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王安忆继《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几枚旧友,浮沉聚散六十载;一幢老宅,静看人间数百年

内容简介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

王安忆写《考工记》,却是带着历史的长焦,描述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三位挚友,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

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继《长恨歌》之后,《考工记》是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而“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第四章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第五章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第六章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激荡的时代之潮

    “小开” 指的是有钱人家的时髦少爷。在上海住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属于本地的专有名词。当时住汇成新村,那个小区比较大,附近有植物园,还有大学。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出来玩,他们偶尔会说某某是个 “小开”,有一点调侃的味道。这本书有鲜明的上海的时代特色。现在,上海虽然仍然很好,但在深圳、杭州、成都、重庆、武汉…… 等城市的映衬下并不是特别的出彩。不过搁之前,那可是繁华、时髦的代名词。我对上海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很多美好的回忆,都是在上海。今天看这本书,突然感到时间真是弄人,每个时代都仿佛澎湃激涌的浪涛:被裹挟其中的时候,很难预辨出它发展的方向,有的人乘风破浪,成为弄潮儿;有的人浩荡随波,成为时代的主体;有的人逆水行舟,践行自我的主张…… 上海是充溢了小资的情调吗?是纸醉金迷的浮华的影像吗?是时代前进的现代化的橱窗吗?上海是生机勃勃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家园。是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的青葱梦园。是百万企业焕发出巨大创造力的,气势磅礴的工业园。最后,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所描写和叙述的故事,就会知道,每人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有一个选择:是成为沧海一粟,还是成为整个大海?答案就在书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常百姓家,安识堂前燕?

      原本是想看古代的《考工记》,没预料到这是一本借名的小说,更意外的是,这确实是一本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书。本书以四位在旧上海衣食无忧的洋场小开的六十年个人生活史,来管窥上海这座城市在现当代遭遇的巨大变迁。作者王安忆的文笔温和而舒缓,对时代创伤,没有一种极度愤怒的哀怨,而是以中国人特有的隐忍与逆来顺受,并在日常生活的节奏当中,将这些所谓的苦难慢慢消解。其中的诸多社会生活细节,看得出作者所做的精细功课,正基于此,本书在文学性之外,也足可为上海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素材。构成小说核心符号元素的老宅,象征与隐喻意义丰富。本书借名的本尊《考工记》不仅仅是一部技术资料的汇编,它更是 “礼制” 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 “礼制”,用现代的大白话来说,就是 “政治”,涵盖了国家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艺术审美、礼仪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体系以人为核心,人们通过制造和使用器物来进行社会实践,使器物兼具实用性和象征意义。技艺本身抽象,需通过器物来具体化,于是,历史、人、器物和技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联和映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典籍《考工记》视为理解小说《考工记》的基础框架。典籍中凸显的技术政治化、器物历史化的思维方式,是解读小说的关键。历史,作为一种雕刻人与万物的技艺,既宏大又细腻,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我们只能从被历史雕刻的人和器物中去探寻它的痕迹。在小说中反复描绘老宅的设计、图案、材质和工艺,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作者实际上是在追溯那些已经消逝的历史、制度、传统和伦理,以及能够记录和呈现这些事物的审美。然而,在新的历史时空中,这些元素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出现,而小说正是这些碎片拼贴出的历史可能形态之一。在《考工记》中,器物常常被凝视,这种凝视不仅延伸出血缘、代际和家族等群体关系,还拓展了叙事的时空和视野。相对于肉身的短暂,器物上的纹理和裂痕隐藏着历史的秘密。当器物被凝视时,叠加的时空便被释放出来。作者巧妙地设计了陈玉书离家两年后返回老宅的情节,为凝视提供了可能。陈玉书在离家期间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与他的个人轨迹交织在一起,为他重新审视老宅提供了差异化的经验背景。这种设计不仅让他回忆起了战争前的生活,还成为了他回忆祖辈、父辈生活的参照。随着叙事时空的拓展,故事从战前的上海逐渐延伸到晚清上海开埠时期。此外,陈玉书离家的两年也为他和另外三个小伙伴后半生迥异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作者通过追踪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将叙述伸向更加广阔、多元和具有差异性的经验领域。四条叙事线索的交织,使得她在叙述 1949 年之后的故事时能够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总体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耐心读完的 就是好书

        语言流畅 一部分听 一部分读,有些故事是那么平凡又很有共鸣,言语简练,表达精准,思维流畅,读起来不觉得烦人 ,好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玖壹合创

        玖壹合创文化是一家新型互联网文化创意公司,2018组建核心业务团队。公司主营业务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核心是IP内容的全版权运营,主要包括出版物版权、数字版权版权、影视版权、动漫版权和其他相关衍生授权的代理、销售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