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寻韦伯丰富的知识世界,让经典与日常“互动”。

内容简介

“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

青年时期,杨照在台湾知识界的“韦伯热”中初识韦伯。自此,阅读韦伯与他往后的选择、生命经验相交织、映照。三十多年后,杨照回顾自己阅读、消化和理解韦伯的过程,带领我们看到韦伯其人,并由此出发,理解韦伯的理论从何而来,他如何构建自己的思想脉络,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种意义。

透过本书,我们能借助韦伯特别的理论系统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并重新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面前,我们如何能保有主体性和主动性,去探索生活的新可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
  • 导言
  • 1. 走进韦伯,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
  • 2. 拆解韦伯的系统:至今未被超越的完整社会图像
  • 3. 马克斯·韦伯的俄罗斯套娃
  • 4. 理解现代,从这几位思想家开始
  • 第一章 从马克思到韦伯:重新解释资本主义
  • 1. 来自韦伯的质疑:资本家之所以成为资本家,只因本性贪婪吗?
  • 2. 新教伦理的阴影:为什么成功的资本家很少享受?
  • 3. 财富的作用:上天堂、开工厂,还是买“人”?
  • 4. 工具理性如何影响了社会心理、政府组织?
  • 5. 资本主义的独特性:马克思没有解释清楚?
  • 6. 西方文化的独特性:“科学”和“西方的科学”有什么不同?
  • 7. 被理性主宰的西方社会:官僚体系、专业宰治与资本主义
  • 8. 谋杀五先令的人,不配做资本家
  • 9. 又理性,又执迷:永远追求财富增长的最优解
  • 10. 旧教伦理vs新教伦理:上帝需要服侍,还是需要义人?
  • 11. 韦伯的创见:社会基于信仰而建立
  • 12. 先破后立:资本主义诞生与宗教没落有关系吗?
  • 13. 从天主教到基督新教:以信仰之名,打击教会的权威
  • 14. 我们与上帝的距离,从《忏悔录》谈起
  • 15. 今天的社会,和清教徒到底有什么关系?
  • 16. 现代“巫术”的诞生
  • 17. 理性社会的巨大隐忧:Charisma与残破的意义之网
  • 18. 韦伯的社会学理想与精神分析批判
  • 第二章 宗教与社会:人类文明如何演进、如何不同
  • 1. 马克斯·韦伯的成长环境
  • 2. 韦伯的独到观察:军事体制,也是一种宗教吗?
  • 3. 是谁把你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
  • 4. 政治的作用:解决不同价值系统的冲突
  • 5. 正当性:人类为什么愿意服从于他人?
  • 6. 社会的开端:四种正当性原型的综合作用
  • 7. 韦伯的研究方向: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人类文明史
  • 8. “超越突破”是从先知到哲学的追问?以希腊为例
  • 9. “超越突破”来自革命性观点的出现?以印度为例
  • 10. 中国文明的“超越突破”比孔子还早吗?
  • 11. 中国有资本主义精神吗?
  • 12. 孔子与韦伯的共通之处
  • 第三章 政治与社会:我们被什么支配
  • 1. 韦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 2. 韦伯的理想型:描述人类社会,而非规范
  • 3. 如何像韦伯一样提问?
  • 4. 韦伯:现代资本主义成立的六项前提
  • 5. 政治共同体:人为什么会为了集体奉献生命?
  • 6. 正当性的来源:我们依赖什么解决纷争?
  • 7. 正当性支配:为什么人们对支配的服从率有高有低?
  • 8. 韦伯如何预言了希特勒的崛起?
  • 9. 理想的政治:如何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
  • 10. 如何理解现代的官僚体系?
  • 11. 成为一个公务员意味着什么?
  • 12. 官僚系统如何“切割”人们的日常生活?
  • 13. 无所不在的官僚习气,让人的眼中不再有“人”
  • 14. 传统型的正当性:像家长一样安排一切
  • 15. 超凡魅力型权威:如何聚拢一批狂热的追随者?
  • 16. 超凡魅力的权威为何难以持久?
  •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我们如何合作、相处
  • 1. 经济与社会:你的阶级由什么来决定?
  • 2. 你的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各占比多少?
  • 3. 社会行动:你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赖对他人的预判?
  • 4. 经济活动越普遍的社会,工具理性越发达?
  • 5. “城市”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有多大?
  • 6. 城市:西方民主诞生的根本土壤?
  • 第五章 理解现代社会:理性的胜利与悲哀
  • 1. 我们为什么无法准确预测未来?
  • 2. 人自由地选择组成社会,却因社会失去了自由
  • 3. 韦伯最深的忧虑:现代社会的非人格化趋势
  • 4. 现代理性的噩梦:官僚与市场的共犯合作
  • 5. 人的失落: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
  • 6. 责任伦理:知识让人没有理由保持天真
  • 7. 祛魅的世界:我们对生活的掌握,不如原始人?
  • 8. 令人悲观的世界中,我们该往何处去?
  • 后记 韦伯,我在哈佛的“护身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观的韦伯却告诉我们:首先,在社会思考上,悲观是一种责任。因为悲观,所以不会总是脑子充血,只想往前冲,把这个打掉,把那个改掉,在这里搞一个革命,在那里弄一个政变;只想着应该拿到权力,拿到权力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 感觉这些就是一般想要改变现状、推翻既有模式时人们的必然反应。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