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教学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转型理论与实践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种种要素与课堂转型的愿景,从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学习科学引出的教学方法的前沿研究的视角,围绕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的特征、能动学习的方式、教师应有的姿态,阐述“课堂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系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一定会走出狭小的实验室、奔向广阔的学校现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活动,积累新鲜的案例与见识,从而拓展教学心理学的视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拓展教学心理学的视界
  • 第一讲 核心素养的培育
  • 一、 学校教育指向的“核心素养”
  • (一)知识社会及其特质
  • (二)“核心素养”的框架
  • 二、 真实性:核心素养的精髓
  • (一)真实性学力
  • (二)真实性学习
  • (三)真实性评价
  • 三、 核心素养与认知过程
  • (一)学科教学的认知基础
  • (二)实践活动中的学习
  • (三)适应性熟练
  • 四、 “素养”概念的拓展与学校教育的转型
  • (一)“素养”概念的拓展
  • (二)公民素养的养成
  • (三)从课堂的变革开始
  • 专栏1-1 “脑科学”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 专栏1-2 “自律的人生·未来目标”的设计
  • 第二讲 学习理论
  • 一、 从“朴素教育学”到“核心素养”论
  • 二、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论
  • (一)学习即“刺激与反应的链接”
  • (二)观察学习的模型
  • 三、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学习论
  • (一)记忆的机制
  • (二)促进深度理解的学习活动
  • 四、 作为共同体参与的学习论
  • (一)最近发展区
  • (二)情境认知论
  • (三)拓展性学习
  • 专栏2-1 课堂:学习空间的集大成
  • 专栏2-2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一)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
  • (二)个人与小组的循环往复
  • 第三讲 学习动机作用
  • 一、 课堂中的动机作用
  • (一)何谓“动机作用”
  • (二)学习愿望与三种动机作用
  • 二、 认知与动机作用
  • (一)自我效能感
  • (二)归因
  • (三)智能观与达成目标
  • 三、 环境与动机作用
  • (一)厌学与“学习性无助感”
  • (二)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与动机作用
  • 四、 提升学习动机作用的教育实践
  • (一)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 (二)培育学习者的自信
  • (三)提升学习动机作用的教学模型
  • 专栏3-1 期待价值模型
  • 专栏3-2 课堂的目标
  • 第四讲 课堂对话
  • 一、 对话与对话型教学
  • (一)何谓“对话”
  • (二)对话型教学
  • 二、 课堂对话的特征
  • (一)对话场规则
  • (三)参与对话的结构与形式
  • 三、 对话型教学与深度理解
  • (一)基于“对话活动”的教学设计
  • (二)对话活动的范畴分析与形成过程
  • (三)促进深度理解的对话活动
  • 四、 对话型教学的要素
  • (一)创造旨在活跃对话的人与物的受纳性氛围
  • (二)有意识地设定同拥有多样见解、感悟与体验的他者进行对话的机会
  • (三)尊重差异性,拓展基于对立与异见的思考的深度与视野
  • (四)基于自我对话与同他者对话的循环往复,拓展思维与视野
  • (五)确保“沉默”的时刻,利用混沌与混乱,展开深度思维
  • (六)促进儿童主体性地参与对话的策略
  • (七)激活批判性思考力
  • (八)培育与激励非语言表达力
  • (九)凝练与活用体察他者心境与立场的共鸣力与推察力
  • (十)习得思考力与对话力的基本技能
  • (十一)持续地促进深度思维的策略
  • (十二)学习的回顾与反思
  • 专栏4-1 班级集体的特征
  • 专栏4-2 “沉默”的意涵与功能
  • 专栏4-3 课堂氛围与场的教育力
  • 专栏4-4 教学机智:教育艺术的核心要素
  • 第五讲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造
  • 一、 知识的重要性与知识建构
  • (一)知识的重要性
  • (二)既有知识与图式
  • (三)朴素概念与错误概念
  • (四)知识的建构
  • 二、 教学心理学的若干代表性的理论
  • (一)程序学习
  • (二)发现学习
  • (三)有意义接受学习
  • (四)三种教学方式的比较
  • 三、 支撑“主体性学习”的教学创造
  • (一)21世纪所期许的学力与能动学习
  • (二)支撑主体性学习的教师的影响作用
  • (三)知识运用的兴趣与“教会思考的教学”
  • 四、 支撑“协同学习”的教学创造
  • (一)“协同学习”的意涵
  • (二)蜂音学习法
  • (三)吉格索学习法
  • (四)LTD法
  • (五)ATI与“教育的个性化”
  • 专栏5-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 (一)自然科学的假设验证与科学知识的暂定性
  • (二)社会科学的多角度见解与可谬主义
  • (三)瞄准“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
  • 专栏5-2 阅读模型
