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代表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探索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集体努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基础法学,国家法、宪法与行政法、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社会法与经济法学,涉外法治、数字法学为学科框架,兼顾传统以“公法—私法”为体例的部门法学和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领域法学,统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汇集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相关教师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代表性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绘像
  • 第一编 基础法学
  •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
  •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
  • 二、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
  • 三、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
  • 四、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实践创新
  •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 二、党的十八大至二十大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理论创新
  •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发展
  •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 一、什么是法的社会科学研究
  • 二、从法社会学到法社会科学
  • 三、法社科研究的分化与交锋
  • 四、反思性小结
  • 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其构造
  • 一、引言
  • 二、作为理论命题的“法治社会”
  • 三、作为一般性理论命题的“法治社会”
  • 四、“社会”在法治中的结构性地位
  • 五、法治社会的规范构造
  • 六、结语
  •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起源新证
  • 前言
  • 一、广东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建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朵报春的花蕾
  • 第一章 总纲
  • 第二章 代表大会
  • 第三章 执行委员会
  • 第四章 附则
  • 二、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的实践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座迎春的花坛
  • “中华法系”辨正
  • 一、“中华法系”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 二、中华法系的内涵与清末民国研究状况之分析
  • 三、20世纪50年代后有关中华法系研究状况之分析
  • 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 一、史官与先秦时期的监察现象
  • 二、秦汉时期传统帝制监察制度的初建
  • 三、唐宋至明清时期传统帝制监察制度的发展
  • 四、都察院的消亡与近代监察制度的转型
  • 五、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制约
  • 六、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对当下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二编 部门法学·国家法、宪法与行政法、刑法学
  • 论我国现行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 一、现行宪法人民民主原则的确立背景
  • 二、现行宪法修改草案的全民讨论
  • 三、现行宪法文本中的人民民主原则
  • 四、现行宪法人民民主原则的实践创新
  • 五、结语
  • 大一统国家观的中国宪法学原理
  • 导言
  • 一、作为中国宪法底层逻辑的大一统国家观
  • 二、“大一统”塑造中国宪法:政治本质与经济制度
  • 三、“大一统”塑造中国宪法:基本权利与国家权力
  • 四、无组织力量:“大一统”宪法的当代挑战及回应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使命
  • 引言:纲领性文献明确了应急法治建设重任
  •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应急法治论述
  • 二、中国特色应急法治原则的内涵要义
  • 三、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应急法治
  • 四、新突法的创新与应急行政法的发展
  • 结语:通过创新提升应急素能的新课题
  • 论数字平台的合规监管
  • 一、合规监管作为应对平台监管挑战的方案
  • 二、合规监管作为数字平台监管新范式的理据
  • 三、回应性监管理论作为数字平台合规监管的方法论
  • 结语
  • 犯罪治理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中国犯罪治理的经验提炼与模式归纳
  • 三、我国犯罪治理经验的学理阐释
  • 四、结语
  • 探寻刑法教义学的科学品质:历史回望与现实反思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以自然法和哲学理念为主导的科学化努力
  • 三、以物本逻辑结构为基点的科学化尝试
  • 四、实用取向的强化对科学化探索产生的冲击
  • 五、中国刑法教义学科学化路径的展望
  • 第三编 部门法学·诉讼法学
  • 论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
  • 引言
  • 一、法典化的标准与功能
  • 二、《刑事诉讼法》法典性的缺失
  • 三、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意义
  • 四、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进路
  • 结语
  • 中国式现代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建构
  • 前言
  • 一、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建构思路
  • 二、中国式现代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构成
  • 三、民事诉讼基本思维方式与基本理论体系
  • 代结语:中国式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化
  • 论检警一体化模式的立法化
  • 引言
  • 一、“检警一体化”的含义
  • 二、检警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域外实践
  • 三、检警一体化于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必要性
  • 四、检警一体化的法律依据
  • 五、检警一体化的孕育与实施路径
  • 结语
  • 第四编 部门法学·民商法、社会法与经济法学
  • 建构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 前言
  • 一、知识体系构建:充分发挥民法典的立柱架梁功能
  • 二、价值体系构建:以民法典的价值体系为基础
  • 三、权利体系构建:以民法典确立的民事权利为中心的体系为依据
  • 四、学科内容构建:牢牢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 五、民法解释构建:丰富和发展民法典的实践导向
  • 结语
  • 民法学如何讲道理?
