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

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中国人啥都吃
  • 第一章 好吃嘴
  • 鱼香茄子
  • 第二章 担担面!
  • 谢老板的牛肉担担面
  • 第三章 做饭先杀鱼
  • 兔兔之死
  • 回锅肉
  • 第四章 野人才吃沙拉
  • 中式英国菜: 黑椒苹果鲜鱿鱼
  • 第五章 刃上神功
  • 刀工形状名称小览
  • 第六章 味之本
  • 四川“复合味”一窥
  • 第七章 饿鬼
  • 甘肃过年水饺
  • 第八章 嚼劲
  • 喻家厨房菜单
  • 第九章 病从口入
  • 木瓜炖鸡
  • 第十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毛氏红烧肉
  • 第十一章 香奈儿与鸡爪
  • 豉汁蒸凤爪
  • 第十二章 御膳
  • 合卺宴食谱
  • 第十三章 味麻心不麻
  • 清溪红烧牛肉火锅
  • 第十四章 熊掌排骨,思甜忆苦
  • 扒熊掌
  • 第十五章 “蟹”绝入口
  • 第十六章 红楼梦
  • 扬州炒饭
  • 后记 一只菜虫
  • 致谢
  • 译后记 酸甜苦辣,烟火人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跟着自己的感觉去生活

    这本书是顾老师推荐的,讲吃的,听着就感兴趣。读完以后发现它不是单纯讲美食的,主角扶霞给我很多启发,一个人如何跟着自己的感觉勇敢生活。  主要是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扶霞真有人生趣味,一些感觉很平常的生活在她看来充满了意趣,另一个是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各种菜系,在她笔下让人向往。  前一个是天赋,后一个是能力。或者说是她还保留着上天给予每个人的天赋(gift),就是用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和探索世界。当我们每天被各种外界的观念(比如财富自由)和信息占领着,感觉身边的一切已经索然无味。  但类似扶霞这样的人的感官是充分打开的。看着她写的文字好像也重温了小时候对一切都有兴趣、投入生命力的时光。我感觉被提醒着,当感官打开时才是人生。而且这样的人是最能触动人的,前一段时间看窦文涛采访陈晓卿,他做出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他味觉的延伸,听他讲各种美食真是太享受了。  这是一种启发,打开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才是真正的自己,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学课里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食物是心灵的避难所

      幽默随性又真诚的一本书。值得每个拥有中国胃,特别是四川胃的人来读一读。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好好上课做研究,却跑到烹饪专科学起了厨艺。这是什么精神?扶霞现在已经是美食界的名人,前一阵还出镜了大热的《风味人间》。这个剑桥留学生, 入川之后自然感染了四川人 (尤其是成都人) 的某种乐天:"别说实现计划了,制定计划都根本不可能"。据说四川人打招呼的方式独树一帜,不是 "忙啥呢",而是 "走哪儿去耍" 。扶霞也和其他留学生一样,"丢掉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 跟四川老乡们吃耍起来: 摆龙门阵打麻将,吃苍蝇馆子路边摊,投身市井红尘。请容我摘录一段:"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的手上也沾满了菜市场的鲜血...... 卖黄鳝的当着我的面对食材展开残忍大屠杀,我也是一脸无动于衷。虽然中国人对动物的态度一直让我困扰,但至少是诚实的。 在英国,一顿肉食为主的聚餐,死亡的腥臭就像秘而不宣的罪恶,被掩藏在所有人都看不见的背后。动物们在养殖场经历悲凉痛苦的、短暂的一生后惨遭杀害,这样的情景没有人看得到。而在中国,你能看到肉食到底是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真是无处躲藏。你睁大眼睛亲眼看着,然后选择吃掉。" 从此,多了一位厨艺学艺两开花的跨文化学者。【3 星理由】是 "吐血推荐" 还是 "私藏推荐",拿不定主意。最后选择 "私藏",虽然星星 少了点,但如果你喜欢川菜还是千万不要错过。如果懂一些四川方言就更好了,据说切换到四川话频道来读,更加 "巴适得板"。毕竟,"食物是一处避难所… 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13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个外国人发誓要用一年的时间吃遍中国, 几年过去了,她还没走出四川

