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6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法治转型:疑难杂症、风险社会、缺乏基本理解,急需澄清现代法治内涵,本书提供理论范式。
内容简介
本书描述和诊断了当代中国法治转型时期呈现出来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而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陌生人群治理的风险社会阶段,对现代法治的建构有着客观的需求,尽管如此,我们对现代法治的性质、内部运作的结构与逻辑仍然缺乏合适和本土的“基本理解”。法治建设的困局实质是基本概念的危机。为此,理论上的急务,就是结合中国法治转型的经验,澄清现代法治的内涵。这就需要一套适合观察这种大规模现代社会的理论话语。本书就是引介这种理论范式转化的一次努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重新认识中国法律的转型性质(修订版序言)
- 法治:一种基本概念的危机(初版序言)
- 第一编中国法治的困境
- 第一章 司法裁判的经验与困惑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基层田野调查的局限性
- 三、用“调解”看不到的“裁判”
- 四、通过“裁判”理解现代法治与法学
- 五、小结
- 第二章 对中国传统司法的再观察
- 一、中国传统司法的客观性问题
- 二、中国传统司法中的意识形态与司法技术
- 三、黄宗智的方法论局限
- 四、传统中国司法如何保障司法裁判的客观性
- 五、小结
- 第三章 从规范移植到体系建构
- 一、导论
- 二、法律移植的本土化困境
- 三、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 四、两个层次的法律移植及其相互关系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变法与法治
- 一、导言
- 二、清末法律改革以来的变法与法治
- 三、法律改革的逻辑:通过法律改变中国
- 四、现代风险社会中规范的功能
- 五、法律规范何以区分于道德规范
- 六、小结
- 第五章 常规的例外化与例外的常规化
- 一、导言
- 二、凯尔森的规范社会学与中国法律的实效性问题
- 三、重新理解中国法律的实效性问题
- 四、法律实效性大面积缺失的表现与危害
- 五、常规的例外化与例外的常规化
- 第二编作为问题背景的现代西方法治
- 第六章 现代西方法治的现象与经验
- 一、现代西方法治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何谓现代西方法治
- 三、现代西方法治的德国路径及其局限性
- 四、现代西方法治的英国路径
- 五、戴雪与哈耶克对英国普通法法治的捍卫
- 六、普通法的实证性及其理论意义
- 第七章 法治理论的范式替换:卢曼法的社会系统理论
- 一、卢曼对现代西方法治形式理性的捍卫
- 二、卢曼的“自创生”与“社会系统”的概念
- 三、封闭与开放:法律作为一个自创生系统
- 第八章 裁判现象学问题:理解与捍卫现代法治的关键
- 一、中心与边缘:法律系统内部的再分化
- 二、司法决断论的困境:裁判的悖论及其化解
- 三、正义作为法律系统的偶联性方程式(Kontigenz Formel)
- 四、捍卫现代法治的自主性
- 第三编问题的深化与引申
- 第九章 中国法律职业化的困境及出路
- 一、处于十字路口的司法改革
- 二、技术的罪恶:法治背后的人治问题
- 三、技术的公共性: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结构
- 四、沦陷的首都:错乱的上诉机制
- 五、条条道路难通罗马:判例汇编制度与评价制度的迷失
- 六、建构一个中国法律人的公共空间
- 第十章 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 一、导论
- 二、认知理解与政策工具的层次区分:方法论的初步交待
- 三、指导性案例“事实上的拘束力”
- 四、指导性案例的“准法律权威性”
- 五、积极的和消极的“事实上的拘束力”说
- 六、同案同判可能是司法的构成性义务吗?
- 七、同案同判与司法的性质
- 八、附论:兼谈过渡时期的法理学研究
- 第十一章 司法改革、法治转型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一、法治转型,重新出发
- 二、中国法治转型的路径依赖
- 三、法治转型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四、司法改革:法治转型的关键
- 结语 必要的交待
- 初版后记
- 修订版后记
- 致谢
- 附录
- 法学的社会学启蒙
- 一、法学的幼稚与封闭
- 二、法理学的自卑
- 三、打破规范与事实的鸿沟
- 四、法学的社会学启蒙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