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9千字
字数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十六辑。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那种将天象展现在人间的人生理想,那种圣境不离凡俗的个体人格等。
一句话,中国人在此岸中追寻彼岸的超越精神,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天道提升的强大执着的世俗稳定感,将通过历史的更新而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中国美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主编的话
- 专题 陆王心学美学思想研究
- 主持人语
- 论良知之学的审美透视
- 一 天地万物一气流通
- 二 “乐”是良知的本体
- 三 致良知就是致中和
- 象山人学之美的三重意蕴
- 一 言“本心”具足,察气质之美
- 二 阐圣贤之道,行里仁之美
- 三 明《易传》《中庸》之学,达天人之美
- 良知与气质:论阳明学派中的美学之维
- 一 致良知与充实之谓美
- 二 变化气质与美之载体
- 三 良知学的衍化与美之类型
- 结语
- 杨复所心性说的美学意蕴
- 一 心性的生生之美
- 二 心性的虚灵之美
- 三 身心一如之美
-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
- 戴震思想研究的当代学术谱系与美学可能
- 一 阐释戴震思想的四种理论框架
- 二 从美学角度阐释戴震的可能性
- 陆机《文赋》新释及其写作美学价值
- 一 写作美学视角下的“物”“意”“文”关系
- 二 阅读视角下的“文”“意”“物”关系
- 三 读写自审下的“变”“巧”“异”追求
- 四 《文赋》新释的写作美学价值
- 《文心雕龙》“体道”的审美进程与艺术显现
- 一 “体道”者与“道”的契合
- 二 “体物”:“体道”的审美方式
- 三 “体要”:“体道”的言辞标准
- 四 “意象”:“体道”的综合呈现
- 结语
- 庄子“散”论与中国传统美学中“萧散”思想的生成
- 一 庄子之“散”与“萧散”的内核
- 二 “散人”范式与“萧散”生命精神的建构
- 三 “散”之“消解性”与“萧散”艺术旨趣的基调
- 结语
- 葛洪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文章风格论
- 一 美的认识:“华衮粲烂”与“憎爱异情”
- 二 文章风格多样性:“尤难详赏”与“文贵丰赡”
- 三 推崇两类文风:“汪濊弘丽”与“自然清省”
- 结语
-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
- 清初文人雅集的图文生成及其审美阐释
- 一 清初文人雅集的生成背景与雅集图的产生
- 二 清初文人雅集图的构成类型与内涵特征
- 三 清初文人雅集的图文叙事与审美价值
- 如画·如真·如生:《听琴图》与宋代插花美学精神
- 一 对花图式:从《听琴图》中的插花谈起
- 二 如画:宋代插花美学中的形态美
- 三 如真:宋代插花美学中的物神美
- 四 如生:宋代插花美学中的生趣美
- 结语
- 李渔“态”范畴与女性生活美学
- 一 “态”:作为女性审美重要范畴的美学内涵
- 二 女性“态”的生成与生活美学
- 三 “态”成为女性美重要范畴的审美文化背景
- 结语:李渔女性审美“态”范畴的价值
-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 当代中国生存论美学对“陌生化”的一个阐释疑点
- 一 “陌生化”源自浪漫派
- 二 把矛盾的当成不矛盾的,把不矛盾的当成矛盾的
- 三 真实问题所在以及新生长点
- 方东美的审美主义哲学建构
- 一 以审美主义调停古今中西之别
- 二 境(理)的认识与情的蕴发
- 三 诗意生命与境界超拔
- 四 直透的观照方式
- 结语
- 中日美学交流
- 作为美学新领域的数字游戏研究
- 一 游戏的定义
- 二 作为互动性媒介的游戏
- 三 游戏的参与与共同体
- 四 游戏研究的跨学科联结
- 阿部重孝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痕迹
- 一 阿部重孝其人
- 二 “艺术教育”是什么:对目的论与依据论的辨析
- 三 围绕“教育的美学”的争论
- 四 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 结语
- 间隔的生命节奏:中井正一的艺术时间观
- 一 “间”的重释与实践可误主义认识论
- 二 间隔的主体性
- 三 “清新美”与“集团美”
- 结语
- 北京审美文化研究
- 胡同的“游观”与镜头
- 一 “游观”理论在影视中的生成
- 二 北京的“胡同”
- 三 胡同的“游观”观照方式
- 结论
- 书评
- 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 一
- 二
- 三
- 《中国美学》稿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