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9.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818千字
                       字数
                        No.16
                       年度书单
                        2015-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集了吕思勉先生的全部著作,共54种26册。
内容简介
本书为吕思勉先生的全集,吕思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其著作被各大出版社多次翻印,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上海古籍这版《吕思勉全集(全26册)》,搜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吕先生的著作。包括《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主要著作。
全集收录吕思勉著作54种,其中史学著作32种,教科书7种,学术札记2种,文字学4种,文学类5种,史地读物4种。另外以张耕华编纂《吕思勉年谱简编》作为附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册
 - 白話本國史
 - 總序
 - 前言
 - 序例
 - 緒論
 -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
 - 第二章 中國的歷史
 - 第三章 現在研究史學的方法
 - 第四章 本書的分期
 - 第一篇 上古史
 -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 第三章 三皇五帝
 -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 第二節 黄帝和蚩尤的戰争
 -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 第四節 禹的治水
 - 第四章 三王時代
 -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 第五章 春秋戰國
 - 第一節 春秋
 - 第二節 戰國
 -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 第一節 獯粥
 - 第二節 東胡
 - 第三節 貉
 - 第四節 氐羌
 - 第五節 粤
 - 第六節 濮
 -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 第二節 封建
 - 第三節 官制
 -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 第五節 兵制
 - 第六節 法律
 -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 第一節 農業
 -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7]
 -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10]
 - 第三節 東周以後的學派
 - 第二篇 中古史(上)
 -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 第一節 豪傑亡秦
 -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鬬争
 -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 第一節 匈奴
 - 第二節 西域
 - 第三節 朝鮮
 - 第四節 閩粤南越和西南夷
 -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 第一節 漢武帝的内政
 -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 第六章 社會革命
 - 第七章 後漢的興亡
 -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 第二節 後漢的武功
 - 第三節 後漢的外戚和宦官
 -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 第三節 賦税
 - 第四節 兵制
 - 第五節 法律
 - 第六節 學術
 - 第二篇 中古史(中)
 - 第一章 後漢的滅亡和三國
 - 第一節 後漢的亂源
 -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 第一節 晉初異族的形勢
 - 第二節 八王之亂
 -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 第四節 胡羯的興亡
 -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 第六節 東晉内外的相持
 -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强
 -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併北方
 - 第三章 南北朝
 -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争和侯景亂梁
 -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
 - 第二篇 中古史(下)
 -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 第一節 隋文帝的内治
 - 第二節 回族的起源和分佈
 -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係
 -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係
 -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 第三節 兵制
 - 第四節 刑制
 - 第五節 賦税制度和民生
 -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 第三篇 近古史(上)
 -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異點
 -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 第一節 安史之亂
 - 第二節 唐中葉後的外患
 -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 第四節 宦官的專横
 - 第五節 黄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 第三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 第一節 梁唐晉的争奪
 -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統一
 -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
 - 第一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後來腐敗的情形
 - 第三節 王荆公的變法
 -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 第五節 元祐紹聖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 第五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 第一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
 - 第三篇 近古史(下)
 -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翦除
 -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侂胄的北伐
 -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 第一節 蒙古的由來
 - 第二節 蒙古征服漠南北
 -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 第一節 大食盛强以後西域的形勢
 -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 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争
 -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學校選舉
 - 第三節 兵制
 - 第四節 刑制
 - 第五節 租税制度(上)
 - 第六節 租税制度(下)
 - 第七節 鈔法
 - 第八節 學術風俗
 - 第四篇 近世史(上)
 -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 第一節 明初的武功
 - 第二節 瓦剌的强盛
 - 第三節 蒙古的再興
 -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 第一節 宦官的專權
 -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 第一節 清朝的先世
 -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争
 -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 第一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 第一節 滿洲内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 第二節 清朝對待漢人的政策
 - 第三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 第一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 第二節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 第五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 第六節 清朝平定回部
 - 第七節 清朝征服廓爾喀
 -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 第一節 湘黔的苗族
 -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 第三節 兩廣的粤族
 - 第八章 近代的後印度半島
 - 第一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争和清朝討伐新阮
 -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 第一節 乾隆時的衰機
 - 第二節 嘉慶時的内亂
 - 第四篇 近世史(下)
 -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 第一節 西人的東來
 - 第二節 基督教初入中國的情形
 -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 第四節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 第五節 五口通商
 -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 第二章 咸同時的大内亂
 - 第一節 太平軍
 - 第二節 捻匪
 - 第三節 回亂
 -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 第一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犂交涉
 -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 第一節 革新的原動力
 - 第二節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拳亂
 - 第四節 滿蒙藏的危機(上)
 - 第五節 滿蒙藏的危機(下)
 -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學校選舉
 - 第三節 兵制
 - 第四節 法律
 - 第五節 賦税制度(上)
 - 第六節 賦税制度(下)
 - 第七節 幣制的變遷
 -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
 - 第五篇 現代史
 -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 第一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 第三節 大借款宋案和贛寧之役
 -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出和國會解散
 -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 第一節 俄蒙交涉
 - 第二節 英藏交涉
 - 第三章 五月九日
 - 第一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回顧
 - 第二節 日佔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 第一節 帝制運動
 - 第二節 對德宣戰和復辟
 - 第三節 護法戰争和南北議和
 - 第五章 南北分裂後的變故
 - 第一節 皖直戰争
 - 第二節 軍政府的絶續和北方下統一令
 - 第三節 贛豫陝的戰事和川湘鄂之争
 - 第四節 直奉戰争
 - 第五節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 第六節 各省的紛擾
 - 第七節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 第一節 蒙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 第二節 六年後的英藏交涉
 -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 第一節 巴黎和會的失敗
 - 第二節 華府會議的參與
 - 第三節 魯案的解決
 - 第四節 共同出兵和中東路
 - 第五節 松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 第六節 中俄的新交涉
 - 第七節 中國和德奥的新交涉
 - 第八節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 第八章 最近的財政
 - 第一節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 第二節 中國的内外債
 - 第三節 新銀行團的復活
 - 第四節 最近的關税問題
 - 附録一
 -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
 - 附録二
 -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拳亂
 - 第二册
 - 吕著中國通史
 - 前言
 - 自序
 - 緒論
 - 第一章 婚姻
 - 第二章 族制
 - 第三章 政體
 - 第四章 階級
 - 第五章 財産
 - 第六章 官制
 - 第七章 選舉
 - 第八章 賦税
 - 第九章 兵制
 - 第十章 刑法
 - 第十一章 實業
 - 第十二章 貨幣
 - 第十三章 衣食
 - 第十四章 住行
 - 第十五章 教育
 - 第十六章 語文
 - 第十七章 學術
 - 第十八章 宗教
 -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内政外交
 -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 中國通史提綱五種
 - 前言
 - 一 中國通史的分期
 - 二 擬編中國通史説略
 - 第一期
 - 第二期
 - 第三期
 - 三 擬中國通史教學大綱
 - 一
 - 二
 - 三
 - 四 魏晉南北朝史綱要
 - 魏晉南北朝時主要内容及章節
 - 一、第一單元講授提綱
 - 二、魏晉南北朝史之前驅
 - 三、三國始末
 - 四、晉初異族形勢(略)
 - 五、西晉之亡(略)
 - 六、東晉(一)(略)
 - 七、東晉(二)(略)
 - 八、東晉(三)(略)
 - 九、南北朝(一)
 - 十、南北朝(二)
 - 十一、魏晉南北朝時代人民對政府的反抗
 - 十二、漢族之遷移及山間異族之同化
 - 十三、政治制度(略)
 - 十四、社會經濟(略)
 - 十五、學術宗教風俗(略)
 - 五 中國通史晉朝部分綱要
 - 一、緒論
 - 二、司馬氏篡魏及三國統一
 - 三、晉初五胡分布形勢
 - 四、西晉始末
 - 五、東晉(一)
 - 六、東晉(二)
 - 七、東晉(三)
 - 八、東晉時人民對政府之反抗
 - 九、晉代經濟情形
 - 十、民族之遷移及同化
 - 十一、社會階級
 - 十二、晉世政治制度
 - 十三、晉世學術思想
 - 第三册
 - 先秦史
 - 前言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古史材料
 - 第三章 民族原始
 - 第四章 古史年代
 - 第五章 開闢傳説
 - 第六章 三皇事迹
 - 第一節 緯書三皇之説
 - 第二節 巢燧羲農事迹
 - 第七章 五帝事迹
 - 第一節 炎黄之争
 - 第二節 黄帝之族與共工之争
 - 第三節 禹治水
 - 第四節 堯 舜 禪 讓
 - 第五節 堯舜禹與三苗之争
 -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 第一節 夏后氏事迹
 - 第二節 殷先世事迹
 - 第三節 夏 殷 興 亡
 - 第四節 殷代事迹
 - 第五節 周先世事迹
 - 第六節 殷周興亡上
 - 第七節 殷周興亡下
 - 第八節 西周事迹
 - 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迹
 - 第一節 東周列國形勢
 - 第二節 齊晉秦楚之强
 - 第三節 五霸事迹上
 - 第四節 五霸事迹下
 - 第五節 齊頃靈莊晉厲悼楚共靈之争
 - 第六節 吴越之强
 - 第七節 楚吴越之争
 - 第八節 戰國形勢
 - 第九節 楚悼魏惠齊威宣秦獻孝之强
 - 第十節 齊湣王之强
 - 第十一節 秦滅六國
 - 第十章 民族疆域
 - 第一節 先秦時諸民族
 - 第二節 先秦疆域
 - 第十一章 社會組織
 - 第一節 昏制
 - 第二節 族制
 - 第三節 人口
 - 第四節 等級
 - 第十二章 農工商業
 - 第一節 農業
 - 第二節 工業
 - 第三節 商業
 - 第四節 泉幣
 -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 第一節 飲食
 - 第二節 衣服
 - 第三節 宫室
 - 第四節 交通
 -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 第一節 封建
 - 第二節 官制
 - 第三節 選舉
 - 第四節 租税
 - 第五節 兵制
 - 第六節 刑法
 - 第十五章 宗教學術
 - 第一節 文字
 - 第二節 古代宗教學術上
 - 第三節 古代宗教學術下
 - 第四節 宦學
 - 第五節 先秦諸子
 - 第十六章 結論
 - 先秦學術概論
 - 前言
 - 序
 - 上編 總論
 - 第一章 先秦學術之重要
 - 第二章 先秦學術之淵源
 - 第三章 先秦學術興起時之時勢
 - 第四章 先秦學術之源流及其派别
 - 第五章 研究先秦諸子之法
 - 下編 分論
 - 第一章 道家
 - 第一節 總論
 - 第二節 老子
 - 第三節 莊子
 - 第四節 列子
 - 第五節 楊朱
 - 第六節 管子鶡冠子
 - 第七節 其餘諸家
 - 第二章 儒家
 - 第一節 總論
 - 第二節 孔子
 - 第三節 曾子
 - 第四節 孟子
 - 第五節 荀子
 - 第三章 法家
 - 第四章 名家
 - 第五章 墨家
 - 第六章 縱横家
 - 第七章 兵家
 - 第八章 農家
 - 第九章 陰陽數術
 - 第十章 方技
 - 第十一章 小説家
 - 第十二章 雜家
 - 第四册
 - 秦漢史
 - 前言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秦代事迹
 - 第一節 始皇治法
 - 第二節 始皇拓土
 - 第三節 秦之失政
 - 第四節 二世之立
 - 第三章 秦漢興亡
 - 第一節 陳涉首事
 - 第二節 劉項亡秦
 - 第三節 諸侯相王
 - 第四節 楚漢興亡
 - 第四章 漢初事迹
 - 第一節 高祖初政
 -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 第六節 封建制度變遷
 - 第五章 漢中葉事迹
 - 第一節 漢代社會情形
 - 第二節 儒術之興
 -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一
 -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 第十節 武帝刻剥之政
 -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 第十三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一
 - 第十四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二
 - 第十五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三
 - 第十六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四
 - 第六章 漢末事迹
 - 第一節 元帝寬弛
 - 第二節 成帝荒淫
 - 第三節 哀帝縱恣
 - 第七章 新室始末
 - 第一節 新莽得政
 -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 第五節 新莽敗亡
 - 第八章 後漢之興
 - 第一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 第四節 光武平羣雄上
 - 第五節 光武平羣雄下
 - 第九章 後漢盛世
 - 第一節 光武明章之治
 -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 第三節 後漢定西域
 -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 第五節 後漢平西羌
 - 第六節 後漢開拓西南
 - 第七節 後漢時東北諸族
 - 第十章 後漢衰亂
 - 第一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 第二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 第三節 後漢羌亂
 - 第四節 黨錮之禍
 - 第五節 靈帝荒淫
 - 第六節 後漢中葉後外患
 - 第七節 後漢中葉後内亂
 - 第十一章 後漢亂亡
 - 第一節 何進之敗
 - 第二節 董卓之亂
 - 第三節 李傕郭汜之亂
 -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 第八節 赤壁之戰
 - 第九節 劉備入蜀
 -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荆州
 -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
 - 第一節 三國分立
 -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 第四節 魏氏衰亂
 - 第五節 魏平遼東
 -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 第七節 蜀魏之亡
 - 第八節 孫吴盛衰
 - 第九節 孫吴之亡
 -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
 - 第一節 昏制
 - 第二節 族制
 - 第三節 户口增減
 - 第四節 人民移徙
 -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
 - 第一節 豪强
 - 第二節 奴客門生部曲
 - 第三節 游俠
 - 第四節 秦漢時君臣之義
 - 第五節 士大夫風氣變遷
 -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 第一節 秦漢人訾産蠡測
 - 第二節 秦漢時豪富人
 - 第三節 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
 - 第四節 漢世禁奢之政
 - 第五節 漢世官私振貸
 -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
 - 第一節 農業
 - 第二節 工業
 - 第三節 商業
 - 第四節 錢幣
 -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
 - 第一節 飲食
 - 第二節 倉儲漕運糴糶
 - 第三節 衣服
 - 第四節 宫室
 - 第五節 葬埋
 - 第六節 交通
 -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
 - 第一節 政體
 - 第二節 封建
 - 第三節 官制
 - 第四節 選舉
 - 第五節 賦税
 - 第六節 兵制
 - 第七節 刑法
 -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 第一節 學校
 - 第二節 文字
 - 第三節 儒家之學
 - 第四節 百家之學
 - 第五節 史學
 - 第六節 文學美術
 - 第七節 自然科學
 - 第八節 經籍
 -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
 - 第一節 祠祭之禮
 - 第二節 諸家方術
 - 第三節 五德終始之説
 - 第四節 圖讖
 - 第五節 神仙家
 - 第六節 道教之原
 - 第七節 佛教東來
 - 第五册
 - 兩晉南北朝史上
 - 前言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晉初情勢
 - 第一節 政俗之敝
 - 第二節 戎狄之患
 - 第三節 封建之制
 - 第三章 西晉亂亡
 - 第一節 齊獻王争立
 - 第二節 八王之亂上
 - 第三節 八王之亂下
 - 第四節 洛陽淪陷
 - 第五節 長安傾覆
 - 第六節 巴氐據蜀
 - 第七節 張氏據河西
 - 第八節 鮮卑之興
 - 第九節 荆揚喪亂
 - 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 第一節 元帝東渡
 - 第二節 北方陷没
 - 第三節 東晉初年内亂
 - 第四節 成康穆間朝局
 - 第五章 東晉中葉形勢上
 - 第一節 劉石興亡
 - 第二節 後趙盛衰
 - 第三節 冉閔誅胡
 - 第四節 庾氏經營北方
 - 第五節 桓温滅蜀
 - 第六節 殷浩桓温北伐
 - 第七節 桓温廢立
 - 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 第一節 秦滅前燕
 - 第二節 秦平涼州仇池
 - 第三節 秦平鐵弗氏拓跋氏
 - 第四節 肥水之戰
 - 第五節 後燕後秦之興
 - 第六節 秦涼分裂
 - 第七節 拓跋氏再興
 - 第八節 後燕分裂滅亡
 - 第九節 秦夏相攻
 - 第七章 東晉末葉形勢
 - 第一節 道子亂政
 - 第二節 孫恩之亂
 - 第三節 桓玄篡逆
 - 第四節 宋武平南燕
 - 第五節 宋武平盧循譙縱
 - 第六節 宋武翦除異己
 - 第七節 宋武暫平關中
 - 第八節 魏并北方
 - 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勢
 - 第一節 宋初内釁
 - 第二節 拓跋氏坐大上
 - 第三節 拓跋氏坐大下
 - 第四節 宋初與魏兵釁
 - 第五節 義民抗魏上
 - 第六節 義民抗魏下
 - 第七節 魏大武南寇
 - 第九章 宋齊興亡第一節元凶弑逆
 - 第二節 孝武世諸王之禍
 - 第三節 前廢帝之敗
 - 第四節 子勛敗亡
 - 第五節 宋失淮北
 - 第六節 明帝誅戮宗室大臣
 - 第七節 宋治盛衰
 - 第八節 後廢帝之敗
 - 第九節 齊高篡宋
 - 第十章 齊梁興亡
 - 第一節 齊武文惠猜忌殺戮
 - 第二節 鬱林王之敗
 - 第三節 明帝誅翦高武子孫
 - 第四節 齊治盛衰
 - 第五節 東昏時内外叛亂
 - 第六節 梁武代齊
 - 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 第一節 馮后專朝
 - 第二節 孝文遷洛
 - 第三節 齊魏兵争
 - 第四節 梁初與魏戰争
 - 第十二章 元魏亂亡
 - 第一節 魏政荒亂上
 - 第二節 魏政荒亂下
 - 第三節 北方喪亂
 - 第四節 尒朱榮入洛
 - 第五節 梁武政治廢弛
 - 第六節 梁納元顥
 - 第七節 孝莊帝殺尒朱榮
 - 第八節 齊神武起兵
 - 第九節 魏分東西
 - 第十節 東西魏争戰
 - 第十三章 梁陳興亡
 - 第一節 侯景亂梁上
 - 第二節 侯景亂梁中
 - 第三節 侯景亂梁下
 - 第四節 江陵之變
 - 第五節 陳武帝卻齊師
 - 第六節 陳平内亂上
 - 第七節 陳平内亂中
 - 第八節 陳平内亂下
 - 第十四章 周齊興亡
 - 第一節 齊篡東魏
 - 第二節 文宣淫暴
 - 第三節 孝昭武成篡奪
 - 第四節 武成後主荒淫
 - 第五節 周篡西魏
 - 第六節 周齊兵事
 - 第七節 陳取淮南
 - 第八節 周滅北齊
 - 第九節 陳失淮南
 - 第十五章 南北統一
 - 第一節 隋文帝代周
 - 第二節 陳后主荒淫
 - 第三節 隋并梁陳
 - 第十六章 晉南北朝四裔情形
 - 第一節 東方諸國
 - 第二節 南方諸異族之同化
 - 第三節 林邑建國
 - 第四節 海南諸國
 - 第五節 海道交通
 - 第六節 北方諸異族之同化
 - 第七節 羌渾諸國
 - 第八節 西域諸國
 - 第九節 柔然突厥興亡
 - 第十節 東北諸國
 - 第六册
 - 兩晉南北朝史下
 - 第十七章 晉南北朝社會組織
 - 第一節 昏制
 - 第二節 族制
 - 第三節 户口增減
 - 第四節 人民移徙
 -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 第十八章 晉南北朝社會等級
 - 第一節 門閥之制上
 - 第二節 門閥之制下
 - 第三節 豪右游俠
 - 第四節 奴客部曲門生
 - 第十九章 晉南北朝人民生計
 - 第一節 物價工貲貲産
 - 第二節 豪貴侈靡
 - 第三節 地權不均情形
 - 第四節 侈靡之禁
 - 第五節 借貸振施
