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约翰·道格拉斯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案件之一。

内容简介

此刻,凶手在死囚区待过的时间已经长过受害者在人世间活过的时间了。“他让我们经历了地狱一般的日子,”治安官宣称,“我无法原谅。”拉里·吉恩·贝尔在残忍绑架并杀害妙龄少女莎莉·史密斯后多次致电女孩家人进行骚扰,而且公然挑衅警方,甚至在被追捕期间再度犯案,又杀害了一位九岁女孩。如何找出这位连环杀手?

约翰·道格拉斯通过犯罪行为画像预判其下一步行动,计划在其开启另一场杀戮之前实施抓捕。为此,道格拉斯决定冒险,请求与莎莉长相相似的姐姐道恩作为诱饵引蛇出洞。道恩及其家人勇敢地接受了这一建议。

拉里·吉恩·贝尔案清晰展现了通过准确的犯罪行为画像进而控制杀手心理对侦破案件的重要性。莎莉的家人冒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引诱杀手现身,这也是约翰·道格拉斯和联邦调查局将犯罪画像技术推向很好的一次尝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追踪杀手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二部分 犯罪现场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三部分 寻求正义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恶的极致→入心

    约翰・道格拉斯的作品一贯以案件纪实见长,他所接手的案件几乎都是非同寻常、震撼业界的恶性事件。我逐渐明白,为何他能在影视界游刃有余,并热衷于撰写畅销书记录 —— 因为这些案件非同小可,往往给执法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烙印。本书同样延续了道格拉斯的标志性手法:通过行为分析性格,精心绘制罪犯画像,贯穿全书。我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性恶论的观点,但更坚信后天的教育与环境能够重塑人性。毕竟,世间纯粹的恶人少之又少。这也正是我对书中这位凶手难以理解和宽恕的原因。许多变态杀手都曾经历过悲惨的童年,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思维异于常人。比如《黑色星期五》中的杰森,或是《德州电锯杀人狂》中的变态家族,他们都曾遭受过严重的身心创伤,以至于将杀人视为合理行为。然而,书中的罪犯贝尔与《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则属于另一类,他们是天生的恶魔,擅长伪装,既能友好地融入普通人之中,又能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同时,他们还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区别在于,贝尔是现实中的存在,而他的同类则大多停留于虚构之中。在无法合理解释其变态行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将其视为天生的恶魔。我认为凶手最恶毒之处,在于他不断通过电话骚扰受害者的家属。这种行为是典型的 “剧场型犯罪”,凶手将犯罪与警方的追查过程视为自己的表演舞台。更重要的是,此类犯罪往往与警方的常规案例难以匹配,导致侦破过程异常艰难,整个案件变成了凶手与警察之间的博弈,而凶手可能还乐此不疲。然而,更为残忍的是,无辜的受害者家属成为了凶手的玩物,被其当作闹剧的一部分。这令受害者家属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不配合就无法了解家人的情况,配合则要承受凶手的语言骚扰和攻击。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是对心灵的巨大压迫与摧残。幸运的是,受害者家属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配合,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韧不拔?我认为,是宗教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相较于凶手对家属的欺骗、虚假的忏悔同情和做作的交谈,直接的威胁和辱骂或许更为直接。凶手用这种方式残忍地折磨着每一个人,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还妄图在受害者心中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其心理的变态程度可见一斑,已完全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女孩失踪,杀手来电

