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让物质自己说话,探索科学史领域的突破和机遇。

内容简介

两位主讲人从梁启超、李约瑟二人关于科学和历史的不同观点出发,通过气候与元代灾害、晚明对工艺技术的讨论、20世纪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元明之际蚕业技术文献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品监管等个案的分析,以及对于梳理中西方科学史研究的进程,勾勒了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研究方法上与机构上的差异,描述了当前的研究进路和方法是如何朝向更为全球化的视野而迈进的。

同时,这些文章也涉及了数字人文的作用,我们看待知识流转和迁移的方式发生了哪些改变,以及科学在历史书写中的角色等题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西讲坛丛书”总序
  • 第一讲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
  • 李约瑟、梁启超与考古学
  • 如何将“物质趋向”置入这一学术景观当中
  • 考古学
  • 第二讲 人文学中的科学数据与文本资料:关于气候与元代灾害的历史研究
  • 历史学语境下的地方志灾害记录——基于大数据的历史文本分析
  • 关注力生态与地方志
  • 数字化的地方志资料与LoGaRT
  • 关注力的分布生态与灾害记载
  • 200年之久:地方志与时间线
  • 地方志: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知变迁的途径
  • 第三讲 生命科学史中的物质性和模式实验材料
  • 第四讲 晚明时期的“物”与“造物”:关于宋应星和黄成论工艺知识的比较研究
  • 晚明时期的万物
  • 记录工艺技能
  • 《髹饰录》的编排原则与漆器生产
  • 《天工开物》,工艺之序
  • 探究生产和物事
  • 第五讲 知识的工具:20世纪科学和医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 第六讲 动物、知识与历史叙述的朝代框架:以元明过渡之际的蚕业技术文献为例
  • 某一朝代的知识与更迭周期
  • 蚕的生命:动物与认知改变
  • 关于物质性的几点结论
  • 第七讲 文书柜上的大象:论所有权与行政管理
  • 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框架:什么可以被拥有
  • 所有权的对象及其研究:描述作为获知,描述作为占据/拥有的指征
  • 做决定即为物权主张
  • 不是结论的结论
  • 第八讲 科学与环境监管法规:未充分利用的致癌物检测的物质性基础设施
  • 评议 对于科学的历史回顾
  • 一、科学与人生观
  • 二、科学与社会
  • 三、拟客体与物性
  • 四、物质的科学史
  • 五、语境中的科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学的范式革命

    科学史的旧传统,始终被两种幽灵缠绕:启蒙运动的 “理性进步史观” 将科学简化为真理的线性累积,萨顿式的实证主义则为这条神化路径填充细节;而柯瓦雷的思想史纲领虽反叛前者,却陷入另一极端 —— 将科学革命视为纯粹观念的自我推演,显微镜下的细胞、炼金术士的坩埚、天文台的望远镜,皆沦为天才头脑的苍白注脚。本书直指其症结:这种割裂源于西方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 “形式 / 物质” 二分法。物质被预设为等待 “形式” 拯救的被动实体,而科学史家的任务便是剥离 “物质杂质”,提炼 “纯粹理性”。兩位作者做的,就是让物质 “夺回话语权”。她们以库恩为起点,却颠覆其理论:当库恩将科学革命归因于 “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变更”,物质仅是背景板;而本书则证明,物质本身即是颠覆信念的 “行动者”。例如第五讲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在 20 世纪医学中的角色:钚 - 239 不仅是曼哈顿计划的工具,其半衰期特性直接重塑了癌症治疗标准与生物伦理框架;第七讲剖析元代地方志中的灾异记录,揭示纸张材质、书写格式与档案仓储系统如何过滤甚至篡改 “客观数据”,使灾害记忆成为统治合法性的物质载体。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