 - 第二十章 晉南北朝實業
 - 第一節 農業
 - 第二節 工業
 - 第三節 商業
 - 第四節 錢幣上
 - 第五節 錢幣下
 - 第二十一章 晉南北朝人民生活
 - 第一節 飲食
 - 第二節 倉儲漕運糴糶
 - 第三節 衣服
 - 第四節 宫室
 - 第五節 葬埋
 - 第六節 交通
 - 第二十二章 晉南北朝政治制度
 - 第一節 政體
 - 第二節 封建
 - 第三節 官制
 - 第四節 選舉
 - 第五節 賦税
 - 第六節 兵制
 - 第七節 刑法
 - 第二十三章 晉南北朝學術
 - 第一節 學校
 - 第二節 文字
 - 第三節 儒玄諸子之學上
 - 第四節 儒玄諸子之學下
 - 第五節 史學
 - 第六節 文學美術
 - 第七節 自然科學
 - 第八節 經籍
 - 第二十四章 晉南北朝宗教
 - 第一節 舊有諸迷信
 - 第二節 佛教流通
 - 第三節 道教建立
 - 第七册
 - 隋唐五代史上
 - 前言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隋室興亡
 - 第一節 文帝内治
 - 第二節 文帝外攘
 - 第三節 煬帝奪宗
 - 第四節 煬帝荒淫
 - 第五節 煬帝事四夷
 - 第六節 隋末之亂上
 - 第七節 隋末之亂下
 - 第三章 唐之初盛
 - 第一節 高祖太宗之治
 - 第二節 唐初武功一
 - 第三節 唐初武功二
 - 第四節 唐初武功三
 - 第五節 唐初武功四
 - 第六節 唐初武功五
 - 第七節 唐初武功六
 - 第四章 武韋之亂
 - 第一節 高宗之立
 - 第二節 武后得政代唐
 - 第三節 武后政治
 - 第四節 高宗武后時外患
 - 第五節 中宗復位
 - 第六節 韋后亂政
 - 第七節 玄宗之立
 - 第五章 開元天寶治亂
 - 第一節 玄宗政治
 - 第二節 開天邊事一
 - 第三節 開天邊事二
 - 第四節 開天邊事三
 - 第五節 開天邊事四
 - 第六節 開天邊事五
 - 第七節 安史之亂上
 - 第八節 安史之亂下
 - 第六章 安史亂後形勢
 - 第一節 代宗之立
 - 第二節 吐蕃回紇之患
 - 第三節 藩鎮及内亂
 - 第四節 代宗政治
 - 第七章 德宗事迹
 - 第一節 德宗初政
 - 第二節 東方藩鎮之變
 - 第三節 涇師之變
 - 第四節 興元後藩鎮叛服
 - 第五節 貞元後外患
 - 第六節 貞元朝局
 - 第八章 順憲穆敬四朝事迹
 - 第一節 順宗謀誅宦官
 - 第二節 憲宗時藩鎮叛服
 - 第三節 元和朝局
 - 第四節 穆宗時藩鎮叛服
 - 第五節 穆敬荒淫
 -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迹
 - 第一節 甘露之變
 - 第二節 武宣朝局
 - 第三節 文武宣三朝藩鎮叛服
 - 第四節 回紇亂亡
 - 第五節 吐蕃衰亂
 - 第十章 唐室亂亡上
 - 第一節 懿僖荒淫
 - 第二節 中葉後南蠻之患
 - 第三節 懿僖時之内亂上
 - 第四節 懿僖時之内亂中
 - 第五節 懿僖時之内亂下
 - 第六節 僖宗再播遷
 - 第十一章 唐室亂亡下
 - 第一節 昭宗征河東
 - 第二節 河東與邠岐華之争
 - 第三節 岐汴之争
 - 第四節 梁太祖代唐
 - 第五節 唐末割據上
 - 第六節 唐末割據下
 - 第十二章 五代十國始末上
 - 第一節 梁唐盛衰
 - 第二節 梁室之亡
 - 第三節 後唐莊宗亂政
 - 第四節 後唐滅前蜀
 - 第五節 後唐莊宗之亡
 - 第六節 後唐明宗時内外形勢
 - 第七節 從榮從厚敗亡
 - 第十三章 五代十國始末中
 - 第一節 唐晉興亡
 - 第二節 晉高祖時内外形勢
 - 第三節 石晉之亡
 - 第四節 契丹北去
 - 第十四章 五代十國始末下
 - 第一節 郭威代漢
 - 第二節 南方諸國形勢上
 - 第三節 南方諸國形勢中
 - 第四節 南方諸國形勢下
 - 第五節 周世宗征伐
 - 第六節 宋平定海内
 - 第八册
 - 隋唐五代史下
 - 第十五章 唐中葉後四裔情形
 - 第一節 東北諸國
 - 第二節 南方諸國
 - 第三節 西北諸國
 -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社會組織
 - 第一節 婚制
 - 第二節 族制
 - 第三節 人口
 - 第四節 人民移徙
 - 第五節 風俗
 - 第十七章 隋唐五代社會等級
 - 第一節 門閥
 - 第二節 豪强游俠
 - 第三節 奴婢
 - 第十八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計
 - 第一節 物價工資資産
 - 第二節 地權
 - 第三節 侈靡之俗
 - 第四節 官私振貸
 -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時實業
 - 第一節 農業
 - 第二節 工業
 - 第三節 商業
 - 第四節 錢幣上
 - 第五節 錢幣下
 -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 第一節 飲食
 - 第二節 食儲漕運糴糶
 - 第三節 服飾
 - 第四節 宫室
 - 第五節 葬埋
 - 第六節 交通
 - 第二十一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 第一節 政體
 - 第二節 封建
 - 第三節 官制上
 - 第四節 官制下
 - 第五節 選舉上
 - 第六節 選舉下
 - 第七節 賦税上
 - 第八節 賦税下
 - 第九節 兵制
 - 第十節 刑制
 - 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學術
 - 第一節 學校
 - 第二節 文字
 - 第三節 儒玄佛思想轉移
 - 第四節 史學
 - 第五節 文學美術
 - 第六節 自然科學
 - 第七節 經籍
 - 第二十三章 隋唐五代宗教
 - 第一節 諸教情狀
 - 第二節 限制宗教政令
 - 第三節 雜迷信
 - 第九册
 - 讀史札記上
 - 前言
 - 《燕石札記》自序
 - 甲帙 先秦
 - 〔一〕 盤古考
 - 〔二〕古史紀年考
 - (上篇)
 - (中篇)
 - (下篇)
 - 〔三〕古史時地略説上
 - 〔四〕古史時地略説下
 - 〔五〕緯書之三皇説
 - 〔六〕儒家之三皇五帝説
 - 〔七〕伏羲考
 - 〔八〕華胥氏
 - 〔九〕有巢燧人考
 - 〔一〇〕神農與炎帝、大庭
 - 〔一一〕 炎黄之争考
 - 〔一二〕少昊考
 - 〔一三〕女媧與共工
 - 〔一四〕帝堯居陶
 - 〔一五〕囚堯城辨
 - 〔一六〕丹朱傲辨
 - 〔一七〕禪讓説平議
 - 〔一八〕共工、禹治水
 - 〔一九〕唐虞之際二十有二人
 - 〔二〇〕唐、虞、夏都邑一
 - 〔二一〕唐、虞、夏都邑二
 - 〔二二〕唐、虞、夏都邑三
 - 〔二三〕唐、虞、夏都邑四
 - 〔二四〕夏都考
 - 〔二五〕有扈考
 - 〔二六〕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 〔二七〕越之姓
 - 〔二八〕匈奴爲夏后氏苗裔
 - 〔二九〕説商
 - 〔三〇〕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考
 - 〔三一〕釋亳
 - 〔三二〕湯弱密須氏
 - 〔三三〕論湯放桀地域考
 - 〔三四〕湯冢
 - 〔三五〕伊尹生於空桑
 - 〔三六〕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解
 - 〔三七〕盤庚五遷
 - 〔三八〕殷兄弟相及
 - 〔三九〕周先世世系
 - 〔四〇〕公劉
 - 〔四一〕畢郢
 - 〔四二〕三恪解
 - 〔四三〕 武成取二三策
 - 〔四四〕太公爲西方人
 - 〔四五〕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 〔四六〕衛伯
 - 〔四七〕江漢、常武
 - 〔四八〕西周皆都豐鎬
 - 〔四九〕 周失西畿之年
 - 〔五〇〕齊桓公存三亡國
 - 〔五一〕長狄考
 - 〔五二〕鬼方考
 - 〔五三〕山戎考
 - 〔五四〕山戎考續篇
 - 〔五五〕赤狄、白狄考
 - 〔五六〕 以 畜 喻 君
 - 〔五七〕餘祭之死
 - 〔五八〕楚之四國
 - 〔五九〕三王五霸
 - 〔六〇〕中山
 - 〔六一〕皇帝説探源
 - 〔六二〕管子論王霸
 - 〔六三〕中國未經游牧之世
 - 〔六四〕農業始於女子
 - 〔六五〕論古代工業
 - 〔六六〕 古代商業情形
 - 〔六七〕讀馬爾薩斯人口論
 - 〔六八〕管子輕重一
 - 〔六九〕管子輕重二
 - 〔七〇〕管子輕重三
 - 〔七一〕管子輕重四
 - 〔七二〕 讀商君書
 - 〔七三〕買田宅、請田宅
 - 〔七四〕買道而葬
 - 〔七五〕古振貸一
 - 〔七六〕古振貸二
 - 〔七七〕古振貸三
 - 〔七八〕古振貸四
 - 〔七九〕古振貸五
 - 〔八〇〕古振貸六
 - 〔八一〕母財
 - 〔八二〕釋官
 - 〔八三〕三公、四輔、五官、六官、冢宰
 - 〔八四〕周官五史
 - 〔八五〕毁譽褒貶
 - 〔八六〕守藏室之史
 - 〔八七〕左右史
 - 〔八八〕夫人選老大夫爲傅
 - 〔八九〕以夷隸守王門
 - 〔九〇〕車服
 - 〔九一〕篡立者諸侯既與之會則不復討
 - 〔九二〕釋“興滅國,繼絶世”
 - 〔九三〕古者君臣之義上
 - 〔九四〕古者君臣之義下
 - 〔九五〕君臣朋友
 - 〔九六〕朋友之道
 - 〔九七〕 立君以法誅獨夫以衆
 - 〔九八〕 内亂不與焉,外患弗闢也
 - 〔九九〕尊王與民貴之義相成
 - 〔一〇〇〕布衣死節
 - 〔一〇一〕荆軻燕丹
 - 〔一〇二〕民與政相關之切
 - 〔一〇三〕民各有心
 - 〔一〇四〕韓起辭玉
 - 〔一〇五〕封地大小
 - 〔一〇六〕巡守朝聘
 - 〔一〇七〕霸國貢賦
 - 〔一〇八〕五侯九伯
 - 〔一〇九〕姬姓日也,異姓月也
 - 〔一一〇〕屬人
 - 〔一一一〕古人不重生日
 - 〔一一二〕古人周歲增年
 - 〔一一三〕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義
 - 〔一一四〕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别義
 - 〔一一五〕昏年考
 - 〔一一六〕釋夫婦
 - 〔一一七〕原妾
 - 〔一一八〕飲食進化之序
 - 〔一一九〕古代貴族飲食之侈
 - 〔一二〇〕原酒
 - 〔一二一〕衣服之法
 - 〔一二二〕諒闇
 - 〔一二三〕冰鑒
 - 〔一二四〕墳墓
 - 〔一二五〕桐棺三寸非禹制
 - 〔一二六〕墓祭
 - 〔一二七〕死於兵者不入兆域
 - 〔一二八〕厚葬
 - 〔一二九〕殉葬
 - 〔一三〇〕蚩尤作兵
 - 〔一三一〕三革
 - 〔一三二〕宋襄公
 - 〔一三三〕六國之兵
 - 〔一三四〕女子從軍
 - 〔一三五〕守險
 - 〔一三六〕交綏
 - 〔一三七〕國士
 - 〔一三八〕致師
 - 〔一三九〕古師行多侵掠
 - 〔一四〇〕兵食
 - 〔一四一〕古水戰
 - 〔一四二〕丘甲
 - 〔一四三〕軍與師
 - 〔一四四〕五兵
 - 〔一四五〕私屬
 - 〔一四六〕敎士
 - 〔一四七〕 原兵
 - 〔一四八〕軍志
 - 〔一四九〕騎射
 - 〔一五〇〕象魏
 - 〔一五一〕五刑之屬三千
 - 〔一五二〕象刑
 - 〔一五三〕投畀豺虎
 - 〔一五四〕九刑
 - 〔一五五〕鄭人鑄刑書上
 - 〔一五六〕鄭人鑄刑書中
 - 〔一五七〕鄭人鑄刑書下
 - 〔一五八〕戮尸
 - 〔一五九〕轘
 - 〔一六〇〕婦人無刑
 - 〔一六一〕贖刑
 - 〔一六二〕圜土即謫作
 - 〔一六三〕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 〔一六四〕救父殺夫,助夫殺父
 - 〔一六五〕父爲子隱,子爲父隱
 - 〔一六六〕比伍相及
 - 〔一六七〕與於青之賞必及於其罰
 - 〔一六八〕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
 - 〔一六九〕獄之遲速
 - 〔一七〇〕舜爲天子臯陶爲士瞽瞍殺人
 - 〔一七一〕毋赦
 - 〔一七二〕以吏爲師
 - 〔一七三〕復讎
 - 〔一七四〕決鬥復讎
 - 〔一七五〕斷獄重情
 - 〔一七六〕 兹刑法與中國類
 - 〔一七七〕扶桑國法
 - 〔一七八〕地平綫
 - 〔一七九〕地圖
 - 〔一八〇〕五嶽
 - 〔一八一〕弱水、黑水
 - 〔一八二〕歸虚
 - 〔一八三〕涇洛諸戎
 - 〔一八四〕微盧彭濮考
 - 〔一八五〕古匈奴居地
 - 〔一八六〕發、北發
 - 〔一八七〕越裳
 - 〔一八八〕揚越
 - 〔一八九〕 大 九 州 考
 - 〔一九〇〕南交
 - 〔一九一〕嵎夷即倭夷説
 - 〔一九二〕天地之化百物之産
 - 〔一九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義
 - 〔一九四〕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一九五〕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 〔一九六〕往者不悔,來者不豫
 - 〔一九七〕釋仁
 - 〔一九八〕釋因
 - 〔一九九〕釋大順
 - 〔二〇〇〕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 〔二〇一〕釋“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
 - 〔二〇二〕一貫與致一
 - 〔二〇三〕中和
 - 〔二〇四〕無爲
 - 〔二〇五〕竭力
 - 〔二〇六〕釋“指窮於爲”
 - 〔二〇七〕釋大略
 - 〔二〇八〕釋知之極
 - 〔二〇九〕 命訓
 - 〔二一〇〕天志與明鬼
 - 〔二一一〕戒殺
 - 〔二一二〕形法家
 - 〔二一三〕鬼谷先生
 - 〔二一四〕金粟生死
 - 〔二一五〕補損以知足
 - 〔二一六〕禮運、禮器
 - 〔二一七〕殷因於夏周因於殷
 - 〔二一八〕天生時而地生財
 - 〔二一九〕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 〔二二〇〕曾子大孝
 - 〔二二一〕子張
 - 〔二二二〕忠欲
 - 〔二二三〕辭色
 - 〔二二四〕知力
 - 〔二二五〕哀樂禍福
 - 〔二二六〕賊人者必自賊
 - 〔二二七〕參天兩地
 - 〔二二八〕聖人之大寶曰位
 - 〔二二九〕心學之原
 - 〔二三〇〕楊朱之政治學説
 - 〔二三一〕名他人之學
 - 〔二三二〕古學制
 - 〔二三三〕 古哲學之傳
 - 〔二三四〕宦
 - 〔二三五〕富教
 - 〔二三六〕六藝
 - 〔二三七〕原易
 - 〔二三八〕易大義
 - 〔二三九〕論今文易
 - 〔二四〇〕左氏不傳春秋上
 - 〔二四一〕左氏不傳春秋中
 - 〔二四二〕左氏不傳春秋下
 - 〔二四三〕左國異同
 - 〔二四四〕讀楚辭
 - 〔二四五〕讀山海經偶記
 - 〔二四六〕諺爲俗語
 - 〔二四七〕洪範庶民惟星解
 - 〔二四八〕作洪範之年
 - 〔二四九〕禮記表記
 - 〔二五〇〕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解
 - 〔二五一〕龍
 - 〔二五二〕帝
 - 〔二五三〕磌然
 - 〔二五四〕稽古同天
 - 〔二五五〕獵較
 - 〔二五六〕上國
 - 〔二五七〕女稱君亦稱君子
 - 〔二五八〕札
 - 〔二五九〕 易抱南面
 - 〔二六〇〕三兆三易
 - 〔二六一〕 史記日者策列傳
 - 〔二六二〕神嗜飲食
 - 〔二六三〕神仙家
 - 乙帙 秦漢
 - 〔二六四〕太上皇
 - 〔二六五〕 焚書上
 - 〔二六六〕 焚 書 下
 - 〔二六七〕 李斯
 - 〔二六八〕 二世
 - 〔二六九〕華夏
 - 〔二七〇〕淮南王
 - 〔二七一〕項羽將才
 - 〔二七二〕漢都關中
 - 〔二七三〕楚釋漢擊齊
 - 〔二七四〕楚將龍且
 - 〔二七五〕以賈人爲將
 - 〔二七六〕漢世食客之多
 - 〔二七七〕兒寬阿世
 - 〔二七八〕遊俠郭解
 - 〔二七九〕巧吏
 - 〔二八〇〕漢吏治之弊
 - 〔二八一〕官南方者之貪
 - 〔二八二〕資格用人之始
 - 〔二八三〕漢不守秦制
 - 〔二八四〕漢世選舉之弊
 - 〔二八五〕漢末名士
 - 〔二八六〕附庸
 - 〔二八七〕計相主計
 - 〔二八八〕入財者得補郎
 - 〔二八九〕漢時珠玉之價
 - 〔二九〇〕漢人不重黄金
 - 〔二九一〕漢聘皇后金
 - 〔二九二〕漢武以酷法行幣
 - 〔二九三〕皮幣
 - 〔二九四〕商賈以幣變易積貨逐利
 - 〔二九五〕居邊而富
 - 〔二九六〕牢盆
 - 〔二九七〕疇官
 - 〔二九八〕盜摩錢質取鋊
 - 〔二九九〕處亂之道
 - 〔三〇〇〕商者不農
 - 〔三〇一〕漢世振貸
 - 〔三〇二〕漢士大夫散財振施
 - 〔三〇三〕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三〇四〕古者官爲民造屋之事甚多
 - 〔三〇五〕王莽六筦
 - 〔三〇六〕甘棠
 - 〔三〇七〕 斛 制 之 本
 - 〔三〇八〕除關
 - 〔三〇九〕橋梁邊版
 - 〔三一〇〕飛行術
 - 〔三一一〕漢人多從母姓
 - 〔三一二〕漢世昏姻多出自願
 - 〔三一三〕漢時嫁娶之年
 - 〔三一四〕漢時男女交際之廢
 - 〔三一五〕妻死不娶
 - 〔三一六〕出妻改嫁上
 - 〔三一七〕出妻改嫁下
 - 〔三一八〕漢世妾稱
 - 〔三一九〕 取女不專爲淫欲
 - 〔三二〇〕適庶之别
 - 〔三二一〕禁以異姓爲後
 - 〔三二二〕探籌
 - 〔三二三〕漢尚主之法
 - 〔三二四〕王莽妃匹無二
 - 〔三二五〕北邙
 - 〔三二六〕醫療貴人有四難
 - 〔三二七〕執金吾
 - 〔三二八〕漢初賞軍功之厚
 - 〔三二九〕漢世猶用銅兵
 - 〔三三〇〕漢武用將
 - 〔三三一〕塞路
 - 〔三三二〕山澤堡塢
 - 〔三三三〕山越
 - 〔三三四〕閩越民復出
 - 〔三三五〕 秦漢文法之學
 - 〔三三六〕漢文帝除宫刑
 - 〔三三七〕法令煩苛之弊
 - 〔三三八〕古代法律不强求統一
 - 〔三三九〕賣首級
 - 〔三四〇〕西域
 - 〔三四一〕崑崙考
 - 〔三四二〕匈奴古名
 - 〔三四三〕匈奴不諱名而無姓字
 - 〔三四四〕匈奴官制
 - 〔三四五〕匈奴人口
 - 〔三四六〕匈奴風俗
 - 〔三四七〕匈奴文字
 - 〔三四八〕匈奴龍庭
 - 〔三四九〕頭曼北徙及復度河南之年
 - 〔三五〇〕頭曼城
 - 〔三五一〕優留單于非真單于
 - 〔三五二〕五餌
 - 〔三五三〕 蕭 望 之
 - 〔三五四〕全代制匈奴策
 - 〔三五五〕分地
 - 〔三五六〕秦始皇築長城
 - 〔三五七〕 秦平南越上
 - 〔三五八〕 秦平南越下
 - 〔三五九〕趙佗年壽
 - 〔三六〇〕頭蘭
 - 〔三六一〕夜郎侯見殺
 - 〔三六二〕倉海君
 - 〔三六三〕倭人國
 - 〔三六四〕鮮卑
 - 〔三六五〕西夜、子合
 - 〔三六六〕徐福
 - 〔三六七〕交阯嫁娶之俗
 - 〔三六八〕高離
 - 〔三六九〕卑彌呼
 - 〔三七〇〕儒術之興上
 - 〔三七一〕儒術之興中
 - 〔三七二〕儒術之興下
 - 〔三七三〕漢儒術盛衰上
 - 〔三七四〕漢儒術盛衰下
 - 〔三七五〕立憲古誼
 - 〔三七六〕 民 主 古 義
 - 〔三七七〕賈誼過秦論
 - 〔三七八〕新語採詩讖
 - 〔三七九〕申公
 - 〔三八〇〕何邵公爲學海
 - 〔三八一〕漢興三雍太學
 - 〔三八二〕私家教授之盛不始東漢
 - 〔三八三〕講學者不親授
 - 〔三八四〕漢世向學者多孤寒之士
 - 〔三八五〕游學
 - 〔三八六〕夏侯勝、桓榮
 - 〔三八七〕漢世豪傑多能讀書
 - 〔三八八〕東漢諸將與儒學
 - 〔三八九〕郡國文學
 - 〔三九〇〕 傳、説、記
 - 〔三九一〕詩無作義
 - 〔三九二〕毛詩傳授之誣
 - 〔三九三〕詩序上
 - 〔三九四〕詩序下
 - 〔三九五〕左氏自相牴牾,詩序襲之
 - 〔三九六〕毛詩訓詁之誤
 - 〔三九七〕太誓後得
 - 〔三九八〕漢人説尚書傳授之誣
 - 〔三九九〕孔壁得書
 - 〔四〇〇〕百兩篇
 - 〔四〇一〕僞古文尚書有本於荀子者
 - 〔四〇二〕馬鄭序周官之謬
 - 〔四〇三〕論二戴記上
 - 〔四〇四〕論二戴記中
 - 〔四〇五〕論二戴記下
 - 〔四〇六〕論爾雅誰作
 - 〔四〇七〕釋爾雅
 - 〔四〇八〕圖讖一
 - 〔四〇九〕圖讖二
 - 〔四一〇〕圖讖三
 - 〔四一一〕圖讖四
 - 〔四一二〕圖讖五
 - 〔四一三〕圖讖六
 - 〔四一四〕圖讖七
 - 〔四一五〕太史公書亡篇
 - 〔四一六〕淮南王書無中篇
 - 〔四一七〕讀論衡
 - 〔四一八〕大人見臨洮
 - 〔四一九〕論漢人行序之説
 - 〔四二〇〕竇公
 - 〔四二一〕禁巫祠道中
 - 〔四二二〕賽與塞
 - 〔四二三〕黄老君
 - 〔四二四〕黄老、老莊、老易
 - 〔四二五〕讀漢書札記一
 - 〔四二六〕讀漢書札記二
 - 〔四二七〕于吉神書
 - 〔四二八〕太平道、五斗米道
 - 第十册
 - 讀史札記下
 - 丙帙 魏晉南北朝
 - 〔四二九〕好名之弊
 - 〔四三〇〕諸葛亮治戎
 - 〔四三一〕魏武帝
 - 〔四三二〕諸葛亮南征考
 - 〔四三三〕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
 - 〔四三四〕奬率三軍,臣職是當
 - 〔四三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四三六〕君與王之别
 - 〔四三七〕孫氏父子輕佻
 - 〔四三八〕孫策欲襲許
 - 〔四三九〕張純之叛
 - 〔四四〇〕邊章、韓遂
 - 〔四四一〕曹嵩之死
 - 〔四四二〕關羽欲殺曹公
 - 〔四四三〕袁曹成敗
 - 〔四四四〕李邈
 - 〔四四五〕姜維不速救成都
 - 〔四四六〕司馬宣王征遼東
 - 〔四四七〕司馬宣王之忍
 - 〔四四八〕晉武帝不廢太子
 - 〔四四九〕史事失實
 - 〔四五〇〕劉庸祖、麥鐵杖
 - 〔四五一〕馬鈞
 - 〔四五二〕王景文
 - 〔四五三〕柳仲禮
 - 〔四五四〕曹景宗、韋叡
 - 〔四五五〕周弘正
 - 〔四五六〕張雕不擇所事
 - 〔四五七〕殺人自殺
 - 〔四五八〕藉手報仇
 - 〔四五九〕紈袴狎客
 - 〔四六〇〕用人以撫綏新附
 - 〔四六一〕近鄉情更怯
 - 〔四六二〕亂時取二妻
 - 〔四六三〕飲食侈靡之禍
 - 〔四六四〕清談一
 - 〔四六五〕清談二
 - 〔四六六〕清談三
 - 〔四六七〕清談四
 - 〔四六八〕清談五
 - 〔四六九〕晉人之矯誕
 - 〔四七〇〕晉人不重天道
 - 〔四七一〕州郡秩俸供給
 - 〔四七二〕苻洪因讖改姓之誣
 - 〔四七三〕五胡次序無汝羌名
 - 〔四七四〕慕容、拓跋
 - 〔四七五〕校郎
 - 〔四七六〕後魏出自西伯利亞
 - 〔四七七〕拓跋氏先世考上
 - 〔四七八〕拓跋氏先世考下
 - 〔四七九〕拓跋氏之虐
 - 〔四八〇〕高肇
 - 〔四八一〕 後魏吏治之壞
 - 〔四八二〕魏立子殺母
 - 〔四八三〕神武得六鎮兵
 - 〔四八四〕宇文氏先世
 - 〔四八五〕周人畏突厥之甚
 - 〔四八六〕突厥之先
 - 〔四八七〕稱秃髮氏爲漢兒
 - 〔四八八〕秃髮與拓跋
 - 〔四八九〕乞伏氏
 - 〔四九〇〕大人簡稱爲“大”
 - 〔四九一〕考績之法上
 - 〔四九二〕考績之法下
 - 〔四九三〕才不中器
 - 〔四九四〕訪問
 - 〔四九五〕山濤
 - 〔四九六〕限年入仕
 - 〔四九七〕 寒素
 - 〔四九八〕九品官人之始
 - 〔四九九〕九品中正
 - 〔五〇〇〕中正非官
 - 〔五〇一〕屯田之弊
 - 〔五〇二〕晉度田收租之制
 - 〔五〇三〕户調之始
 - 〔五〇四〕滂
 - 〔五〇五〕募兵之利弊
 - 〔五〇六〕魏時將帥之驕
 - 〔五〇七〕魏太祖征烏丸
 - 〔五〇八〕文臣輕視軍人
 - 〔五〇九〕追貴人家屬脅之出戰
 - 〔五一〇〕兵無鎧甲
 - 〔五一一〕魏晉法術之學上
 - 〔五一二〕魏晉法術之學中
 - 〔五一三〕魏晉法術之學下
 - 〔五一四〕江左陰陽術數之學式微
 - 〔五一五〕賊殺郡將、郡不得舉孝廉
 - 〔五一六〕 古今所無何八議之有
 - 〔五一七〕父母殺子同凡論
 - 〔五一八〕諸署共咒詛
 - 〔五一九〕 吉翰殺典籤
 - 〔五二〇〕 爲法急於黎庶緩於權貴
 - 〔五二一〕 流罪敕賜外國
 - 〔五二二〕梁元帝殺劉之遴
 - 〔五二三〕御史不宜司審理
 - 〔五二四〕治都邑之道
 - 〔五二五〕 赦前侵盗仍究
 - 〔五二六〕 無 赦 之 論
 - 〔五二七〕法麤術、非妙道
 - 〔五二八〕同伍犯法士庶殊科
 - 〔五二九〕後有犯罪宥而勿坐
 - 〔五三〇〕著魏律者
 - 〔五三一〕追戮已出之女
 - 〔五三二〕秦韓
 - 〔五三三〕晉初東夷種落之多
 - 〔五三四〕四裔酋長雖降爲編户其種人仍君事之
 - 〔五三五〕滑國考
 - 〔五三六〕柔然
 - 〔五三七〕北族辮髮
 - 〔五三八〕北俗不解用彈
 - 〔五三九〕烏丸俗從婦人計
 - 〔五四〇〕東沃沮之葬
 - 〔五四一〕曆日
 - 〔五四二〕減食致壽
 - 〔五四三〕罷社
 - 〔五四四〕吞泥
 - 〔五四五〕因俗
 - 〔五四六〕父子相似
 - 〔五四七〕絶菜患腫
 - 〔五四八〕脈法
 - 〔五四九〕手術
 - 〔五五〇〕國子太學
 - 〔五五一〕爲私家立學
 - 〔五五二〕盲人識字
 - 〔五五三〕范甯崇學
 - 〔五五四〕周朗
 - 〔五五五〕汲冢書
 - 〔五五六〕再論汲冢書
 - 〔五五七〕四部
 - 〔五五八〕梁末被焚書籍
 - 〔五五九〕論晉書一
 - 〔五六〇〕論晉書二
 - 〔五六一〕論晉書三
 - 〔五六二〕論晉書四
 - 〔五六三〕論晉書五
 - 〔五六四〕論晉書六
 - 〔五六五〕論晉書七
 - 〔五六六〕論魏史之誣
 - 〔五六七〕讀抱朴子上
 - 〔五六八〕讀抱朴子中
 - 〔五六九〕讀抱朴子下
 - 〔五七〇〕水經葉榆水注節録
 - 〔五七一〕干寶搜神記
 - 〔五七二〕北史蠕蠕傳叙次不清
 - 〔五七三〕金人
 - 〔五七四〕輪迴
 - 〔五七五〕沙門致敬人主
 - 〔五七六〕沙門與政上
 - 〔五七七〕沙門與政下
 - 〔五七八〕梁武帝廢郊廟牲牷
 - 〔五七九〕僧徒爲亂
 - 〔五八〇〕畜蠱
 - 〔五八一〕淫祀之盛
 - 〔五八二〕巫能視鬼
 - 丁帙 隋唐以下
 - 〔五八三〕 知命
 - 〔五八四〕煬帝雁門之圍
 - 〔五八五〕唐高祖稱臣於突厥
 - 〔五八六〕唐太宗除弊政
 - 〔五八七〕太宗停薛延陀婚
 - 〔五八八〕唐初封建之敝
 - 〔五八九〕唐宫人至朝廷
 - 〔五九〇〕唐將帥之貪
 - 〔五九一〕 北 狄 嗜 利
 - 〔五九二〕金初官制
 - 〔五九三〕明末貪風之害
 - 〔五九四〕清建儲之法
 - 〔五九五〕唐代市舶一
 - 〔五九六〕唐代市舶二
 - 〔五九七〕唐代市舶三
 - 〔五九八〕唐代市舶四
 - 〔五九九〕唐代市舶五
 - 〔六〇〇〕賜田
 - 〔六〇一〕唐武宗時僧尼所有田畝平均數
 - 〔六〇二〕質田以耕
 - 〔六〇三〕田業賣質無禁
 - 〔六〇四〕農民所需田畝之數
 - 〔六〇五〕田畝隱匿
 - 〔六〇六〕流民田産
 - 〔六〇七〕宋末公田
 - 〔六〇八〕遼金元時賜田占田之多
 - 〔六〇九〕金屯田户租佃
 - 〔六一〇〕元時獻田
 - 〔六一一〕莊田
 - 〔六一二〕職田收租之重
 - 〔六一三〕豪强占田之害
 - 〔六一四〕異族間兼并
 - 〔六一五〕富人之不法
 - 〔六一六〕青苗法
 - 〔六一七〕羊羔利
 - 〔六一八〕印子錢
 - 〔六一九〕掌固
 - 〔六二〇〕縱火
 - 〔六二一〕競渡
 - 〔六二二〕怪異
 - 〔六二三〕傳衣鉢
 - 〔六二四〕生日
 - 〔六二五〕瞽者審於音聲
 - 〔六二六〕猴育於人
 - 〔六二七〕隋唐胡化之殘跡
 - 〔六二八〕契丹先世
 - 〔六二九〕契丹部族
 - 〔六三〇〕契丹農業
 - 〔六三一〕契丹文字
 - 〔六三二〕契丹文學
 - 〔六三三〕契丹慕漢
 - 〔六三四〕突厥、契丹宗教類烏桓
 - 〔六三五〕蒙古之由來
 - 〔六三六〕元室之先世
 - 〔六三七〕元興以前北方諸部族
 - 〔六三八〕蒙古之漸强
 - 〔六三九〕成吉思平定漠南北
 - 〔六四〇〕蒙古傳説本於回纥
 - 〔六四一〕元人初興時程度
 - 〔六四二〕度斤、鬱督軍、都尉鞬、烏德鞬
 - 〔六四三〕九姓
 - 〔六四四〕回文
 - 〔六四五〕畜牧宜在長城外
 - 〔六四六〕吐蕃緣起
 - 〔六四七〕唐代吐蕃兵力
 - 〔六四八〕四鎮
 - 〔六四九〕康里
 - 〔六五〇〕西山八國
 - 〔六五一〕女國
 - 〔六五二〕高麗無私田
 - 〔六五三〕新羅擊走靺鞨海寇
 - 〔六五四〕禁僧道買田以其田贍學
 - 〔六五五〕元仁宗重視國學
 - 〔六五六〕明初國子生
 - 〔六五七〕郡縣鄉里之學上
 - 〔六五八〕郡縣鄉里之學下
 - 〔六五九〕山長
 - 〔六六〇〕兔園策
 - 〔六六一〕學校經費
 - 〔六六二〕讀經用演習之法
 - 〔六六三〕爲外族立學
 - 〔六六四〕古代文書簡易
 - 〔六六五〕古但以干支紀日
 - 〔六六六〕事、物二字通用
 - 〔六六七〕讀説文釋例
 - 〔六六八〕述旨誤遂因之
 - 〔六六九〕瀋陽大東門額應取下保存
 - 戊帙 通代
 - 〔六七〇〕西王母考
 - 〔六七一〕度地居民
 - 〔六七二〕開國之主必親戎
 - 〔六七三〕入中入邊之原
 - 〔六七四〕策試之制上
 - 〔六七五〕策試之制下
 - 〔六七六〕郡縣送故迎新之費
 - 〔六七七〕上行下效之習
 - 〔六七八〕使臣圖自利
 - 〔六七九〕江南風氣之變
 - 〔六八〇〕南强篇
 - 〔六八一〕尸體不朽
 - 〔六八二〕藏首級
 - 〔六八三〕孝子
 - 〔六八四〕五倫
 - 〔六八五〕田制
 - 〔六八六〕官家出舉上
 - 〔六八七〕官家出舉下
 - 〔六八八〕京債
 - 〔六八九〕營債
 - 〔六九〇〕民間借貸
 - 〔六九一〕質典
 - 〔六九二〕借貸利率
 - 〔六九三〕古代賤商之由
 - 〔六九四〕論金銀之用
 - 〔六九五〕續論金銀之用
 - 〔六九六〕行鈔奇談,僞鈔奇技
 - 〔六九七〕禁奢
 - 〔六九八〕毁奢侈之物
 - 〔六九九〕後世惠民之政多西京所已有
 - 〔七〇〇〕寶物
 - 〔七〇一〕疏食上
 - 〔七〇二〕疏食下
 - 〔七〇三〕肉食與素食
 - 〔七〇四〕蔗餳
 - 〔七〇五〕車與騎
 - 〔七〇六〕鐵面
 - 〔七〇七〕胡考
 - 〔七〇八〕 胡服考書後
 - 〔七〇九〕突厥與蒙古同祖
 - 〔七一〇〕突厥渠帥凡五
 - 〔七一一〕突厥之兵
 - 〔七一二〕賨、叟、駱、蜀
 - 〔七一三〕丁令
 - 〔七一四〕丁令居地
 - 〔七一五〕丁令宗教
 - 〔七一六〕奚
 - 〔七一七〕幽都
 - 〔七一八〕 蠻夷滑夏由傳漢人文化
 - 〔七一九〕以結昏姻求和親
 - 〔七二〇〕貉族考
 - 〔七二一〕貉族發現西半球説
 - 〔七二二〕朝鮮東徙之跡
 - 〔七二三〕朝鮮終不用清年號
 - 〔七二四〕辰國
 - 〔七二五〕 高麗遣人來學 中國爲置博士
 - 〔七二六〕琉球來學
 - 〔七二七〕鄉校
 - 〔七二八〕不樂仕進
 - 〔七二九〕入學之年
 - 〔七三〇〕學校由行禮變爲治經
 - 〔七三一〕孔子廟
 - 〔七三二〕鄉飲射禮
 - 〔七三三〕束脩
 - 〔七三四〕論語、孝經
 - 〔七三五〕學校中體罰
 - 〔七三六〕鳴鼓衆質
 - 〔七三七〕學校風潮
 - 〔七三八〕武舉
 - 〔七三九〕春秋史記皆史籍通稱
 - 〔七四〇〕記府
 - 〔七四一〕空籍五歲
 - 〔七四二〕本紀世家皆史記前已有
 - 〔七四三〕史記於衆所習知之事皆弗論
 - 〔七四四〕太史公書採戰國策
 - 〔七四五〕路史
 - 〔七四六〕史家講書法之原
 - 〔七四七〕六經皆史之蔽
 - 〔七四八〕崔浩魏記
 - 〔七四九〕吴均齊春秋
 - 〔七五〇〕江淹齊史
 - 〔七五一〕沈約宋書
 - 〔七五二〕唐以前無斷代史
 - 〔七五三〕讀洞冥記
 - 〔七五四〕神異經
 - 〔七五五〕博物志
 - 〔七五六〕拾遺記
 - 〔七五七〕述異記
 - 附録: 吕思勉先生自擬讀史札記分類及部分篇目
 - 古史史事
 - 唐虞夏史
 - 殷周史
 - 史事
 - 社會政治
 - 職官
 - 選舉
 - 刑法
 - 兵制
 - 幣價
 - 交通
 - 度量衡賦税
 - 户口
 - 實業
 - 飲食
 - 錢幣
 - 移民
 - 階級
 - 民食經籍
 - 經學
 - 學術上
 - 學術中
 - 學術下
 - 文字
 - 宗教
 - 葬埋
 - 醫學
 - 四裔上
 - 四裔中
 - 四裔下
 - 服飾
 - 宫室
 - 風俗
 - 道德
 - 宗族
 - 婦女
 - 倫理
 - 地理
 - 紀年
 - 史學
 - 考古
 - 未分類
 - 第十一册
 - 論學叢稿上
 - 前言
 - 全國初等小學均宜改用通俗文以統一國語議
 - 禁止遏糴以舒農困議
 - 常州謡辭四首
 - 丁丁頭
 - 摇大船
 - 合梳頭
 - 明月彎彎
 - 附: 景易謡辭
 - 歌一
 - 歌二
 - 歌三
 - 歌四
 - 歌五
 - 論文官考試之宜嚴
 - 小説叢話
 - 古代人性論十家五派
 - 敬告中等以上學生
 - 蒙古種族考
 - 記黄韌之先生考察美國教育演詞並志所感
 - 國體問題學理上之研究
