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外国纪录片呈现的中国形象受西方话语影响,呈现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相互混杂。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间段外国人来华拍摄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西方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分析了隐含在其中的话语权力问题,以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像对话实践。

研究发现,这些囿于国内外形势和政策且为数不多的纪录片是中西方权力关系运作(争夺话语权力)的产物,西方人用他者化的话语方式建构了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相互混杂的中国形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内涵梳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理论及结构框架
  • 第二章 外国纪实影像记录的历史梳理与生产机制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外国人在华拍摄的纪录片概况
  • 第二节 外国人在华拍摄的纪实影像生产机制
  • 第三章 影像、形象及意义表征: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呈现方式
  •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呈现的符号体系
  • 第二节 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呈现的叙事体系
  • 第三节 外国影像记录下的中国形象呈现
  • 第四章 授权化和他者化: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的两种建构方式
  • 第一节 影像表征与权力生产
  • 第二节 授权话语影像建构
  • 第三节 他者化话语影像建构
  •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的影像对话
  •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形象建构
  •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与纪录片
  • 第三节 外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