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围绕西方概念的译词(新汉字词汇)在东亚发生和传播的背景及意义展开探讨。

内容简介

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等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本书思考的即是“译词(或概念)是在怎样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即使其为日本和中国共同拥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异的情况下,两国在理解同一概念时伴随着怎样的偏差和差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中江兆民《民约译解》的历史意义——“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史之思想篇
  • 一 前言
  • 二 《民约译解》作者中江兆民
  • 三 “社会契约论”在日本的传播
  • 四 兆民汉译《民约译解》
  • 五 《民约译解》的背景——文字、词汇、文体
  • 六 “社会契约论”在中国
  • 七 留学生重译“社会契约论”
  • 八 结语 重新发现兆民译《民约译解》
  • 为什么要翻译On Liberty——对比中村正直《自由之理》与严复《群己权界论》
  • 一 前言
  • 二 中村正直方面
  • 三 严复方面
  • 四 结语
  • 从“天演”到“进化”——以鲁迅对“进化论”之容受及其展开为中心
  • 一 前言
  • 二 于鲁迅之所见
  • 三 “进化”何以取代“天演”?
  • 四 鲁迅与日本的进化论
  • 五 关于丘浅次郎
  • 六 丘浅次郎所处的位置
  • 七 关于丘浅次郎与鲁迅
  • 八 关于“途中”与“中间”
  • 九 关于“无界限之区别”
  • 十 结语 东亚近代的“知层”
  • 清末民初中日文法学交流初探
  • 一 前言 《支那文典》与《大清文典》之刊行
  • 二 “文学”之解体——江户末期以后构建“文法”学之前提
  • 三 《文学书官话》对日本文法学之影响
  • 四 甲午战争后日本“汉文典”之繁荣及输向清末中国
  • 五 留学生向中国输入“文典”——翻译与编纂
  • 四 结语
  •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 一 前言
  • 二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
  • 三 泰西哲学与中国固有学问
  • 四 “中国哲学”的取向
  • 十九世纪末日中两国“記念”的语义变化
  • 一 由“記念(katami)”到“記念(kinen)”
  • 二 “記念(kinen)”与“记/纪念(jinian)”
  • 三 “记念”与“祝典”
  • 四 结语
  • “Civil Engineering”一词及其概念之翻译——探索“公民技术”的原意
  • 一 前言
  • 二 “civil engineering”简史
  • 三 趋向于译成“土木”
  • 四 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工程学
  • 五 结语
  • 清末中国吸纳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路径考——以梁启超为中心
  • 一 前言
  • 二 未知“学科”
  • 三 《富国策》
  • 四 《佐治刍言》
  • 五 《富国养民策》
  • 六 结语
  • 日中近代的编译百科全书
  • 一 前言
  • 二 日本明治时期的翻译版百科全书——文部省版《百科全书》
  • 三 清末中国的翻译版百科全书——会文学社版《普通百科全书》
  • 四 近代日中两国的《大英百科全书》
  • 五 结语 东亚近代概念词中的“事实性标准”
  • “东亚病夫”与体育——以殖民地男性特质为视点的观察
  • 一 前言
  • 二 体育的引进与殖民地的男性特质
  • 三 西化过程中的“身体”
  • 四 “东亚病夫”再考
  • 五 结语
  • 中国共产党史中的翻译概念——“路线”与“コース”
  • 一 前言 问题所在
  • 二 “李立三コース”的渊源——俄共/苏共的党内斗争与“линия”
  • 三 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路线”的出现——从“линия”到“路线”
  • 四 日语文献中“コース”的出现——从“路線”到“コース”
  • 五 结语 “路線”在日语中扎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