 - 本論
 - 一、共和上
 - 二、共和下
 - 二、教育
 - 三、選舉
 - 四、砭宋
 - 五、哀隋
 - 六、生計
 - 七、察吏
 - 八、議兵
 - 九、學校
 - 十、宗教
 - 十一、原亂
 - 十二、政俗
 - 今後學術之趨勢及學生之責任
 - 修習國文之簡易法
 - 新教育與舊教育
 - 論科舉與學校不可偏廢
 - 歐戰簡覽
 - 第一時期 西歐戰區
 - 第二時期 東歐戰區
 - 第三時期巴爾干戰區
 - 第四時期西歐戰區
 - 東歐戰區
 - 巴爾干戰區
 - 意奥戰區
 - 第八節德之提出和議
 - 論國人讀書力减退之原因
 - 《佛學易解》和《北美瑜珈學説》介紹
 - 職業教育之真際
 - 學風變遷之原因
 - 駑牛通信
 - 論社會之根本改革
 - 論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子弟
 - (一)
 - (二)
 - (三)
 - (四)
 - 蘇常
 - 救濟米荒之一策
 - 對於群衆運動的感想
 - 論貨幣與井田
 - 新舊文學之研究
 - 瀋陽高師中國歷史講義緒論
 - 沈游通訊
 - 沈游通信(三)
 - 沈游通信(四)
 - 沈游通信(五)
 - 義州遊記
 - 南歸雜記
 - 《一個不幸的娘們》跋
 - 士之階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讀《國語表解》後記
 - 答振甲君
 - 再答振甲君的一封信
 - 中國古代哲學與道德的關係
 - 答程鷺于書
 - 《請看北京看守所底黑暗》書後
 - 勿吉考——譯《滿洲歷史地理研究報告》第一册
 - 整理舊籍之方法
 - 駑牛雜談
 - (一)個性
 - (二)資本制度
 - 乙部舉要(一)
 - 一
 - 二
 - 三
 - 四
 - 乙部舉要(二)
 - 《爲鐵俠辯誣並問楊維□君》附誌
 - 對於本週刊兩週年紀念的感想和希望
 - (一)
 - (二)
 - 古代之印度與佛教
 - 《西營劉氏清芬録》序
 - 辯梁任公《陰陽五行説之來歷》
 - 三十年來之出版界(一八九四—一九二三)
 - 國文教授袪蔽篇
 - (一)偏主文言白話之蔽
 - (二)講俗陋文法之蔽
 - (三)並舊文學與國文爲一談之蔽
 - (四)誤國文爲國故之蔽
 - (五)偏講理論之蔽
 - (六)不重自習之蔽
 - (七)自行讀書之法吾所希望之兩種書
 - 國民自立藝文館議
 - 魏晉玄談
 - 西漢哲學思想
 - 一、總論
 - 二、賈誼晁錯
 - 三、淮南王書
 - 四、董仲舒
 - 五、桑弘羊
 - 六、漢儒言災異者
 - 與謝俠遜函論象棋
 - 中國韵文研究
 - 非攻寢兵平議
 - 歷史上之民兵與募兵
 - 滬江大學《丙寅年刊》序
 - 本校之國文部概況
 - 毁清宫遷重器議
 - 致光華大學行政會書
 - 考試論
 - 訂戴
 - 再致光華大學行政會書
 - 大學雜談
 - 謝俠遜《象棋秘訣》序
 - 鄉政改良芻議
 - 一、鄉設初級法庭議
 - 二、改任鄉政局長議
 - 《小雅》發刊辭
 - 所謂鐵路附屬地者
 - 來皖後兩點感想
 - 馬先之《左氏纂讀》跋
 - 半部小説
 - 健康之身體基於靜謐之精神
 - 文質
 - 施聯玉《説文部首淺釋》跋
 - 與人論《新元史》《元史新編》書
 - 《秦代初平南越考》之商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怎樣讀中國歷史
 - 評校《史通》序
 - 反對推行手頭字提倡制定草書
 - 文學批評之標準
 - 禁奢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十年來之中國
 - 論民族主義之真際
 - 陳志良《奄城訪古記》跋
 - 貨幣問題
 - 叢書與類書
 - 論中國户口册籍之法
 - 姚舜欽《秦漢哲學史》序
 - 中國文化東南早於西北説
 - 吃飯的革命
 - 中學歷史教學實際問題
 - 研究歷史的感想
 - 論吴越文化
 - 八·一三戰時滬常往來見聞
 - 陳登原《歷史之重演》叙
 - 民族英雄蓋吴的故事
 - 宦學篇
 - 論南北民氣之强弱
 - 五四運動的價值何在
 - 史學雜論
 - 《後漢書·襄楷傳》正誤
 - 論基本國文
 - 青年時代的回憶
 - 張芝聯《歷史理論引論》案語
 - 一個合理的習字方法
 - 唐宋暨以前之中日交際
 - 新年與青年
 - 倉儲與昏鈔倒换庫
 - 四史中的穀價
 - 第十二册
 - 論學叢稿下
 - 中國抗戰的真力量在那裏——中日文化程度比較
 - 童書業《唐宋繪畫論叢》序
 - 婦女就業和持家的討論
 - 武士的悲哀
 - 何謂封建勢力
 - 思鄉原
 - 眼前的奇迹
 - 上海風氣
 - (一)
 - (二)
 - (三)
 - 窖藏與古物
 - 中國現階段文化的特徵
 - (一)論中國文化變遷的大勢
 - (二)從民族問題觀察
 - (三)從民權問題觀察
 - (四)從民生問題觀察
 - 蔡孑民論
 - 塞翁與管仲
 - 讀史隨筆·公厨、蔬食、民生簡便食堂、善舉
 - 公厨蔬食
 - 民生簡便食堂
 - 善舉
 - 爲什麼成人的指導不爲青年所接受
 - 中國民族精神發展之我見
 - 西南對外交通之始
 - 孤島青年何以報國
 - 向慈善家進一言
 - 光華大學十五週年紀念感想
 - 漢人訾産雜論
 - 一、論古人日食之率及漢代訾産利率顧直
 - 二、論前漢賞賜
 - 三、論後漢三國禄賜及賜人民
 - 四、論漢世贈遺
 - 五、論漢世購賞
 - 六、論漢世喪葬之費
 - 七、論漢世臧盜振恤
 - 八、論漢世賣爵贖罪
 - 九、論漢世穀帛之賈
 - 十、論漢世馬賈
 - 狗吠
 - 柳存仁《上古秦漢文學史》序
 - 漢世亭傳之制
 - 關於中國字的一個提議
 - 史學上的兩條大路
 - 讀《崔東壁遺書》
 - 廣西女子
 - 從我學習歷史的經過説到現在的學習方法
 - 一、少時得益於父母師友
 - 二、我學習歷史的經過
 - 三、社會科學是史學的根基
 - 四、職業青年的治學環境
 - 魏晉“科斗文”原於蟲書考
 - 論青年的修養和教育問題
 - 論禄米之制
 - 改良鹽法芻議
 - 生活的規範
 - 上
 - 下
 - 中國歷代之選舉制度
 - 《古史辨》第七册自序
 - 秦漢移民論
 - 上
 - 中
 - 下
 - 道教起原雜考
 - 一、黄老君
 - 二、于吉神書
 - 三、太平道五斗米道
 - 論《詩》與歌謡
 - 中國歷代兵制之變遷
 - 追論五十年來之報章雜誌
 - 活的史學研究法
 - 國文教學貢疑
 - 田賦征收實物問題
 - 論學術的進步
 - 學校與考試
 - 改進史學系之一説
 - 吕誠之先生講經世
 - 龔定庵先生百年祭
 - 柳存仁《俞理初先生年譜》序
 - 都會
 - 莊育民《喉科真髓》序
 - 兩年詩話
 - 沈延國《周書集釋》序
 - 論沮渠牧犍之死
 - 崔浩論
 - 上海人的飲食——辟穀
 - 上海人的飲食——烹調
 - 論疑古考古釋古——爲徐永清作
 - 蠹魚自訟
 - 連丘病案
 - 日本降伏了
 - 上海路名亟宜復舊議
 - 實行憲政時期的政黨
 - 中國的五年計劃
 - 抗戰的總檢討和今後的方針
 - (上)
 - (下)
 - 戰後中國經濟的出路
 - 戰後中國之民食問題
 - 到朝鮮去搜書
 - 對於時局的誤解
 - 日本天皇的前途
 - 怎樣將平均地權和改良農事同時解決
 - 擊破封建勢力和改良農事,其要均在平均地權
 - 土地革命之不能行與限田制度的不必行
 - 何謂“耕者有其田”?
 - 今日當急行提倡的,莫如耕種合作社
 - 怎樣進而謀平均地權呢?
 - 土地合作與大農制,相似而實不同
 - 積穀合作的亟宜倣辦
 - 信用合作的謹慎辦理
 - 論文史
 - 一
 - 二
 - 三
 - 聞之痛心
 - 關於平賣的一個建議
 - 清查户口與清除匪患
 - 柳樹人《中韓文化》叙
 - 日本人的短長
 - 青年思想問題的根柢
 - 因整理土地推論到住的問題
 - 上
 - 下
 - 鳳鳴朝陽
 - 改良郵寄手續
 - 論新聞自由與説服異己
 - 漫談教育
 - 論外蒙古問題
 - 五都
 - 發現新世界者爲誰
 - 中國的生命綫與世界和平
 - 致光華大學校務委員會書
 - 如何培養和使用人才
 - 淪陷區裏的民衆生活
 - 一
 - 二
 - 抗戰何以能勝建國如何可成
 - 治水的三階段
 - 勝利年大事記
 - 民國三十四年大事記(續)
 - 復員與整軍
 - 經濟界之現狀
 - 目前救濟之策
 - 工業化之計劃
 - 最高經濟委員會之設立
 - 農業與土地政策
 - 敵産之接受
 - 敵僞貨幣之處理
 - 法幣之現況
 - 勝利年大事記(三續)
 - 對日本的管制
 - 葛芃吉《古代戰區比節考》序
 - 歷史上的原子炸彈
 - 從章太炎説到康長素梁任公
 - 論中學國文教科書
 - 革命與道德
 - 滑稽乎?嚴重乎?禁錮可乎?
 - 臺灣何時始通中國
 - 老百姓對於國事的態度溯源
 - 論保甲
 - 《讀書生活》發刊辭
 - 讀書與現實
 - 從民族拓殖上看東北
 - 千五百年前的特務
 - 兩種關於延安的書籍
 - 吕思勉談派報問題
 - 物價偶憶
 - 南京爲什麽成爲六朝朱明的舊都
 - 東洋史上的西胡
 - 讀書的方法
 - 忠貞
 - 堂吾頭
 - 致大公報館書談報紙上的醫藥廣告
 - 學制芻議
 - 新生活鑒古
 - 上
 - 下
 - 童丕繩《春秋史》序
 - 還都徵故
 - 如何培養廣大的群衆的讀書興趣
 - 學制芻議續篇
 - 《學風》發刊辭
 - 如何根治貪汙
 - 中國人爲什麽崇古
 - 還都紀念罪言
 - (一)中國今日動盪不定的總原因
 - (二)如何建立起一種新秩序
 - (三)革命時最有力量階級,理應爲革命後政治上中心
 - 歷史上的抗戰夫人
 - 史學系概況
 - 論度量——論宋武帝與陳武帝
 - 梁啓超新評價
 - 節注《説文》議
 - 國防答問
 - 論文明民族與野蠻民族之消長
 - 論美國助我練兵事宜暫緩
 - 儒將
 - 潘正鐸文木《天南旅稿》序
 - 方德修《東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序
 - 中國文化診斷一説
 - 中國文化診斷續説——教育界的彗星
 - 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
 - 《唯物史觀中國史》校記
 - 評某著中國史
 - 論房地産税
 - 光華工會的誕生與光華的前途
 - 一 胚胎時期
 - 二 孕育時期
 - 三 誕生時期
 - 致葉聖陶周建人建議便利漢字部書
 - 論大學國文系散文教學之法
 - 關於中國文字的問題
 - 三反及思想改造學習總結
 - 日報版式印數諍議
 - 書店宜印行完全書目議
 - 致解放日報再議報紙發行書
 - 致解放日報讀者來信組函
 - 致中共上海市委學校工作部信
 - 第十三册
 - 中國近代史講義
 - 前言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 第三章 傳教之始
 -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與俄國交涉
 -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 第七章 道光以前烟禁
 - 第八章 燒烟及中英戰事
 - 第九章 江寧和議
 - 第十章 五口通商之役評論
 - 《中西紀事》節録
 -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後廣東中英交涉
 - 第十二章 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約大要
 - 第十四章 中俄咸豐戊午、庚申兩約
 -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 第十七章 各國立約交涉
 - 第十八章 革新之漸
 - 第十九章 日本立約及臺灣生番事件
 -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條約》
 -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 第二十二章 英緬之役
 - 第二十三章 英通西藏
 -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戰
 - 第二十五章 港灣之租借
 -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變及庚子匪亂
 - 第二十七章 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
 -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勢
 -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 第三十一章 民國以來之政局
 - 第三十二章 民國以來之外交
 - 中國近世史前編
 - 前言
 - 第一章 論中國近世史的性質
 -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國的情形
 -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 第一節 近代西人的東來及中西通商
 - 第二節 近代基督教的輸入
 - 第三節 康雍乾時的中俄交涉
 - 第四章 五口通商和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 第一節 五口通商
 - 第二節 咸豐戊午英法交涉
 - 第三節 咸豐庚申英法交涉
 - 第四節 咸豐戊午、庚申俄約
 - 第五節 教禁的解除
 - 第五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 第一節 太平天國以前諸祕密結社的活動
 -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興亡
 - 第三節 捻黨始末
 - 中國近百年史概論
 - 前言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 第三章 中國此時之情形
 - 第四章 外力侵入時代中國之情形
 - 第五章 變動中之中國上
 - 第六章 變動中之中國下
 - 第七章 國民政府之奮斗
 - 日俄戰争
 - 前言
 - 第一章 東北形勢總論
 - 第二章 日俄開戰之原因
 - 第三章 日俄戰前之交涉
 - 第四章 日俄兩國戰前之形勢
 - 第五章 日俄戰事(上)
 - 第六章 日俄戰事(下)
 - 第七章 日俄和議
 - 第八章 日俄戰争與中國之關係
 - 第九章 日俄戰役之結果及戰後情勢之變遷
 - 第十章 結論
 -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
 - 前言
 - 第一章 商業篇
 - 第二章 財産篇
 - 第三章 征榷篇
 - 第四章 官制篇
 - 第五章 選舉篇
 - 第六章 刑法篇
 - 第七章 學校篇
 - 近代史表解
 - 前言
 - 第一章 鴉片戰争
 - 第二章 太平天國
 - 第三章 捻黨起義
 - 第四章 第二次鴉片戰争
 - 第五章 洋務運動
 - 第六章 甲午戰争
 - 第七章 戊戌變法
 - 第八章 義和團運動
 - 第九章 辛亥革命
 - 第十章 二次革命
 - 第十一章 護國運動
 - 第十二章 護法運動
 - 第十三章 孫中山領導北伐
 - 第十四章 國共第一次合作
 - 第十五章 北伐戰争
 - 第十六章 國共第二次合作
 - 第十七章 抗日戰争
 - 第十八章 解放戰争
 - 大同釋義
 - 前言
 - 一、論大同究實有其事抑係孔子想望之談
 - 二、論大同之世當在何時
 - 三、論大同之世之情形
 - 四、論大同之世如何降爲小康
 - 五、論小康之治如何降爲亂世
 - 六、論自大同至亂世人心風俗之變遷
 - 七、論入亂世後之改革
 - 八、論大同之可復
 - 跋
 - 中國社會變遷史
 - 前言
 - 自序
 - 第一章 發端
 - 第二章 論所謂大同者究係實有其事抑理想之談
 - 第三章 論人類仁暴之原
 - 第四章 論古代進化的大略和大同小康的遞嬗
 - 第五章 論大同之世的情形
 - 第六章 從大同到小康
 - 第七章 從小康到亂世
 - 第八章 從大同到亂世社會意識的變遷
 - 第九章 先秦時代對於社會改革的諸派
 - 第十章 漢代的社會改革
 - 第十一章 到大同之路
 - 第十四册
 - 中國社會史
 - 前言
 - 第一章 農工商業
 - 第二章 財産
 - 第三章 錢幣
 - 附録一 二十五史劄記·論金銀之用
 - 附録二 二十五史劄記·續論金銀之用
 - 第四章 飲食
 - 第五章 衣服
 - 第六章 宫室
 - 附録 中國建築材料發展史
 - 第七章 婚姻
 - 第八章 宗族
 - 第九章 階級
 - 第十章 國體
 - 第十一章 政體
 - 附録一 三皇五帝考
 - 附録二 廣疑古篇
 - 第十二章 户籍
 - 附録 論中國户口册籍之法
 - 第十三章 賦役
 - 第十四章 征榷
 - 第十五章 官制
 - 第十六章 選舉
 - 第十七章 兵制
 - 第十八章 刑法
 - 第十五册
 - 中國民族史
 - 前言
 - 序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漢族
 - 附録一 昆侖考
 - 附録二 三皇五帝考
 - 附録三 夏都考
 - 附録四 釋亳
 - 第三章 匈奴
 - 附録一 赤狄白狄考
 - 附録二 山戎考
 - 附録三 長狄考
 - 附録四 秦始皇築長城
 - 第四章 鮮卑
 - 附録一 鮮卑
 - 附録二 後魏出自西伯利亞
 - 附録三 宇文氏先世
 - 附録四 契丹部族
 - 第五章 丁令
 - 附録一 丁令
 - 附録二 丁令居地
 - 附録三 突厥與蒙古同祖
 - 第六章 貉族
 - 附録一 貉族發見西半球説
 - 第七章 肅慎
 - 附録一 金初官制
 - 第八章 苗族
 - 第九章 粤族
 - 第十章 濮族
 - 第十一章 羌族
 - 附録一 鬼方考
 - 第十二章 藏族
 - 第十三章 白種
 - 中國民族演進史
 - 前言
 - 序
 - 第一章 什麽叫做民族
 - 第二章 中國民族的起源怎樣
 - 第三章 中國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 第四章 中國民族怎樣統一中國本部
 - 第五章 中國民族第一次向外開拓怎樣
 - 第六章 五胡亂後的中華民族是怎樣的
 - 第七章 中國民族在近代所受的創痛是怎樣
 - 第八章 中國民族的現狀怎樣
 - 第九章 怎樣復興中國民族
 - 第十章 中國民族演進的總觀察怎樣
 - 附録一 參考書
 - 附録二 復習問題
 - 中國文化史六講
 - 前言
 - 第一講 婚姻族制
 - 第二講 户籍階級
 - 第三講 財産制度
 - 第四講 農工商業
 - 第五講 衣食居處
 - 第六講 交通通信
 - 中國文化史
 - 前言
 - 回憶我的老師吕誠之(思勉)先生(代序)
 - 一 研究歷史之目的
 - 二 何謂文化
 - 三 中國文化之起源
 - 四 歷史年代
 - 五 三皇五帝事跡
 - 六 古代之社會組織
 - 七 社會階級
 - 八 古代之生業
 - 九 古代之道路
 - 十 古代之用人
 - 十一 先秦諸子學術
 - 十二 秦、漢時之新局勢
 - 十三 此時之政情
 - 十四 漢代學術
 - 十五 漢代兵制變遷
 - 十六 漢代刑法變遷
 - 十七 此時代重要之現象
 - 第十六册
 - 醫籍知津
 - 前言
 - 一、緒論
 - 二、最古醫經:《素問》、《難經》、《靈樞經》
 - 三、本草之學源流
 - 四、《傷寒雜病論》與《金匱要略》
 - 五、脈經與脈學
 - 六、晉以後鍼灸學
 - 七、隋唐輯存之古醫書
 - 八、宋以後醫方之蒐輯傳播
 - 九、宋代醫學新説之興起
 - 十、明代醫家之成就
 - 十一、宋以後對古醫書之注釋訂補與發揮
 - 十二、明清本草之學與方書
 - 十三、宋以後鍼灸學派
 - 十四、解剖學
 - 十五、宋以後脈訣、舌法與辨證
 - 十六、明清間諸醫學名家
 - 十七、女科與幼科
 - 十八、推拿
 - 十九、瘍科
 - 二十、咽喉科
 - 二十一、眼科
 - 二十二、傷科
 - 二十三、脚氣
 - 二十四、霍亂與痧脹
 - 二十五、鼠疫
 - 二十六、虚勞
 - 二十七、導引與調攝
 - 二十八、江湖方技與《串雅》
 - 二十九、呪由科
 - 三十、醫史醫案醫話與醫書
 - 附 吕誠之先生《醫籍知津》稿本題記
 - 群經概要
 - 前言
 - 一、研究經書之目的
 - 二、詩經
 - 三、書經
 - 四、禮記儀禮周禮
 - 五、易經
 - 六、春秋
 - 附三傳源流考
 - 七、四書
 - 八、孝經
 - 九、爾雅
 - 經子解題
 - 前言
 - 自序
 - 論讀經之法
 - 詩
 - 書
 - 附 論《逸周書》
 - 儀禮禮記大戴禮記周禮
 - 易
 - 春秋
 - 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 論讀子之法
 - 老子
 - 莊子
 - 列子
 - 荀子
 - 晏子春秋
 - 墨子
 - 公孫龍子
 - 管子
 - 韓非子
 - 商君書
 - 尹文子
 - 慎子
 - 鄧析子
 - 吕氏春秋
 - 尸子
 - 鶡冠子
 - 淮南子
 - 國學概論
 - 前言
 - 回憶我的老師吕誠之(思勉)先生(代序)
 - 一 何謂國學
 - 二 中國學術之分期
 - 三 先秦諸子之淵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學
 - 四 先秦諸子之淵源二——王官之學
 - 五 先秦諸子之學
 - 六 秦漢時代學術之新趨勢
 - 七 魏晉玄學
 - 八 佛學
 - 九 宋明理學
 - 十 清代考據學
 - 十一 中國近代之思想家
 - 理學綱要
 - 前言
 - 序
 - 篇一 緒論
 - 篇二 理學之原
 - 篇三 理學源流派别
 - 篇四 濂溪之學
 - 篇五 康節之學
 - 篇六 横渠之學
 -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學
 - 篇八 晦庵之學
 - 篇九 象山之學
 - 篇十 浙學
 - 篇十一 宋儒術數之學
 - 篇十二 陽明之學
 - 篇十三 王門諸子
 - 篇十四 有明諸儒
 - 篇十五 總論
 - 附 訂戴
 -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 前言
 - 第一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 第二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之兩派
 - 第三講 上古到戰國的社會變遷
 - 第四講 先秦的政治思想
 - (一)農家
 - (二)道家
 - (三)墨家
 - (四)儒家、陰陽家
 - (五)法家
 - 第五講 秦漢時代的社會
 - 第六講 漢代的政治思想
 - 第七講 魏晉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 第八講 宋明的政治思想
 - 第九講 清中葉前的政治思想
 - 第十講 近代的政治思想
 - 第十七册
 - 章句論
 - 前言
 - 章 句論序
 - 章 句論
 - 中國文字變遷考
 - 前言
 - 一、論文字變遷之理
 - 二、論文字之始
 - 三、文字變遷舊説
 - 四、論古文籀篆
 - 五、續論古文籀篆
 - 六、論隸書八分正書
 - 七、論行草
 - 字例略説
 - 前言
 - 一、説字例
 - 二、論六書
 - 三、象形
 - 四、指事
 - 五、會意
 - 六、形聲
 - 七、轉注
 - 八、假借
 - 九、引伸
 - 十、文字之孳乳
 - 十一、文字之洮汰
 - 十二、文字之變遷
 - 十三、論文字之改革
 - 附: 中國文字之優劣
 - 説文解字文考
 - 前言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説文解字文考
 - 史通評
 - 前言
 - 内篇
 - 六家第一
 - 二體第二
 - 載言第三
 - 本紀第四
 - 世家第五
 - 列傳第六
 - 表歷第七
 - 書志第八
 - 論贊第九
 - 題目第十一
 - 斷限第十二
 - 編次第十三
 - 稱謂第十四
 - 採撰第十五
 - 載文第十六
 - 補注第十七
 - 因習第十八
 - 邑里第十九
 - 言語第二十
 - 浮詞第二十一
 - 叙事第二十二
 - 品藻第二十三
 - 直書第二十四
 - 曲筆第二十五
 - 鑒識第二十六
 - 探賾第二十七
 - 模擬第二十八
 - 書事第二十九
 - 人物第三十
 - 覈才第三十一
 - 序傳第三十二
 - 煩省第三十三
 - 雜述第三十四
 - 辨職第三十五
 - 自叙第三十六
 - 外篇
 - 史官建置第一
 - 古今正史第二
 - 疑古第三
 - 附录《广疑古》篇
 - 惑經第四
 - 申左第五
 - 點 煩 第 六
 - 雜説上第七
 - 雜説中第八
 - 雜説下第九
 - 《漢書·五行志》錯誤第十
 - 《五行志》雜駁第十一
 - 暗惑第十二
 - 忤時第十三
 - 附録一 評校《史通》序
 - 附録二 《史通》習問
 - 文史通義評
 - 前言
 - 序
 - 易教上
 - 易教中
 - 易教下
 - 書教上
 - 書教中
 - 書教下
 - 詩教上
 - 詩教下
 - 經解上、中、下
 - 原道上、中、下
 - 原學上、中、下
 - 博約上、中、下
 - 言公上、中、下
 - 史德
 - 史釋
 - 史注
 - 傳記
 - 習固
 - 朱陸
 - 文德
 - 文理
 - 文集
 - 篇卷
 - 天喻
 - 師説
 - 假年
 - 感遇
 - 辨似
 - 説林
 - 知難
 - 釋通
 - 横通
 - 繁稱
 - 匡謬
 - 質性
 - 黠陋
 - 俗嫌
 - 鍼名
 - 砭異
 - 砭俗
 - 申鄭
 - 答客問上、中、下
 - 答問
 - 古文公式
 - 古文十弊
 - 浙東學術
 - 婦學、婦學篇書後
 - 詩話
 - 附録一 章學誠之史學思想
 - 附録二 《文史通義》選讀提要
 - 第十八册
 - 史籍與史學
 - 前言
 - 一、史學定義
 - 二、史籍溯源
 - 三、史學緣起
 - 四、史部大略(上)
 - 五、史部大略(下)
 - 六、史家宗旨今昔異同
 - 七、史材
 - 八、論搜輯
 - 九、論考證
 - 十、論論史事之法
 - 十一、史學演進趨勢
 - 歷史研究法
 - 前言
 - 一、爲什麽要研究歷史
 - 二、歷史的歷史
 - 三、史學進化的幾個階段
 - 四、舊時歷史的弊病何在
 - 五、現代史學家的宗旨
 - 六、作史的方法
 - 七、研究歷史的方法
 - 新唐書選注
 - 前言
 - 《新唐書選注》序、選目及注釋
 - 序
 - 選目
 - 注釋
 - 史籍選文評述
 - 前言
 - 擬目
 - 總論
 - 《史記·李斯列傳》(節録)
 - 顧炎武《日知録·部刺史·六條之外不察·隋以後刺史》(節録)
 - 部刺史
 - 六條之外不察
 - 隋以後刺史
 -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瓜洲瓜步》(節録)
 - 陸贄《均節賦税恤百姓六條·一論兩税之弊須有釐革》
 - 杜甫《前出塞九首》
 - 杜甫《後出塞五首》
 - 杜甫《石壕吏》、《新婚别》
 - 石壕吏
 - 新婚别
 - 杜甫《負薪行》
 - 白居易《縛戎人》(新樂府)
 - 白居易《繚綾》(新樂府)
 - 王安石《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 王巖叟《論保甲》(節録)
 - 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二首》(節録)
 - 《遼史·營衛志·部族上》(節録)
 - 《金史·世宗本紀》(節録)
 - 《金史·食貨志》(節録)
 - 趙翼《廿二史札記·金末種人被害之慘》
 - 趙翼《廿二史札記·元諸帝多不習漢文》
 - 《宋史·林勛傳》
 - 蘇洵《田制》
 - 顧亭林《郡縣論》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討論擬題
 - 歐陽修《本論》(節録)
 - 周敦頤《太極圖説》
 - 黄宗羲《明夷待訪録·學校》
 - 喬光烈《招墾里記》
 - 古史家傳記文選
 - 前言
 - 導言
 - 《史記·項羽本紀》
 - 《史記·管晏列傳》
 - 《史記·樂毅列傳》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 《史記·貨殖列傳》
 - 《史記·太史公自序》(節録)
 - 《漢書·李廣蘇建傳》
 -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 《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 《後漢書·馬援列傳》
 - 《後漢書·周黄徐姜申屠列傳》
 - 《三國志·魏志·方技傳》
 - 《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中國史籍讀法
 - 前言
 - 弁言
 - 一、史學之用安在
 - 二、中國有史學麽
 - 三、再爲中國史學訴冤
 - 四、史權爲統治階級所篡及史家苦心保存事實真相
 - 五、讀舊史宜注意之點
 - 附録一 古書名著選讀擬目
 - 附録二 關於正史(上)
 - 關於正史(下)
 - 六、讀舊史入手的方法
 - 七、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 第十九册
 - 論詩
 - 前言
 - 論詩
 - 韋孟《諷諫詩》
 - 漢高祖《爲戚夫人楚歌》
 - 魏武帝《短行歌》
 - 上山採蘼蕪
 - 陌上桑
 - 出東門
 - 李陵《贈蘇武别》
 - 曹植《雜詩》二首
 - 阮籍《咏懷》二首
 - 陸機《塘上行》
 - 又《赴洛道中作》
 - 潘岳《悼亡》
 - 左思《咏史》二首
 - 郭璞《游仙詩》三首
 - 陶潛《飲酒》二首
 - 陶潛《咏貧士》
 - 又《擬挽歌》
 - 顔延年《贈王太常》
 -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 鮑照《代東門行》
 - 又《擬行路難》五首
 - 謝朓《入朝曲》
 - 簡文帝《折楊柳》
 - 沈約《别范安成》
 - 江淹《陶徵君潛田居》
 - 庾肩吾《咏長信宫中草》
 - 何遜《相送》
 - 陰鏗《開善寺》
 - 徐陵《别毛天寤》
 - 庾信《喜晴應詔》
 - 曹丕《燕歌行》
 - 陳子昂《感遇》三首
 - 張九齡《感遇》二首
 - 王勃《銅雀伎》
 - 陳子昂《晚次樂鄉縣》
 - 宋之問《雜詩》
 - 沈佺期《度大庾嶺》
 - 李白《古風》
 - 李白《行路難》二首
 - 李白《山鷓鴣詞》
 - 又《山中答俗人》
 - 又《從軍行》
 -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
 - 杜甫《羌村三首》
 - 杜甫《石壕吏》
 - 又《新婚别》
 - 杜甫《兵車行》
 - 杜甫《醉歌行》
 - 杜甫《丹青引》
 - 杜甫《送遠》
 - 又《春望》
 - 又《月夜》
 - 又《登樓》
 - 又《恨别》
 - 杜甫《諸將》
 - 王維《歸嵩山作》
 - 孟浩然《過故人莊》
 - 高適《燕歌行》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 又《賦得暮雨送李胄》
 - 劉長卿《餘干旅舍》
 - 白居易《上陽人》
 - 又《西涼伎》
 - 韓愈孟郊《秋雨聯句》
 - 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 賈島《暮過山村》
 - 柳宗元《溪居》
 - 又《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 錢起《題玉山村叟屋壁》
 -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 又《賊平後送人北歸》
 - 《春日野行》
 - 又《商山早行》
 - 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 許渾《冬夜泊僧舍》
 - 崔涂《除夜有感》
 - 許棠《塞外書事》
 - 馬戴《落日悵望》
 - 司空圖《早春》
 - 張喬《送友人許棠》
 - 韋莊《章臺夜思》
 - 許渾《咸陽城東樓》
 - 韓偓《春盡》
 - 張泌《洞庭阻風》
 - 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 韋應物《宿永陽寄璨師》
 - 又《懷琅琊二釋子》
 - 又《聞雁》
