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朗读
语音朗读
328千字
字数
2016-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内容简介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价值与现状述评
-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路
- 第一章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研究发展史
- 第一节 传播背景
- 第二节 发展分期
- 一 滥觞期
- 二 全面发展期
- 第二章 美国汉学界的苏诗研究
- 第一节 何大江:苏诗呈现的“多元价值观”与“以文为诗”③
- 第二节 艾朗诺:苏轼的“心中之镜”①
- 第三节 杨立宇:苏诗中的“自然”与“自我”
- 第三章 美国汉学界的苏词研究
- 第一节 刘若愚:苏词中的“理性与机智”
- 第二节 孙康宜:“令人惊奇的变革”
- 第三节 艾朗诺:“词人之声”
- 第四章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 第一节 包弼德:“尽个性而求整体”的哲学思维
- 第二节 艾朗诺:“政”“道”融合的政治哲学思想
- 第三节 管佩达:“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家境界
- 第四节 苏轼美学的新变代雄:以许龙为中心
- 一 众口一词:“书画亦精绝”
- 二 许龙:“自成一格”
- 第五章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贬谪心态研究
- 第一节 金斯伯格:“疏离”与“调和”
- 第二节 唐凯琳:“归”的三重内涵
- 第三节 艾朗诺:“以新方式应对挑战”
- 第四节 杨治宜:“回归内在乌托邦”
- 第六章 美国汉学界苏轼研究方法与话语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本细读法
- 二 定量分析法
- 三 平行研究法
- 四 知人论世法
- 五 会通互证法
- 第二节 中美苏学学术话语与理论视角比较
- 一 学术话语比较
- 二 理论视角比较
- 结束语
- 一 中西文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 二 以西方理论话语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契合性
- 三 跨异质文明研究中的价值判断
- 附录 学者译名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