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

内容简介

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
  • 话题
  • 讲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至关重要
  • 在全世界的家中
  • 谋杀杜伦斯太太
  • 跳棋
  • 影像
  • 大雨将至
  • 访谈
  • 戴锦华专访 置死地而后生?
  • 随笔
  • 英国乡村纪实 当田园遇上全球垄断资本主义
  • 相机的事
  • 戍边者参孙
  • 诗歌
  • 世界的胎记
  • 小说
  • 芥末故事集
  • 评论
  • 良心的交响乐 关于契诃夫及其剧作
  • “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
  • 全球书情
  • 撰稿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起澳大利亚的文学,在我的为数不多的文学认知里面,一直都是空白的状态。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努力和填补,告诉我们在这一块独立而广袤的大地上,其实文学并不是贫瘠和无聊的,而是依然富有生气的。尝试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值得给予勇气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世界的水手

      作为李娟的半个粉丝,拿到《单读》的那一刻,翻开目录,翻到 179 页,《相机的事》。边看边朗读:老人们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谁能在整个世界前行的汪洋大潮中独自止步呢?
         一个坏了的相机,无法拍照。李娟用自己灵动的笔写出那些美丽的草原风景。晚霞,牧民拍照时候的单一姿势,自己孤独的感觉以及布满雪花的电视画面。古老的生活方式在摩登时代的缝隙中无边的坠落。
          拍好的照片,被淘气的卡西帕删掉后的无端生气以及原谅。
          想起在我们念想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年级吧。也有一位像李娟一样的邻家大姐带回卡片相机给所有的孩子们拍照。我们乐开了花,往事像删除的底片,一旦不经意提起,总会有些许影像泛起脑海。
         云也退的《戍边者参孙》,对于我这种幼稚浅薄之人。最喜欢的莫过于这句话了:成熟的人有个共性,就是不问过去,总是面向将来。
          头生子在犹大文化中的意义非凡。想起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是否有更多的联系呢?
          忘了哪位是老师说的,以色列是全世界最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国家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像蚂蝗一样死死地叮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可谓令世人折服。哎,地球人,为有犹太人点赞已经不是三两天了。
         云也退说,我很喜欢公有制的感觉,而我们还没弄明白,很可惜。公有制,已然成为历史教科书的过去名词了。也有人说,我们有华西村呢。
          力士参孙的故事,神力大师,死也要向神祈求与敌人同归于尽。莫名想起摩萨德,以色列为了告诫世人,把艾希曼从南美的丛林里秘密押会耶路撒冷审判并刑杀之。
          扯到这个,又得扯远一点。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审判》有全程的记录。阅后,令人深思。此书有上海人民版本和译林版本,其中译林版本号称无删节版。
          好人如何变成坏人,想起《路西法效应》,三联新知系列图书之一。就此打住。


         
           托马斯・基尼利的《谋杀杜伦斯太太》,讲述了小镇姑娘用吗啡谋杀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托马斯是《辛德勒的名单》的作者,他在澳大利亚文学周分享自己是如何意外的遇到辛德勒的名单里面的主人公。波兰裔犹大人波尔代克拿出辛德勒的照片,为托马斯讲述当年辛德勒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公作从纳粹手里解救犹大人。托马斯觉得这个故事值得让世人知晓,又通过波尔代克寻找其他幸存者。托马斯说自己写这部书的时候,讲述者是如何对书中内容进行严谨的核实。即使托马斯的写作也忠于历史本身。然而还是有许多质疑,其中有来自辛德勒前妻的质疑,为什么要把辛德勒这个人写成拯救犹大人的救星?

            作为战地女记者的杰拉尔丁在文学周与周轶君对谈的时候,提到自己作为女记者在采访中的优势。比如,在采访中东领导人的时候,可以与他们夫人有更多的交流,也能够为新闻的报道开启另一面。然而,男记者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
         《在世界的家中》是杰拉尔丁在澳大利亚的鲍伊讲座的讲话。文章以 2000 年的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过渡到中东地区的炮火连天。杰拉尔丁在文中穿插回顾自己如何成为战地记者。在讲到自己的偶像的时候,目光穿越到 1937 年的西班牙内战,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霍恩(第一位女战地记者)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到前线报道的故事,也在书中呈现另一面的海明威。
            “我的记者生涯,就是不断往一个大池塘里丢小石子,我也不知道哪颗棋子可以激发出哪怕最细小的涟漪,我不需要担心那个。我的责任就是丢出这些石子。若有一群人关心地球以及它上面最脆弱的那部分居民,那么我属于他们中的一员。”
           玛莎・盖尔霍恩的话,在多年后,再一次像一颗石子在网络的浪潮中泛起微弱的涟漪。
           在《跳棋》看到 “人生看着真脆弱,仿佛你正坐在高速公路的正中央,大卡车从两边呼啸而过…… 指着胳膊哭呀哭,另一辆车过来把你碾死了。瞬间想起最近某地行人道上残酷的轮下魂。
            跳棋,爸爸给主人公的生日礼物,最末一段话,动我心弦。
            “有些东西,你一旦失去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童真是一样,爱情是另一样。我猜童年是第三样吧。”
            作者马斯登,28 岁参加一个教育课程并从此转行,可谓励志。
             戴锦华专访,断断续续的看了一遍,只好断章取义的呈现:我们面临的世界命题是新的,坐标与参数必须更新或重设。
            王梆的英国乡村纪实,从另一个侧面讲述英国农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所谓英国脱欧的理由。
           看这篇,想起最近到手的奈保尔《抵达之谜》尚未拆封,期待奈保尔的笔下的英国乡村生活。
           单读最末的依然是全球最新书情,分虚构与非虚构。其中马来华裔作家方凤美(MeiFong)的《独生子女》最期待中文版上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单读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致力于成为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 《单读》用全新的视角和文体看世界。我们如此强调文体,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花朵,语言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 我们珍视作家和读者,特别是拥有全球化视野且兼具新鲜趣味的知识分子,以及思维独立、善于表达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在精神世界,《单读》要做不跟随的引领者,思考、记录、审美,将更多年轻人重新引导进入到书籍、艺术与思想的世界中,体验“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