 -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 劉方平《春雪》
 - 暢當《登鸛雀樓》
 - 顧況《憶舊游》
 - 李端《聽筝》
 - 又《溪行遇雨寄柳中庸》
 - 盧綸《塞下曲》
 - 柳宗元《長沙驛》
 - 劉禹錫《罷和州游建康》
 - 又《秋風引》
 - 又《淮陰行》
 - 王涯《閨人贈遠》
 - 元稹《行宫》
 - 又《西還》
 - 杜牧《江樓》
 - 温庭筠《碧澗驛曉思》
 - 許渾《塞下曲》
 - 趙嘏《寒塘》
 - 李頻《渡漢江》
 - 韋應物《滁州西澗》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 又《汴河曲》
 - 顧況《宫詞》
 - 又《聽歌》
 - 李陟《京口送朱晝之淮南》
 - 武元衡《春興》
 - 劉禹錫《石頭城》
 - 白居易《楊柳枝》
 - 王涯《秋夜曲》
 - 張仲素《秋閨思》
 - 張籍《哭孟寂》
 - 賈島《宿村家亭子》
 - 張祜《華清宫》
 - 又《集靈臺》
 - 唐彦謙《垂柳》
 - 又《曲江春望》
 - 又《仲山》
 - 劉商《題黄陂夫人祠》
 - 李羣玉《漢陽太白樓》
 - 又《黄陵廟》
 - 陳羽《將歸舊山留别》
 - 杜牧《思舊游》
 - 又《赤壁》
 - 雍陶《和孫明府懷舊山》
 - 又《城西訪友人别墅》
 - 温庭筠《瑶瑟怨》
 - 許渾《謝亭送别》
 - 又《學仙》
 - 又《江樓感舊》
 - 鄭畋《馬嵬坡》
 - 李商隱《韓碑》
 - 李商隱《落花》
 - 又《馬嵬》
 - 又《無題》
 - 楊億《漢武》
 - 梅堯臣《河南張應之東齋》
 - 歐陽修《葛氏鼎歌》
 - 又《盤車圖》
 - 王荆公《明妃曲》
 - 又《鍾山即事》
 - 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 又《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 黄庭堅《登快閣》
 - 陳師道《九日寄秦觀》
 - 范成大《將至石湖道中書事》
 - 陸游《游山西村》
 - 又《書憤》
 - 又《枕上作》
 - 又《新夏感事》
 - 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
 - 虞集《題漁村圖》
 - 揭傒斯《寄題馮掾東皋園亭》
 - 薩都剌《宿城山絶頂》
 - 高啓《晚次西陵館》
 - 袁凱《客中除夕》
 - 李夢陽《土兵行》
 - 何景明《種麻篇》
 - 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 謝榛《李行人元樹宅同謝張二内翰話洞庭湖》
 - 譚元春《山月》
 - 宋代文學
 - 前言
 - 一 概説
 - 二 宋代之古文
 - 柳開《穆夫人墓誌銘》
 - 陳傅良《張耳、陳餘、酈食其論》
 - 葉適《論四屯駐大兵》
 - 三 宋代之駢文
 - 楊億《謝賜衣表》
 - 曾鞏《賀明堂禮成肆赦表》
 - 蘇軾《乞常州居住表》
 - 秦觀《賀元會表》
 - 洪适《謝除秘書省正字啓》
 - 李劉《謝董侍郎薦舉啓》
 - 四 宋代之詩
 - 希晝《寄懷古》
 - 楊億《漢武》
 - 劉筠《柳絮》
 - 蘇舜欽《滄浪懷貫之》
 - 梅堯臣《夢後寄歐陽永叔》
 - 歐陽修《明妃曲》
 - 明妃曲
 - 江上
 - 悟真院
 - 寄劉孝叔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皇恐灘
 - 秦觀《次韻子由題摘星亭》
 - 張《牧牛兒》
 - 晁補之《和關彦遠》
 - 陳師道《次韻李推節九日登高》
 - 黄庭堅《戲贈彦深》
 - 黄庭堅《登快閣》
 - 孔武仲《瓜步阻風》
 - 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
 - 文同《望雲樓》
 - 吕本中《讀書》
 - 吕本中《海陵病中》
 - 謝逸《寄隱居士》
 - 韓駒《和李上舍冬日書事》
 - 晁冲之《書懷寄李相如》
 - 曾幾《謝人分餉洞庭柑》
 - 尤袤《入春半月未有梅花再用前韵》
 - 楊萬里《辛亥元日送張德茂自建康移帥金陵》
 - 范成大《初歸石湖》
 - 陸游《黄州》
 - 陸游《游山西村》
 - 陸游《書憤》
 - 陸游《新夏感事》
 - 陳與義《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緑陰生晝静賦詩得静字》
 - 邵雍《插花吟》
 - 朱松《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
 - 劉子翬《聞筝》
 - 朱熹《六月十五詣水公庵雨作》
 - 朱熹《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須插滿頭歸分韻賦詩得歸字》
 - 朱熹《泛舟》
 - 葉適《游小園不值》
 - 徐璣《春日游張提舉園池》
 - 趙師秀《巖居僧》
 - 陳起《湖上即事》
 - 文天祥《重陽》
 - 謝枋得《慶全庵桃花》
 - 謝翱《秋夜詞》
 - 林景熙《京口月夕書懷》
 - 五 宋代之詞曲
 - 晏殊《踏莎行》
 - 晏幾道《臨江仙》
 - 歐陽修《蝶戀花》
 - 柳永《八聲甘州》
 - 張先《青門引》
 - 蘇軾《水調歌頭》
 - 黄庭堅《鼓笛令》
 - 秦觀《望海潮》
 - 程垓《水龍吟》
 - 賀鑄《小重山》
 - 周邦彦《六醜》
 - 周邦彦《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 周邦彦《少年游》
 - 宋徽宗《燕山亭》
 - 李清照《壺中天慢》
 - 摸魚兒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菩薩蠻
 - 劉過《賀新郎》
 - 葉夢得《賀新郎》
 - 姜夔《暗香·石湖咏梅》
 - 姜夔《疏影》
 - 憶舊游·别黄澹翁
 - 唐多令
 - 高觀國《菩薩蠻》
 - 史達祖《綺羅香·春雨》
 - 王沂孫《高陽臺》
 - 周密《解語花》
 - 張炎《臺城路·庚辰秋九月之北遇汪菊坡因賦此詞》
 - 張炎《高陽臺·西湖春感》
 - 蔣捷《賀新郎》
 - 朱淑真《謁金門》
 - 鄭僅《調笑轉達》
 - 六 宋代之小説
 - 中國文學史選文
 - 前言
 - 李斯《諫逐客書》
 - 賈生《過秦論》上
 - 晁錯《論守邊備塞書》
 - 董仲舒《賢良策對一》
 - 司馬長卿《難蜀父老》
 - 東方曼倩《答客難》
 - 劉子政《戰國策序》
 - 揚子雲《諫不受單于朝書》
 - 王仲任《非韓》(節録)
 - 蔡伯喈《郭有道碑》
 - 魏文帝《典論》
 - 孔文舉《薦禰衡表》
 - 陳孔璋《爲袁紹檄豫州》
 - 阮元瑜《爲曹公作書與孫權》
 - 曹子建《與吴季重書》
 - 陸士衡《辨亡論》上
 - 陸士衡《謝平原内史表》
 - 潘安仁《馬督誄》
 - 阮嗣宗《達莊論》
 - 嵇叔夜《養生論》
 - 劉伯倫《酒德頌》
 - 江應元《徙戎論》
 - 摯仲洽《太康頌》
 - 摯仲洽《祀皋陶議》
 - 劉越石《勸進表》
 - 袁彦伯《三國名臣贊》
 - 陶淵明《自祭文》
 - 潘元茂《册魏公九錫文》
 - 蜀漢先主《即位告天文》
 - 後主《策丞相諸葛亮詔》
 - 《魏禪晉策》
 - 王子淵《僮約》
 - 傅季友《爲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 傅季友《爲宋公修張良廟教》
 - 顔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 鮑明遠《河清頌》
 - 鮑明遠《登大雷岸與妹書》
 - 蕭子良《言臺使表》
 - 王元長《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
 - 謝玄暉《齊敬皇后哀策文》
 - 任彦昇《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 沈休文《齊故安陸昭王碑文》
 - 沈休文《上〈宋書〉表》
 - 江文通《爲蕭公讓九錫第二表》
 - 梁武帝《禁奢令》
 - 昭明太子《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啓》
 - 梁簡文帝《與僧正教》
 - 梁元帝《職貢圖序》
 - 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
 - 劉孝標《廣絶交論》
 - 徐孝穆《爲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
 - 庾子山《哀江南賦》並序
 - 温鵬舉《寒陵山寺碑》
 - 邢子才《請置學及修立明堂奏》
 - 魏伯起《爲東魏檄梁文》
 - 李士恢《上隋高祖革文華書》
 - 王子安《上巳浮江宴序》
 - 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
 - 張説之《東山記》
 - 李遐叔《賀遂員外藥園小山池記》
 - 蕭茂挺《爲邵翼作上張兵部書》
 - 李習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
 - 皇甫持正《故吏部侍郎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 陸敬輿《興元元年奉天改元大赦詔》
 - 李義山《上尚書范相公啓》
 - 楊大年《謝賜衣表》
 - 尹師魯《諫時政疏》
 - 朱元晦《大學章句序》
 - 葉正則《論四屯駐大兵》
 - 蘇子瞻《乞常州居住表》
 - 秦少游《賀元會表》
 - 汪彦章《爲隆祐太后告天下詔》
 - 洪景伯《花信亭上梁文》
 - 元裕之《雷希顔墓誌銘》
 - 宋景濂《平江漢頌》
 - 李獻吉《禹廟碑》
 - 史憲之《覆多爾袞書》
 - 姚姬傳《覆魯絜非書》
 - 汪容甫《黄鶴樓銘》
 - 龔璱人《平均篇》
 - 國文選文
 - 前言
 - 國文選文(一)
 - 姚姬傳《李斯論》
 - 惲子居《西楚都彭城論》
 - 王介甫《給事中孔公墓誌銘》
 - 歐陽永叔《徂徠石先生墓誌銘》
 - 柳子厚《始得西山宴游記》
 - 柳子厚《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蘇子瞻《志林·平王》
 - 吴南屏《京師寄家人書》
 - 蘇子瞻《練軍實》
 - 蘇子瞻《倡勇敢》
 - 觸讋説趙太后
 - 魯仲連説辛垣衍
 - 曾子固《列女傳目録序》
 - 劉子政《論起昌陵疏》
 - 班昭《爲兄超求代書》
 - 陳承祚《上諸葛氏集表》
 - 隋文帝《討突厥詔》
 - 姚姬傳《覆魯絜非書》
 - 司馬子長《六國表序》
 - 《史記·伯夷列傳》
 - 漢文帝後二年《遺匈奴書》
 - 司馬長卿《諭巴蜀檄》
 - 左氏《邲之戰》
 - 《漢書·李廣蘇建傳》
 - 韓退之《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
 - 王介甫《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 賈生《諫放民私鑄疏》
 - 司馬子長《報任安書》
 - 樂毅《報燕惠王書》
 - 江統《徙戎論》
 - 揚子雲《諫不許單于朝書》
 - 劉琨《勸進表》
 - 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
 - 國文選文(二)
 - 擬中等學校熟誦文及選讀書目
 - 蘇子瞻《倡勇敢》
 - 蘇子瞻《志林·范增》
 - 歐陽永叔《豐樂亭記》
 - 歐陽永叔《釋秘演詩集序》
 - 王介甫《給事中孔公墓誌銘》
 - 王介甫《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 王介甫《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 歐陽永叔《徂徠石先生墓誌銘》
 - 司馬子長《六國表序》
 - 《史記·伯夷列傳》
 - 蘇子瞻《荀卿論》
 - 姚姬傳《李斯論》
 - 《左傳·宋楚泓之戰》
 - 《左傳·晉楚邲之戰》
 - 杜子美《前出塞九首》
 - 白樂天《新樂府·縛戎人》
 - 白樂天《新樂府·上陽白髮人、新豐折臂翁、繚綾、井底引銀瓶、隋堤柳》
 - 上陽白髮人
 - 新豐折臂翁
 - 繚綾
 - 井底引銀瓶
 - 隋堤柳
 - 蘇子瞻《表忠觀碑》
 - 柳子厚《駁復讎議》
 - 柳子厚《論語辨二篇》
 - 上篇
 - 下篇
 - 柳子厚《始得西山宴游記》
 - 柳子厚《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歐陽永叔《峴山亭記》
 - 歐陽永叔《本論》中
 - 韓退之《伯夷頌》
 - 蘇明允《樂論》
 - 附録一:國文目録(散文之部)
 - 附録二:國文目録
 - 基本國文選文
 - 揚子雲《諫不許單于朝書》
 - 董仲舒《對賢良策一》
 - 賈誼《諫放民私鑄疏》
 - 《漢書·西域傳贊》
 - 淮南王《上書諫伐南越》
 - 劉向《諫起昌陵疏》
 - 司馬子長《六國表序》
 - 附録: 中國文學史選文擬目
 - 銘刻
 - 箴
 - 銘刻
 - 頌
 - 頌
 - 銘刻
 - 銘刻
 - 《古文觀止》評講録
 - 前言
 - 回憶我的老師吕誠之(思勉)先生(代序)
 - 篇目
 - 小序
 - 上卷
 - 史記
 - 試題
 - 下卷
 - 試題
 - 附録: 記吕誠之師講授的國文課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二十册
 - 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
 - 前言
 - 例言
 - 第一編 上古史
 - 第一章 漢族之由來
 - 第二章 古史之年代及帝系
 - 第三章 三皇五帝時代
 - 第一節 社會進化之狀況
 - 第二節 炎黄之戰争
 - 第三節 堯舜之禪讓
 - 第四節 禹之治水
 - 第四章 夏殷及西周
 - 第一節 夏太康失國及少康中興
 - 第二節 商之興亡
 - 第三節 周之興
 - 第四節 西周之始末
 - 第五章 春秋戰國
 - 第一節 春秋
 - 第二節 戰國
 - 第六章 古代之疆域及種族
 - 第一節 古代之疆域
 - 第二節 與漢族雜居諸種族
 - 第七章 古代社會之政治組織
 - 第一節 宗法
 - 第二節 封建及官制上
 - 第三節 封建及官制下
 - 第四節 教育選舉
 - 第五節 兵制
 - 第六節 刑法
 - 第八章 古代社會之經濟組織
 - 第一節 農工業上
 - 第二節 農工業下
 - 第三節 商業
 - 第九章 古代社會之文化
 - 第一節 古代之宗教及哲學思想
 - 第二節 文字之起源及變遷
 - 第三節 學術之發達
 - 第十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組織之變遷
 - 第二編 中古史上
 - 第一章 秦之興亡
 - 第一節 秦始皇
 - 第二節 豪傑亡秦
 - 第三節 楚漢之争
 - 第二章 西漢之初盛
 - 第一節 漢初之宗室外戚及功臣
 - 第二節 西漢之内治
 - 第三節 西漢之武功
 - 第三章 前後漢之興亡
 - 第一節 武帝以後之政局及王莽篡漢
 - 第二節 王莽之變法
 - 第三節 光武之中興
 - 第四章 後漢之治亂
 - 第一節 光武明章之内治及武功
 - 第二節 降羌之亂
 - 第三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
 - 第四節 黄巾之亂及董卓入京師
 - 第五章 兩漢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學校選舉
 - 第三節 賦税
 - 第四節 兵制
 - 第五節 刑法
 - 第六節 學術
 - 第七節 風俗
 - 第三編 中古史中
 - 第一章 後漢之分裂及三國
 - 第一節 後漢之分裂
 - 第二節 三國之興亡
 - 第二章 兩晉及五胡十六國
 - 第一節 晉初異族之形勢
 - 第二節 八王之亂及西晉之亡
 - 第三節 東晉之建國及王敦蘇峻之亂
 - 第四節 前後趙之興亡
 - 第五節 桓温之盛及淝水之戰
 - 第六節 桓玄之亂及劉裕之崛起
 - 第七節 劉裕篡晉及拓跋魏并北方
 - 第三章 南北朝
 - 第一節 宋之興亡
 - 第二節 齊之興亡
 - 第三節 北魏之强盛及其分裂
 - 第四節 侯景亂梁
 - 第五節 隋之統一
 - 第四編 中古史下
 - 第一章 回族之興起及隋之興亡
 - 第一節 回族之興及隋與突厥之交涉
 - 第二節 隋之治亂
 - 第三節 隋末之亂及唐之興
 - 第二章 唐之初盛
 - 第一節 貞觀之治
 - 第二節 唐以前之海上交通
 - 第三節 武韋之亂及開元之治
 - 第三章 自魏晉至唐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學校選舉
 - 第三節 兵制
 - 第四節 法律
 - 第五節 租税
 - 第六節 學術及宗教
 - 第七節 風俗
 - 第五編 近古史上
 - 第一章 安史之亂
 - 第二章 唐中葉後之外患
 - 第一節 藏族之興
 - 第二節 滿族之興起
 - 第三節 唐中葉後之吐蕃及回紇
 - 第四節 南詔
 - 第三章 唐之衰亡
 - 第一節 藩鎮之跋扈
 - 第二節 宦官之專權
 - 第三節 流寇之亂及沙陀入中原
 - 第四節 唐之亡
 - 第四章 五代及十國
 - 第一節 梁唐之興亡
 - 第二節 唐晉漢周之興亡及契丹入中原
 - 第三節 周世宗之雄略及宋之統一
 - 第五章 北宋之積弱
 - 第一節 宋初之内治及其與遼夏之交涉
 - 第二節 神宗之變法及元祐紹聖之紛更
 - 第三節 神宗以後之兵事
 - 第六章 北宋及遼金之興亡
 - 第一節 金之興
 - 第二節 遼之亡
 - 第三節 北宋之亡
 - 第七章 南宋與金之和戰
 - 第一節 高宗南渡及秦檜時之和議
 - 第二節 金海陵之南遷及韓侂胄北伐
 - 第六編 近古史下
 - 第一章 宋金元之興亡
 - 第一節 蒙古之興
 - 第二節 金之亡
 - 第三節 宋之亡
 - 第二章 蒙古之極盛及其衰機
 - 第一節 蒙古之西征
 - 第二節 蒙古之東南二方經略
 - 第三節 蒙古大帝國之分裂
 - 第三章 晚唐宋遼金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學校選舉
 - 第三節 兵制上
 - 第四節 兵制下
 - 第五節 賦税上
 - 第六節 賦税中
 - 第七節 賦税下
 - 第八節 學術
 - 第九節 契丹及女真之文化
 - 第七編 近世史上
 - 第一章 元明之興亡
 - 第一節 元之衰亂
 - 第二節 元末之亂及明之興
 - 第二章 明之盛衰
 - 第一節 明初之武功
 - 第二節 明國威之漸衰及土木之變
 - 第三節 宦官之亂政
 - 第四節 俺答及倭寇
 - 第五節 神宗之怠荒及朝鮮之役
 - 第三章 明清之興亡
 - 第一節 清之興
 - 第二節 明清之戰争
 - 第三節 流寇之起及清兵入關
 - 第四節 明之亡
 - 第五節 臺灣鄭氏之亡及清定三藩
 - 第八編 近世史下
 - 第一章 近代之蒙回藏
 - 第一節 喇嘛教
 - 第二節 清定蒙藏及準部
 - 第三節 回部之平定及廓爾喀
 - 第二章 近代之西南開拓及後印度半島
 - 第一節 西南之開拓
 - 第二節 後印度半島諸國
 - 第三章 清之盛衰
 - 第一節 清之初盛
 - 第二節 清之漸衰
 - 第三節 嘉慶時之内亂
 - 第四章 元明清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 第一節 官制
 - 第二節 學校選舉
 - 第三節 兵制
 - 第四節 法律
 - 第五節 租税上
 - 第六節 租税下
 - 第七節 學術
 - 第八節 近代社會之階級
 - 第九節 蒙古及滿洲之文化
 - 第九編 最近世史上
 - 第一章 西力之東漸
 - 第一節 通商傳教之始
 - 第二節 清初與俄人之交涉
 - 第二章 五口通商及咸豐庚申之役
 - 第一節 五口通商
 - 第二節 咸豐庚申之役
 - 第三節 東北之失地
 - 第三章 咸同時之内亂
 - 第一節 太平天國
 - 第二節 捻匪及回亂
 - 第三節 帕夏據新疆及中俄伊犂交涉
 - 第四章 同光後之朝局及外患
 - 第一節 咸同光間之朝局
 - 第二節 英法之西南侵略
 - 第三節 日并朝鮮琉球
 - 第四節 中日之戰
 - 第五節 中俄密約及租借地
 - 第十編 最近世史下
 - 第一章 清末之情形
 - 第一節 戊戌政變
 - 第二節 義和團之亂
 - 第三節 俄人占據東三省及日俄之戰
 - 第四節 英兵入藏
 - 第五節 滿蒙藏之危機
 - 第二章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 第三章 民國成立後之形勢
 - 第一節 政局之紛更
 - 第二節 蒙藏之事變
 - 第三節 最近外交之形勢
 - 第四章 最近世政治制度之變遷
 - 附録:新學制高中教科書本國史改正表
 -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
 - 前言
 - 例言
 -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上册
 - 第一編 緒論
 -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 第二編 上古史
 -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 第九章 春秋的霸業
 -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 第十二章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
 - 第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政制改革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
 - 第三編 中古史
 -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
 - 第二章 秦漢之際
 -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第五章 後漢的政治
 - 第六章 兩漢的制度
 -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
 -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
 -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内亂
 -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
 -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
 -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後的政局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
 -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争
 -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
 -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係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係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會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係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下册
 - 第四編 近代史
 - 第一章 明清之際
 -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第七章 清中葉的内亂
 - 第八章 鴉片戰争
 -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
 -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第十四章 中法戰争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 第十五章 中日戰争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
 -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
 -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
 - 第二十章 日俄戰争和東三省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
 - 第五編 現代史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
 -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 第六章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
 -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
 -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
 -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
 -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 第十六章 關税自主的交涉經過
 -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
 -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
 -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
 - 第六編 結論
 -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回顧
 - 第二章 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
 - 本國史(元至民國)
 - 前言
 - 回憶我的老師吕誠之(思勉)先生(代序)
 - 第一講 元朝
 - 一 蒙古之興及其盛
 - 二 蒙古汗位之争及大帝國之分裂
 - 三 蒙古在中國之政府(即元朝)之腐敗
 - 四 蒙古人入中國者之腐化
 - 五 元之滅亡
 - 第二講 明朝
 - 一 明初事迹
 - 二 土木堡之變
 - 三 倭寇及豐臣秀吉侵朝鮮
 - 四 滿洲興起
 - 五 明清戰争
 - 六 明朝滅亡
 - 第三講 清朝
 - 一 清軍入關
 - 二 平定三藩
 - 三 清前期
 - 四 民族交通
 - 五 鴉片戰争
 - 六 清後期
 - 七 民國時期
 - 八 此後之大事
 - 本國史複習大略
 - 前言
 - 上古史
 - 中古史
 - 近代史
 - 現代史
 - 第二十一册
 - 高中複習叢書本國史
 - 前言
 - 高中複習叢書編輯大意
 - 一 緒論
 - 一、問歷史之定義及其價值如何
 - 二、問我國民族如何形成
 - 三、問中國疆域沿革大略
 - 四、問中國史之時期如何畫分
 - 二 上古史
 - 五、問我國民族之起原
 - 六、問漢族在中國本部發展之跡如何(閩)
 - 七、問太古之文化如何
 - 八、問太古之社會如何
 - 九、問何謂三皇五帝(滇二十二年)
 - 一〇、問唐虞之政治如何
 - 一一、問禹治水之事如何
 - 一二、問夏代之興亡如何
 - 一三、問夏代政教如何
 - 一四、問商代之興亡如何
 - 一五、問商代都邑屢遷,其地可得而考歟
 - 一六、問商代之政教如何
 - 一七、問商代事蹟,書籍而外尚有可考者否
 - 一八、問周之興起如何
 - 一九、問西周之興亡如何
 - 二〇、問穆王西巡狩之事真相若何
 - 二一、問共和行政之真相如何
 - 二二、問東周時治亂之大勢如何
 - 二三、問争霸及互相吞併之局由何而起
 - 二四、問春秋戰國時代國之大小若何
 - 二五、問此時代之大國率在沿邊之地,其故何歟
 - 二六、問何謂五霸
 - 二七、問五霸之事蹟大略如何
 - 二八、問吴越强盛之事如何
 - 二九、問春秋時之形勢何由變成戰國
 - 三〇、問秦併六國之經過如何
 - 三一、問秦滅六國之原因何在
 - 三二、問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文化之傳播及疆域之拓展若何
 - 三三、問當此時代,我國民族滋大之情形,可得而聞歟
 - 三四、問古行封建之制,其理由若何
 - 三五、問封建之制,今古文所説不同,孰是孰非
 - 三六、問封建郡縣二制之遞嬗(陝西、浙二十三)
 - 三七、問古代之官制如何
 - 三八、問古代學校之制如何
 - 三九、問古代選舉之制如何
 - 四〇、問古代之兵制如何
 - 四一、問古代兵民是否合一
 - 四二、問古代法律及司法制度如何
 - 四三、問古代宗族之制如何
 - 四四、問古代姓氏之别若何
 - 四五、問古代社會等級之制若何
 - 四六、問等級之制何由漸平
 - 四七、問古代之田制及税法
 - 四八、問井田之制何由破壞
 - 四九、問田以外之土地古代如何處置
 - 五〇、問古代工業如何
 - 五一、問古代商業如何
 - 五二、問古代之貨幣若何
 - 五三、問東周以後社會之變遷如何
 - 五四、問古代之學術如何
 - 五五、問先秦之學術派别如何(浙二十二年、閩)
 - 五六、問先秦諸子之學原起如何
 - 五七、問先秦之世學術興盛之原因(蘇一、桂一、桂二)
 - 三 中古史一
 - 五八、問秦始皇統一後治天下之政策如何(蘇二)
 - 五九、問秦始皇對外政策如何(山西)
 - 六〇、問秦代長城與今日同異如何
 - 六一、問論史者皆稱秦爲暴虐,其事蹟如何
 - 六二、問豪傑亡秦之大略如何
 - 六三、問秦亡之後,天下如何復統一
 - 六四、問漢初之封建如何
 - 六五、問何謂吕氏之亂
 - 六六、問漢代休養生息之治如何
 - 六七、問漢武帝之政治如何
 - 六八、問漢與匈奴之交涉若何
 - 六九、問漢時所謂西域者範圍如何
 - 七〇、問漢通西域之事如何
 - 七一、問漢通西域後中西之交通如何
 - 七二、問漢與朝鮮之交通如何
 - 七三、問三韓之名及其中有中國人雜居之説
 - 七四、問漢平南越、閩越之事如何
 - 七五、問漢開西南夷之事若何
 - 七六、問何謂巫蠱之禍
 - 七七、問霍光廢立之事如何
 - 七八、問西漢昭宣之治如何
 - 七九、問前漢外戚之禍如何
 - 八〇、問漢代社會情形如何
 - 八一、問漢代救正之法如何
 - 八二、問新莽所行之法如何
 - 八三、問新莽變法何以無成
 - 八四、問莽滅漢興之事如何
 - 八五、問後漢之治世如何
 - 八六、問後漢如何衰亡
 - 八七、問後漢外戚宦官之禍如何
 - 八八、問後漢時之羌亂如何
 - 八九、問何謂黨錮之禍
 - 九〇、問後漢黄巾之亂如何
 - 九一、問漢末分裂之局若何
 - 九二、問後漢之武功如何
 - 九三、問後漢時中西交通如何(浙二十一年)
 - 九四、問當時海道交通情形如何
 - 九五、問漢代官制若何
 - 九六、問漢學校之制如何
 - 九七、問漢選舉之制若何
 - 九八、問漢代賦税之制如何
 - 九九、問漢兵制如何
 - 一〇〇、問漢代法律如何
 - 一〇一、問漢代之學術如何(贛二十二年)
 - 一〇二、問漢代經學有所謂今古文者,其説如何(湘四)
 - 一〇三、問又有所謂僞古文者,其説如何
 - 一〇四、問漢代之史學如何
 - 一〇五、問漢代之文學美術如何
 - 一〇六、問兩漢之世文字及文具之變遷如何
 - 一〇七、問佛教何時輸入中國
 - 一〇八、問道教之起原如何
 - 四 中古史二
 - 一〇九、問何謂五胡十六國(浙二十一年)
 - 一一〇、問五胡入居中國之始末及其分佈之大略
 - 一一一、問五胡之亂之原因
 - 一一二、問八王之亂之始末
 - 一一三、問十六國之始末大略如何
 - 一一四、問晉與十六國之關係如何
 - 一一五、問東晉内外相猜之事實如何
 - 一一六、問當時之五胡文化程度如何
 - 一一七、問當時五胡與漢族之間民族之界限如何
 - 一一八、問南北朝南北强弱之大勢如何
 - 一一九、問南朝治亂之大略如何
 - 一二〇、問北朝治亂之大略如何
