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3千字
字数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探讨儒家思想通过功夫实践实现身心转化的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儒家“功夫”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功夫”(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内在超越性”即指此“内圣”的过程。
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内在超越”概念分析传统儒家“功夫”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
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
作者遍阅儒释道三家典籍,提炼相关概念,将儒学功夫论与道家内丹学等相比较,并参考内家拳的修炼功夫,丰富了儒家对于功夫的相关表述,基于孔孟—宋代新儒家的心性学传统,建构了一套儒家功夫修养体系;并将儒家功夫与当代西方哲学如伦理符号学、工匠哲学相结合,探讨了儒家功夫的当代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儒家内在超越性的功夫维度
- 一 内在超越性与儒家功夫模式
- 二 儒家“功夫”概念的含义及相关环节
- 三 比较视域与内在超越性的功夫诠释
- 第一章 德性本体与通往上天的密道
- 一 西周礼乐传统及其功夫意蕴
- 二 孔子仁礼合一的功夫模式
- 三 孟子心气并重的修养功夫论
- 四 宋明儒家功夫体系的三个维度
- 第二章 如在与心体的超越向度
- 一 从交通神明到如在的呈现
- 二 从如在到心体与合外内之道
- 第三章 观法与本原
- 一 整体之观
- 二 阴阳之观
- 三 物象之观
- 第四章 儒家功夫的当代价值
- 一 “功夫”概念及其实践中的哲学维度
- 二 西方“身体哲学”的旨趣和限度
- 三 道德情感、技艺训练与注意力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