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昨夜星辰》。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核心在于 “美”。《春江花月夜》一首诗,落脚点是 “爱”。美和爱,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当时与此刻》谈的是人生中物是人非的体验,以及这种无常感对于诗歌写作的推动。《繁华与荒芜》从个人的物是人非谈到历史的沧海桑田,并且总结了怀古诗写作的一般模式。《沙场与闺房》谈的是战争,讲到了边塞诗和闺怨诗。《等待与叹息》从闺怨诗谈到了宫怨诗。《爱与被爱的》谈的是唐诗中的爱情,《离别与重逢》是友情,《旅途与故乡》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以及对故乡的书写。《叩问与回响》谈的是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核心在于 “美”。《孤独与永恒》只分析了《春江花月夜》一首诗,落脚点是 “爱”。美和爱,我认为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矣。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矣。吴乔的这个比喻很精彩。诗人的 “意” 就像是米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学里,创作其实有很多种动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对不朽的期待。曹丕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典论・论文》,里面论述了他对文章的看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他说我是会死的,我的生命是会停止的,我享受到的所有快乐,有一天会随着我的离去而终结。但是文章是不朽的,文字可以打败时间。这是一种创作的动力,希望自己不朽,希望自己克服时间。杜诏说:“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中晚唐诗叩弹集》)悲哀来源于无常。人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人是在不断地趋近死亡的,“物是人非” 中的 “人”,有时候指的其实是自己。今天的你,已经不再是昨天的你了。李白有很多喜欢的诗人。比方说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李白还很崇拜一个诗人,就是谢朓。李白动不动就在诗里面提到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小谢,指的就是谢朓。他还写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谢玄晖,也就是谢朓。李白诗歌里最常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酒,一个是月光。余光中写过一首诗,叫《寻李白》。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商隐是一个彻底悲哀的人,但是他的悲哀里有审美的成分。他会意识到生命是有残缺的,生命是遗憾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