 - 一二一、問魏晉南北朝之世官制之變遷如何
 - 一二二、問魏晉南北朝之世選舉之制如何(成都)
 - 一二三、問魏晉南北朝時之兵制如何
 - 一二四、問魏晉南北朝之刑法如何
 - 一二五、問晉户調、魏均田令之制(湘四)
 - 一二六、問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如何(贛二十二年、北平、粤)
 - 一二七、問魏晉南北朝之世,文學美術如何
 - 一二八、問魏晉南北朝之世社會等級若何
 - 一二九、問六朝士庶之等級至何時而平
 - 五 中古史三
 - 一三〇、問隋代之治亂如何
 - 一三一、問文帝勤政節儉之事如何
 - 一三二、問隋初之武功如何
 - 一三三、問煬帝之事蹟如何
 - 一三四、問開運河有益於交通,且能調和南北文化,而論者概以爲虐政,得毋過當(滇二十二年)
 - 一三五、問隋末之亂如何
 - 一三六、問唐代治亂之大略如何
 - 一三七、問貞觀、永徽之治如何
 - 一三八、問唐初之武功如何(湘五、成都、山西)
 - 一三九、問吐蕃之起源如何,何以至唐時始通中國
 - 一四〇、問隋唐時代對外之交通如何
 - 一四一、問自魏晉至唐中外海上交通如何
 - 一四二、問當時中外文化之接觸,其結果如何
 - 一四三、問自唐以前中國與日本之關係如何(蘇一)
 - 一四四、問武、韋之亂如何
 - 一四五、問開元之治如何
 - 一四六、問天寶之亂如何
 - 一四七、問唐中葉後藩鎮之情形如何
 - 一四八、問唐中葉後宦官之患如何
 - 一四九、問唐中葉後之外患如何
 - 一五〇、問黄巢之亂如何(浙二十一年)
 - 一五一、問沙陀之起原如何
 - 一五二、問黄巢亂後唐室崩潰之情形如何
 - 一五三、問唐代之官制如何
 - 一五四、問唐代學校選舉之制如何
 - 一五五、問唐府兵之制如何(湘四)
 - 一五六、問唐藩鎮之兵如何
 - 一五七、問唐代之禁軍如何
 - 一五八、問隋唐之刑法
 - 一五九、問唐之租庸調之法如何
 - 一六〇、問兩税之法如何
 - 一六一、問唐代之學術如何(浙二十二年)
 - 一六二、問唐代之文學美術如何
 - 一六三、問唐代之佛教如何
 - 一六四、問佛教而外,外教之輸入者共有幾種
 - 六 中古史四
 - 一六五、問五代十國治亂興亡之大略如何
 - 一六六、問梁唐之興亡如何
 - 一六七、問後唐之興亡如何
 - 一六八、問契丹之起原如何
 - 一六九、問契丹在石晉以前與中國之和戰如何
 - 一七〇、問燕雲十六州之名及其割讓之事實
 - 一七一、問契丹入寇,晉出帝被虜之事如何
 - 一七二、問遼滅晉後,何以不能佔據中原
 - 一七三、問漢周之興亡如何
 - 一七四、問周世宗南征北伐之事如何
 - 一七五、問陳橋兵變之事真相若何
 - 一七六、問宋太祖治内之策如何
 - 一七七、問宋太祖對外之政策若何
 - 一七八、問北宋盛衰之大略
 - 一七九、問宋遼交涉之始末
 - 一八〇、問真宗天書之事真相若何
 - 一八一、問西夏之由來及其與宋之交涉
 - 一八二、問北宋積弱之情形如何
 - 一八三、問王安石所行新法,其重要者爲何(蘇二、贛二十二年、滇二十二年)
 - 一八四、問神宗對外用兵之事如何
 - 一八五、問宋新舊黨争之始末(浙二十二年)
 - 一八六、問遼之盛衰如何
 - 一八七、問滿族之起原如何
 - 一八八、問金室之起原如何
 - 一八九、問遼金之戰争如何
 - 一九〇、問宋約金攻遼始末
 - 一九一、問宋金交兵及徽欽北狩始末
 - 一九二、問南宋初年與金之和戰如何
 - 一九三、問紹興和議成後宋金和戰之事如何
 - 一九四、問宋南渡以後治亂之大勢如何
 - 一九五、問金歷代之盛衰如何
 - 一九六、問蒙古之起原
 - 一九七、問蒙古部落如何興起
 - 一九八、問成吉思汗興起始末
 - 一九九、問成吉思汗平定漠南北後進取中原之事如何
 - 二〇〇、問金滅亡之事如何
 - 二〇一、問宋元啓釁及宋室滅亡之事
 - 二〇二、問宋代之官制如何
 - 二〇三、問宋學校選舉之制如何
 - 二〇四、問宋代之兵制如何(湘四)
 - 二〇五、問保甲之法如何
 - 二〇六、問宋代賦税之制若何
 - 二〇七、問宋代役法如何、何故厲民
 - 二〇八、問宋代鹽、茶、酒、坑冶、商税之法若何
 - 二〇九、問宋代之理學如何(贛二十二年、成都)
 - 二一〇、問宋學與二氏之關係如何
 - 二一一、問宋代之經學如何
 - 二一二、問宋代之史學如何(浙二十一年)
 - 二一三、問宋代之文學如何
 - 二一四、問印刷術之興起
 - 二一五、問宋代社會情形如何
 - 七 中古史五
 - 二一六、問蒙古西征之事如何
 - 二一七、問元對東方之經略如何
 - 二一八、問元對於南方之經略如何
 - 二一九、問元時所謂四汗國分封之地若何
 - 二二〇、問元代中西交通如何(閩、浙二十一年)
 - 二二一、問元之興亡如何
 - 二二二、問元帝國之瓦解其事實如何
 - 二二三、問元在中國之政府興亡如何
 - 二二四、問元末羣雄並起及順帝北去之始末
 - 二二五、問元代之官制如何
 - 二二六、問元學校選舉之制如何
 - 二二七、問元之兵制如何
 - 二二八、問元賦税之制如何
 - 二二九、問宋、金、元、明四代之鈔法如何
 - 二三〇、問中國用銀爲貨幣始於何時
 - 二三一、問元代之宗教若何
 - 二三二、問元代等級之制若何
 - 二三三、問元代之文學如何
 - 二三四、問順帝北去後太祖平定天下之事實若何
 - 二三五、問明代治亂之大略
 - 二三六、問明初之邊防及其後來撤廢之事(滇二十二年)
 - 二三七、問韃靼、瓦剌迭爲盛衰之事如何(滇二十二年)
 - 二三八、問土木之役及奪門之變
 - 二三九、問明代宦官專權之事如何
 - 二四〇、問明平安南之事如何
 - 二四一、問鄭和使西洋之事如何
 - 二四二、問明代殖民事業如何(蘇二)
 - 二四三、問達延汗再興蒙古之事如何(滇二十二年)
 - 二四四、問明代倭寇之患如何
 - 二四五、問日本寇朝鮮之事如何
 - 二四六、問明代之黨禍如何(浙二十二年)
 - 二四七、問滿洲之起原如何
 - 二四八、問清兵起後明清之戰争如何
 - 二四九、問明末之流寇如何
 - 二五〇、問清入關之事如何
 - 二五一、問三藩始末如何
 - 二五二、問臺灣鄭氏之始末如何
 - 二五三、問明代之官制如何
 - 二五四、問明代學校選舉之制如何
 - 二五五、問明代之兵制若何
 - 二五六、問明代之刑法如何
 - 二五七、問明代之賦税如何
 - 二五八、問明代之學術如何(蘇一補,贛二十二年)
 - 八 近代史
 - 二五九、問清代之盛衰如何
 - 二六〇、問清代對漢人民族之成見如何
 - 二六一、問清代國富之盛爲前代所未有,其説可得聞歟
 - 二六二、問清代之武功如何
 - 二六三、問近代蒙回藏之關係如何
 - 二六四、問衛拉特之形勢如何
 - 二六五、問清平準噶爾及蒙藏之事如何
 - 二六六、問清平回部之事如何
 - 二六七、問清平廓爾喀之事如何
 - 二六八、問清平安南緬甸之事如何
 - 二六九、問清代土司改流及征金川之事如何
 - 二七〇、問嘉慶時之内亂如何
 - 二七一、問近世西力東侵始於何時
 - 二七二、何謂新航路
 - 二七三、問西人初通中國時之情形
 - 二七四、問清開海禁以後中西貿易情形如何
 - 二七五、問當時廣東方面苛待西人之情形如何
 - 二七六、問西人初來傳教時之情形如何
 - 二七七、問歐洲科學藉教士傳入者不少,可得聞歟
 - 二七八、問俄人東侵之事如何
 - 二七九、問鴉片輸入究始何時
 - 二八〇、問鴉片戰争之大略
 - 二八一、問英法聯軍及天津、北京兩條約之大略
 - 二八二、問《璦琿》、《北京》兩條約割地與俄之事如何
 - 二八三、問《北京條約》東三省而外尚有他種界務關係否
 - 二八四、問太平天國之興亡
 - 二八五、太平天國建國之規模
 - 二八六、問捻寇之始末
 - 二八七、問回亂之始末
 - 二八八、問中俄伊犂交涉如何
 - 二八九、問咸、同、光間之政局
 - 二九〇、問同、光間之外交如何
 - 二九一、問法越戰役之始末
 - 二九二、問越南亡後暹羅及緬甸如何
 - 二九三、問英、法兩國侵略西南之事實如何
 - 二九四、問甲午戰前之中日交涉
 - 二九五、問甲午中日戰事之始末
 - 二九六、問中日戰後列强對中國之侵略如何
 - 二九七、問是時遠東之國際形勢如何
 - 二九八、問中日之戰影響於中國國内者如何
 - 二九九、問戊戌政變之始末
 - 三〇〇、問庚子拳亂之始末
 - 三〇一、問庚子亂後,中俄之交涉如何
 - 三〇二、問日俄戰争之始末
 - 三〇三、問日俄戰争對於我國之影響如何
 - 三〇四、問清末英、藏之交涉如何
 - 三〇五、問清代之官制如何
 - 三〇六、問清代學校、選舉之制如何
 - 三〇七、問清代之兵制如何
 - 三〇八、清代之法律如何
 - 三〇九、問清代賦税之制如何
 - 三一〇、問清代之學術如何
 - 九 現代史
 - 三一一、問革命思想之勃興其原因若何
 - 三一二、問孫中山先生提唱革命之經過
 - 三一三、問清末之立憲運動如何
 - 三一四、問辛亥革命之經過
 - 三一五、問二次革命之經過
 - 三一六、問善後大借款之始末如何
 - 三一七、問民國初年之俄蒙交涉
 - 三一八、問民國初年英藏交涉如何
 - 三一九、問帝制運動之始末如何
 - 三二〇、問日本要求二十一條之交涉如何
 - 三二一、問二十一條要求承認後,山東之局勢如何
 - 三二二、問復辟之役之經過
 - 三二三、問護法之役始末
 - 三二四、問當南方主張護法時北方之大局如何
 - 三二五、問北方皖直、直奉戰争時南方之情勢若何
 - 三二六、問我國參加歐戰之始末
 - 三二七、問山東問題交涉之經過
 - 三二八、問華府會議之始末
 - 三二九、問二十一條交涉究竟如何
 - 三三〇、問歐戰以後之中俄交涉
 - 三三一、問自歐戰以後外蒙情形如何
 - 三三二、問國民黨改組及國民政府成立經過
 - 三三三、問國民革命之經過
 - 三三四、問何謂五卅慘案
 - 三三五、問五三慘案之經過如何
 - 三三六、問國民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之經過
 - 三三七、問關税自主之經過如何
 - 三三八、問國民政府對於領事裁判權之交涉如何
 - 三三九、問收回租借地之交涉現在情形若何
 - 三四〇、問收回租界之舉現在情形若何
 - 三四一、問收回航權之舉現在情形若何
 - 三四二、問中俄最近之交涉如何
 - 三四三、問日佔東北事變
 - 三四四、問國民政府之政治如何
 - 三四五、問現代之經濟及社會如何
 - 三四六、問現代之教育及學術如何
 - 十 結論
 - 三四七、問我國民族發展之回顧如何
 - 三四八、問中國對世界之使命如何
 - 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
 - 前言
 - 例言
 - 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第一册
 - 第一編 上古史
 - 第一章 太古之傳説
 - 伏羲以前之傳説
 - 伏羲神農之傳説
 - 第二章 中國民族之建國
 - 漢民族之由來
 - 中國本部原有之各異族
 - 各民族的由來
 - 黄帝之武功
 - 漢民族的建國
 - 征服異族展布之次第
 - 黄帝之創作
 -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 堯舜之政制及其教化
 - 堯舜之禪讓
 - 舜之武功
 - 禹之治水
 - 帝位之世襲
 - 夏之政教
 - 湯之革命
 - 商之政教
 - 周武王之革命
 -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與社會
 - 上古生活上之進化
 - 上古社會組織之形成及其進化
 - 上古制度文物之進化
 - 第五章 周之建國及其政教
 - 周初國家之組織
 - 封建制度之確立
 - 西周之政治
 - 戎狄之内侵
 - 平王東遷
 - 第六章 春秋與戰國
 - 春秋戰國之界説
 - 周代中央權勢之衰微
 - 諸侯强大與五霸
 - 國際禮法
 - 秦之强大與六國
 - 約縱連横
 - 六國之滅亡
 - 第七章 周代之社會概況
 - 井田制
 - 自治制
 - 宗法制
 - 工商業之進化
 - 風俗之劇變
 - 私家教學之盛行
 - 第八章 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
 - 學術思想發達之原因
 - 學術之分派
 - 春秋戰國時學術之影響
 - 第九章 本期結論
 - 上古期内民族展布之範圍
 - 上古期内之制度文物對於後世之貢獻
 - 第二編 中古史
 - 第一章 秦代之統一與疆土之拓展
 - 六國之併吞與南方之開拓
 - 防胡與築長城
 - 郡縣之制
 - 始皇之專制政策
 - 秦朝滅亡之原因
 - 第二章 兩漢之政治概況
 - 楚漢之争
 - 西漢盛世之治術
 - 西漢封建之盛衰
 - 西漢之衰世
 - 新莽之篡漢及其失敗
 - 光武之中興及其盛世
 - 東漢宦官外戚之擅權
 - 黨錮之禍
 - 第三章 兩漢疆域之開拓與對外交通
 - 西漢之征匈奴
 - 西漢之平朝鮮
 - 西漢之通西域
 - 東漢之征匈奴 匈奴之盛衰
 - 東漢之通西域
 - 東西之交通
 - 倭國之朝貢
 - 第四章 兩漢之學術與宗教
 - 漢學之復古
 - 史學
 - 文學
 - 印度佛教之起原
 - 佛教之東來
 - 道教之創始
 - 第五章 兩漢之社會概況
 - 兩漢之民風
 - 兩漢之農工商業
 - 第六章 三國之分裂與晉之統一
 - 羣雄之興起
 - 漢代之滅亡
 - 三國之攻伐
 - 晉之篡位
 - 晉之統一
 - 西晉之衰亂
 - 第七章 中國民族之新融合
 - 北方民族之强大及其内侵
 - 五胡十六國之興亡
 - 東晉之興亡
 - 南北之分立
 - 南北朝之進嬗次第
 - 諸民族之融合
 - 第八章 兩晉南北朝之文化與社會
 - 兩晉與南北朝之政制
 - 晉人之清談
 - 南北之風尚
 - 東晉之門閥
 - 國外思想文藝之輸入
 - 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第二册
 - 第九章 隋之統一與唐之繼起
 - 隋之統一南北
 - 煬帝之開運河
 - 運河與南北交通之關係
 - 隋之滅亡
 - 隋末羣雄
 - 唐之興起與平羣雄
 -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與對外交通
 - 隋代之武功
 - 唐初之武功
 - 唐之屬地管轄
 - 唐代之東西交通
 - 唐代之對外貿易
 -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況
 - 隋之政制
 - 唐初之政制
 - 賦税及取士制度之改革
 - 唐朝女后之禍
 - 藩鎮之起原及安史之亂
 -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
 - 魏晉來之學風
 - 隋唐之經學
 - 唐代詩文學諸大家
 - 藝術與西方文化之影響
 -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會與宗教
 - 隋唐社會之風尚
 - 唐代之農工商業
 - 唐代佛教之發達
 - 唐代佛教宗派之大概
 - 唐代道教之改革
 - 唐代西方宗教之東漸
 - 第十四章 中國文化之東被
 - 隋唐之征朝鮮
 - 隋唐時代日本之朝貢
 - 中國文化之傳入日本
 -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與五代之紛亂
 - 唐代藩鎮之跋扈
 - 宦官與黨争
 - 流寇與唐之滅亡
 - 五代之遞嬗
 - 契丹之興起
 - 十國之興亡
 - 第十六章 宋之統一與變法
 - 宋之統一
 - 宋初之政制
 - 改革之背景
 - 王安石之改革
 - 新法舊法
 - 第十七章 遼夏金之興起及對宋關係
 - 宋遼之構兵
 - 西夏之起原
 - 宋與西夏之争
 - 金之興起
 - 宋之聯金滅遼
 - 宋之南渡
 - 宋代外交之失敗
 - 金之强盛及其政治
 - 蒙古之興
 - 宋之約元滅金及其滅亡
 - 第十八章 宋之學術思想與社會概況
 - 理學勃興及其背景
 - 理學之派别及其變遷
 - 宋代之學風
 - 宋代之農工商業
 - 活版術之發明
 - 宋代之風尚
 -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 蒙古之武士
 - 成吉思汗之出生
 - 蒙古之西征
 - 四汗國之建立
 - 元之征日本
 - 元之征安南
 - 元代滅宋後之設施
 - 元之衰亡
 - 第二十章 中國文化之西漸
 - 中國學術之西傳
 - 元之國外交通與貿易
 -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與外交
 - 元末之羣雄
 - 明代之統一
 - 明初之政治
 - 靖難之役
 - 成祖之武功
 - 韃靼與瓦剌之盛衰
 - 明與蒙古
 - 明之衰世
 - 倭寇之亂
 - 明助朝鮮之役
 - 明與滿洲
 - 明與葡萄牙
 - 第二十二章 中華民族之拓殖
 - 明之平安南
 - 鄭和遠征與南洋之拓殖
 -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與社會概況
 - 元明文藝界之創作
 - 元明之學術思想
 - 元明之風尚
 - 元明之農工商業
 - 第二十四章 本期結論
 - 中古民族之融合
 - 版圖之廣拓
 - 文化之遠播
 - 歐亞交通之繁盛
 - 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第三册
 - 第三編 近世史
 -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漸盛與西學之輸入
 - 歐人航路之開闢
 - 葡西荷人之東來
 - 基督教徒與西學之輸入
 - 火器之製造
 - 第二章 清代之勃興
 - 明之衰亡及流寇
 - 滿洲之入關
 - 清平定明室後裔
 - 清初之政制
 -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 三藩之削平
 - 平定臺灣
 - 康雍乾的盛世
 - 對漢族之牢籠政策及壓制政策
 - 蒙古之平定
 - 西藏之平定
 - 準部之平定
 - 回部之平定
 - 苗疆及金川之平定
 - 第四章 中國民族之擴大
 - 回教與喇嘛教
 - 蒙回藏之聯合
 -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與中葉後之政治
 - 清初中俄之交涉
 - 中英之通商
 - 乾隆以後内政之敗壞
 - 教匪之亂
 - 第六章 鴉片戰争
 - 英人併吞印度之成功
 - 鴉片來華之起原
 - 林則徐之禁煙
 - 鴉片戰争始末
 - 南京和約
 - 第七章 太平天國
 - 南京和約後南方民族思想之膨胀
 - 太平天國之起原
 - 太平天國之建國
 - 太平天國政治之失敗
 - 清軍之復盛
 - 太平天國之滅亡
 - 太平天國最盛時之疆域
 - 第八章 英法聯軍與中俄交涉
 - 英法聯軍之事蹟及其結果
 - 中俄之《璦琿條約》与《北京條約》
 - 中俄之《伊犂條約》
 - 《伊犂條約》改訂與原約之比較
 - 第九章 中法戰争與西南藩屬之喪失
 - 安南近代史
 - 緬甸暹羅近代史
 - 法之侵安南
 - 中法之戰
 - 法越天津條約
 - 英之吞併緬甸
 - 暹羅之脱藩
 - 第十章 中日戰争與外力之壓迫
 - 中日戰争前之朝鮮
 - 中日戰争之導因
 - 中日戰争之經過
 - 中日戰争之結果
 - 中日戰争後之國勢
 - 中俄密約
 - 港灣之租借
 - 列强之均勢問題
 - 第十一章 維新運動之始末
 - 維新運動動機
 - 維新運動之經過
 - 維新運動之影響
 - 維新運動後之西太后
 - 第十二章 八國聯軍之役
 - 義和團之起因及其宗旨
 - 義和團之擾亂
 - 八國聯軍之入京
 - 南方之自保
 - 辛丑條約
 - 第十三章 日俄戰争與東北移民
 - 日俄戰争之導因
 - 日俄戰争之經過
 - 日俄戰争之媾和
 - 日俄戰争後之東三省
 - 日本之經營南滿
 - 日本之東北移民與九·一八事件之關係
 - 九·一八以來之東北情況
 - 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第四册
 -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與末年憲政運動
 - 清代之制度
 - 清代屬地之處理
 - 清代政制之優點與劣點
 - 清末憲政運動之導因
 - 預備立憲之設施
 - 假立憲之失敗
 - 民族革命思想之膨脹
 -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 清代學術思想之淵源
 - 清代學術思想之派别
 - 清代文藝上之貢獻
 - 中葉以前之社會狀況
 - 中葉以後之社會狀況
 - 清末之社會狀況
 - 清代之農工商業
 - 第十六章 清代之經濟狀況
 - 中葉以前之國家財政
 - 中葉至末造之國家財政
 - 對外之賠款外債
 - 人民之經濟狀況
 - 清末之機械工業
 - 第十七章 本期結論
 - 民族融合及其改進
 - 世界交通與文化貢獻
 - 外力之壓迫
 - 改革之動機
 - 本期國際之關係
 - 第四編 現代史
 - 第一章 孫中山先生與革命運動
 - 孫先生事略
 - 主義確立前後之革命運動
 - 同盟會成立後之革命運動
 - 第二章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
 - 辛亥革命之起因
 - 辛亥革命之成功
 - 中華民國之創立
 - 臨時政府之成立與清帝之退位
 - 正式政府之成立及其北遷
 - 第三章 民國初年之外交
 - 中俄蒙協約及西藏自治交涉
 - 中日間島交涉
 - 中英片馬交涉
 - 大借款
 - 第四章 反動政治與軍閥混戰
 - 二次革命
 - 袁氏稱帝及其失敗
 - 袁氏之接受日本二十一條
 - 廢帝復辟
 - 護法之役
 - 直皖之戰與奉直之戰
 - 孫中山先生返粤與陳炯明之叛變
 - 第五章 歐戰後之外交
 - 對德宣戰
 - 日本之占領膠州
 - 巴黎和會
 - 外蒙交涉
 - 華盛頓會議
 - 膠州之收還
 - 《中俄協定》與《中德協定》
 - 關税會議與法權調查
 - 列强鎮壓下之民族運動
 - 第六章 國民革命之經過
 - 中國國民黨之改組
 - 國民政府北伐之完成
 - 第七章 國民政府成立後之内政與外交
 - 國民政府奠都南京
 - 實行訓政及設立五院
 - 收回租界
 - 實行徵收二五附税
 - 加入非戰公約
 - 中俄絶交
 -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經濟與社會狀況
 - 五四後之文化運動
 - 民國以來之財政狀況
 - 最近之社會狀況
 - 民衆運動之勃興
 - 産業之社會組織與改進
 - 自治制度與社會
 - 第九章 本期結論
 - 本期所見民族性之發揮
 - 國際關係之密切
 - 國計民生概觀
 - 從各方面求解放
 - 未來之希望
 - 第五編 綜論
 - 第一章 歷史與人類生活之關係
 - 生活進化
 - 社會進化
 - 第二章 中國民族之逐漸形成與現在之復興運動
 - 質之改善
 - 量之擴充
 - 第三章 中國文化之演進及其光榮
 - 中國文化的特徵
 - 中國文化與世界的價值
 - 第四章 國際現勢下之我國地位
 - 列强帝國侵略之目標
 - 國際間之結合
 - 我國於國際間之地位
 - 初級中學適用本國史補充讀本
 - 前言
 - 第一節 抗戰和建國
 - 第二節 “九一八”之役
 - 第三節 “七七”及“八一三”之役
 - 第四節 東西戰事的匯合
 - 第五節 戰争的勝利
 - 第六節 敵寇的降伏
 - 第七節 實施憲政和中蘇交涉
 - 第八節 目前的情形和未來的展望
 - 習題
 - 更新初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
 - 前言
 - 編輯者言
 - 更新初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第一册
 - 第一編 上古史
 - 第一章 太古之傳説
 - 傳説的價值
 - 進化的三時期
 - 三皇的傳説
 - 第二章 中華民族之建國
 - 蒐集漁獵畜牧農耕四時代
 - 國家的起源
 - 中華民族的起源
 -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 唐虞時代的情形
 - 堯舜的禪讓
 - 禹 的 治 水
 - 唐虞的政教
 - 夏商的興亡
 - 夏商的政教
 -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與社會
 - 食的進化
 - 衣的進化
 - 住的進化
 - 行 的 進 化
 - 工具的進化
 - 宗教和哲學思想
 - 文字的發明
 - 古代的氏族
 - 部落和民族
 - 工商業的興起
 - 第五章 周之建國及其政教
 - 周朝的建國
 - 西周的興亡
 - 周朝的封建制度
 - 周朝的官制
 - 周朝的學校選舉制度
 - 周朝的賦税
 - 周朝的兵制
 - 周朝的刑法
 - 周朝的教化
 - 第六章 春秋與戰國
 - 春秋時列國的争霸
 - 戰國的互相吞併
 - 異民族的同化
 - 第七章 周代之社會概況
 - 封建時代的社會組織
 - 商業資本的興起
 - 等級的破壞
 - 宗法的破壞
 - 第八章 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
 - 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
 - 孔 子
 - 先 秦 諸 子
 - 第九章 本期結論
 - 上古史的性質
 - 上古史的年代
 - 民族的同化和疆域的開拓
 - 文化的進步
 - 社會組織的變遷
 - 第二編 中古史
 - 第一章 秦代之統一與疆土之拓展
 - 秦始皇的政策
 - 秦時疆土的拓展
 - 秦朝的滅亡
 - 楚漢的分争
 - 第二章 兩漢之政治概況
 - 漢初的政治
 - 武帝的文治武功
 - 前漢的滅亡
 - 後漢的興起
 - 後漢的亂亡
 - 漢朝政治制度的劣點
 - 第三章 兩漢疆域之開拓與對外交通
 - 漢初域外的形勢
 - 漢 平 匈 奴
 - 漢 通 西 域
 - 漢 平 朝 鮮
 - 漢平兩越及西南夷
 - 後漢的武功
 - 漢時的海上交通
 - 第四章 兩漢之學術與宗教
 - 漢代的崇儒
 - 文字的變遷
 - 漢代的經學
 - 漢代的史學
 - 漢代的文學
 - 道教的起源
 - 佛教的輸入
 - 第五章 兩漢之社會概況
 - 漢代社會情形
 - 漢朝救濟政策
 - 當時學者的議論
 - 王莽的變法
 - 漢朝的士氣和武風
 - 第六章 三國之分裂與晉之統一
 - 後漢的分裂
 - 三國的鼎立
 - 晉朝的統一
 - 第七章 中華民族之新融合
 - 兩晉南北朝總説
 - 南北朝的大略
 - 異民族的新融合
 - 第八章 兩晉南北朝之文化與社會
 - 玄學和佛學
 - 中外文化的和合
 - 道教的成立
 - 文學的美術
 - 門閥的興起
 - 更新初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第二册
 - 第九章 隋之統一與唐之繼起
 - 隋唐的概説
 - 隋朝的治亂
 - 隋唐的興亡
 - 唐初到開元的治亂
 -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與對外交通
 - 隋唐時域外的形勢
 - 隋朝的武功
 - 唐初的武功
 - 唐玄宗時的武功
 - 隋唐的對外交通
 -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與學術
 - 隋唐政治概觀
 - 隋唐的官制
 - 隋唐的選舉制度
 - 隋唐的兵制
 - 隋唐的法律
 - 隋唐的賦税
 - 隋唐的學術
 - 隋唐的文藝
 - 第十二章 隋唐之社會與宗教
 - 隋唐初年的富庶
 - 南方文化經濟的發達
 - 商業的發達
 - 隋唐時的宗教
 - 第十三章 中國文化之東被
 - 中國文化東被的原因
 - 朝鮮和日本的文化
 - 隋唐時代的中日交際
 - 渤海的興起
 - 第十四章 唐之衰亡與五代之紛亂
 - 安 史 之 亂
 - 藩鎮的跋扈
 - 宦官的專權
 - 唐朝的分裂
 - 五代的紛亂
 - 周世宗的雄略和宋朝的統一
 - 第十五章 宋之統一與變法
 - 宋朝的積弱
 - 宋朝積弱的原因
 - 宋代社會情形
 - 王安石的變法
 - 新舊的紛争
 - 第十六章 遼夏金之興起與對宋之關係
 - 宋遼的關係
 - 宋夏的關係
 - 金朝的興起
 - 宋朝的南渡
 -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 第十七章 宋之學術思想與社會概況
 - 宋代的理學
 - 宋代的經史之學
 - 宋代的文藝
 - 宋朝士大夫的風氣
 - 宋代社會狀況
 - 印刷術的發達
 - 第十八章 元代之武功
 - 蒙古的興起
 - 金朝的南遷
 - 成吉思汗的西征
 - 夏金的滅亡
 - 蒙古對東西南三方面的用兵
 - 宋朝的滅亡
 - 建立大帝國
 - 蒙古的分裂
 - 元朝的衰亡
 - 明太祖的恢復
 - 第十九章 中國文化之西漸
 - 鐵器和蠶絲
 - 羅盤針火藥印刷術
 - 馬 哥 孛 羅
 - 第二十章 明之内政與外交
 - 成祖的北遷
 - 明初的武功
 - 土木之變
 - 明中葉的内憂外患
 - 第二十一章 明之衰亡與奮鬭
 - 神宗之怠荒
 - 東林黨及三大案
 - 流 寇 之 禍
 - 明人之奮鬭
 - 第二十二章 中華民族的拓殖
 - 中華民族近代的發展
 - 歷代的南進
 - 鄭和的出使
 - 明代南洋的拓殖
 - 華人在南洋的政治勢力
 - 拓殖的成績
 - 第二十三章 元明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 元明時代的學術思想
 - 元明時代的文藝
 - 元明時代的社會階級
 - 元時輸入的宗教
 - 元明時代的社會經濟
 - 從宋到明幣制的變遷
 - 第二十四章 本期結論
 - 本期的民族鬭争
 - 本期的文化
 - 本期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 本期的政治
 - 更新初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第三册
 - 第三編 近世史
 -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漸盛與西學之輸入
 - 新航路的發見
 - 中西相互的關係
 - 教士的東來
 - 科學的輸入
 - 第二章 清代之勃興
 - 清朝的起原
 - 明朝的戰争
 - 清朝的入關
 - 明朝的滅亡
 - 三藩的滅亡
 - 臺 灣 鄭 氏
 -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 清初的政治
 - 蒙回藏的平定
 - 西南諸國的平定
 - 第四章 中華民族之擴大
 - 滿蒙的同化
 - 回藏的開拓
 - 西南的開拓
 -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與中葉之政治
 - 中 俄 交 涉
 - 廣東通商交涉
 - 傳教的情形
 - 清中葉的内政
 - 第六章 鴉片戰争
 - 鴉片的輸入
 - 林則徐的禁煙
 - 中英的開戰
 - 南 京 條 約
 - 南京條約的善後
 - 第七章 太平天國
 - 民族主義的勃興
 - 太平軍的起事
 - 太平天國的興亡
 - 太平天國事變的影響
 - 北方的捻亂
 - 西北西南的回亂
 - 第八章 英法聯軍與中俄交涉
 - 廣東交涉的糾紛
 - 英法聯軍的東來
 - 天津北京條約
 - 中俄劃界交涉
 - 中俄伊犁交涉
 - 第九章 中法戰争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 越南的衰亂
 - 中法戰争和越南喪失
 - 緬甸和暹羅的喪失
 - 哲孟雄不丹的喪失
 - 西南的危機
 - 第十章 中日戰争與外力之壓迫
 - 朝鮮日本的盛衰
 - 中日初期的交涉
 - 日本的窺伺朝鮮
 - 中 日 戰 争
 - 馬 關 條 約
 - 中日戰後外力的壓迫
 - 第十一章 維新運動之始末
 - 維新的醖釀
 - 咸同光的朝局
 - 戊戌維新及政變
 - 政變後的情形
 - 第十二章 八國聯軍之役
 - 義和團的起原
 - 義和團的擾亂及聯軍入京
 - 東南的互保和東三省失陷
 - 辛 丑 和 約
 - 亂後的形勢
 - 第十三章 日俄戰争與東北移民
 - 俄國占據東三省
 - 日 俄 戰 争
 - 日 俄 和 議
 - 日俄戰後東北的形勢
 - 中國的移民
 -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與末年之憲政運動
 - 清代之官制
 - 清朝的科舉
 - 清朝的兵制
 - 清朝的刑法
 - 清朝的賦税
 - 清末的憲政運動
