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937-1939全景抗战实录,传奇记者见证中国世纪巨变,二战之中,西方人通过他了解中国战场。

内容简介

《爱泼斯坦全集:国际视野回顾近代中国变迁(全七册)》包括:《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人民之战》《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西藏的变迁》《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着重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段复杂曲折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用可信的事实和生动的笔触,概括了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民族解放的恢弘历史。这部视野宏阔、观察深刻的著作,也成为爱泼斯坦“战争四部曲”收官之作。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是爱泼斯坦的自传,记载了他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亲历中国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的传奇一生。在这本回忆录中,爱泼斯坦这样表达自己的信念:“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他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人民之战》是爱泼斯坦“战争四部曲”第一部,记录了他对中国抗战前两年(1937—1939)的观察与思考,既有对战事战况的细致描写,也有对战局走势的深入分析。从北平、天津、南京、武汉直至广州,爱泼斯坦一路跟踪采访,留下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起抗日的重要历史记录。

《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是唯一得到宋庆龄本人授权的传记。爱泼斯坦受宋庆龄生前所托,在整理吸收大量材料特别是外文史料、采访众多相关人士的基础上,历经十载艰辛而成。本书全面记述了宋庆龄的非凡经历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书中关于宋庆龄的史实极为丰富,材料多是作者在与宋庆龄长期交往中亲身经历的或宋庆龄晚年亲自向作者提供的,因而真实可靠。

《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是爱泼斯坦早期作品。1944年,他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一员,以美国《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的身份,赴敌后根据地采访,写了大量生动翔实的通讯报道,并被国际媒体广泛转载传播,打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封锁,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此次采访报道,也因此成为中国抗战新闻传播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西藏的变迁》是爱泼斯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1955年、1965年和1976年三次进藏,以记者身份采访了西藏各行各业的民众近千人,采访笔记约百万字,最终成就这样一部全景式的西藏社会实录。全书以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西藏地区在社会制度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转变,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感、不断进步的西藏。

《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是爱泼斯坦在美国完成并出版的作品,也是他记者生涯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由于作者曾长期追踪采访中国抗战,无论是对正面战场还是对敌后战场,均有深入实地采访,因而本书深具权威性与可读性,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一部绕不开的经典之作。该书1947年在美国出版后,迅速被译成德、波、匈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录

