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记录“史上最强创业天团”崛起之路的经典纪实。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封锁,深入陕北苏区,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真实面貌。

你将在本书中看到一群勇敢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韧性创造奇迹,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斯诺以独特的白描手法,为我们生动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领袖的豪迈神采到战士的质朴信仰,从黄土高原的贫瘠荒凉到革命者精神世界的富足丰饶。

本书是所有命运逆袭者的精神图腾:最黑暗的时刻,往往孕育着最耀眼的光芒。曾有一群人连活下去都是奢望,却依然选择为光明而战。他们一无所有,却给了中国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 第一节 一些未被答复的问题
  • 第二节 开往西安的慢车
  • 第三节 少帅张汉卿
  • 第四节 穿过红色大门
  • 第二篇 通往红都的路
  • 第一节 遭白匪追捕
  • 第二节 起义者
  • 第三节 贺龙轶事
  • 第四节 红军旅伴
  • 第三篇 在保安
  • 第一节 苏维埃掌权人物
  • 第二节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 第三节 论抗日战争
  • 第四节 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 第五节 红军剧社
  •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 第一节 童年
  • 第二节 在长沙的日子
  • 第三节 革命前奏曲
  • 第四节 国民革命时期
  • 第五节 苏维埃运动
  • 第六节 红军的发展
  • 第五篇 长征
  • 第一节 第五次“围剿”
  • 第二节 红军战略转移
  • 第三节 大渡河英雄
  • 第四节 过草地
  • 第六篇 红军在西北
  • 第一节 陕西苏维埃:开创时期
  • 第二节 死亡与赋税
  •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
  • 第四节 剖析货币
  • 第五节 人生五十始
  •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 第一节 与红色农民交谈
  • 第二节 苏维埃工业
  • 第三节 “他们唱得太多了”
  • 第八篇 与红军相处
  • 第一节 “真正的”红军
  • 第二节 彭德怀印象
  • 第三节 为什么当红军?
  • 第四节 游击战术
  • 第五节 红军战士的生活
  • 第六节 政治课
  • 第九篇 与红军相处(续)
  • 第一节 红色窑工徐海东
  • 第二节 中国的阶级斗争
  • 第三节 西北四马
  • 第四节 回民与马克思主义者
  •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 第一节 再谈马
  • 第二节 “红小鬼”
  • 第三节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 第四节 关于朱德
  •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 第一节 途中琐事
  • 第二节 保安的生活
  • 第三节 苏联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 第五节 那个外国智囊
  • 第六节 别了,红色中国
  • 第十二篇 再回白色世界
  • 第一节 兵变序幕
  • 第二节 蒋介石被扣留
  • 第三节 蒋介石、张学良、共产党
  • 第四节 “针锋相对”
  • 第五节 友谊地久天长?
  • 第六节 红色视野
  • 后记(1944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星照耀下的觉醒