 -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 學風的轉變
 - 清代的考據學
 - 清代的義理辭章之學
 - 清代的社會狀況
 - 第十六章 清代之經濟狀況
 - 閉關時代之經濟狀況
 - 五口通商後的經濟狀況
 - 清末的經濟狀況
 - 第十七章 本期結論
 - 環境的變動
 - 適應的困難
 - 更新初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第四册
 - 第四編 現代史
 - 第一章 孫中山先生與革命運動
 - 革命的醖釀
 - 孫中山先生
 - 同盟會成立
 - 當時海内外的情勢
 - 同盟會的革命運動
 - 第二章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之成立
 - 清末的形勢
 - 革命軍的起事
 - 中華民國成立
 - 清朝的滅亡
 - 臨時政府北遷
 - 第三章 民國初年之外交
 - 俄 蒙 外 交
 - 英 藏 交 涉
 - 善後大借款
 - 第四章 軍閥政治與内戰
 - 二 次 革 命
 -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 復辟之變
 - 護 法 之 役
 - 北方的混戰
 - 陳烱明的叛變
 - 第五章 歐戰後之外交
 - 二十一條的要求
 - 巴黎和會
 - 華盛頓會議
 - 山東問題的解決
 - 德奥俄三國新約
 - 第六章 國民革命之經過
 - 國民黨的改組
 - 江浙直奉之戰及段政府
 - 國民革民軍的北伐
 - 第七章 國民政府成立後之内政與外交
 - 訓政的工作和憲政的預備
 - 條約的改訂
 - 關税自主的交涉
 - 撤消領判權的交涉
 - 租借地和租界的收回
 - 東北的事變
 -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經濟與社會狀況
 - 最近的經濟狀況
 - 最近的經濟政策
 - 第九章 本期結論
 - 現代史的性質
 - 民族主義的成績
 - 民權主義的成績
 - 民生主義的成績
 - 成績的總批評
 - 第五編 綜論
 - 第一章 歷史與人類生活之關係
 - 歷史與人類生活
 - 民生爲社會進化的重心
 - 社會進化是歷史的重心
 - 從怎樣生活的到該怎樣生活
 - 第二章 中華民族之逐漸形成與前途
 - 中華民族的形成
 - 中華民族前途的希望
 - 第三章 中國文化之演進及其未來
 - 中國文化的演進
 - 中西文化的比較
 - 第四章 國際現勢下吾國之地位與復興運動
 - 國際的現勢
 - 吾國的地位
 - 復 興 運 動
 - 第二十二册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
 - 前言
 - 教育部審定高等小學新修身教科書批詞提要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編輯概言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一册第一學年第一學期
 - 第一課 道德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立志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敦品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慎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存誠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存誠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克己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强毅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勤學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惜陰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一課 安貧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二課 儉約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三課 戒苟得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四課 有恒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五課 衛生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二册第一學年第二學期
 - 第一課 孝親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孝親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孝友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友愛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友愛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睦族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親誼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睦鄰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敬師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交友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三册第一學年第三學期
 - 第一課 愛名譽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守信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恤貧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公益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惜生物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合羣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愛國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愛國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忠烈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義勇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一課 義勇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四册第二學年第一學期
 - 第一課 自尊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反省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主敬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堅忍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敏事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守規律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戒欺誑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不拾遺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正直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孝親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一課 愛弟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二課 儲蓄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三課 濟衆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四課 競争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五課 自由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五册第二學年第二學期
 - 第一課 報德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報德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愛羣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行恕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自治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羣之自治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商業道德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工業道德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恤僕役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愛物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六册第二學年第三學期
 - 第一課 慈善事業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輸財助邊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軍國民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我國民族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法律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法律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國民之義務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國民之權利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法律之制裁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法律與道德之關係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一課 法律與道德之關係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七册第三學年第一學期
 - 第一課 好學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切問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堅忍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持滿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知恥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戒吸煙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戒嗜酒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戒賭博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孝親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孝親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一課 友愛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二課 擇交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三課 不忘故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四課 尚公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五課 人道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八册第三學年第二學期
 - 第一課 社會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二課 國家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統治權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國體及政體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憲法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第六課 國會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七課 國會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第八課 總統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政府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第十課 司法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高等小學新修身教授書第九册第三學年第三學期
 - 第一課 警察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第二課 教育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三課 教育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四課 地方自治一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五課 地方自治二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六課 選舉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第七課 納税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八課 當兵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九課 服從法律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課 愛國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第十一課 道德
 - 要旨
 - 本文
 - 教授要義
 - 備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
 - 前言
 - 歷史參考書編纂例言
 - 編輯大意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第一册
 - 第一 太古(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 開化之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三 黄帝(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四 唐堯(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五 虞舜(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六 后稷(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七 夏禹(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八 少康中興(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九 商湯太甲(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 周武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一 成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二 穆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三 厲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四 宣王平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五 春秋霸者(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第二册
 - 第一 管仲(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 子産(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三 孔子(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四 老子(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五 戰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六 孟子(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七 游説之士及四君(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八 秦始皇(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九 項羽(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 漢高祖三傑(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一 漢武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二 張騫蘇武(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三 東漢光武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四 班超(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五 黨錮(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六 董卓(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第三册
 - 第一 三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 關羽(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三 諸葛亮(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四 晉武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五 東晉元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六 王導謝安(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七 五胡十六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八 南北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九 宋武帝魏孝文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 隋文帝煬帝(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一 唐太宗(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二 唐玄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三 安禄山(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四 郭子儀(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五 藩鎮(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六 韓愈(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七 朋黨與宦官(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八 五代(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九 十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 宋太祖(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一 寇準(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二 遼聖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三 宋仁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四 王安石(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五 宋高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六 岳飛(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七 金世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八 宋理學家(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九 賈似道(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三十 文天祥(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第四册
 - 第一 元太祖太宗世祖(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 耶律楚材(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三 元之衰亡(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四 明太祖(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五 明成祖(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六 于謙(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七 王守仁(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八 戚繼光(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九 東林諸賢(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 滿洲之興(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一 徐光啓(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二 明懷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三 史可法(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四 清世祖(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五 鄭成功(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六 清聖祖(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七 年羹堯(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八 清高宗(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九 白蓮教天理教(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 林則徐(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一 洪秀全(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二 曾國藩(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三 英法聯軍(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四 中俄交涉(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五 中法之戰(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六 中日之戰(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七 拳匪之亂(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八 預備立憲(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十九 宣統遜位(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第五册
 - 第一 五帝開化(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二 三代之治亂(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三 春秋戰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四 古代之政教學術上(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五 古代之政教學術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六 秦之統一(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七 漢之興亡上(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八 漢之興亡下(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九 秦漢之政教學術(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 三國分立(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一 晉之初葉(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二 五胡亂華(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三 晉之東渡(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四 南北朝之分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五 隋之統一(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六 唐之興盛(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七 唐之中葉(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八 唐之末世(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九 三國至隋唐之政教學術上(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二十 三國至隋唐之政教學術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歷史教授書