  • 引 论
  • 一、什么问题?何种目的?
  • 二、从立法论角度出发如何讲道理?
  • 三、从解释论角度出发如何讲道理?
  • 四、结语
  • 公司债券的私法本质及规则展开
  • 一、引言
  • 二、公司债券规则的实然属性
  • 三、公司债券的证券属性:无因性的强弱之间
  • 四、公司债券的“集体”因素: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
  • 五、公司债券违约:预期违约与交叉违约
  • 六、结束语
  •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 一、我国社会法学知识体系亟须发展与创新
  • 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资源
  • 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锚定
  • 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任务
  • 结语
  • 公共健康危机的知识产权法应对
  • 一、引言
  • 二、国际社会应对公共健康危机的已有方案
  • 三、已有方案的局限与中国方案的提出
  • 四、中国方案的理论证成
  • 五、进一步完善应对公共健康危机的中国方案
  • 六、结语
  • 环境法典基本原则条款构建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环境法典基本原则的筛选
  • 三、环境法典基本原则的体系化
  • 四、环境法典基本原则条款的立法建议
  • 五、结语
  •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我国 地方债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一、我国地方债的含义、演进与现状
  • 二、地方债法律规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
  • 三、我国地方债面临的制度困境与实践难题
  •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地方债法律规制的完善理路
  • 论公司生存权和发展权原则
  • 一、引言
  • 二、尊重与保障公司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性
  • 三、以公司的存活率与竞争力为导向的公司登记制度重构
  • 四、公司自治失灵时公司生存权友好型的裁判理念
  • 五、敬畏公司生存权的公司解散和设立无效案件裁判理念
  • 六、敬畏公司发展权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司法政策
  • 七、结论
  • 从私权视角论我国《商标法》的结构与重构
  • 一、引言
  • 二、我国商标法的历史演变与结构特征
  • 三、其他主要国家商标法的结构特征
  • 四、重构我国《商标法》的设想与方案
  • 结语
  • 第五编 新兴领域法学·涉外法治、数字法学
  • 涉外关系治理的法律化与中国涉外法律实施
  • 一、引言
  • 二、涉外关系法律治理的基础
  • 三、涉外关系治理的法律化
  • 四、中国的涉外法治实施
  • 五、结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 中国涉外法治的“涉外”范围与面向
  • 一、问题的提出:“涉外”法治是国际还是跨国(境)?
  • 二、法治涉外:管辖与合规的互动
  • 三、涉外法治之“外”:对跨越国(境)生产要素的规制
  • 四、全过程法治之涉外面向
  • 五、结语
  • 涉外法治的概念与体系
  • 一、引言
  • 二、涉外法治的概念辨析
  • 三、涉外法治的规范法学证立
  • 四、涉外法治的政治法学证立
  • 五、我国的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 六、结语
  • 论作为新型财产权的数据财产权
  • 引言
  • 一、财产权发展的历史和实践逻辑
  • 二、确认数据财产权的政治基础与理论探索
  • 三、数据财产权作为民事权利的规范分析
  • 结论
  • 智慧司法背景下刑事在线诉讼的挑战与应对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法律挑战:刑事在线诉讼与辩护权保障的冲突
  • 三、根源反思:刑事在线诉讼减损辩护权的深层逻辑
  • 四、应对之策:刑事在线诉讼中辩护权保障的实现路径
  • 结语
  • 数字时代证据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 一、证据数字化的中国实践
  • 二、数字时代证据学与证据实践互动的中国问题
  • 三、证据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总体方略
  • 论算法的法律规制
  • 一、问题的提出:算法崛起的法律挑战
  • 二、算法的界定与可规制性
  • 三、算法法律规制的传统方式及其困境
  • 四、算法法律规制的场景化原理
  • 五、算法法律规制的制度建构
  • 结论
  • 赋能型人工智能治理的理念确立与机制构建
  • 一、引言
  • 二、赋能型人工智能治理的理论依据
  • 三、赋能型人工智能治理的理念确立
  • 四、赋能型人工智能治理的机制构建
  • 五、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