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妖怪文化源远流长,妖怪数量众多,妖怪故事也尤为精彩。

内容简介

本书重新打捞5000年历史长河中散落的典籍,找寻被遗忘太久的中国传统妖怪,精心选取适合阅读的100个妖怪故事,并为每个妖怪配上独立的形象插图。

故事从读者易于接受的角度考虑,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和怪物类,重新丰富内容,润色加工,量身定制,以期为更多人打开一扇中国妖怪故事的缤纷之窗,窥见中国妖怪独有的有情天地。

本书故事来源于《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聊斋志异》等历代经典作品。中国的妖怪故事不仅形象充满想象力、情节生动,而且蕴含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让读者在欣赏妖怪故事的同时,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读完本书,相信你会重新思考妖怪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记住老祖宗创造的妖怪名字、形象、故事,或是像古人那样尝试创造新的妖怪形象与故事,成为传承妖怪文化的一份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动物篇
  • 第〇〇一号
  • 第〇〇二号
  • 第〇〇三号
  • 第〇〇四号
  • 第〇〇五号
  • 第〇〇六号
  • 第〇〇七号
  • 第〇〇八号
  • 第〇〇九号
  • 第〇一〇号
  • 第〇一一号
  • 第〇一二号
  • 第〇一三号
  • 第〇一四号
  • 第〇一五号
  • 第〇一六号
  • 第〇一七号
  • 第〇一八号
  • 第〇一九号
  • 第〇二〇号
  • 第〇二一号
  • 第〇二二号
  • 第〇二三号
  • 植物篇
  • 第〇二四号
  • 第〇二五号
  • 第〇二六号
  • 第〇二七号
  • 第〇二八号
  • 第〇二九号
  • 第〇三〇号
  • 第〇三一号
  • 第〇三二号
  • 第〇三三号
  • 第〇三四号
  • 第〇三五号
  • 第〇三六号
  • 第〇三七号
  • 第〇三八号
  • 第〇三九号
  • 第〇四〇号
  • 第〇四一号
  • 第〇四二号
  • 器物篇
  • 第〇四三号
  • 第〇四四号
  • 第〇四五号
  • 第〇四六号
  • 第〇四七号
  • 第〇四八号
  • 第〇四九号
  • 第〇五〇号
  • 第〇五一号
  • 第〇五二号
  • 第〇五三号
  • 第〇五四号
  • 第〇五五号
  • 第〇五六号
  • 第〇五七号
  • 第〇五八号
  • 第〇五九号
  • 第〇六〇号
  • 第〇六一号
  • 第〇六二号
  • 第〇六三号
  • 第〇六四号
  • 第〇六五号
  • 第〇六六号
  • 第〇六七号
  • 怪物篇
  • 第〇六八号
  • 第〇六九号
  • 第〇七〇号
  • 第〇七一号
  • 第〇七二号
  • 第〇七三号
  • 第〇七四号
  • 第〇七五号
  • 第〇七六号
  • 第〇七七号
  • 第〇七八号
  • 第〇七九号
  • 第〇八〇号
  • 第〇八一号
  • 第〇八二号
  • 第〇八三号
  • 第〇八四号
  • 第〇八五号
  • 第〇八六号
  • 第〇八七号
  • 第〇八八号
  • 第〇八九/〇九〇号
  • 第〇九一号
  • 第〇九二号
  • 第〇九三号
  • 第〇九四号
  • 第〇九五号
  • 第〇九六号
  • 第〇九七号
  • 第〇九八号
  • 第〇九九号
  • 第一〇〇号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形神气质 表里之用

    由于古人的科学认知限制,他们对自然界的伟大的力量产生了崇拜心理,创造了诸神的形象。而会为害人间的魔物,人们必然当作是妖异必除之而后快。结果,人们将一部分存在于自然界的力量加以具象化就变成了供人膜拜的神明;而另一部分就变成了妖魔鬼怪。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其实,中国的妖怪、妖怪文化历史悠久。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表明: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对妖怪有了认知和创造。从先秦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将妖怪和妖怪故事记录在各种典籍里,此后历代产生了《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聊斋志异》等无数的经典作品,使得很多妖怪家喻户晓。日本著名的妖怪研究学者水木茂就曾说过:“要考证日本的妖怪起源,我相信 70% 的原形来自中国。” 但是,长久以来中国妖怪的故事虽然丰富,但妖怪的图像留存较少,甚为可惜。出于这样的想法,作者张云便创作了这本《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书中精心选取了 100 个妖怪故事,将妖怪们分为植物、动物、器物和怪物四类,加以润色加工,并特邀新锐插画师喵九,依据原典描述继承宋代简约风俗画传统,以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国风为中国妖怪画像,重磅打造 “现代版《白泽精怪图》”,一幅中国妖怪图像故事山海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听过的故事