 - 第一 五代及十國之興亡(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二 宋之初葉(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三 神宗變法及徽欽北狩(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四 宋之南渡(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五 遼夏金之興亡(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六 蒙古崛興(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七 元主中國及其末世(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八 明之興盛(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九 明之中葉(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 明之末世(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一 五代至明之政教學術上(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二 五代至明之政教學術下(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備考
 - 第十三 清起滿洲及入主中國(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四 清之中葉(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五 清之季世(二時間)
 - 教材
 - 要旨
 - 準備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六 清之外交(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七 清之政教學術(三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十八 中國歷史結論(一時間)
 - 教材
 - 要旨
 - 預習
 - 教授次序
 - 第二十三册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
 - 前言
 - 編輯大意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一册
 - 第一 入學(二)
 - 第二 喻學(二)
 - 第三 奈端軼事(二)
 - 第四 聖蹟(三)
 - 第五 紙鳶(三)
 - 第六 釣魚(三)
 - 第七 放魚詩白居易(三)
 - 第八 水(三)
 - 第九 記某法人事(二)
 - 第十 察理上(三)
 - 第十一 察理下(三)
 - 第十二 甲乙辨歐陽修(二)
 - 第十三 盲魚(三)
 - 第十四 小鳥之良伴(二)
 - 第十五 益鳥(三)
 - 第十六 賣油翁歐陽修(二)
 - 第十七 慎微(三)
 - 第十八 運動(三)
 - 第十九 公園(三)
 - 第二十 全體之話上(三)
 - 第二十一 全體之話下(三)
 - 第二十二 義犬(二)
 - 第二十三 臨江之麋柳宗元(二)
 - 第二十四 熱(三)
 - 第二十五 熱與色(三)
 - 第二十六 布(三)
 - 第二十七 羊毛(三)
 - 第二十八 仁俠之母女(三)
 - 第二十九 機變(二)
 - 第三十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二)
 - 第三十一 愛蓮説周敦頤(二)
 - 第三十二 凌霄花白居易(二)
 - 第三十三 榮譽(二)
 - 第三十四 合力(二)
 - 第三十五 集會(三)
 - 傳單式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二册
 - 第一 孟母(三)
 - 第二 燕詩白居易(三)
 - 第三 蝴蝶(四)
 - 第四 良馬對(二)
 - 第五 心力並用(二)
 - 第六 旅行修學記(四)
 - 第七 澠池之會(三)
 - 第八 嵩山(二)
 - 第九 圖書館(二)
 - 第十 博物院(三)
 - 第十一 保存古物(三)
 - 第十二 村人易靴(三)
 - 第十三 鑛産(二)
 - 第十四 磁石(二)
 - 第十五 北極之鳥(二)
 - 第十六 農業(三)
 - 第十七 蠶桑(三)
 - 第十八 永某氏之鼠柳宗元(二)
 - 第十九 習慣説劉蓉(二)
 - 第二十 小孤山(三)
 - 第二十一 記蘭戴名世(二)
 - 第二十二 兄與弟論傳染病書(四)
 - 薛弘仁施種牛痘
 - 第二十三 弟復兄論傳染病書(三)
 - 第二十四 瞽者(三)
 - 第二十五 報章(二)
 - 第二十六 蟻戰薛福成(二)
 - 第二十七 鷄助薛福成(二)
 - 第二十八 赤壁之戰(三)
 - 第二十九 兵器(三)
 - 第三十 貿易(二)
 - 第三十一 商戰(三)
 - 第三十二 漆賈劉基(二)
 - 第三十三 樵夫陶匠黄宗羲(三)
 - 第三十四 友别(有序)王守仁(二)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三册
 - 第一 勤訓李文炤(二)
 - 第二 儉訓李文炤(二)
 - 第三 居室記陸游(三)
 - 第四 黄鸝與燕(二)
 - 第五 地方自治(三)
 - 第六 弟告兄小學校改建落成書(三)
 - 第七 文字(三)
 - 第八 印刷術(三)
 - 第九 僥倖與向上(二)
 - 第十 勃羅斯(三)
 - 第十一 登龍華寺浮圖記(三)
 - 第十二 望遠鏡記(三)
 - 第十三 燐火(二)
 - 第十四 入營後與友人書(三)
 - 第十五 苗族(二)
 - 第十六 游珍珠泉記王昶(二)
 - 第十七 勸人作日記書(四)
 - 第十八 昆蟲之農工業(四)
 - 第十九 種植(四)
 - 第二十 觀刈麥白居易(二)
 - 第二十一 意園記戴名世(三)
 - 第二十二 陋室銘劉禹錫(二)
 - 第二十三 賦税(三)
 - 第二十四 徵兵(三)
 - 第二十五 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四)
 - 第二十六 趙王買馬國策(二)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四册
 - 第一 陸軍(二)
 - 第二 海軍(二)
 - 第三 鮑氏子國策(二)
 - 第四 出塞杜甫(四)
 - 第五 北遊後與友人書(三)
 - 第六 借貸與保證(四)
 - 第七 國債(三)
 - 第八 波斯老人(四)
 - 第九 贈衛八處士杜甫(三)
 - 第十 弈喻錢大昕(三)
 - 第十一 衛生(三)
 - 第十二 述蒙古情形書(四)
 - 第十三 蜃説林景熙(三)
 - 第十四 説海(三)
 - 第十五 哥侖布(四)
 - 第十六 公司上(二)
 - 第十七 公司下(二)
 - 第十八 汽船汽車(三)
 - 第十九 飛艇飛機(三)
 - 第二十 空氣之自述(三)
 - 第二十一 萬物(三)
 - 第二十二 天然力(三)
 - 第二十三 名山大川上(三)
 - 第二十四 名山大川下(三)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五册
 - 第一 原國(三)
 - 第二 達爾文(二)
 - 第三 動物之保護色(四)
 - 第四 羅馬武士(三)
 - 第五 塞木披來之戰(四)
 - 第六 吴士方孝孺(二)
 - 第七 國貨(四)
 - 第八 工業(四)
 - 第九 漢冶萍公司(三)
 - 第十 少年行孫枝蔚(二)
 - 第十一 鬭獅(三)
 - 第十二 捕虎(三)
 - 第十三 無怒軒記李紱(二)
 - 第十四 幣制(三)
 - 第十五 紙幣(三)
 - 第十六 蘇彝士運河(四)
 - 第十七 巴拿馬運河(四)
 - 第十八 埃及(四)
 - 第十九 福澤諭吉(四)
 - 第二十 武訓(三)
 - 第二十一 自鄉間與友人書(三)
 - 第二十二 桃花源記陶潛(四)
 - 第二十三 座右銘崔瑗(一)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國文教科書第六册
 - 第一 二巨人(四)
 - 第二 拿破崙(四)
 - 第三 祭田横墓文韓愈(二)
 - 第四 登喜瑪拉亞山觀日出記(二)
 - 第五 天文臺(三)
 - 第六 太平洋中汽船(三)
 - 第七 交通(三)
 - 第八 學術(三)
 - 第九 饑民慘狀記(三)
 - 第十 慈善事業(三)
 - 第十一 與安子介書唐順之(二)
 - 第十二 書陳懷立傳神蘇軾(三)
 - 第十三 核工記宋起鳳(三)
 - 第十四 病梅館記龔自珍(三)
 - 第十五 美禁華工(四)
 - 第十六 外交(三)
 - 第十七 唐且使秦國策(三)
 - 第十八 木蘭詩(二)
 - 第十九 闢浮屠劉基(二)
 - 第二十 信教(三)
 - 第二十一 俾斯麥上(四)
 - 第二十二 俾斯麥下(四)
 - 第二十三 巴黎觀油畫記薛福成(三)
 - 第二十四 國性(三)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
 - 前言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第一册
 - 一 上古時人的衣食住
 - 二 涿鹿之戰
 - 三 擊壤老人
 - 四 唐虞禪讓
 - 五 禹治水
 - 六 商湯弔民伐罪
 - 七 周文王治國
 - 八 封建和吞併
 - 九 蘇秦求官
 - 十 魯仲連的高節
 - 十一 秦始皇的專制和反動
 - 十二 楚漢的戰争
 - 十三 緹縈上書救父除肉刑
 - 十四 兩史家一女史
 - 十五 曹魏的篡竊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第二册
 - 一 諸葛亮
 - 二 淝水之戰
 - 三 姚崇宋璟
 - 四 黄巢起兵始末
 - 五 石敬瑭媚外求榮
 - 六 宋真宗天書封禪
 - 七 厓山之戰
 - 八 馬哥孛羅東來
 - 九 三保太監西去
 - 十 治河工程和水利問題
 - 十一 徐光啓
 - 十二 和珅的貪横
 - 十三 鴉片之戰
 - 十四 維新的風潮
 - 十五 十月十日大革命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第三册
 - 一 華族建國
 - 二 教育和學術的解放
 - 三 孔孟
 - 五 墨子止楚攻宋
 - 六 華族和雜居諸族的同化
 - 七 李斯助秦爲虐
 - 八 漢武帝重儒術信神仙
 - 九 漢和匈奴的關係
 - 十 漢和西域的關係
 - 十一 佛教東來
 - 十二 我國的文字和文具
 - 十三 五胡和華族的仇殺
 - 十四 天師道場
 - 十五 回族的來歷
 - 十六 藏族的開化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第四册
 - 一 唐時中外文明的交换
 - 二 印刷術的發明
 - 三 宋時的理學
 - 四 蒙古的興盛
 - 五 滿族和中國
 - 六 顧炎武和黄宗羲
 - 七 五族的接近和同化
 - 八 西人東航和通商
 - 九 基督教的傳入
 - 十 諒山之戰
 - 十一 日本朝鮮和中國的關係
 - 十二 中日之戰
 - 十三 義和團的亂
 - 十四 民國建元
 - 十五 蔡鍔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第五册
 - 一 農工商的原起
 - 二 階級制度的破壞
 - 三 家族制度的來歷
 - 四 周以後的社會生活
 - 五 兩漢外戚之禍
 - 六 晉宗室之亂
 - 七 晉時的風俗習慣
 - 八 唐武人之禍
 - 九 唐時的社會風俗
 - 十 宋時的黨争
 - 十一 南方發達
 - 十二 明宦官和官僚
 - 十三 科舉制度
 - 十四 清和民國交替的遠因
 - 十五 近代社會狀况
 - 高等小學校用新法歷史參考書第六册
 - 一 古代的歐洲(一)
 - 二 古代的歐洲(二)
 - 三 古代的歐洲(三)
 - 四 民治主義之來源及其影響
 - 五 英國的政變
 - 七 法國大革命
 - 八 學術和發明
 - 九 各國海外侵略
 - 十 列强和我國
 - 十一 日俄戰争
 - 十二 近世列强的外交
 - 十三 世界大戰(一)
 - 十四 世界大戰(二)
 - 十五 大戰中的中華民國
 - 十六 巴黎和會和世界新潮
 - 第二十四册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
 - 前言
 - 編輯大意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第一册
 - 第一章 中華地理概説
 - 第一 位置廣袤境界
 - 第二 行政區域
 - 第三 自然區域
 - 第二章 北區地方概説
 - 第四 位置海岸
 - 第五 地勢
 - 第六 河流
 - 第七 氣候物産
 - 第八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
 - 第三章 北區地方志
 - 第九 京兆
 - 第十 直隸省
 - 第十一 山東省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第二册
 - 第三章 北區地方志(續)
 - 第一 山西省
 - 第二 河南省
 - 第三 陝西省
 - 第四 甘肅省
 - 第四章 中區地方概説
 - 第五 位置海岸
 - 第六 地勢
 - 第七 河流
 - 第八 氣候物産
 - 第九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第三册
 - 第五章 中區地方志
 - 第一 四川省
 - 第二 湖北省
 - 第三 湖南省
 - 第四 江西省
 - 第五 安徽省
 - 第六 江蘇省
 - 第七 浙江省
 - 第六章 南區地方概説
 - 第八 位置海岸
 - 第九 地勢
 - 第十 河流
 - 第十一 氣候物産
 - 第十二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
 - 第七章 南區地方志
 - 第十三 福建省
 - 第十四 廣東省
 - 第十五 廣西省
 - 第十六 雲南省
 - 第十七 貴州省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第四册
 - 第八章 東北區地方概説
 - 第一 位置海岸
 - 第二 地勢
 - 第三 河流
 - 第四 氣候物産
 - 第五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
 - 第九章 東北區地方志
 - 第六 奉天省
 - 第七 吉林省
 - 第八 黑龍江省
 - 第十章 西北區地方
 - 第九 概説
 - 第十 地方志
 - 第十一章 蒙古高原地方
 - 第十一 概説
 - 第十二 熱河特别區域
 - 第十三 察哈爾特别區域
 - 第十四 綏遠特别區域
 - 第十五 寧夏護軍使轄地
 - 第十六 阿爾泰辦事長官轄地
 - 第十七 外蒙自治區域
 - 第十二章 青海高原地方
 - 第十八 概説
 - 第十九 地方志
 - 第十三章 西藏高原地方
 - 第二十 概説
 - 第二十一 川邊特别區域
 - 第二十二 西藏自治區
 - 第十四章 租借地
 - 第二十三 黄海沿岸租借地
 - 第二十四 南海沿岸租借地
 - 第十五章 割讓地一
 - 第二十五 南區之割讓地
 - 第二十六 東北區之割讓地
 - 第二十七 西北區及蒙古之割讓地
 - 第十六章 割讓地二
 - 第二十八 朝貢國之割讓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第五册
 - 第十七章 世界概説
 - 第一 經緯綫及五帶
 - 第十八章 亞細亞洲
 - 第二 概説
 - 第十九章 亞洲地方志
 - 第三 日本
 - 第四 印度支那半島
 - 第五 不丹尼泊爾英領印度
 - 第六 伊蘭高原諸邦
 - 第七 東土耳其阿剌伯阿曼亞丁
 - 第八 南洋羣島
 - 第九 俄領亞細亞
 - 第二十章 大洋洲
 - 第十 概説
 - 第十一 澳大利亞
 - 第十二 大洋洲諸島
 - 第二十一章 歐洲
 - 第十三 概説
 - 第二十二章 東歐北歐諸國
 - 第十四 俄羅斯
 - 第十五 瑞典挪威丹麥
 - 第二十三章 中歐諸國
 - 第十六 德意志
 - 第十七 奥斯馬加
 - 第十八 瑞士
 - 第二十四章 西歐諸國
 - 第十九 法蘭西
 - 第二十 比利時荷蘭
 - 第二十一 英吉利
 - 第二十五章 南歐諸國
 - 第二十二 西班牙葡萄牙
 - 第二十三 意大利
 - 第二十四 巴爾幹半島諸國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科書第六册
 - 第二十六章 阿非利加洲
 - 第一 非洲概説
 - 第二 非洲地方志
 - 第二十七章 北亞美利加洲
 - 第三 北美洲概説
 - 第二十八章 北美洲地方志
 - 第四 加拿他
 - 第五 美利堅
 - 第六 墨西哥
 - 第七 中美諸國及西印度諸島
 - 第二十九章 南亞美利加洲
 - 第八 南美洲概説
 - 第九 南美洲諸國
 - 第三十章 中華民國在世界之位置
 - 第十 概説
 - 第十一 人民
 - 第十二 政治
 - 第十三 外交
 - 第十四 兵備
 - 第十五 教育
 - 第十六 宗教
 - 第十七 産業
 - 第十八 交通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授書
 - 前言
 - 編輯大意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授書第一册
 - 第一章 中華地理概説
 - 第一 國名位置廣袤境界(本課共授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 行政區域(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三 自然區域(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章 北區地方概説
 - 第四 位置海岸(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五 地勢(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六 河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 氣候物産(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八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三章 北區地方誌
 - 第九 京兆(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 直隸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一 山東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授書第二册
 - 第三章 北區地方誌(續)
 - 第一 山西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 河南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三 陝西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四 甘肅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四章 中區地方概説
 - 第五 位置海岸(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六 地勢(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 河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八 氣候物産(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九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授書第三册
 - 第五章 中區地方誌
 - 第一 四川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 湖北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三 湖南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四 江西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五 安徽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六 江蘇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 浙江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六章 南區地方概説
 - 第八 位置海岸(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九 地勢(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 河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一 氣候物産(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二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章 南區地方誌
 - 第十三 福建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四 廣東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五 廣西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六 雲南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七 貴州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高等小學校用新式地理教授書第四册
 - 第八章 東北區地方概説
 - 第一 位置海岸(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 地勢(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三 河流(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四 氣候物産(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五 交通住民行政區分(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九章 東北區地方誌
 - 第六 奉天省(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 吉林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八 黑龍江省(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章 西北區地方
 - 第九 概説(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 地方誌(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一章 蒙古高原地方
 - 第十一 概説(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二 熱河特别區域(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三 察哈爾特别區域(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四 綏遠特别區域(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五 寧夏鎮守使轄地(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六 阿爾泰辦事長官轄地(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第十七 外蒙古自治區域(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二章 青海高原地方
 - 第十八 概説(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九 地方誌(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三章 西藏高原地方
 - 第二十 概説(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一 川邊特别區域(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二 西藏自治區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四章 租界地
 - 第二十三 黄海沿岸租借地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四 南海沿岸租借地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五章 割讓地一
 - 第二十五 南區之割讓地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六 東北區之割讓地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七 西北區及蒙古之割讓地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六章 割讓地二
 - 第二十八 朝貢國之割讓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新式高等小學地理教授書第五册
 - 第十七章 世界概説
 - 第一 經緯綫及五帶(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八章 亞細亞洲
 - 第二 概説(四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九章 亞洲地方誌
 - 第三 日本(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四 印度支那半島(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五 不丹尼泊爾英領印度(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六 伊蘭高原諸邦(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 東土耳其阿剌伯阿曼亞丁(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八 南洋羣島(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九 俄領亞細亞(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章 大洋洲
 - 第十 概説(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一 澳大利亞(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二 大洋洲諸島(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一章 歐羅巴洲
 - 第十三 概説(四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二章 東歐北歐諸國
 - 第十四 俄羅斯(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五 瑞典挪威丹麥(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三章 中歐諸國
 - 第十六 德意志(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七 奥斯馬加(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八 瑞士(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四章 西歐諸國
 - 第十九 法蘭西(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 比利時荷蘭(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一 英吉利(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五章 南歐諸國
 - 第二十二 西班牙葡萄牙(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三 意大利(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四 巴爾幹半島諸國(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新式高等小學地理教授書第六册
 - 第二十六章 阿非利加洲
 - 第一 非洲概説(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 非洲地方誌(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七章 北亞美利加洲
 - 第三 北美洲概説(三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八章 北美洲地方誌
 - 第四 加拿他(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五 美利堅(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六 墨西哥(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七 中美諸國及西印度諸島(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九章 南亞美利加洲
 - 第八 南美洲概説(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九 南美洲諸國(四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三十章 中華民國在世界之位置
 - 第十 概説(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第十一 人民(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二 政治(二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三 外交(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四 兵備(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五 教育(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六 宗教(一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十七 産業(五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第十八 交通(四時)