  •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旧中国
  • 第二章 鸦片、战舰和传教士
  •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
  • 第四章 “西学为用”的第一次失败
  • 第五章 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 第六章 改革者及其失败
  • 第七章 民众的义和团起义
  • 第八章 走向资产阶级革命
  • 第九章 清王朝被推翻了
  • 第十章 军阀统治与新人民力量的诞生
  • 第十一章 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民主革命的开端
  • 第十二章 创建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走向前
  • 第十三章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 第十四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 第十五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
  • 第十七章 解放战争及其胜利
  • 作者后记
  • 爱泼斯坦作品集
  • 人民之战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
  • 第二章 抵抗之歌
  • 第三章 挑战
  • 第四章 一支军队的诞生
  • 第五章 火的考验
  • 第六章 决定
  • 第七章 估计
  • 第八章 反击
  • 第九章 人民之战
  • 第十章 战斗的民主制度
  • 第十一章 新四军
  • 第十二章 举国抗战
  • 第十三章 汉口之战
  • 第十四章 过渡
  • 第十五章 中国在前进
  • 爱泼斯坦作品集
  • 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
  • 版权信息
  • 插图
  • 序幕
  • 在重庆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之战
  • 赴延安途中
  • 反共堡垒西安
  • 潼关——去西北的大门
  • 在陕南的一场背后操纵的拙劣表演
  • 阎锡山将军的奇妙山头——克难坡
  • 延安通讯
  • 对人民中国雏形的最初印象
  • 采访毛泽东
  • 联合国日: 延安向蒋介石提供援助
  • 日本反法西斯人士对太平洋战争的看法
  • 从延安看国共谈判
  • 共产党公布口号
  • 美国飞行员会晤中国共产党人和日本反法西斯战士
  • 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
  • 朱总司令采访记
  • 冈野进(即野阪参三)对小矶内阁的看法
  • 戳穿“中国共产党种鸦片”的谎言
  • 八路军在胶东一次战役中解放七万人
  • 中国共产党是些什么样的人?
  • 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
  • 在山东敌后
  • 共产党评论阎锡山的两面手法
  • 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立场
  • 绥德的统一战线
  • 来自敌后前线的通讯
  • 在山西最北端的黄河岸边,一个美国飞行员获救
  • 为解放提供给养
  • 杨虎城将军之子
  • 军民如何抗敌
  • 在敌后
  • 华北之行
  • 给妻子爱尔茜·邱茉莉的信件
  • 发自西安的信
  • 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国民党控制的陕西
  • 阎锡山的“香格里拉”和他的理论
  • 延安地区: 强烈的第一印象
  • 延安和重庆: 两个形成强烈对照的城市
  • 团内的事,记者团分道扬镳,新闻检查和新闻封锁
  • 两个世界,两种心境——但未来是光明的
  • 重庆和延安——纵横交错的对照
  • 在延安生活的感觉
  • 为了事实,反对歪曲破坏
  • 到前线去
  • 世界在前进,一个新的国家正在出现
  • 美妙的、令人开心的斗争
  • 回望延安
  • 这就是中共领导人毛泽东
  • 我所看到的陕甘宁边区
  • 陕甘宁边区的科研和教育
  • 作者收集的延安版画
  • 译者后记
  • 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十亿人民行动起来
  • 第一章 在亚洲发生了什么?
  • 第二章 为什么亚洲依然发展迟缓?
  • 第二部分 中国的历史教训
  • 第三章 在中国谁是“排外的”?
  • 第四章 中国缓和的年代
  • 第三部分 中国孤军作战
  • 第五章 一场战争:两股势力;两个战场
  • 第六章 正规战线上的团结
  • 第七章 敌后战线
  • 第八章 争取时间和空间撤退
  • 第九章 百炼成钢
  • 第四部分 全球战争中的远东战线
  • 第十章 联合作战
  • 第十一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战时经济情况
  • 第十二章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后方
  • 第十三章 农村奋起战斗
  • 第五部分 结局和开端
  • 第十四章 抗战的最后阶段
  • 第十五章 史迪威的奋斗与失败
  • 第十六章 苏联、美国和满洲
  • 第十七章 我们是否回到起点上
  • 后记: 1948—1949年
  • 译者后记
  • 爱泼斯坦作品集
  •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第一章 十字路口——西行·东归
  • 第二章 我的家世
  • 第三章 邱茉莉的家世和成长历程
  • 第四章 在哈尔滨的童年生活
  • 第五章 天津:我的青少年时代
  • 第六章 初任记者
  • 第七章 战地记者(一):南京
  • 第八章 战地记者(二):武汉、台儿庄
  • 第九章 战地记者(三):广州
  • 第十章 在香港同宋庆龄共事
  • 第十一章 内陆之旅
  • 第十二章 重庆序幕
  • 第十三章 逃出香港日本拘留营
  • 第十四章 “范达”号的航程
  • 第十五章 再到重庆
  • 第十六章 从重庆赴延安
  • 第十七章 访问延安(一):新中国的胚胎
  • 第十八章 访问延安(二):采访中共领导人
  • 第十九章 访问延安(三):在敌后
