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部小书将带你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德国文学之旅。

内容简介

从马丁·路德、歌德到海涅、布莱希特,乃至君特·格拉斯,德国作家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小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德国文学之旅,从中世纪后期漫游至现当代,并特别聚焦于最近的250年。

作者重点探索众多德国文学杰作的经济和宗教背景,强调该如何把作品理解为对社会和政治剧变的回应,这些变化常常发生在一段段充斥了暴力和悲剧的历史之中。结论开辟了一个崭新而清晰的视角,阐明了德国文学的力量和德国的思维传统,及其对更广阔的文化世界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 资产阶级和官僚:历史概览
  • 神职人员和大学
  • 18世纪的危机
  • 德国资产阶级的崛起
  • 官僚的反击
  • 零点以后
  • 第二章 基础的奠定(至1781年)
  • (一)城镇和君主(至1720年)
  • (二) 法国和英国之间(1720—1781)
  • 第三章 观念论时代(1781—1832)
  • (一)学者共和国(1781—1806)
  • (二)民族主义的诞生(1806—1832)
  • 第四章 物质论时代(1832—1914)
  • (一)精神和物质(1832—1872)
  • (二)“权力保护内心”(1872—1914)
  • 第五章 创伤和记忆(1914年至今)
  • (一)文化的克星(1914—1945)
  • (二)学习哀悼(1945至今)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面对牛津通识读本中的深刻洞见,成功学大师们或许会感到震颤。书中指出,成功的代价往往是平庸与弄虚作假,而真正致力于解决重要问题的人,可能会变得挑剔且一生清贫。这一观点打破了成功学常宣扬的轻松致富幻象。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或空谈,它必须融合丰富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形式。生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它塑造并影响着我们的意识,而非意识去单方面决定生活。“为知识而知识” 的追求,有时会成为道德的枷锁,使人深陷于无谓的知识积累中,而忽视了知识的真正价值与实际应用。真正的智慧在于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避免落入纯粹理论追求的陷阱,从而在生活中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超越道德的束缚,达到更加自由与深刻的理解境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作者尼古拉斯・博伊尔是知名的英国日耳曼语言文学学者,专长现代语言、德语文学和德国思想史研究。1996 至 2001 年担当剑桥大学德语系主任,2000 年获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现任剑桥大学 “施罗德教授”(专为德语系最高级教授设置的教席)兼莫德林学院研究员。博伊尔撰写了大量关于德国文学、思想史和宗教的文章与专著,尤以其屡获殊荣的歌德传记闻名学界,获得由德国歌德学院授予的歌德奖章。《纽约时代书评》也称赞他的传记是 “非凡的成就”,并补充道:“任何语言中都没有可与之比肩的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德国文学

        理解很难,感觉这个国家一直在找自己存在感,哲学味很是强烈,找不到抓手。无法理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