      一个女生的意外失踪引人警觉,让人意外的是没有赎金要求。在家属焦急等待的同时情况似乎也朝着不太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不是犯罪悬疑片的开场,而是来自于一个真实案件的现场。《杀手来电》通过犯罪画像师走进罪犯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超乎常理的现象背后有着其合乎逻辑的变化。来自联邦调查局的专业分享,让我们踏入那个充斥着危险的黑暗世界。1. 不祥之兆一般来说,在失踪之后有赎金的要求,通常表明着受害者有生还的极大可能。对于这种没有赎金要求的,可能预示着更坏的情况要发生。“带性目的的绑架案,或者要赎金的绑架案” 总而言之都带有一定复仇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警方往往需要对受害者进行更多的研究,试图寻找到犯罪的动机等,以期可以尽快将其绳之以法。有赎金的参与虽不意味着受害者一定可以平安归来,但从以往案例来看可能性会大一点。面对这样一个没有金钱要求的案件,很大概率会导致更加糟糕的结果。“侵犯者通常对受害者有以权力和完全控制为目的的施虐倾向” 作为案件动机也告知人们受害者生还的希望渺茫。毕竟受害者的离开很多时候意味着可以指证凶手,故而有不少罪犯会铤而走险杀害受害者。“动机是一桩暴力犯罪重要而有趣的一面,也是陪审团几乎都想要听到的东西,可它在侦破案子的过程中经常不是太有用。” 在这期案件里更有助警方破案的是凶手的来电。这可以说是来自杀手的极度自信,亦或者是为了挑衅警方。这种行为背后也往往试图在控制着受害者家属的情绪,有些凶犯会通过此种独特的方式获得满足。2. 犯罪满足 “在多年研究中,我们已经得知了大部分捕食者型罪犯有三个主要表现来满足他们犯罪时的情感动机:操纵、统治和控制。” 有鉴于此,警方的心理分析对于未知嫌犯做出了相关推理。“未知嫌犯的话不过是进一步明确了他的自恋和在操纵及控制中获得的施虐之乐。”“尽管未知嫌犯造成了恐惧,但在他的语气中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敌意。” 其对于媒体报道的关注让警方可以更好预测下一步的行动。通过对于执法机构的指示和对上帝的提及,警方开始对其有更多的了解。“这家伙不是天才,但他在犯罪上是聪明而精细的,这意味着他有一些经验。” 简言之,该犯要么是有前科,要么是曾有关相关行动但尚未被发现。从骚扰电话到偷窥,一直到真正的性骚扰,其行为的不断升级,犯罪经验也变得更加丰富。与大多数连环杀手不同,该犯不敢向成年女性下手,哪怕是更容易遭受此类伤害的性工作者。内心的胆怯可能只会向未成年小孩或者年轻姑娘下手。案件的发生不是随机的,很大可能是有着足够久的计划,要么是针对本案受害者,要么是类似的潜在受害者群体。3. 绑架游戏在我们看来绑架是触犯法律的暴行,可对于凶手来说这可能不过是一个比较刺激的游戏。警方在多次的互动中通过其言行有了足够的掌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推测。“总之,他呈现出一种混合的人格特质,既井井有条又有混乱之处。一种全能的感觉让他认为自己不用像其他人一样遵守规则,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相信自己比其他人聪明;与此相对的则是矛盾且深植内心的不安全感、自卑感以及意识到自己无法吸引和取悦女性 —— 这一点反过来造成了他对占有和控制她们的不断幻想。”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 “一旦对操纵、统治和控制带来的快感厌倦了,他可能会陷入惯常的自我怀疑、自卑和抑郁性格中,此时就会有再度绑架和杀戮的风险了。” 为了受害者的安危也为了尽早抓住凶手,警方需要让其沉浸在这个游戏中不至于过早对受害者痛下杀手。能多争取一点时间,受害者就多一些生还的可能性。借助以往经验和对其一贯手法的猜测,警方开始在这场游戏中将嫌疑人进一步锁定。嫌犯的为所欲为也让其将更多的信息暴露在警察的视野之中。4. 浮出水面在以往案件的回溯整理和当前信息的比对中,警方逐渐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未知疑犯露出真容。贝尔先生成为了此案排名最靠前的怀疑对象。“杀手会来拜访墓地,但他同时是个足够精明的罪犯,会意识到这块区域可能正被监视,所以不会冒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靠得足够近、显得足够亲密。” 进一步的线索梳理发现了更多的情况。以往幸存者的经验也给出了更好的自我保护建议。“当面临如此恐怖的情况时,我们建议潜在受害者们要尽一切可能避免进到侵犯者的车里。”“哪怕只是出于本能,一旦他让受害者进到了车里,他就能掌控局面,成功实施罪行的概率就极大地提升了。他同时还足够精明地清楚自己的局限和懦弱,所以要是受害者能够反抗,他就会放弃努力、逃之夭夭。” 就该案来看,警方已经掌握了关于凶犯的更多信息,可这些都不能保证受害者的平安归来,不过确实可以在抓捕归案之后给出更多坚实的证据以定罪。5. 绳之以法让我们深感失望的是该案的受害者最终没有生还。“1987 年 8 月 24 日,经一致同意,南卡罗来纳最高法院维持了贝尔在绑架和谋杀莎莉・史密斯一案中获得的判决。” 受害者莎莉的家人出席了审判,在经历了痛苦的之后这家人选择了原谅,可尽管声称精神状况有问题最后仍难逃死刑。在多方的调查和努力之后,贝尔最终坐上了属于自己的电椅,终结了罪恶的一生。拉里・吉恩・贝尔让不少人家和莎莉一家一样经历了地狱般的日子,随着对他绳之以法这些痛苦的回忆也画上了句号。真凶伏法确实值得庆祝,可受害者家属内心的伤害却久久不能愈合。穿越时空的凶案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警方的努力和罪犯的恶行再次引发关注。凶案背后也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内容。或许随着相关技术的提升,在追捕嫌犯上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会发生天壤之别的改变。在司法机器的运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让人安心的环节,但也会发现一些令人不满的细节。或许可以说民众基于正义的渴望,现有的司法体系并不能全部满足。6. 写在最后《教父》开头殡仪馆老板的求助让读者明白当法律不能提供应有的正义,民众往往会选择其他的手段。黑手党这样的组织以及其他可以执行私刑的都会成为可以考虑的选项。犯罪心理画像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效果未必如影视剧里展现的那么神奇。借用马皑教授的话来说,在实际的办案中一些有经验的老刑警压根不信这一套也照样可以搬好案子。客观来说,其所发挥的作用更像是对于排查范围的进一步收缩。好的一面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不好的是也可能错过了找到真凶的有用线索。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用但也不能太倚重。作为一门科学,在本书的案件中它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难免有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事后诸葛亮容易当,可置身于案发现场是否能在迷雾中指引正确方向仍是未知之数。“一起犯罪越是平凡普通,用我们的方法来处理就会越难。” 本书的两位作者也意识到这套科学方法有自己的局限性,面对不同的案件是否能真的帮上忙也需要进行全方位考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