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韩军底色
本书应该是蹭《最寒冷的冬天》的热度,虽然也是讲韩战,但两本书不是一回事。朝鲜在 1910 年被日本吞并为殖民地,本书作者白善烨(1920-2020),生长于平壤,1941 年伪满军官学校毕业,日本名 “白川义则”, 镇压过抗日活动,日本战败后先逃回平壤,接着又逃到南方,经过美军英语班的培训后,成为精通英语和汉语的特殊人才,书中记述他和美军顾问双方用汉语交流,他在韩战时期曾任师长、军长等要职,由于身先士卒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地位迅速上升,最后官至陆军参谋总长,晋升上将,代表南韩参加板门店谈判。朝鲜战争现在确定是北方先发动进攻的内战,开始阶段确实是摧古拉朽,南韩的李承晚武装溃不成军,只是金日成低估了美军的反应和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空军的完全制空权后的轰炸和海空投补给能力,等到仁川登陆,北韩就开始溃败了,白善烨率领第一师在配备了美式装备 + 美军坦克连队的加入后,第一个杀入平壤,打卡金将军办公室,算是荣归故里。南韩军队到今天还是没有战时的作战指挥权,需要完全听从美军的指挥和授权,在朝鲜战争期间也属于给美国兵填坑的,书中也讲当时南韩步兵的口粮还不如战俘。从书中的叙述也了解,韩国军队和果党,美军都是同等类型,军官和士兵不平等,不否认他们的军官大多数受过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水准,但士兵完全是壮丁,等级的差别和不知为何而战,南韩士兵被美军放在前面当人肉诱饵和盾牌,完全被志愿军打崩了,「战争打响以来,我所带的部队从来没有被打得这么惨,我的自尊心在这一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感到极度的虚脱,甚至连撤退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是作者的心声,也是终生的阴影。本书后面大部分可以让读者了解韩国军人和政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李承晚在 1960 年 “4.19” 被革命下台,作者曾对后来上台的朴正熙有恩,朴上台自己也明智的出国当大使,安度晚年,近几十年韩国民主运动多次的全国性的洗脑,军人干政已经属于梦想,前几天尹锡悦的紧急戒严成为国际笑话,也反映出美国的国力衰弱,尹锡悦典型的美国扶植上台,大规模调动军队美国不可能不知道,6 小时就失败落幕,可最终能保尹锡悦命的还是美国,描写全斗焕政变的《首尔之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国防部长,当时就是先跑去美国大使馆,当年全斗焕的政变并不像电影描写的那么曲折,只死了三人就成功了,没有威权统治也不会有汉江奇迹。现在韩国如同海峡对面的果党,因为灯塔国在全世界推广的柿油皿煮对军队的抹黑和清算,威权白色恐怖时的 “罪行” 被清算,让军人失去荣誉感,待遇也沦落到苦差的地步,因为是被迫的强制兵役,免兵役成为大奖,这样的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作者百岁去世,文在寅政府以首尔显忠院饱和为由,拒绝安葬在此。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也算是一个新的观点了由于看过了《最寒冷的冬天》,所以当这本《最寒冷的冬天 2》出来后,自然对其加以关注。不过仔细比较一下,发现本书虽名为 “第二部”,实际和前书并无太大干系。《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作者为美国记者哈伯斯塔姆,而本书作者是韩国前陆军上将白善烨。本书的韩文书名也和 “最寒冷的冬天” 不沾边。这种 “系列化” 恐怕只是引进这两本书的中资海派的作为而已。当然,虽然不是续集,但的确都是和朝鲜战争相关的,对于对这段历史有兴趣者,本书倒是有其独特之处,就是其提供了一个以往我们常常会加以忽略的视角:韩国一方的视角。说这个视角是 “被忽略” 的,是因为我们以往对朝鲜战争的宣称乃至历史记忆,基本都没有 “韩国人” 的戏份。“抗美援朝” 的说法,明确了中国的对手是美国,要帮助的对象是朝鲜,至于韩国,则只是连国号都不予承认的 “美帝傀儡政权”“南朝鲜” 而已。在战场上,强大的美军是中国志愿军的假想敌,至于韩军,给人的印象只是战报里所歼灭的美军人数后面的一个 “伪军” 点缀而已,存在感之薄弱还不如联合国军里的其他军队。即使是如今,因为政治需要而无视韩国存在的动机已经消失,韩国在这场战争中留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十分不济的:从开战时被朝鲜军队打得一溃千里,到后来面对志愿军时成为屡屡被捏的 “软柿子”,让人往往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中美之间的强者角力上。但是这种视角的缺失,对于客观全面了解那段历史还是不足的。毕竟,韩军也算是战场上的主角之一。如今,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倒是给了我们一个补齐视角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