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原来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与读者永远存在情感共鸣。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将唐诗分为“爱与被爱的”“旅途与故乡”“离别与重逢”等十二个人生主题,重新诠释唐诗的意义。高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讲解,生动展现诗人的思绪,令读者在阅读间与诗人产生共情,与诗人在当时的境况中相遇,让读者在读懂唐诗的同时,感受自己与唐诗的精神共振。

目录

  • 版权信息
  • 通常我是不会读序的
  • 1 当时与此刻
  • 诗把生活酿成酒
  • 未完成的爱
  • 在追忆中重逢
  • 情感的失重
  • 缺席的他者
  • 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长度
  •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 因为“无端”,所以“惘然”
  • 2 繁华与荒芜
  • 夕阳是时间的颜色
  • 燕子去了又来
  • 草木有情或者无情
  • 旧时月,照着秦淮河
  • 有烟火处有人家
  • 3 沙场与闺房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 忽然被击中
  • 君莫笑,君也莫流泪
  • 战争与“她们”有关
  • 4 等待与叹息
  • 三个女人的故事
  • 压在心底的“怨”
  • 透明的夜晚
  • 流萤与星光
  • 生活无聊而无望
  • 弃妇与逐臣:性别的置换
  • 5 爱与被爱的
  • 相逢在水上
  • 不能说的秘密
  • 冷漠面具
  • 誓言不堪一击
  • 死亡的滤镜
  • 6 离别与重逢
  • 重复的声音
  • 已觉是两乡,何曾是两乡
  • 预先支取的思念
  • 望到望不见为止
  • 延缓的分别
  • 这个世界下雨了
  • 雕刻时光
  • 在梦和现实交界的地方
  • 你好,再见
  • 7 旅途与故乡
  • 也许是个错误
  • 充满未知的旅途
  • 他们也在想我吧
  • 被推进春天的人
  • 与平凡和解
  • 那一晚的钟声
  • 刻在DNA上的乡愁
  • 还有几句未完的话
  • 熬成故乡的他乡
  • 客,从何处来
  • 8 黄昏与月光
  • 牛和羊已经回家了
  • 青春融化在夕阳里
  • 时间不会等你
  • 在消失前驻足
  • 月光是一座桥
  • 9 落花与秋风
  • 二手写作
  • 悲伤的迷宫
  • 美与缺憾并存
  • 平庸的惆怅
  • 两个杜甫
  • 远方与我有关
  • 10 夜雨与风雪
  • 想象一个温暖的夜晚
  • 回不去的梦
  • 在人间投宿
  • 一张便条
  • 可以随时停止的写作
  • 雪落满渔船
  • 11 叩问与回响
  • 徒劳无功的寻访
  • 天诚实地蓝着
  • 光落在青苔上
  • 生命是一场空吗
  • 两个打鱼的故事
  • 自然的回答
  • 12 孤独与永恒
  • 江水流向大海
  • 如果孤独是必然
  • 我愿意化作月光
  • 春天要结束了
  • 一个人的独角戏
  • 爱是永不止息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好了,写首“不正经”的绝句推荐

    推荐一本书,闲时可以读。语言文字美,看了我想哭。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梳理

      一本体量不大的书,梳理了唐诗带给我们的情绪碰撞和感情慰藉。适合入门者登,也适合入室者咀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昨夜星辰》。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核心在于 “美”。《春江花月夜》一首诗,落脚点是 “爱”。美和爱,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当时与此刻》谈的是人生中物是人非的体验,以及这种无常感对于诗歌写作的推动。《繁华与荒芜》从个人的物是人非谈到历史的沧海桑田,并且总结了怀古诗写作的一般模式。《沙场与闺房》谈的是战争,讲到了边塞诗和闺怨诗。《等待与叹息》从闺怨诗谈到了宫怨诗。《爱与被爱的》谈的是唐诗中的爱情,《离别与重逢》是友情,《旅途与故乡》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以及对故乡的书写。《叩问与回响》谈的是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核心在于 “美”。《孤独与永恒》只分析了《春江花月夜》一首诗,落脚点是 “爱”。美和爱,我认为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矣。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矣。吴乔的这个比喻很精彩。诗人的 “意” 就像是米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学里,创作其实有很多种动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对不朽的期待。曹丕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典论・论文》,里面论述了他对文章的看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他说我是会死的,我的生命是会停止的,我享受到的所有快乐,有一天会随着我的离去而终结。但是文章是不朽的,文字可以打败时间。这是一种创作的动力,希望自己不朽,希望自己克服时间。杜诏说:“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中晚唐诗叩弹集》)悲哀来源于无常。人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人是在不断地趋近死亡的,“物是人非” 中的 “人”,有时候指的其实是自己。今天的你,已经不再是昨天的你了。李白有很多喜欢的诗人。比方说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李白还很崇拜一个诗人,就是谢朓。李白动不动就在诗里面提到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小谢,指的就是谢朓。他还写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谢玄晖,也就是谢朓。李白诗歌里最常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酒,一个是月光。余光中写过一首诗,叫《寻李白》。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商隐是一个彻底悲哀的人,但是他的悲哀里有审美的成分。他会意识到生命是有残缺的,生命是遗憾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