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千古感遗踪
《这里是中国》系列都很好,值得一读,对自己国家和文化需要学习和了解,最近十几年中国在考古发掘和文化建设,包括各种申遗力度很大,拜中国超高性价比的公共交通和酒店住宿所赐,City Walk 最佳路线是各个城市的免费博物馆,现在各种短视频和纪录片很多,本书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各个古城遗迹历史,中国有世界唯一的连绵不断的五千年历史,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不是为了追随 “西方伪史论”,盲目的骄傲自大,而是更深理解王朝周期律。刚看完陈冲的自传《猫鱼》,50 年前中国大部分人还是 “井底之蛙”,而 50 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瞬间,深入了解历史让我们自信和淡定,看《印尼 Etc.:众神遗落的珍珠》在印尼等东南亚,如果遇到华人后裔家境贫困都会是一件新闻,在东南亚其他民族谈到华人异口同声的评论都是华人就会赚钱不会生活,底层都是文化的基因。说起历史信心的题外话,郭鹤年集团从 1985 年投资北京国贸一期,到今天整整 40 年,3 期投资建设让北京国贸 CBD 成为地标,最关键是全部物业只租不售,坚持长期持有。对比一下伦敦和巴黎的房价,就应该对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有信心,可是喊房价崩盘的才有流量。最近看很多《温故》系列的故事,对动乱十年有很多回忆文章,战争状态当然是人间悲剧,可多看历史,就会淡然,看陈冲的《猫鱼》讲到姥姥从上海到重庆逃难的艰难,要 “陪他们睡觉”,自己初到美国被校医室的医生性骚扰,过来人明白人世的复杂性,“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更应该有革命的乐观主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扯完不想干的,还是强烈推荐此书,书中的各个景点和博物馆都应该去亲历,而去之前都应该对历史先有了解,否则看那些遗址会无感,我自己多次探访这些遗址时,遇到当地老乡都会被嘲笑 “那几堆土肐拉有啥看头?”,如果不懂历史,看这些遗址,断壁残垣确实很无聊,可如果深入了解历史,感到自己的先人胼手胝足就在眼前的土地上生活,"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025 年第 117 本,总计 1974# 今天开心😁加一星纪念,懂王赢麻了。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9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终于站到了C位前两部《这里是中国》象是用无人机航拍中国:第一部(2019)聚焦自然地理,第二部(2021)记录百年变迁,都带着俯瞰式的壮阔。而第三部则像一台显微镜,钻进了文明的肌理里。比如书中对良渚文化的描述,不再只是展示玉琮的纹样,而是通过考古证据还原了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追问 “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孕育出最早的城邦”。这种从 “看风景” 到 “读基因” 的转变,让文明史不再是教科书的枯燥年表,更像一场沉浸式考古。如果说前两部的摄影是 “让人惊叹”,第三部则做到了 “让人流泪”。书里 400 多幅图片中,最抓人的不是雪山草原的大片,而是一组对比图: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出土残片与数字复原后的完整面容并列,旁边配着工匠雕刻时的工具痕迹特写。这种 “破碎 — 完整 — 细节” 的三重叙事,把冷冰冰的文物变成了先民心跳的录音带。就连排版也暗藏心机 —— 敦煌壁画的全景拉页展开时,折痕恰好避开飞天衣袂,象是刻意留给读者呼吸的缝隙。前两部的章节以地理单元划分(如 “青藏高原”“胡焕庸线”),第三部却用四个动词重构文明史:“起源”“生长”“互动”“创造”。这种动态框架下,长城不再是一道墙,而是草原与农耕文明碰撞的伤疤与勋章;大运河也不仅是水道,成了南北方经济博弈的谈判桌。最妙的是 “互动” 章节,用三页地图叠印展示丝绸之路 2000 年的路线变迁,阿拉伯商队的驼铃与郑和宝船的桅杆在纸上交错而过,比任何文字都更直击文明交流的本质。前两部多少有些 “见物不见人”,第三部却让无名者登台。书中专辟一节写汉代戍边士兵的家书,泛黄的木简照片旁附着现代字体转译的文字:“春衣已至,望母勿念”。当读者看到士兵计算粮饷的算筹痕迹与当代农民工的工资条被并列展示时,历史的颗粒感扑面而来。这些具体而微的生命痕迹,让文明史从博物馆玻璃柜跳进了普通人的客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始终鲜活的、历久弥新的华夏文明史诗《这里是中国 3・华夏文明史诗》是一本值得好好品读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从中华大地上的古文明讲起,有分成若干板块,跨度千年讲述了古代城市、古代建筑和古遗迹…… 这些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文明星火,历经千载,终于织就了中华文明的血脉网络。有一些文明的星火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有一些文明的星火正在燎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阅读这本书时,有那么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如果我们可以空间折叠,时间回流,让我们置身于其中,感受星河流转,岁月变迁。其实我们的祖先们何尝不是和我们一样,在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痕迹。在这数千年的时光里,曾经将近有 200 多亿华夏儿女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我们不应该只记得那些王侯将相和才子佳人,我们更应该在瞻仰历史遗迹时,在享受当下生活时,或在阅读古代经典时,能够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频共振,达到真正的共情。