  • 第二十章 途经印度
  • 第二十一章 英国:一九四四年
  • 第二十二章 美国五年:在逆境中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 第二十三章 波兰见闻
  • 第二十四章 回归: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
  • 第二十五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第二十六章 四访西藏
  • 第二十七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 第二十八章 狱中岁月
  • 第二十九章 重获自由
  • 第三十章 我失去了邱茉莉
  • 第三十一章 夕阳之歌
  • 译者后记
  • 爱泼斯坦作品集
  • 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全2册)
  • 版权信息
  • 插图
  • 英文版序
  • 中文版序
  • 第一章 青年时代:美国,1907—1913年
  • 第二章 家世和早年生活
  • 一、祖籍海南
  • 二、父亲宋耀如: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道路
  • 三、民族尊严和西方教养的矛盾
  • 四、虔诚贤淑的母亲倪桂珍
  • 五、成为企业家、爱国者和革命者的宋耀如
  • 六、宋庆龄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 第三章 回国和结婚:1913—1915年
  • 一、同孙中山的结合
  • 二、爱情·革命·理想
  • 第四章 孙中山
  • 一、贫农的儿子
  • 二、“这孩子也许是第二个洪秀全”
  • 三、从改良到革命
  • 四、百折不挠
  • 五、列宁的评价:革命民主主义者
  • 六、内心世界
  • 第五章 为了维护共和:上海—广州,1916—1922年
  • 一、南下护法
  • 二、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所自有住宅
  • 三、支持五四运动
  • 四、作为非常大总统的夫人
  • 五、参加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的会谈
  • 六、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
  • 七、广州脱险
  • 第六章 广州的变局:1923—1925年
  • 一、《孙文—越飞宣言》
  • 二、同李大钊的交谊
  • 三、促进同中共和苏联的合作
  • 四、动员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
  • 五、历史性的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 六、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 七、犯难北上:为了团结和斗争
  • 八、一代伟人的逝世
  • 第七章 继承孙中山的遗志:1925—1927年
  • 一、化悲痛为力量
  • 二、在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一次战斗
  • 三、高举孙中山的旗帜:支持群众运动
  • 四、广州: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 五、国民党“二大”:政坛首次表现
  • 六、从广州到武汉:迎接挑战
  • 第八章 1927年的武汉:考验和分水岭
  • 一、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领土
  • 二、坚决回击蒋介石的叛变
  • 三、外国记者笔下的孙夫人:一位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文雅妇女
  • 四、领导妇女运动及伤员救护
  • 五、在武汉的中外革命友人
  • 六、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的“七·一四”声明
  • 七、1924—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
  • 第九章 赴莫斯科:1927年8月
  • 一、决定性的行动
  • 二、在莫斯科:鼓舞和困扰
  • 三、“我将踏着革命者的足迹继续前进……决不回头”
  • 第十章 在柏林:1928年
  • 第十一章 1929年的回国:一场短暂的暴风雨
  • 第十二章 再赴欧洲:1929—1931年
  • 第十三章 救援革命者:上海,1931—1934年
  • 一、邓演达的遇害
  • 二、对国民党的“判决”
  • 三、营救牛兰夫妇
  • 四、动员抗日——1932年的淞沪抗战
  • 五、继续营救牛兰夫妇
  • 六、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七、谋害宋庆龄的阴谋
  • 八、抗议纳粹暴行——同萧伯纳谈话——反战大会
  • 九、30年代初期的宋庆龄和中国共产党
  • 十、宋庆龄在家中
  • 第十四章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上海,1935—1937年
  • 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高涨而曲折的潮流
  • 二、宋庆龄和1935年的学生运动
  • 三、帮助国共高层的初期接触
  • 四、鲁迅的逝世
  • 五、救国会“七君子”案
  • 六、宋庆龄和“西安事变”
  • 七、从主席台到监狱大门
  • 八、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
  • 第十五章 抗战岁月(上):香港,1937.12—1941年
  • 一、从上海到香港
  • 二、不顾日机轰炸危险,数访广州
  • 三、反对投降主义
  • 四、三姐妹同赴重庆:为了团结抗日
  • 五、预兆不祥的“皖南事变”
  • 六、为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而努力
  • 七、西方的战争:对东方的初步影响
  • 八、同印度的相互同情:与尼赫鲁的通信