 - 教材
 - 教授方法
 - 參考
 - 第二十五册
 - 未來教育史
 - 前言
 - 第一回 寄一緘寓意寫牢騷分兩部熱心論教育
 - 第二回 訓蒙童塾師誇閟訣訪奇女良夜話平生
 - 第三回 黄率夫騁辯寓良箴范善遷授經窮教術
 - 第四回 試夏楚跌破學生頭申禁令擲去易知録
 - 中國女偵探
 - 前言
 - 血帕
 - 白玉環
 - 枯井石
 - 蘇秦張儀
 - 前言
 - 第一章 發端
 - 第二章 外交與戰國時代
 - 第三章 合從連衡
 - 第四章 合從前之蘇秦
 - 第五章 合從時代之蘇秦
 - 第六章 從約解散後之蘇秦
 - 第七章 連衡前之張儀
 - 第八章 連衡時代及衡約解散後之張儀
 - 第九章 合從連衡政策之評論
 - 第十章 古代外交學之真相及蘇秦張儀之人物
 - 關岳合傳
 - 前言
 - 第一章 英雄與社會
 - 第二章 曠世之君臣相與
 - 第三章 關壯繆之時代
 - 第四章 先主初起時之關壯繆
 - 第五章 先主初據徐州及入許都時代之關壯繆
 - 第六章 關壯繆與曹操
 - 第七章 先主居荆州及赤壁戰時之關壯繆
 - 第八章 壯繆守荆州
 - 第九章 壯繆之北伐及其成仁
 - 第十章 關壯繆之生平
 - 第十一章 秦檜
 - 第十二章 岳忠武之時代
 - 第十三章 岳忠武初出時
 - 第十四章 南渡初之岳忠武
 - 第十五章 岳忠武之削平内寇及經營襄漢
 - 第十六章 岳忠武與僞齊
 - 第十七章 和議之成及岳忠武之成仁
 - 第十八章 恢復政策之評論及岳忠武之生平
 - 國恥小史
 - 前言
 - 第一章 現在對外情形
 - 第二章 歐洲各國之形勢及其東來之歷史
 - 第三章 英國兩次遣使
 - 第四章 鴉片之輸入
 - 第五章 鴉片戰争
 - 第六章 廣州之役
 - 第七章 京師初陷
 - 第八章 中俄伊犂交涉
 - 第九章 法據安南
 - 第十章 英滅緬甸及暹羅獨立
 - 第十一章 中日之戰
 - 第十二章 中俄密約及各國租借軍港
 - 第十三章 京師再陷
 - 第十四章 日俄之戰及朝鮮滅亡
 - 第十五章 英兵入西藏
 - 中國地理大勢
 - 前言
 - 第一章 總論
 - 第二章 本部十八省
 - 第三章 黄河流域
 - 第四章 長江流域
 - 第五章 粤江流域
 - 第六章 東三省
 - 第七章 蒙古
 - 第八章 新疆省
 - 第九章 西藏青海
 - 第十章 沿海
 - 三國史話
 - 前言
 - 楔子
 - 宦官
 - 外戚
 - 黄巾
 - 歷史和文學
 - 後漢的地理
 - 董卓的擾亂
 - 曹操是怎樣强起來的
 -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 袁紹和曹操的戰争
 - 赤壁之戰的真相
 -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荆州
 - 替魏武帝辨誣
 - 從曹操到司馬懿
 - 替魏延辨誣
 - 姜維和鍾會
 - 孫吴爲什麽要建都南京
 - 司馬懿如何人
 - 司馬氏之興亡
 - 晉代豪門鬥富
 - 第二十六册
 - 蒿廬詩詞、聯語
 - 前言
 - 蒿廬詩稿
 - 元 旦癸卯
 - 二十初度
 - 絶句讀《儒林外史》癸卯
 - 除夕書感丁未
 - 次文甫韻戊申
 - 戊申除夕
 - 闌影戊申
 - 風筝戊申
 - 踏青戊申
 - 春雪次叔陵韻己酉
 - 贈朝鮮金滄江辛亥
 - 送叔陵之關東並簡青屏營口辛亥
 - 歸裝辛亥
 - 呈屠敬山先生辛亥
 - 偕詩舲達如游某氏園壬子
 - 三十初度與達如千頃捷臣飲滬上酒家癸丑
 - 後三日復集癸丑
 - 詩舲招叔遠同飲兼懷文甫癸丑
 - 題畫
 - 次脊生韻
 - 詠史甲寅
 - 紙幣四首存二甲寅
 - 春江花月曲甲寅
 - 懷人甲寅
 - 高漸離筑甲寅
 - 消夏雜詠甲寅
 - 月夜聞笛甲寅
 - 殘荷甲寅
 - 水菸甲寅
 - 蟲聲甲寅
 - 螢火甲寅
 - 扇四首存一甲寅
 - 山居限六言甲寅
 - 蝸廬乙卯
 - 寄餘之婁河二首存一乙卯
 - 辛亥登文筆塔遊人或見飛鳥而曰人是天邊之鳥鳥爲當地之人信然二語蓋諺而其人誦之也頻年作客追憶是言悵然有賦乙卯
 - 吕博山招同屠歸父童伯章莊通百李滌雲夜飲
 - 代外舅題程青佩畫像臝而執麈丙辰
 - 題人畫册丙辰
 - 脊生過滬相訪賦詩見示次韻答之
 - 偕研蘅鍾英志堅游徐園
 - 詩舲爲予畫扇就所畫物成一詩題之戊午
 - 庚申端午客瀋陽得敬謀寄詩次韻奉答
 - 偕伯商西農遊朝鮮渡鴨緑江庚申八月二十八日
 - 自車站出乘人力車過鴨緑江橋長二千九百五十餘尺工事二年乃成云在橋上口占一詩庚申八月二十八日
 - 遊義州公園口占一絶庚申八月二十九日
 - 義州庚申八月二十九日
 - 安奉車中庚申八月二十九日
 - 歸瀋陽與伯商西農飲於酒家而後入庚申八月三十日
 - 贈小蘭外妹庚申
 - 吴春父椒父母夫人儲七十壬戌
 - 奉化有三鳥
 - 惠山乙丑
 - 黿頭渚乙丑
 - 萬頃堂乙丑
 - 贈藕齡乙丑
 - 贈通百乙丑
 - 贈子修乙丑
 - 忍謇出扇屬書賦詩贈之乙丑
 - 肖雲畫扇見詒詩以答之丁卯
 - 送伯洪教授金陵丁卯
 - 贈周子彦丁卯
 - 贈聯玉丁卯
 - 孫厚父八十壽庚午
 - 偕鏡天肖雲正則游迎江寺壬申
 - 題嶠若斷齏課孫圖壬申
 - 蔣頌孚先生八十癸酉
 - 王冶梅畫譜予四歲既耽玩之中有一幅題曰一江風雨送歸舟畫一人坐蓬口一人蓑笠搖艫而行心頗好之癸酉臘月病中夢身坐蓬口而蓑笠者爲予搖艫翼日夜夢中復作一詩以詠此事當時知昨夢之爲夢而不自知其仍在夢中也依夢境以成夢不亦異乎癸酉
 - 許冠群四十己卯
 - 志義來出近作見示己卯
 - 予少時行文最捷應鄉舉時嘗一日作文十四篇爲同輩所稱道今則沈吟如在飯顆山頭矣及門中陳生楚祥文思最敏而思理周澹詩以張之己卯
 - 題畫己卯
 - 倭寇入犯遁跡滬濱辛巳冬租界淪陷翼年秋微服返里舊居盡毁葺小屋以居卧室隔墻即以種菜壬午
 - 周君畏容嘗見其子年未二十而英氣勃發旋去從軍隸三十五師日寇至戰死婁河劫後返里過舊時談燕處愴然隕涕壬午
 - 書所見壬午
 - 稍覺壬午
 - 檢書毁損過半壬午
 - 見獵壬午
 - 亂後還里教授鄉校寓湖塘橋顧姓顧君父母皆年逾七十矣寇至走湖北遭轟炸走湖南其父又走貴州而其母還里其父至貴陽十餘日病死至今不敢告其母顧君亦不敢服喪也壬午
 - 榮女三十癸未
 - 再示榮女癸未
 - 春甫七十癸未
 - 歸少時舊居癸未
 - 孝萱先生流徙南閩猶不忘母氏苦節詒書徵詩可謂難矣率爾成章録欽錫類
 - 東南中學校歌
 - 題王芝九及其夫人毛佩箴風雨同舟圖乙酉
 - 張欽奇唐秀儀晶昏丙戌
 - 贈先之丙戌
 - 贈文木丙戌
 - 女弟子楊麗天至北京入軍事學校書來索詩賦此卻寄辛卯
 - 題傅鈍安遺墨
 - 癸巳重九約真期集滬上公園嘯篁詩最先成即次其韻
 - 文木過滬出箑屬書口占相贈丁酉
 - 夢秋詞
 - 阮郎歸大姊惠蘭花賦此謝之
 - 壺中天慢
 - 臨江仙壬寅舟泊丹陽次詩舲韻
 - 和達如木香詞壬寅三月二十二日
 - 阮郎歸壬寅三月二十五日
 - 蝶戀花壬寅三月二十五日
 - 菩薩曼壬寅三月二十九日
 - 卜算子鶯壬寅六月
 - 慢卷袖壬寅六月十四日
 - 浣溪紗
 - 聯語
 - 絶對一聯
 - 菊鐘分詠六聯庚子
 - 賀人遷居代保東辛丑
 - 大門甲辰
 - 書房甲辰
 - 農民銀行代錫昌乙巳
 - 挽冠時
 - 挽雨農丁巳
 - 挽孟潤生庸生母夫人張
 - 挽劉葆良戊午
 - 代胡敦復挽某夫人
 - 挽君特
 - 代人挽陳毓真
 - 挽大姑辛酉民國十年二月初六(舊正月廿七)卒
 - 挽脊生癸亥
 - 挽志毅癸亥
 - 代人挽孫中山乙丑
 - 代元白挽周劍虎乙丑
 - 挽外姑
 - 又代肇覺挽
 - 挽餘之生母包夫人戊辰
 - 挽正民庚午
 - 挽外舅辛未民國二十年四月十五(舊二月二十八)卒
 - 挽保東
 - 代族人挽幼舲兄
 - 與妻共挽其三姑以孝女褒揚
 - 挽荀八
 - 挽椒甫
 - 挽寶臣叔母李夫人
 - 挽吴俊民春甫次子癸酉
 - 代意臣挽其夫人癸酉
 - 挽蒲臣癸酉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十三(舊二月廿八)卒
 - 代玉珂挽裴庾芳癸酉
 - 挽陸坤一甲戌
 - 代公瑾挽劉半農甲戌
 - 代光華同學會挽□麗川甲戊
 - 挽百俞庚辰
 - 挽蔣頌孚丈庚辰
 - 代利恒挽頌孚丈庚辰
 - 又代錫昌挽蔣頌孚丈
 - 挽瑞之從妹辛巳
 - 代閎叔挽□□□
 - 代佑申族叔挽某君某人好善,在上海法租界爲外人足踏車仆傷而卒。
 - 送研因之廣西
 - 無題
 - 無題
 - 菊
 - 無題
 - 無題
 - 蒿廬文稿、筆記
 - 前言
 - 蒿廬文稿
 - 譽千府君行述
 - 記潘振聲先生
 - 先妣行述
 - 鄭湘溪先生傳
 - 莊子宣先生傳
 - 陳君雨農家傳
 - 外王母行述初稿
 - 徐夫人吴氏傳
 - 劉君脊生傳
 - 陳覺孺夫人家傳
 - 吴孺人傳
 - 悼雲集序
 - 楊君楚白傳
 - 紀念伍博純君月刊專號序
 - 王啓茵女士傳
 - 王省三先生小傳
 - 記吕頌宜女士
 - 謝利恒先生傳
 - 潘君蕙蓀傳
 - 鄞縣童亢聆詩聞先生五十壽辰徵求書畫啓事
 - 鄞李夫人壽序
 - 先舅氏程君事述
 - 嚴大家頌
 - 武進蔣君墓碣
 - 蔣竹莊先生七十壽序
 - 姜克群君興學記
 - 朱君祠堂記
 - 汪春餘先生壽序
 - 張咏霓先生創辦光華大學記
 - 許君松如傳
 - 張壽鏞先生傳略
 - 光華大學小史
 - 外王父程君傳
 - 先考妣事述
 - 莊母劉太夫人家傳
 - 莊仲咸先生傳
 - 汪叔良《茹荼室詩》序
 - 筆記
 - 絶對
 - 石小泉先生及其佳句
 - 紀李廣發事(光緒十年甲申)
 - 梁任公佚詩
 - 藺相如完璧歸趙
 - 望之之死
 - 匈奴朝儀
 - 蜀事雜論
 - 明帝佛法之入
 - 必先
 - 武進之教堂
 - 《紅樓夢》記語
 - 金聖嘆集
 - 儒林外史
 - 謝鍾英
 - 庚子壬寅見聞雜録
 - 庚子壬寅物價紀實
 - 僞言截髮
 - 吕黻庭
 - 先世小語
 - 癸卯年科舉
 - 鼠疫
 - 魏默深先生墓
 - 録鄭成功詩一首
 - 常州光復記事
 - 士氣
 - 候補官之窮
 - 授時通考
 - 寧遠某
 - 夏粹方遭暗殺
 - 莊諧選録
 - 有聞必録
 - 滑稽
 - 傳 染 病
 - 法律果有效力乎
 - 惟愚者活動
 - 茶肆中之所聞
 - 組織文社
 - 賭博輸去豆洋
 - 盤剥重利
 - 金松岑談水利
 - 貴妃漿
 - 省闈中壁上見異物
 - 論醫書幾則
 - 避疫
 - 歐洲前此戰争兵數
 - 釋磨兜堅
 - 張作霖
 - 氣候之異
 - 白話詩
 - 傳説因襲
 - 劉小雲
 - 肇域志
 - 勇以毅爲貴
 - 蔡儒三
 - 習舉業爲欲之甚
 - 猫墜入井
 - 太平畜
 - 猫友紀
 - 猫乘
 - 猫壽
 - 猫眼歌
 - 猫救子
 - 猫食
 - 古猫
 - 猫相
 - 猫行之速
 - 猫可教
 - 猫哺鼠
 - 猫打門
 - 猫救子
 - 猫托孤
 - 猫竊
 - 猫生翼
 - 風猫
 - 好猫者
 - 染猫
 - 猫賽
 - 猫作官
 - 殺猫肇禍
 - 剥賣猫皮
 - 人造猫
 - 猫眼人
 - 陳野航夢游圖
 - 劉石薌
 - 率獸食人(一)
 - 率獸食人(二)
 - 懷玉
 - 常州物價紀實(一九四二—一九四五)
 - 士子應舉
 - 東洋和漢醫學實驗集
 - 新四軍
 - 文字兩色套印
 - 五關、三關、山前後
 - 米爾馬克考
 - 高敬軒
 - 樹木老人
 - 文質
 - 尊隱
 - 仁義
 - 見解落後
 - 富商金玉其車文錯其服
 - 使貪使詐
 - 何不食肉糜
 - 宋新舊黨争之弊
 - 峙刍茭圖利誘人潜穴堤防
 - 事不可解
 - 筆墨
 - 金華亭
 - 盛康續經世文編
 - 弈棋之經歷
 - 西諺
 - 吕思勉先生編年事輯
 - 前言
 - 第一卷 一歲至二十八歲(一八八四至一九一一)
 - 光緒十年甲申(一八八四)一歲
 - 光緒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二歲
 - 光緒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三歲
 - 光緒十三年丁亥(一八八七)四歲
 - 光緒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五歲
 - 光緒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六歲
 - 光緒十六年庚寅(一八九〇)七歲
 - 光緒十七年辛卯(一八九一)八歲
 - 光緒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九歲
 - 秋夜獨坐有懷故居
 - 賦得春水池塘燕子飛(得飛字五言六韻)
 - 光緒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十歲
 - 光緒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十一歲
 -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十二歲
 -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十三歲
 -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十四歲
 -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十五歲
 -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十六歲
 -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一九〇〇)十七歲
 -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一九〇一)十八歲
 -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一九〇二)十九歲
 - 再至旅順口
 - 九日登旅順口東岸蟠桃山小炮臺感賦
 - 高陽臺碧雲詞史以春陰和作見示更拈此闕
 -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一九〇三)二十歲
 - 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〇四)二十一歲
 -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一九〇五)二十二歲
 -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一九〇六)二十三歲
 -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一九〇七)二十四歲
 -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一九〇八)二十五歲
 - 宣統元年己酉(一九〇九)二十六歲
 - 宣統二年庚戌(一九一〇)二十七歲
 - 宣統三年辛亥(一九一一)二十八歲
 - 寄吕博山誠之
 - 余之在常州吕博山誠之爲余置酒招屠敬山童伯章李滌雲以助歡追賦其事以謝之
 - 第二卷 二十九歲至四十二歲(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五)
 - 民國元年壬子(一九一二)二十九歲
 - 民國二年癸丑(一九一三)三十歲
 - 民國三年甲寅(一九一四)三十一歲
 - 民國四年乙卯(一九一五)三十二歲
 - 民國五年丙辰(一九一六)三十三歲
 - 民國六年丁巳(一九一七)三十四歲
 - 寄劉脊生丁巳
 - 民國七年戊午(一九一八)三十五歲
 - 贈吕誠之徐震
 - 寄吕誠之十八韻
 - 寄吕誠之五律
 - 民國八年己未(一九一九)三十六歲
 - 民國九年庚申(一九二〇)三十七歲
 - 民國十年辛酉(一九二一)三十八歲
 - 民國十一年壬戌(一九二二)三十九歲
 - 民國十二年癸亥(一九二三)四十歲
 - 孤雲記四十二年四日記二百七十八
 - 民國十三年甲子(一九二四)四十一歲
 - 民國十四年乙丑(一九二五)四十二歲
 - 第三卷 四十三歲至五十三歲(一九二六至一九三六)
 - 民國十五年丙寅(一九二六)四十三歲
 - 民國十六年丁卯(一九二七)四十四歲
 - 民國十七年戊辰(一九二八)四十五歲
 - 梅花吕正民(初一)
 - 題畫吕翼仁(初二)
 - 十四日晴暖三月五日
 - 民國十八年己巳(一九二九)四十六歲
 - 民國十九年庚午(一九三〇)四十七歲
 - 民國二十年辛未(一九三一)四十八歲
 - 看大出喪後吕翼仁(師一級)
 - 今夕復何夕吕翼仁(師一級)
 - 征人吕翼仁(師一級)
 -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一九三二)四十九歲
 -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一九三三)五十歲
 - 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一九三四)五十一歲
 - 中國通史甲組試題(任作兩題)
 - 中國通史乙組試題
 - 中國通史乙組試題
 - 中國通史丙組試題
 - 中國通史大考試題丙組(任作兩題)
 - 中國通史
 - 中國通史丙組(任作一題)
 - 中國通史丙組(任作一題)
 - 中國通史(任作兩題)
 - 本國史(任作兩題)(廿六年七月七日)
 - 中國社會史試題
 - 中國政治思想史試題(任作一題)
 - 中國政治思想史期中(任作一題)
 - 文字學(作一題)
 - 民族史(作一題)
 - 中國文化史(任作兩題)
 - 中國文化史(上海正風文學院文學系本科二年級諸長青)
 - 文化史(作一題)
 - 文化史補題
 - 近世史(作一題)
 - 近世史(作一題)
 - 近世史(作一題)
 - 社會變遷史(作一題)
 - 歷史研究法
 - 歷史研究法(任作兩題)
 -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一九三五)五十二歲
 - 重價徵求吕著本國史
 -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一九三六)五十三歲
 - 第四卷 五十四歲至六十二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 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五十四歲
 -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一九三八)五十五歲
 -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一九三九)五十六歲
 - 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一九四〇)五十七歲
 - 民國三十年辛巳(一九四一)五十八歲
 - 民國三十一年壬午(一九四二)五十九歲
 - 海上七君子詩武進吕誠之思勉壬午
 - 試題一
 - 試題二
 - 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一九四三)六十歲
 - 民國三十三年甲申(一九四四)六十一歲
 - 吕誠之先生六十壽序
 - 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一九四五)六十二歲
 - 齊天樂·懷吕君誠之
 - 第五卷 六十三歲至六十六歲(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
 - 民國三十五年丙戌(一九四六)六十三歲
 - 丙戊夏回國道經滬上與武進吕誠之師桐城馬兄厚文飲於碧壺軒酒家歸後賦此呈吕師并簡馬兄
 - 金縷曲 答吕師誠之并簡厚文式圭二學兄
 - 留别吕誠之師謹次餞别原韻
 - 讀鄉先輩遺書
 - 戰後至滬光華大中學校同人公讌廖茂如師及余於致美樓
 -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一九四七)六十四歲
 - 感時
 - 感時
 -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一九四八)六十五歲
 - 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四九)六十六歲
 - 教授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 光華大學校董會解放後第一次會議
 - 第六卷 六十七歲至七十四歲(一九五〇至一九五七)
 - 一九五〇年庚寅六十七歲
 - 證明書於常州大東營房
 - 中國人民解放軍蘇南常州軍區公函五〇年九月十四日
 - 一九五一年辛卯六十八歲
 - 一九五二年壬辰六十九歲
 - 呈蘇南常州軍分區司令部(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 一九五三年癸巳七十歲
 - 真如區供銷合作社增加股金臨時收據
 - 一九五四年甲午七十一歲
 - 一九五五年乙未七十二歲
 - 一九五六年丙申七十三歲
 - 一九五七年丁酉七十四歲
 - 哭吕誠之、錢子泉兩先生
 - 哭誠之丈
 - 第七卷 一九五八年至二〇一五年
 - 一九五八年(戊戌)。去世後一年
 - 一九五九年(己亥)。去世後二年
 - 一九六一年(辛丑)。去世後四年
 - 一九六二年(壬寅)。去世後五年
 - 一九六六年(丙午)。去世後九年
 - 一九八〇年(庚申)。去世後二十三年
 - 吕翼仁寄贈誠之先師遺著史學四種拜讀志感
 - 一九八二年(壬戌)。去世後二十五年
 - 一九八三年(癸亥)。去世後二十六年
 - 到京晤默存追懷泉師
 - 偶成
 - 誠之師故居榮爲文物保護單位喜賦
 - 誠之師故居榮爲文物保護單位喜賦
 - 一九八四年(甲子)。去世二十七年
 - 誠之師百歲誕辰暨逝世廿六周年紀念
 - 一九八七年(丁卯)。去世後三十年
 - 一九八八年(戊辰)。去世後三十一年。
 - 一九八九年(己巳)。去世後三十二年
 - 一九九〇年(庚午)。去世後三十三年
 - 一九九一年(辛未)。去世後三十四年
 - 一九九二年(壬申)。去世後三十五年
 - 一九九四年(甲戌)。去世後三十七年
 - 一九九六(丙子)。去世後三十九年
 - 一九九七年(丁丑)。去世後四十年。
 - 二〇〇二年(壬午)。去世後四十五年。
 - 二〇〇四年(甲申)。去世後四十七年。
 - 二〇〇六年(丙戌)。去世後四十九年。
 - 二〇〇七年(丁亥)。去世後五十年。
 - 二〇〇八年(戊子)。去世後五十一年。
 - 二〇一一年(辛卯)。去世後五十四年。
 - 二〇一二年(壬辰)。去世後五十五年。
 - 二〇一三年(癸巳)。去世後五十六年。
 - 二〇一四年(甲午)。去世後五十七年。
 - 二〇一五年(乙未)。去世後五十八年。
 - 附録一: 吕翼仁先生回憶四篇
 - 回憶我的童年
 - 常州十子街
 - 故居
 - 我的家庭
 - 外祖父家
 - 私塾生活
 - 三燕渠
 - 顧金海和顧盤娣
 - 過年
 - 先父吕思勉在抗戰中的生活片斷
 - 我在抗戰時期的兩年教書生涯
 - 回憶我的父親一吕思勉先生
 - 附録二: 吕思勉先生著作繫年
 - 一八九七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十四歲
 -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五歲
 - 一八九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十六歲
 -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十七歲
 - 一九〇一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十八歲
 - 一九〇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十九歲
 - 一九〇三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歲
 - 一九〇四年(光緒三十年,甲辰)二十一歲
 - 一九〇五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二十二歲
 - 一九〇六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二十三歲
 - 一九〇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二十四歲
 - 一九〇八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二十五歲
 - 一九〇九年(宣統元年,己酉)二十六歲
 - 一九一〇年(宣統二年,庚戌)二十七歲
 - 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辛亥)二十八歲
 -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壬子)二十九歲
 -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癸丑)三十歲
 -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甲寅)三十一歲
 -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乙卯)三十二歲
 -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丙辰)三十三歲
 -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丁巳)三十四歲
 -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戊午)三十五歲
 -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己未)三十六歲
 - 一九二〇年(民國九年,庚申)三十七歲
 -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辛酉)三十八歲
 -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壬戌)三十九歲
 - 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癸亥)四十歲
 -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甲子)四十一歲
 -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乙丑)四十二歲
 -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丙寅)四十三歲
 -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丁卯)四十四歲
 -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戊辰)四十五歲
 -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已巳)四十六歲
 - 一九三〇年(民國十九年,庚午)四十七歲
 - 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辛未)四十八歲
 - 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四十九歲
 -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五十歲
 - 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五十一歲
 - 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五二歲
 - 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五十三歲
 - 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五十四歲
 - 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五十五歲
 - 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五十六歲
 - 一九四〇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五十七歲
 - 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辛巳)五十八歲
 - 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五十九歲
 - 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六十歲
 -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六十一歲
 -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六十二歲
 -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六十三歲
 -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六十四歲
 -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六十五歲
 -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已丑)六十六歲
 - 一九五〇年(庚寅)六十七歲
 - 一九五一年(辛卯)六十八歲
 - 一九五二年(壬辰)六十九歲
 - 一九五三年(癸巳)七十歲
 - 一九五四年(甲午)七十一歲
 - 一九五五年(乙未)七十二歲
 - 一九五六年(丙申)七十三歲
 - 一九五七年(丁酉)七十四歲
 - 一九五八年
 - 一九五九年
 - 一九六〇年
 - 一九六二年
 - 一九六三年
 - 一九六四年
 - 一九六五年
 - 一九六七年
 - 一九六八年
 - 一九六九年
 - 一九七一年
 - 一九七三年
 - 一九七四年
 - 一九七五年
 - 一九七七年
 - 一九七八年
 - 一九八〇年
 - 一九八一年
 - 一九八二年
 - 一九八三年
 - 一九八四年
 - 一九八五年
 - 一九八六年
 - 一九八七年
 - 一九八八年
 - 一九八九年
 - 一九九〇年
 - 一九九一年
 - 一九九二年
 - 一九九三年
 - 一九九四年
 - 一九九五年
 - 一九九六年
 - 一九九七年
 - 一九九八年
 - 二〇〇〇年
 - 二〇〇一年
 - 二〇〇二年
 - 二〇〇五年
 - 二〇〇六年
 - 二〇〇七年
 - 二〇〇八年
 - 二〇〇九年
 - 二〇一〇年
 - 二〇一一年
 - 二〇一二年
 - 二〇一三年
 - 二〇一四年
 - 二〇一五年
 - 附録三: 學術評述與紀念文章
 - 一九二七年
 - 一九三〇年
 - 一九三三年
 - 一九三五年
 - 一九三六年
 - 一九四一年
 - 一九四五年
 - 一九四六年
 - 一九四九年
 - 一九六二年
 - 一九六三年
 - 一九七一年
 - 一九七九年
 - 一九八〇年
 - 一九八一年
 - 一九八二年
 - 一九八三年
 - 一九八四年
 - 一九八五年
 - 一九八六年
 - 一九八七年
 - 一九八八年
 - 一九八九年
 - 一九九〇年
 - 一九九一年
 - 一九九二年
 - 一九九三年
 - 一九九四年
 - 一九九五年
 - 一九九六年
 - 一九九七年
 - 一九九八年
 - 一九九九年
 - 二〇〇〇年
 - 二〇〇一年
 - 二〇〇二年
 - 二〇〇三年
 - 二〇〇四年
 - 二〇〇五年
 - 二〇〇六年
 - 二〇〇七年
 - 二〇〇八年
 - 二〇〇九年
 - 二〇一〇年
 - 二〇一一年
 - 二〇一二年
 - 二〇一三年
 - 二〇一四年
 - 二〇一五年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