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9千字
字数
No.27
科学技术
2024-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铺开数千年文明璀璨长卷,看到中华文明最有想象力的创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系列第三部。
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200亿中国人,如何用智慧缔造出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形成独属于中国人的文明基因,从此瓜瓞延绵,赓续文脉。
一万年以来,农业起源后,我们创造了蓝色星球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为了养育更多人口,我们建设农田、开发山地,为了居住,我们建起各式家园,为了安全,我们修筑大小城池,筑城以守民为了交流,为了记录,我们发明文字……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我们希望,用极致视觉与内容,为中华文明做一份真诚的注脚。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黎明:中国文明的起源
-
推荐序二 这个文明未曾中断
-
序 一起看遍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
-
1 起源,满天星斗
-
1.1 良渚
-
1.2 二里头
-
1.3 三星堆
-
2 生长,众城崛起
-
2.1 古城
-
2.2 长安
-
2.3 徽州
-
2.4 南京
-
2.5 丽江
-
3 互动,融合交流
-
3.1 长城
-
3.2 京杭大运河
-
3.3 莫高窟
-
3.4 泉州
-
3.5 “南海Ⅰ号”
-
4 创造,沧海遗珍
-
4.1 民居
-
4.2 梯田
-
4.3 古塔
-
4.4 秦始皇兵马俑
-
4.5 圆明园
-
结语 文明定义了我们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千古感遗踪
《这里是中国》系列都很好,值得一读,对自己国家和文化需要学习和了解,最近十几年中国在考古发掘和文化建设,包括各种申遗力度很大,拜中国超高性价比的公共交通和酒店住宿所赐,City Walk 最佳路线是各个城市的免费博物馆,现在各种短视频和纪录片很多,本书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各个古城遗迹历史,中国有世界唯一的连绵不断的五千年历史,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不是为了追随 “西方伪史论”,盲目的骄傲自大,而是更深理解王朝周期律。刚看完陈冲的自传《猫鱼》,50 年前中国大部分人还是 “井底之蛙”,而 50 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瞬间,深入了解历史让我们自信和淡定,看《印尼 Etc.:众神遗落的珍珠》在印尼等东南亚,如果遇到华人后裔家境贫困都会是一件新闻,在东南亚其他民族谈到华人异口同声的评论都是华人就会赚钱不会生活,底层都是文化的基因。说起历史信心的题外话,郭鹤年集团从 1985 年投资北京国贸一期,到今天整整 40 年,3 期投资建设让北京国贸 CBD 成为地标,最关键是全部物业只租不售,坚持长期持有。对比一下伦敦和巴黎的房价,就应该对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有信心,可是喊房价崩盘的才有流量。最近看很多《温故》系列的故事,对动乱十年有很多回忆文章,战争状态当然是人间悲剧,可多看历史,就会淡然,看陈冲的《猫鱼》讲到姥姥从上海到重庆逃难的艰难,要 “陪他们睡觉”,自己初到美国被校医室的医生性骚扰,过来人明白人世的复杂性,“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更应该有革命的乐观主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扯完不想干的,还是强烈推荐此书,书中的各个景点和博物馆都应该去亲历,而去之前都应该对历史先有了解,否则看那些遗址会无感,我自己多次探访这些遗址时,遇到当地老乡都会被嘲笑 “那几堆土肐拉有啥看头?”,如果不懂历史,看这些遗址,断壁残垣确实很无聊,可如果深入了解历史,感到自己的先人胼手胝足就在眼前的土地上生活,"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025 年第 117 本,总计 1974# 今天开心😁加一星纪念,懂王赢麻了。
这里是中国3
“中国成了中国,我们成了我们。”《这里是中国》这个书名太大了,大到山川河流,大到重塑山河,大到文明起源,大到兼容并蓄包罗万象,“阅尽中国” 始于此,不止于此。或许有天,可以去天涯海角,听听海风,看看晚霞,忘了应有的一切。
人,终于站到了C位
前两部《这里是中国》象是用无人机航拍中国:第一部(2019)聚焦自然地理,第二部(2021)记录百年变迁,都带着俯瞰式的壮阔。而第三部则像一台显微镜,钻进了文明的肌理里。比如书中对良渚文化的描述,不再只是展示玉琮的纹样,而是通过考古证据还原了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追问 “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孕育出最早的城邦”。这种从 “看风景” 到 “读基因” 的转变,让文明史不再是教科书的枯燥年表,更像一场沉浸式考古。如果说前两部的摄影是 “让人惊叹”,第三部则做到了 “让人流泪”。书里 400 多幅图片中,最抓人的不是雪山草原的大片,而是一组对比图: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出土残片与数字复原后的完整面容并列,旁边配着工匠雕刻时的工具痕迹特写。这种 “破碎 — 完整 — 细节” 的三重叙事,把冷冰冰的文物变成了先民心跳的录音带。就连排版也暗藏心机 —— 敦煌壁画的全景拉页展开时,折痕恰好避开飞天衣袂,象是刻意留给读者呼吸的缝隙。前两部的章节以地理单元划分(如 “青藏高原”“胡焕庸线”),第三部却用四个动词重构文明史:“起源”“生长”“互动”“创造”。这种动态框架下,长城不再是一道墙,而是草原与农耕文明碰撞的伤疤与勋章;大运河也不仅是水道,成了南北方经济博弈的谈判桌。最妙的是 “互动” 章节,用三页地图叠印展示丝绸之路 2000 年的路线变迁,阿拉伯商队的驼铃与郑和宝船的桅杆在纸上交错而过,比任何文字都更直击文明交流的本质。前两部多少有些 “见物不见人”,第三部却让无名者登台。书中专辟一节写汉代戍边士兵的家书,泛黄的木简照片旁附着现代字体转译的文字:“春衣已至,望母勿念”。当读者看到士兵计算粮饷的算筹痕迹与当代农民工的工资条被并列展示时,历史的颗粒感扑面而来。这些具体而微的生命痕迹,让文明史从博物馆玻璃柜跳进了普通人的客厅。
- 查看全部43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