  • 专栏5-3 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
  • (一)朴素概念与概念变化
  • (二)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
  • 专栏5-4 从STEM到STEAM
  • 第六讲 自主学习
  • 一、 何谓“自主学习”
  • (一)何谓“自主”
  • (二)自我调控的周期
  • (三)从他者调控到自我调控
  • 二、 自主学习的心理要素
  • (一)动机作用
  • (二)元认知
  • (三)学习方略
  • 三、 学习观与学习方略
  •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 (一)协同学习与结对学习
  • (二)结对学习的过程
  • (三)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 专栏6-1 积极参与教学的学习者的面貌
  • 专栏6-2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 (一)批判性思维
  • (二)从思维技能的视角把握思维能力
  • 第七讲 学习环境的设计
  • 一、 学习环境及其设计要素
  • (一)三种学习情境
  • (二)成长心态是学习的引擎
  • (三)环境设计指向的目标
  • (四)学习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KDKH
  • 二、 ICT与媒体的运用
  • (一)ICT与媒体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
  • (二)ICT的基本特性
  • 三、 媒体的运用给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 (一)从传统方法的效率化走向运用范围的拓展
  • (二)从心理学潮流看媒体运用的历史
  • (三)从教师主导的教育到学习者主体的学习
  • (四)新媒体利用者的角色变化
  • 四、 教学设计(ID):寻求优质教学的框架
  • (一)何谓“教学设计”(ID)
  • (二)抓住ID的基本形
  • (三)取得教学平衡的诀窍
  • 专栏7-1 ID第一原理
  • 专栏7-2 学习的水准与保障
  • 专栏7-3 个性、 个别差异与认知风格
  • 专栏7-4 “学习者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创造
  • (一)“北风型教育”与“太阳型教育”
  • (二)“学习者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创造
  • 第八讲 教材与教学创造
  • 一、 “教材”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 (一)从“素材”到“教材”
  • (二)教材: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媒介
  • (三)教材:促进学习活动中的对话与思维
  • 二、 基于教材研究的教学创造
  • (一)教学三角形与教材的地位
  • (二)编制“好教材”的若干原则
  • (三)教材研究与教学的创造
  • 三、 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
  • (一)学习理论与数字教材
  • (二)数字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
  • 四、 教师的教材分析与教材解说力
  • (一)教师的教材分析
  • (二)教师的教材解说力
  • 专栏8-1 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
  • 专栏8-2 教科书与教材
  • 第九讲 教育评价的意义与方法
  • 一、 教育评价的概念框架
  • (一)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目的
  • (二)教育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 (三)教育评价的分类与方法
  • 二、 真实性评价:意涵与课题
  • (一)“真实性评价”论与表现性课题
  • (二)量规
  • 三、 教育评价的新范式
  • (一)寻求评价的境脉与学力的质
  • (二)长跨度地评价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
  • (三)学习的评价:新的教学创造的催化剂与纽带
  • 四、 “不评分制”:评价改革的突破口
  • (一)转变对“成绩”与“评价”的看法
  • (二)“不评分制”
  • 专栏9-1 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评价方式的开发
  • 第十讲 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
  • 一、 教师面临的现代课题
  • (一)教师工作的特征
  • (二)AI的进化与教师的教育实践力
  • 二、 教师的教学研究
  • (一)概念界定:研究与分析
  • (二)儿童学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三、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 (一)教师的知识与PCK
  • (二)熟练教师的思维与决策
  • (三)教学论信念与情绪
  • 四、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 (一)共同体与学习
  • (二)支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理论
  •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条件
  • 专栏10-1 柯尔布的经验学习模型
  • 余论 儿童学习的现代课题
  • 后记 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新型关系
  • 谢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