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8千字
字数
2018-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汉语复合词研究:跨学科视角下的“学习-认知-神经基础”模型。
内容简介
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因其构成方式为“词根+词根”,复合词与短语的区分一直是汉语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研究多从语言学着眼,本书则尝试从语言认知、语言习得及其神经基础这一跨学科的视角来探讨该问题。在生成语言学中,复合词可分为基础复合词、合成复合词两类。就语言加工机制来看,双音节基础复合词除了受词频、语义透明度这些语言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受控于语素粘着性、构词方式及其能产性、中心性等语言内部因素,遵从分叉延迟双路径(fork-delayed dual route, FDDR)模型;五音节合成复合词在语形表征加工上既有别于基础复合词、也有别于短语,在语法加工上也异于短语,体现出“词法-句法界面”特征。就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来看,合成复合词在认知加工过程上反映的“词法-句法界面”的特征是以大脑左半球额、颞叶的功能分工为脑结构基础的。从语言学习来看,汉语构词法表征影响汉语者学习二语合成词;汉语构词法能产性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的词汇学习。概而言之,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可汇合为汉语复合词“学习-认知-神经基础”联合模型,并由其解释。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复合词与词组的区分
- 二 构词规则及其能产性
- 三 复合词的中心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主要技术手段——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 一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原理简介
- 二 ERP实验步骤
- 三 ERP数据的提取及分析
- 第二章 复合词认知中语素黏着性的影响以及与词组的比较
- 第一节 复合词与词组的语言学区分
- 一 普通语言学研究进展
- 二 汉语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复合词词汇通达及心理表征研究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汉语研究进展
- 第三节 高频复合词与词组比较的ERP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六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低频复合词与词组比较的ERP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六 分析与讨论
- 第五节 语素黏着性及组合方式在词汇判断中的作用
- 一 假词材料
- 二 实验结果
- 三 分析与讨论
- 第六节 结语
- 第三章 离合词认知中语素黏着性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离合词语素黏着性的ERP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 在人脑的认知加工中低频离合词类似于短语,高频离合词则不然
- 二 语素黏着性影响人脑对离合词的认知加工过程
- 第四节 结语
- 第四章 离合词的音系特征及其神经基础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离合词音系特征研究
- 一 离合词的音步形成
- 二 离合词的重音分布
- 三 离合词的语音特征实验研究
- 第三节 离合词音系特征的ERP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设计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离合词音系特征的ERP证据:P200
- 二 频率不影响离合词的语音加工,但影响语义、语法加工
- 第五节 结语
- 第五章 合成复合词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基于词法不对称理论的汉语合成复合词生成研究
- 第三节 汉语合成复合词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设计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 合成复合词在语言形式加工上既不同于基础复合词,也有别于短语
- 二 合成复合词在早期语言结构加工上不同于“的”字短语
- 三 合成复合词在语义加工上与“的”字短语类似,在语法加工上则较难
- 第五节 结语
- 第六章 合成复合词理解与产出的失语症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一 失语症研究
- 二 神经影像学研究
- 第二节 汉语合成复合词的失语症测查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测查方案和程序
- 三 实验受试
- 四 实验语料
- 五 实验程序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 对照组受试实验结果
- 二 失语症受试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 汉语合成复合词理解的神经基础
- 二 汉语合成复合词产出的神经基础
- 第五节 结语
- 第七章 复合构词规则的认知加工:P2a
- 第一节 汉语复合构词规则
- 第二节 构词规则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汉语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构词规则是否影响复合词认知加工的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六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结语
- 第八章 复合构词法对汉语者习得二语词汇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构词法加工的二语习得研究概况
- 一 中介语构词法表征是受损的还是未受损的
- 二 二语构词法加工中应关注的因素
- 第三节 汉语者英语附加式合成词加工的ERP实验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语料
- 三 实验设计及刺激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实验讨论
- 一 汉语者学习英语时中介语构词法表征是受损的
- 二 汉语者英语正字法表征受英语熟练度调控
- 第五节 结语
- 第九章 复合构词法能产性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 第一节 汉语复合构词法的能产性
- 一 性质能产性
- 二 数量能产性
- 第二节 基于复合词的能产性ERP研究
- 一 实验假设及目的
- 二 实验过程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复合假词的能产性ERP研究
- 一 假词材料
- 二 实验结果
- 三 分析与讨论
- 第十章 汉语构词法能产性的失语症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 测查语料
- 二 受试者资料
- 三 测查方法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十一章 复合构词法能产性对汉语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汉语词汇习得中乌尔都语构词法迁移
- 一 乌尔都语构词法正迁移
- 二 乌尔都语构词法负迁移
- 第三节 乌尔都语者汉语词汇命名实验研究
- 一 实验语料
- 二 实验受试
- 三 实验程序
- 四 实验数据报告及分析
- 五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实验讨论
- 一 汉语构词法性质能产性因素的确影响乌尔都语者习得汉语词汇
- 二 汉语构词法数量能产性不影响乌尔都语者学习汉语词汇
- 第五节 结语
- 第十二章 汉语复合词认知的不对称性
- 第一节 复合词中心性的语言学研究
- 一 普通语言学研究进展
- 二 汉语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复合词中心性的认知科学研究
- 第三节 首字启动下中心性对复合词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六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尾字启动下中心性对复合词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受试
- 二 实验刺激材料
- 三 实验程序
- 四 脑电记录及处理
- 五 实验结果
- 六 分析与讨论
- 第五节 结语
- 第十三章 总结语
- 第一节 汉语基础复合词的神经认知加工模型
- 一 分叉延迟双路径模型的理论构建
- 二 汉语复合词分叉延迟双路径模型的实验证实
- 第二节 分叉延迟双路径神经认知加工模型及调控因素
- 一 分叉延迟双路径神经认知加工模型
- 二 分叉延迟双路径模型中的调控因素
- 第三节 汉语复合词“学习—认知—神经基础”联合模型
- 一 词频
- 二 语义透明度
- 三 语素黏着性及组合方式
- 四 合成复合词在认知加工上体现出“词法—句法界面”特点
- 五 构词规则及其能产性
- 六 复合词中心性
- 第四节 汉语复合词认知加工研究的“助推器”:语言学理论研究
- 附录
- 附录1 语义透明度测查
- 附录2 64导电极帽电极头皮分布
- 附录3 头皮记录电极的分区(L-左,R-右)
- 附录4 失语症常规调查表
- 附录5 利手测试表
- 附录6 合成复合词失语症研究实验语料
- 附录7 合成复合词失语症实验用图
- 附录8 构词法能产性失语症实验用图
- 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