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究城乡关系视野下的理想中国。

内容简介

此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赵旭东教授与学生展开读书分享与集中讨论而得的一份成果。通过近三年的相互对话、反思与打磨,十个章节最初分别以独立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部分内容已先后发表,最终集成为本书。本书主要从中国农民、乡村社会与城乡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试图打破城乡二元的预判,探索中国城乡关系的理想类型,以此激发一种新的问题意识,促使浸润于现代社会之中的人们能够在冷静地思考中去重新回归到一种城乡一体与城乡互动的理想中国的轨道上来,并一同为此而做出一种共同性价值的文化追求和努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中国丛书的使命与定位
  • 编委会
  • 作者简介
  • 序言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理想中国
  • 第一章 中国的城市与城乡关系
  • 一、城市的起源
  • 二、中国古代的城与市
  • 三、文野之别
  • 四、乡土意识
  • 五、结论
  • 第二章 中国乡村作为一种文明发展的形态
  • 一、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的中国乡村
  • 二、中国农业的起源
  • 三、乡村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 四、乡村与市场集镇的关系
  • 五、封闭性和农民社会与文化
  • 六、开放性和游民社会与文化
  • 第三章 家庭、女性与社会——一种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乡村社会观察
  • 一、分家与小家庭模式
  • 二、男性祭祀与宗族社会
  • 三、女性权力在家庭中的作用方式
  • 四、邻里关系
  • 五、财产的占有与消费
  • 六、结论
  • 第四章 乡土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
  • 一、乡土社会秩序的历史嬗变
  • 二、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
  • 三、乡土社会秩序变迁与调适
  • 四、理解乡土秩序问题
  • 五、结语
  • 第五章 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
  • 一、作为乡土社会的中国
  • 二、国家政权建设与乡土社会变迁
  • 三、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 四、一种循环往复的律动
  • 五、结语
  • 第六章 理解中国农民
  • 一、被建构的农民形象
  • 二、风险社会与农民的转化
  • 三、游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 四、乡村:农民价值实现的场域
  • 五、结语
  • 第七章 文化转型与理想中国
  • 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转型
  • 二、文化转型与中国意识
  • 三、理想文化与理想生活
  • 四、礼治秩序与理想中国
  • 第八章 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
  • 一、乡村文化的人类学定义
  • 二、传统社会底蕴中的乡村文化
  • 三、现代社会变局中的乡村文化
  • 四、乡村文化促生的社会内聚
  • 五、乡村文化创生的经济发展
  • 六、文化自觉与乡村文化的再生产
  • 七、结论
  • 第九章 文化—人—社会生态圈与城乡中国
  • 一、文化—人—社会生态圈的理论建构
  • 二、中国的农民与市民
  • 三、中国城乡关系的社会建构
  • 四、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城市与乡村
  • 五、总结与讨论
  • 第十章 中国城乡关系的理想类型
  • 一、古代中国文明与城市
  • 二、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文明与城乡
  • 三、理想中国与理想城乡
  • 四、小结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探究城乡关系视野下的理想中国。

    此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赵旭东教授与学生展开读书分享与集中讨论而得的一份成果。通过近三年的相互对话、反思与打磨,十个章节最初分别以独立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部分内容已先后发表,最终集成为本书。本书主要从中国农民、乡村社会与城乡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试图打破城乡二元的预判,探索中国城乡关系的理想类型,以此激发一种新的问题意识,促使浸润于现代社会之中的人们能够在冷静地思考中去重新回归到一种城乡一体与城乡互动的理想中国的轨道上来,并一同为此而做出一种共同性价值的文化追求和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缺个副标题

      这本书的内容略显模糊,或者说是题目取大了,只看标题会不明所以,再看内容还会觉得太有局限性。中国各个地域的文化差别很大,即便同是汉族传统居住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遑论少数民族居住区和混居区。社会学学者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研究课题的局限性。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副标题非常重要。这些年看专业书,发现不少学者喜欢引经据典,说文解字。这本身是很好的事情,算是考有所据。但是引经据典要引的是义,而不是形。罗列式地引经据典多少有点儿掉书袋了。不妨减少引用篇幅,增加论述自己的思考。此外个人感觉这本书的逻辑性不是很好。比如讲家庭时,把乡村的邻里互助合作和宗族关系分开论述(宗族关系和邻里关系其实有一种很微妙的联系),把继承权局限在了乡村,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升关联到了高校扩招(私以为是独生女家庭的影响更大)等等。政府如果不施加必要的干预,乡村秩序的演变就像是拆盲盒,谁也无法判断她的走向。这才是重建研究的目的所在。学者的研究要为政府施策提供科学建议和必要的理论支撑。费先生研究的《乡土中国》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了,搞社会学研究还停留在那个时期怎么能行?文化这个词太大了,在乡村的场景里,更多的是乡俗而非文化。为什么要连接北京和乡村(农民 - 士绅 - 国家)?就是因为庙堂之上的人越来越不明白乡俗和市井。

        转发
        2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