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5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全面梳理、介绍一百多年来印度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传播情况的专著。
内容简介
全书以印度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史为主线,介绍了20世纪以来印度文学在中国形成的几次译介、研究高潮,并分门别类地研究了两大印度史诗,梵语古典诗歌,泰戈尔诗歌戏剧作品,印地语、乌尔语、孟加拉语等印度语种文学,印度文艺理论及文学史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情况,书中论及大量从事印度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的中国学者,包括苏曼殊、郑振铎、冰心、季羡林等名家。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专章研究、讨论了印度电影、旅印游记对中国观众和读者中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印度和修正对印度的刻板印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绪论
- 一、20世纪上半叶印度文学在我国的翻译与传播
- 二、1949年之后印度文学汉译和研究的特点及其原因
- 三、总结与展望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印度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 第一节 苏曼殊与印度文学
- 第二节 郑振铎的印度文学译介
- 第三节 徐梵澄印度经典汉译述评
- 一、法相唯识:对印度民族思想的思考
- 二、《薄伽梵歌》:对印度民族传统的思考
- 三、《行云使者》:对印度民族情趣的思考
- 第二章 两大史诗在20世纪的译介与研究
- 第一节 译介与研究概述
- 第二节 《罗摩衍那》的译介与研究
- 一、《罗摩衍那》的翻译概况
- 二、《罗摩衍那》的文本研究
- 三、《罗摩衍那》与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的翻译研究
- 一、《摩诃婆罗多》翻译概况
- 二、发展中的《摩诃婆罗多》研究
- 第三章 梵语古典诗歌戏剧在20世纪中国
- 第一节 译介与研究概述
- 一、梵语古典戏剧与诗歌翻译概况
- 二、梵语古典戏剧与诗歌研究评述
- 第二节 迦梨陀娑作品研究
- 一、《沙恭达罗》研究评述
- 二、迦梨陀娑其他作品研究
- 第四章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影响
- 第一节 泰戈尔作品译介与研究概况
- 一、泰戈尔作品译介评述
- 二、泰戈尔诗歌研究述评:以《吉檀迦利》为中心
- 第二节 泰戈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传播
- 一、《邮局》的译介:译本与译者概况
- 二、20世纪中国学界对《邮局》的研究
- (一)失衡下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邮局》研究
- (二)共时代之苏醒: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邮局》研究
- (三)从国外学界对《邮局》的研究审视国内研究之成果
- 第三节 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 一、冰心是中国的泰戈尔式作家
- 二、冰心在诗歌创作中与泰戈尔的交响
- 三、冰心接受泰戈尔儿童文学的传承
- 四、“爱的哲学”—— 从泰戈尔到冰心
- 五、冰心与泰戈尔分享“无限之生”
- 六、冰心对泰戈尔的敬仰与对印度的友谊
- 第四节 王统照对泰戈尔文学的吸收与超越
- 一、王统照与泰戈尔的交往
- 二、王统照对泰戈尔思想的借鉴
- 三、王统照对泰戈尔的超越
- 第五章 印地语文学译介研究
- 第一节 译介与研究述评
-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译介与研究述评
- 第六章 乌尔都语与孟加拉语文学的译介研究
- 第一节 乌尔都语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第二节 孟加拉语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第七章 其他语种文学与佛教文学、民间文学、印度英语文学译介研究
- 第一节 其他语种文学、佛教文学、民间文学
- 一、其他语种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二、佛教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三、民间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第二节 印度英语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述评
- 第八章 印度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译介与研究
- 第一节 印度文艺理论译介与研究
- 第二节 文学史的译介述评
- 第九章 印度电影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 第一节 印度电影与印度文学文化
- 第二节 印度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一、印度电影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 二、印度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媒介
- (一)声像媒介
- (二)印刷媒介
- 三、印度电影在中国传播的影像资源状况
- (一)公映的印度电影
- (二)互联网中的印度电影资源
- 四、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受众分析
- 五、印度电影的接受途径
- 六、受众对印度电影的态度
- 第三节 印度电影的中国境遇及意义探析
- 一、接受中的认同
- (一)印度电影鲜明的民族特色带来新鲜感与吸引力
- (二)印度电影的通俗娱乐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休闲需求
- (三)印度电影观照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 (四)中印文化上的共通性
- 二、接受中的不认同
- (一)对印度电影形式的不适应
- (二)对印度电影内容的不理解
- 三、印度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
- (一)促进中国受众对印度形象的建构
- (二)为我国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 第十章 当代中国游记中的印度书写
- 第一节 被记录的印度风景
- 一、旅游指南:别样生存手册
- 二、行走印度:文化转移
- 三、心灵异境:朝圣之旅
- 四、虚构之美:游记体小说
- 第二节 典型印度形象解读
- 一、传统宗教形象的延续
- 二、近代没落形象的留存
- 三、当代新形象的游记表达
- 第三节 印度形象与文化想象
- 一、社会文化的集体想象
- 二、创作者的差异性与个体想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一)中文著作
- (二)中文译著
- 英文文献
- (一)英文书籍
- (二)英文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