  • 九、对日本军国主义——抗击到底;对日本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十、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及其意义
  • 十一、战火蔓延,离港赴渝
  • 第十六章 抗战岁月(下):重庆,1941—1945年
  • 一、摆脱国民党官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 二、恢复保卫中国同盟
  • 三、利用战时首都的有利条件
  • 四、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工作
  • 五、不忘记老朋友
  • 六、史迪威时期
  • 七、统一战线——以及救灾
  • 八、在重庆时的生活
  • 九、充满危机的年月:1943—1944年
  • 十、亲属关系
  • 十一、史迪威去职——战争结束——美国支持中国反动派
  • 第十七章 在战后的上海:1946—1949年
  • 一、和平或内战
  • 二、从保卫中国同盟到中国福利基金会
  • 三、在新环境中保持老传统
  • 四、围绕着战后救济工作的斗争
  • 五、反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对美国和美国人民友好
  • 六、把救济工作同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 七、周恩来的一封信
  • 八、给尼赫鲁的信
  • 九、建立反对内战和蒋介石独裁的统一战线
  • 十、在“超级”通货膨胀的压榨下
  • 十一、在上海为妇女、儿童、贫苦知识分子和未来而工作
  • 十二、面对谰言
  • 十三、在人民的事业即将获胜的时刻
  • 十四、黎明前的黑暗
  • 第十八章 建设新中国:1949—1965年
  • 一、新中国的诞生
  • 二、在党政事务中
  • 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 四、人民外交
  • 五、家常聚会
  • 六、她的刊物《中国建设》
  • 七、维护妇女权益
  • 八、“儿童是我们的未来”
  • 九、在国内各地访问
  • 十、面对疾病
  • 十一、对建国后十六年的评价
  • 第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艰难的日子,1966—1976年
  • 一、历史性的悲剧
  • 二、狂飙初起
  • 三、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
  • 四、宋庆龄同刘少奇
  • 五、在“文化大革命”前期
  • 六、在“文化大革命”后期
  • 七、巨人的逝世
  • 八、“文化大革命”使她的事业受到了损害
  • 九、“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生活
  • 第二十章 金色的余晖:1976—1981年
  • 一、继续关心儿童、妇女
  • 二、“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历史的结论
  • 三、缅怀英烈、先贤和战友
  • 四、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
  • 五、同亲属的联系
  • 六、对美国的态度和感情
  • 七、在最后的日子里
  • 八、高风亮节 国之瑰宝
  • 西藏的变迁
  • 版权信息
  • 西藏的重生
  • 第一章 重生
  • 第二章 新旧西藏对比
  • 庄园里的革命
  • 第三章 克松庄园的新主人
  • 第四章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帕拉庄园
  • 第五章 两个开端的回忆
  • 第六章 结巴公社和藏族妇女先锋次仁拉姆
  • 第七章 国营农场的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
  • 第八章 新型国营农场——农业机械、灌溉和粮食生产
  • 在地狱的深处
  • 第九章 控诉者
  • 西藏领导干部
  • 第十章 藏族干部:从长征到今天
  • 第十一章 阿旺嘉措——在拉萨主城区得到锻炼
  • 第十二章 丹巴见参——从农奴裁缝到县长
  • 第十三章 拉萨人民警察次仁平措
  • 军队解放了人民, 人民拿起了武器
  • 第十四章 人民解放军在西藏
  • 第十五章 旧西藏军队
  • 第十六章 新西藏战士大扎西
  • 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
  • 第十七章 统一战线的大门始终敞开
  • 第十八章 康巴农奴那其:拉萨贵族的老师
  • 工业和工人
  • 第十九章 工业——从无到社会主义
  • 第二十章 新社会的老手工业
  • 第二十一章 西藏新工人家庭
  • 畜牧业
  • 第二十二章 草原上的新太阳
  • 第二十三章 牧区的社会主义道路
  • 文化教育领域的 革命
  • 第二十四章 西藏的公立学校
  • 第二十五章 人民学校为人民
  • 第二十六章 西藏的高等教育
  • 第二十七章 世界屋脊上的科学研究
  • 第二十八章 发展中的西藏新文化事业
  • 第二十九章 促进民族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
  • 宗教
  • 第三十章 西藏的宗教与政治
  • 第三十一章 寺庙里的改革
  • 背景
  • 历史资料
  • 附录
  • 附录一 旧西藏农奴的反抗和斗争
  • 附录二 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宪法有关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和声明
  • 附录三 两个附带的注解
  • 译者后记
  • 爱泼斯坦作品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新星出版社

成立于1989年,新星以精品立社。旗下拥有“午夜文库”“幻象文库”两条重点产品线,是国内推理和科幻文学出版的领先平台。同时,策划推出了《重新发现社会》《传家》《失控》等一批非虚构类精品图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强大的作者、译者队伍。目前已经签约海内外作家、学者数百人,国际上近90%的推理小说大师均落户新星。新星拥有专业的翻译、编辑和设计团队,不懈努力,为读者持续推出图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