    1936 年的西北风卷着黄沙,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青年,踩着没膝的荒草,走进了被污名化的 “赤匪巢穴”。埃德加・斯诺不知道,这次冒险将撕裂他对 “革命” 的偏见,让一颗红星在他心底永远亮起。合上《红星照耀中国》,那些泛黄的纸页间,斯诺的惶恐与热忱、红军的坚韧与赤诚、陕甘宁根据地的星火与朝阳,仍在撞击着我的灵魂。初入:恐惧是未拆的枷锁出发前,斯诺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对 “危险” 的想象:国民党宣传部说红军 “共产共妻”,上海租界的报纸登着 “赤匪屠城” 的假照片,同行者拍着他肩膀:“此去怕是有去无回。” 他攥着宋庆龄给的通行证,指节泛白 —— 那是一张通往 “地狱” 的门票吗?进入陕北的路上,土窑洞像沉默的巨兽,站岗的红军战士背着老套筒步枪,棉衣补丁摞补丁,却把腰杆挺得笔直。斯诺的心跳到嗓子眼,直到一个少年战士怯生生敬礼:“先生,欢迎到保安!” 少年的睫毛上还沾着霜,眼神却亮得像星子。斯诺突然想起纽约贫民窟的孩子,那里的孩子也这样渴望希望吗?第一夜宿在农家,土炕烧得暖烘烘,房东大娘端来小米粥,絮絮说着:“红军来了,没抢粮,还帮我把地契从地主家要回来……” 斯诺握着粗瓷碗的手慢慢松开,原来 “赤匪” 不是吃人的恶魔,是让穷人敢直起腰的亲人。恐惧的枷锁,在第一缕晨光中裂出缝隙。相知:震撼是破冰的春潮在保安的窑洞群落里,斯诺见到了 “毛委员”。晨光漫进窗纸,毛泽东正伏在木桌上写《论持久战》,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衫,让斯诺恍惚看见了一位乡间教书先生。握手时,毛泽东的手粗糙如老树根,却暖烘烘的:“斯诺先生,听说你对红色中国很好奇?” 十几个日夜的长谈,是一场颠覆认知的风暴。毛泽东讲湘潭佃农的童年,讲秋收起义时 “军旗是战士们用被面缝的”,讲井冈山 “红米饭南瓜汤” 的日子,讲 “农民才是革命的铜墙铁壁”。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沾着泥土的故事。斯诺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笔尖划破纸页 —— 原来革命不是精英的游戏,是千万农民攥紧的拳头。最动人的是毛泽东的窑洞:一盏油灯亮到天明,墙上挂着红军长征路线图,角落堆着半人高的书。斯诺问:“您想过革命成功后做什么?” 毛泽东望着窗外的山峁,眼神温柔:“想回韶山冲种田,陪老母亲晒太阳。” 那一刻,斯诺突然懂了:红军的长征不是逃亡,是为 “让所有人晒到太阳” 的奔赴。红军剧社的夜晚,斯诺坐在土坡上,看战士们演《丰收舞》。女演员的裙摆补着红布,却跳得热烈;唱《十送红军》时,台下老乡们抹眼泪,歌声震得星空颤抖。斯诺突然鼻酸:红星不是符号,是一群人眼里不灭的光,是穷人终于敢笑的皱纹。深耕:领悟是燎原的星火斯诺跟着红军走村串户,才懂 “为人民服务” 是刻进骨血的信仰。在吴起镇,农民王老汉捧着土地证,跪在地上亲了又亲:“咱祖祖辈辈给地主当牛马,如今红军分了田,能挺直腰杆啦!” 他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证书,像抚摸稀世珍宝。斯诺的相机定格下这一幕,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他明白:土地是农民的命,红军是命的主人。兵工厂里,工人用废旧零件造步枪,车间墙上贴着 “多造一颗子弹,多消灭一个敌人”;列宁小学里,黑板是用锅灰涂黑的,孩子们齐声念 “打土豪,分田地”,眼睛亮得像星子。斯诺跟着战士学纺纱,棉絮扑簌簌落,朱德扛着锄头从田里走来,裤脚沾着泥:“斯诺同志,纺纱要匀,就像革命要稳。” 笑声惊起枝头的麻雀,却震不碎窑洞里的心跳。政治上的民主更让他震撼:苏维埃选举时,婆姨们也能站上讲台,痛骂贪污的乡绅;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让 “封锁” 成了笑话 —— 战士们开荒种地,妇女们纺线织布,边区竟有了 “丰衣足食” 的气象;思想上的觉醒最动人:从前怕官府的农民,如今给红军带路、纳鞋底,因为他们知道,这支军队和他们是一家人。斯诺在日记里写:“我见过上海的霓虹,见过南京的官邸,可那里的灯再亮,照不亮穷人的路;这里的窑洞再暗,却燃着让全中国亮起来的火种。” 他的恐惧早成了笑谈,取而代之的是滚烫的敬意 —— 原来真正的 “文明”,不是高楼大厦,是让每个灵魂都能挺直腰杆。别离:不舍是永恒的火种离开保安那天,延河结着薄冰。战士们列队送行,手里举着 “欢迎再来” 的布旗,针脚歪歪扭扭,却绣着真心;老乡们送来小米、红枣,王大娘把煮熟的鸡蛋塞进他兜里:“斯诺先生,你要让更多人知道咱红军的好啊!” 斯诺回头望,宝塔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红星在窑洞顶上闪耀。他突然鼻子发酸:这些天,他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是被这片土地拥抱的孩子。回到北平,斯诺躲在地下室写稿,灯光昏暗,可心里亮堂。他要打破国民党的谎言,要让世界看见:在东方,有一群人,用信仰筑起了新的长城。《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西方世界哗然,有人质疑,有人愤怒,但更多人被 “红星” 打动。斯诺后来回忆:“离开时我以为带走的是故事,后来才发现,是种了一辈子的火种。” 红星不落,初心永恒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保安早已改名志丹,延河依旧奔腾,但那颗红星从未褪色。斯诺的笔,让我们看见:恐惧源于无知,而真相一旦照亮黑暗,就会成为永恒的光。毛泽东的窑洞、红军的大刀、百姓的笑脸,都是 “为人民谋幸福” 的注脚。读《红星照耀中国》,读的不止是一本书,是一群人的热血,一个时代的脊梁,更是永远不能忘的初心 —— 那束从陕北黄土中升起的光,至今仍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当我们在历史课本里遇见 “延安精神”,在博物馆看见红军草鞋,不要忘记:那是斯诺跨越偏见后,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那是红星照耀下,中国人永远挺直的脊梁。红星照耀中国,也照耀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面对多少黑暗,只要心中有光,就永远能找到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忆往昔,感受勃勃生机

      1、一个美国记者写的采访延安的亲身经历,文笔生动,很好读;2、从书中可读到延安时代领袖风采、将军趣事、战士风貌以及群众生活,感受到质朴的、强韧的勃勃生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