这也就是阅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本好书! 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同学看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山河依旧,史诗长存:<这里是中国3>的文明叙事与视觉革命》一、文明史诗的时空重构:从地理视角解读华夏基因作为星球研究所历时五年打磨的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 3:华夏文明史诗》以地理为锚点,重构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时空逻辑。不同于传统历史著作的线性叙事,本书以 “起源 — 生长 — 互动 — 创造” 为四大主题框架,将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 18 个文明现场编织成一张动态的文明网络。例如,良渚古城被还原为 “水上都城”,其水坝工程与城市规划展现了先民与自然博弈的智慧,而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奇崛想象力则揭示了早期文明的多元性。这种地理与历史的交融,打破了 “中原中心论” 的桎梏,呈现了 “满天星斗” 式的文明起源图景。书中更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将抽象的历史进程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明密码:云南哈尼梯田的垂直落差等同于攀登一次华山,中国土地上超过 1/4 的面积被梯田覆盖,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量曾占全球经济的 1/3…… 这些数字背后,是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极致利用与生存哲学的具象表达。二、视觉革命:一部纸上的 “文明纪录片” 作为 “视觉地理” 的开创者,星球研究所再次以极致影像颠覆读者认知。全书采用铜版纸全彩印刷,365 幅高清图片中近半为航拍视角,从良渚古城的卫星地图到长安城的复原长卷,从莫高窟壁画的细节特写到南海 I 号沉船的考古实拍,每一帧都堪称 “文明的切片”。特别设计的拉页展开后,5000 年前的良渚水利系统跃然纸上,其精密程度甚至被学者称为 “史前超级工程”。书中更融入 30 余张原创复原图与 70 幅可视化制图: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如何穿越西域?泉州港的万国商船如何停泊?长城烽火台的信号传递如何实现?这些场景通过跨学科协作被科学还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正如读者感叹:“翻开一页,就是千百年的时光流转。” 三、文明互鉴:从 “筑城守民” 到 “和合共生” 在 “互动” 篇章中,本书突破 “文明冲突论” 的窠臼,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为例,揭示中华文明特有的包容性基因。长城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 “贸易热线”;莫高窟的飞天形象融合了印度、希腊与中原艺术;泉州出土的伊斯兰碑刻与基督教石刻并存,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共生。这种 “和合之美” 的叙事,恰与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形成历史呼应。书中对 “创造” 主题的诠释尤为深刻:从徽州民居的 “四水归堂” 到福建土楼的防御智慧,从秦始皇兵马俑的标准化生产到圆明园的 “万园之园” 构想,这些创造既是技术突破,更是文化符号的沉淀。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 四、文明自信的当代启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里是中国 3》以扎实的考据与创新的表达,完成了一次文化自信的启蒙教育。当读者看到二里头遗址的 “中国最早紫禁城” 仅用十个月建成,当对比三星堆金面具与古埃及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工艺,当发现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技术仍影响现代农业,华夏文明的连续性与创造力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精神血脉。结语:一部属于每个中国人的 “精神家谱”《这里是中国 3》超越了传统地理书的范畴,它既是文明的考古,也是未来的预言。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的时代,这本书以纸张为载体,用最原始的图文力量证明: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复刻古物,而在于激活基因。正如读者所言:“山河依旧,史诗长存。此生不悔入华夏!” 这或许正是本书最深刻的启示 —— 当我们读懂土地与文明的关系,便能真正理解 “何以中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这里是中国 3》带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生长、互动、创造,身临其境,穿越 18 个文明现场。这本书聚焦于中华文明史诗,穿越良渚、二里头、三星堆、古城、长安、徽州、南京、丽江、长城、京杭大运河、莫高窟、泉州、南海 I 号、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 18 个文明现场,让你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深入中国早期文明、古代城市文明、中华文明的内外互动融合、物质文明创造。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我们创造了中华文明,文明基因也定义了我们。