        这本中国美食的书,却是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写的。这就是一个笑话的真实版 —— 有个外国人发誓要用一年的时间吃遍中国,三年过去了,他还没走出四川。


        扶霞,本书的作者,在剑桥和牛津完成学业后,申请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来中国,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四川恰好是个多民族混杂的区域,于是她就来到了中国的四川。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教训 “少不入蜀”,说的就是扶霞和同学们遇到的现实,她说,“在北京和上海的朋友都说,学校的要求是那么的严格,缺了几堂课,可能奖学金就泡汤了,而在四川,同学们都是没有人管的,意大利室友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打麻将,丹麦同学天天在公园里闲逛,跟一个看上去很虚弱的老头学中国功夫,而德国同学呢,她每天都在拉着当地人聊天儿,还有人夜夜歌舞升华,到处旅行,而她自己呢,第一个月还想做一个刻苦的学生,总是自己提醒要完成对于中国民俗的研究,可是过了几周之后,她决定跟所有同学一样开始放飞自我。”

        那段时光,那是扶霞人生中最最美妙的一段时光,四川的生活实在太安逸,而且吃的又太好,用书中的话来说,在成都这个地方,不要提实现计划了,连制定计划都不可能。因为气候适宜,土地又是出奇的肥沃,成都人都不需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吃得好玩得好。
        扶霞,就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她的生活就好像一个传送带,从高中到剑桥再到牛津,贷款上大学,再到工作,从来没有仔细的想过,也没有勇气拒绝任何一个并不喜欢的选择,哪怕枯燥乏味。而且因为要还贷款,她一直都是紧绷的。
        直到她来到了四川,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放松了下来,甚至还去了川菜学校和湘菜学校,学习怎么做个厨子。这时,她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做不了什么经济分析师,也做不了一个好记者,她最想做的就是一个厨子,只有在厨房里切菜揉面给汤调味的时候,才可以感受到最完整的自己。

        看得出来,这本书不光是讲吃,还通过吃,讲到了人生、讲到了文化。
        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往往和习以为常的我们不太一样,总会发现一些我们没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在中国通常把不认识的人叫做生人,认识的人叫做熟人,所以扶霞认为,食材是熟了才能吃,人是熟了以后才是朋友。

        比如说,清明节去祭祀,往往会带一些饭菜酒肉,活着的人吃什么,那逝去的人也吃什么,就好像去世的人也可以跟我们一起吃饭一样。所以扶霞又说,看来在中国,无论是人还是鬼,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说,扶霞说毛主席也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看来就连政治这么严肃的事情,都可以用吃饭这件事情来解释。
        在《鱼翅与花椒》中,除了四川,也讲了其他地方,比如说香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在饮食上也是体现了这一点。
        早上去莲香楼吃些传统的广式早茶,下午再来一个正宗的英伦下午茶,就连出租车司机都可以粤语、普通话、英语夹杂着路上聊一段时间。
        香港就好像一个翘翘板一样,东方与西方,贫穷与富裕,摩天大厦和街边小摊,财神和圣母玛利亚,都混在一起,和谐相处。
        通过以上介绍,我想你也发现,这本书与其是讲食物,不如说讲的是食物背后的文化和自我认知。
        四川改变了扶霞,做厨子改变了扶霞,在这本书的最后,她写到,当她回伦敦后,有一天去了庄园遇到了一群大鹅。
        在去中国之前,这不过是寻常的乡村风景,而如今,她却在下意识的想象,把这些鹅肉和豆瓣酱和花椒一起炖,锅子在煤气炉上咕噜噜的冒泡。
        想着想着扶霞就笑了,人们不就是这样评价中国人的吗?只要是能动的东西,地上跑的汽车,天上飞的飞机,海上游的轮船,除了这些,都能和吃联系起来。

        当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扶霞,从某种角度,也成为了一个中国人。

          1
          1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