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集海内外大家之研究,阐“羞恶之心”之本质。

内容简介

羞恶之心是孟子四端之一,是儒家哲学之中一个重要但又难于准确把握的范畴,更是在西方哲学中很难找到相对应观念的一个范畴。在这一范畴下,包含着价值认知、情感体验、自我认同、他者等多向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认识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的意涵,如何在现代学术之中刻画这一独特范畴,如何借镜现代西方古典学、情感现象学的资源,描述儒家“羞恶”现象的本质结构,不仅对孟子或儒家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比较哲学、对基于中国文化经验与中国话语建构新时代的中国哲学亦具有启发意义。

为此,本书既收录近百年来汉语世界有关羞恶之心研究的重要文献,也兼收海外汉学家及西方古典学与西方现象学相关研究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编者前言
  • 一、义:含义与起源
  • 说“义”
  • 一、旧时代各种会社组织和农民起义的“义”
  • 二、文献中有关“义”的聚众人之物之力以成事与均分物品或分财与人的记载
  • 三、“义”字本义的考索
  • 四、一点推论
  • 从宗教神性到政治理性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商代义观念的萌芽
  • 三、西周义观念的生成
  • 四、义的观念化及其属性
  • 五、结语
  • “义”与早期中国的“邦邑”共同体
  • 一、作为“德”的“义”:义“益”邦政
  • 二、作为“德行”的“义”:惟义是从
  • 三、作为“德性”的“义”:仁义皆内
  • 四、结语
  • 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
  • 一、古代以“宜”释“义”的传统
  • 二、汉唐注疏以“裁断”论“义”
  • 三、朱子以“宜”训义
  • 四、朱子以“裁制”解义
  • 五、朱子以“断制”论义
  • 六、朱子论“义”之刚柔阴阳体用
  • 二、义与羞耻、好恶
  • 谈羞恶之心
  • 仁义
  • 罪感、惩罚、羞耻与侮辱
  • 好恶是有对错的吗?
  • 孟子思想中的羞恶之心与义之德性
  • 1. 孟子的德性与修身概述
  • 2. 义与扩充
  • 3.1. 羞耻
  • 3.2. 西方羞耻论
  • 3.3. 羞(Xiu)、恶(Wu)和相关术语
  • 4.1. 问题和展望I:孟子的适应性问题
  • 4.2. 问题和展望II:耻感文化或罪感文化?
  • 4.3. 问题与展望III:认知扩充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羞何以必要?
  • 一、性之羞与味之羞
  • 二、羞感的作用:从羞到义
  • 三、羞感的结构:无需他人的自我
  • 四、有羞之心与有羞之在
  • 羞恶、义与正当
  • 引言
  • 一、从恻隐(仁)理解羞恶(义)及其不足
  • 二、人皆有羞恶之心的例证与阐明
  • 三、扩充羞恶之心于事事物物
  • 四、义与正当
  • 三、羞耻:古希腊与基督教
  • 辩驳与羞耻
  • 一、苏格拉底式的辩驳所招致的批评:以罗宾森为例
  • 二、在法律用语和智者语境下的辩驳
  • 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辩驳
  • 四、苏格拉底式的辩驳与羞耻
  • 五、何来坏的羞耻感?——羞耻与辩证对话的德性
  • 六、结论
  • 罪与罚中的羞
  • 卢克莱提亚羞感的悖谬
  • 亚当和夏娃的羞与肉欲
  • 四、羞耻:从现象学到儒家
  • 论害羞与羞感
  • 引言 羞感之“所在”与人的生存方式
  • 一、身体羞感出现的先决条件
  • 二、害羞与相近的感觉
  • 三、羞感的基本形式:关于羞感起源的学说
  • 羞耻与注视
  • 一、难题
  • 二、注视
  • 一、羞和自我意识
  • 二、羞的种类
  • 三、对他人的考虑
  • 四、标准及评价
  • 五、发展的考虑(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 六、害羞的自我(The shamed self)
  • 羞耻
  • 一、生命、精神和羞耻
  • 二、分裂性体验:尴尬和羞耻
  • 三、羞耻作为自我揭示
  • 四、羞耻的否定性的效价以及衰减性的羞耻
  • 五、羞耻和他者性
  • 六、羞耻的缺席和无耻
  • 七、作为在场化的羞耻的时间性
  • 八、结论
  • 明耻
  • 一、道德耻感
  • 二、一种类型分析
  • 三、羞耻反应与人格
  • 四、从羞耻心看君子人格
  • 五、变迁中的羞耻观
  • 关于羞恶之心的现象学分析
  • 一、引论:羞愧作为道德问题
  • 二、两种对羞愧的划分方式
  • 三、羞愧的先天性
  • 四、羞愧的后天性
  • 五、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
  • 六、羞愧的个体性和社会性
  • 七、生理羞感与心灵羞感
  • 八、几种羞感划分之间的关系
  • 九、羞感作为良知
  • 十、小结:三个结论
  • 羞感伦理何以可能是自律的?
  • 一、外在化羞感与内在化羞感
  • 二、意志自律与本心自律
  • 三、“能羞之在”与人格自律
  • 四、结语
  • 羞耻现象学
  • 引言
  • 一、羞耻体验中精神、生命与快乐的冲突
  • 二、破坏性羞耻和羞辱
  • 三、结语
  • 附录 文章及作者相关信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