      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的一些故事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相似的内容,不同的是,这里记载的是参考文献中的内容,而家里老人讲的时候是一副真诚,似乎真的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他们见过一样。猫鬼神姥爷的爸爸踩着梯子上房铺盖漏雨的地方,不小心梯子踩塌,踩坏了旁边的一个瓮。当天晚上开始,家里就经常有东西东撞西撞搞破坏,姥爷的爸爸很不耐烦,拿着长鞭在屋里乱抽。第二日,那些东西祸害的更厉害了,其中的一只说,他们是猫鬼神,姥爷的爸爸不仅踩坏了它们的房子,还用鞭子抽断了他们队长的腿。姥爷的爸爸很勇猛,解开裤子开始朝那些东西乱尿,传说,它们怕尿。猫鬼神四散,并诅咒姥爷的爸爸会死在外面。后来姥爷的爸爸当兵打仗,再也没有回过。同样是猫鬼神。村里有个人,逮住了一只猫鬼神,装在了一只面袋子里。猫鬼神恳求:谁谁谁,你放了我,我保证把你家的米面瓮填满。那人答应,并说,不必装瓮,装满屋顶的袋子就行。半夜,猫鬼神连跑好几趟,屋顶的袋子总也装不满,眼看天亮,急了,说:谁谁谁,唉呀,你的袋子太大了,我装不满,天亮了,再装就被人发现了。那人说,够了够了。让它走吧。屋顶的袋子没有底,下面连着瓮,猫鬼神一晚上给它装了三瓮的米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趣的妖怪

        挺有想象力的一本画册,作者根据古籍记载描述,试着重现古人眼中的妖怪,绘画功底确实很好,而且我觉得也基本抓取到了大部分妖怪的精髓样子。能看出下了功夫,很费心思精神去做的。而且我觉得现在我们也确实需要这样的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重新讲解,描述古文书籍,至少这样的方式是吸引我的,让我可以很轻松不排斥的重新翻看古文书籍,毕竟自己之前尝试重读《诗经》,因为无法体会和感悟其中的乐趣,数次半途而废,至今没有完整读完。我佩服作者的另一点在于,我自己深知这样的艺术性表达创作对于人精力的无底洞式的消耗,以及抓不到想要表达的某个妖怪人物精髓时的内心痛苦和煎熬,当然了一定还有某个任务表达超出自己预期时的那种满足感,以及自我感动,这也是艺术类创作的特点,没有思路不满意时脑子里就有很强烈的:妈蛋老子明天就不干了,谁爱干谁干。但在某些自己十分满意,以及自我感动的创作出来后,总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万中无一的天才,情绪的钟摆就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反复摆动,让人痛并快乐着。同时对于本书(或者说是画册)我在阅读其中的文字时,总觉得文字的表现和解读远不及妖怪形形象设计的精彩,当然这也是艺术绘画类作品的通病吧,心力和特点放在了视觉表达时的出彩,文字表现的就稍显单薄平淡,各种怪物形象以及内在寓意的解读比较少,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只枣树精的描述,古文里只说了她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月圆之夜出现,只是静静的看月亮,这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故事填充联想空间,枣树精为什么要看月亮,是在睹物思人会拜年,回忆漫长树生的往事,还是在吸收月光修炼大法呢,这里面可以联想表现的文字性空间太大了,不过本书全篇文字描述只是简单翻译了了下古文的字面意思,很可惜少了这部分内容的充实,这方面我很喜欢马伯庸的一些作品,只是根据在古文中看的一些零碎片段,一句话,就可以展开联想,重新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长安的荔枝》是这样的,《两京十五日》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很值得去看。最后我想吐槽一点,为什么古人在创作这些妖怪时,都会认真想象并记录下妖怪是否可食用,清蒸还是红烧味道更好。。。兔兔这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

          2
          3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