黑科技通史》《躁动的帝国》等获国家奖项,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一线媒体报道的作品,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业界同仁的一致肯定。 中资海派一直秉承趋势、洞察、敏捷、向善的准则,与美、英、德、加、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与传媒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家、培训机构、媒体保持着良好互动,获得了国内外作者和译者的认可和支持,同国内十余家优秀出版社建立了友好合作的战略联盟,更有国内数十位阅读推广人和数百家经销商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 一直以来,我们将在香港金融行业上市公司10年管理经验与出版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研判全球及国内经济趋势、相关产业趋势,在文化产业中寻求创新,未来,我将继续遵循“关联、互动、衍生”的商业生态逻辑,带领中资海派在第二个20年创建新的文化与教育全产业链矩阵,实现内容传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