华夏文明的基因,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里是中国3》与前2部的关系1. 主题定位的递进关系《这里是中国》第 1 部(2019):聚焦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通过高清摄影与地理叙事展示中国自然风貌(如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与地域文化特色,构建 “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的宏观视角。《这里是中国 2》(2021):转向现代中国建设成就,解析百年间重大工程(如高铁、南水北调)如何重塑山河,强调 “人定胜天” 的改造逻辑。《这里是中国 3》(2024):深入中华文明史诗,以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 18 个文明遗址为核心,追溯 5000 年文明起源、融合与创造性转化,填补前两部对古代文明系统性解读的空白。2. 内容结构的互补性空间→时间叙事转换:前两部以地理空间为框架(如区域分述、工程分布);第三部采用时间轴线,从新石器时代良渚到明清圆明园,串联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从现象描述到机理剖析:前两部侧重 “是什么”(自然奇观与建设成果);第三部追问 “为什么”(如青铜技术革命如何推动早期国家形成)。3. 视觉呈现的延续与创新影像风格统一性:延续前两部高清摄影 + 信息图表的视觉语言,例如良渚水坝复原图与二里头青铜器细节特写。内容载体差异化:前两部突出 “地理场景”(如山脉、城市);第三部聚焦 “文明符号”(如兵马俑、莫高窟壁画),强化历史厚重感。4. 丛书定位的逻辑闭环三部曲构成 “自然基底 — 现代重塑 — 文明溯源” 的完整认知链条:第 1 部奠定地理多样性基础;第 2 部展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第 3 部揭示文明延续的内在动力(如技术突破、制度创新)。《这里是中国 3》既是前两部的精神延续(视觉美学与叙事深度),也是主题升维(从地理空间到文明时间),最终完成对中国 “自然 — 人文 — 历史” 三位一体的全景式解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文明有太多的广度与深度,每一个点进行深挖,都会如一串串珍珠,令人震撼,摄人心魄。从遥远的良渚玉琮、二里头的夯土城墙到三星堆的神秘面具,从千年的古代建城智慧到现代大城的崛起,从农耕与游牧分野的万里长城、有千里航运智慧的京杭大运河、广纳众僧侣信众信仰的莫高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上繁华包容的泉州城到满载梦想与财富的海底沉船南海一号,从精致的南北民居、凝聚勤劳成果的梯田、融合亭阁智慧的古塔、壮观逼真的秦始皇兵马俑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每一项文明精华的背后,都是曾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 200 亿人民一砖一瓦的创造。借由书中的介绍,尤其是精美的图片,使人对中华大地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当欣赏到博物馆的精美文物,我会想到文物背后的人对文明思想的表达;当看到城市中的旧城遗迹,我会想到古城穿越而来的记忆;当看着中国地图,我会对曾有气派宫殿与里坊格局的古都西安、有马头墙的徽州地带黑白民居、多民族文化汇聚的丽江古城,有了更多的切身感受;当登上雄伟的长城,我会感受到古时烽烟四起的冲突与融合;当走进多进院格局的北方宅院,我会想到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居所的雕琢;当走进一片废墟的圆明园,也能感到释怀,因为中国的文明遗迹有太多的繁荣与消亡,有些只能存在于历史的想象中,这本身就是文明背后历史的一部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为了——为了养育更多人口,中国古人从北方到南方,从东南到西南,将每一寸山地空间极致利用,在山坡或山头开垦出层层叠叠的梯田,让中国成为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球梯田类型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养育了历代中国人,至今影响着中国北麦南稻的饮食格局,农业也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一份重要礼物 —— 养育了世界很大一部分人口,为世界贡献了一半的作物。为了居住,中国先民建起各式家园。家是每一个最普通人的生存需求,从最开始的洞穴、半地穴式房屋,到后来的窑洞、合院建筑等,中国人的家园不断升级。随着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家园的种类之丰富、样式之繁多,令人叹为观止。在每一个家园里,每一代中国人重视家庭,敬奉祖先,对家族兴旺负责,这都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为了安全,中国先民修筑起大小城池,筑城以守民。古城由少而多,由稀而密,由小而大,不断生长,最终遍布中国大地。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多少伟大的古城池。它们虽然有的早已湮灭于流沙,但还有不少倔强地留存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清晰地诉说着它们曾经何等强大,诉说着中国古人的苦难、辉煌与智慧。为了书写,为了交流,为了记录,中国先民发明文字,商朝的历史才不至于是传说,汉赋、唐诗、宋词才被传诵千年,中华文明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才会被清晰记录。为了秩序与礼制,或为了实用,中国先民浇铸出珍贵的青铜礼器,打磨出精美的玉石器,并赋予审美和价值观,中国人的审美与思想观念由此一代代层累积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