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个朝代的转折史,也是一群有识之士的时代悲歌,君臣遇合之际,他们积极寻求变革,却终将改革变成政治角力,将北宋推向危亡的深渊。

内容简介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

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一、细节·真实·偶然性
  • 二、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 三、作为“文字”的史料
  • 第一部 父子君臣, 1063——1067
  • 1 父死子继
  • 新皇帝疯了
  • 仁宗的不甘心
  • 濮王府“老十三”的奇遇
  • 忧惧抑郁终成疾
  • 2 帝后·母子·天下
  • 皇帝的怪病
  • 泥塑皇帝
  • 诈孕奇案
  • 帝后·母子·天下
  • 3 强撤帘
  • 曹太后的权力欲
  • 士大夫的选择
  • 强撤帘韩琦逞担当
  • 问积弊英宗展抱负
  • 司马光的隐忧
  • 4 “式微”歌
  • 式微式微不得归
  • 财力屈竭国堪忧
  • 增兵扰民民可悯
  • 政风颓坏君有疾
  • 5 濮议:父亲名义战
  • 难产的报告
  • 英宗不虞司马怒
  • 奋笔立议,当仁不让
  • “父亲”名义争夺战
  • 6 把名字刻入石头
  • 司马谏官逃跑了?
  • 离职真相
  • 把名字刻入石头
  • 自省无愧,顾国有忧
  • 专任侍讲,究心史学
  • 7 没有赢家的战争
  • “皇伯派”与“皇考派”的较量
  • 皇太后成了棋子
  • 鹬蚌相争谁之利
  • 第二部 旧邦新命, 1067——1069
  • 8 新皇帝二十岁
  • 故物新枝
  • 闭门听风雨
  • 开锁见是非
  • 新皇帝的剑
  • 9 “大有为”锋芒初露
  • 为帝师司马教用权
  • 秉原则终惹神宗厌
  • 穷究竟潜存破壁意
  • 亲拓边初展有为心
  • 10 一朝天子一朝臣
  • 二府大换血
  • 君子小人张方平
  • 御史台的大门倒了
  • 自古圣贤皆迂阔
  • 11 话题人物王安石
  • 人算不如天算
  • 王安石的进与退
  • 做司马光的邻居
  • “嘉祐四友”的传说
  • 12 四月谈话
  • 四月谈话
  • 神宗之问
  • 王安石的价值与手腕
  • 宰相辞恩赏
  • 13 理财争论出延和
  • 延和殿会议
  • 常衮的故事
  • 小钱当不当省
  • 惊人之语非故作
  • 圣意“不允”假作真
  • 14 司法分歧起阿云
  • 山东蝴蝶翅动
  • 杀夫案惹争论
  • 以法律之名
  • 君子和而不同
  • 第三部 风云初变, 1069——1071
  • 15 开封山雨欲来
  • “众喜得人”
  • 先见与后觉
  • 道德与性格
  • 意气风发王安石
  • 忧心忡忡司马光
  • 16 马王初较量
  • 安石“称病”,司马“入枢”
  • 小批答,大文章
  • 神宗的选择
  • 17 王安石的胜利
  • 神宗的宿命
  • 雕版檄文战韩琦
  • 一石三鸟贬李常
  • 欲加之罪逐中丞
  • 这是天意
  • 18 皇帝爱韩非
  • 殊途是否同归
  • 神宗亲录《韩非子》
  • “祖宗之法不可变”
  • 司马光的预言
  • 19 去意决绝
  • 臣必不敢留
  • 调查苏轼的玄机
  • 武举改革受挫
  • 孔文仲制科风波
  • 20 青苗法红线
  • 韩绛宣抚陕西
  • 邓绾颂圣得好官
  • 范镇勇决遭贬斥
  • 临去三札为黎民
  • 21 登楼不见山
  • 岁晚愁云合
  • 冲撞青苗法
  • 第四部 长安不见使人愁, 1071——1085
  • 22 勇敢者的墓志铭
  • 神宗的挫败
  • 危辱时代
  • 勇敢者的墓志铭
  • 君实之文西汉之文
  • 23 独乐园中狮子吼
  • 无奈独乐乐
  • 忽作狮子吼
  • 神宗的“求言诏”
  • 神宗之忧
  • 皇族内压,神宗失控
  • 24 新法得失
  • 淤田辩护强为辞
  • “谢表”真伪岂不知
  • 25 书局风波
  • 忍耻窃禄修通鉴
  • 书局的“特权”
  • 《资治通鉴》成书
  • 刘恕之死
  • 26 遗表真情献大忠
  • 特殊的《遗表》
  • 耆英欢会苦中乐
  • 丧偶中风惹离忧
  • 遗表真情谁能解
  • 卅月之约有真意
  • 27 神宗的眼泪
  • 终老不相见
  • 岂因小人挠
  • 法令由朕造
  • 垂泪对群臣
  • 第五部 黄叶在烈风中, 1085——1086
  • 28 开封的呼唤
  • 宋朝新换女主贤
  • 古今政治第一难
  • “司马相公”逃归洛
  • 谢表建议开言路
  • 29 言路何难开
  • 太皇太后的德政
  • 蔡确重申神宗路线
  • 司马光再乞开言路
  • “必罚无赦”假求言
  • 30 “黄叶在烈风中”
  • 当仁不让
  • 有惧无喜
  •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31 “司马相公”的体制困境
  • “司马相公”动不得
  • 歪打正着的制度改良
  • 赞“独断”司马真无奈
  • 32 神宗旧相
  • 蔡确的“体面”
  • 章惇之嚣张
  • 苏轼的调停
  • 33 僵 局
  • “对钧”行法谁之意?
  • 台谏章疏写决裂
  • 苏辙的谎言
  • “司马相业”的宽容悖论
  • 34 “奸臣”去
  • 役法诏书藏玄机
  • 作法自毙蔡确去
  • 太皇太后的新老师
  • 35 政治中的政策
  • 章惇“说底却是”
  • 政策分歧让位于“政治正确”
  • “小人之德草”
  • 36 病榻上的宰相
  • 居家拜相第一人
  • “若作和羹”
  • 尔惟乡校
  • 37 复仇与和解
  • 盖棺论定王安石
  • 复仇之火
  • 范纯仁谋和解
  • 38 人间最是宽容难
  • 台谏复仇理旧账
  • 范吕决意示宽仁
  • “和解诏书”遭阉割
  • 39 葬礼与哀歌
  • 黄叶落
  • 举国同悲哭文正
  • 盖棺重说先帝知
  • 风更烈
  • 尾声: 石头的故事
  • 北宋 (1063——1086)大事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7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王安石的“青苗法”VS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历史,就是一页页的书,是用来读的,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能从历史中汲取多少经验教训,能对当前建设发展发挥多大作用,则是一个很难评估衡量的事情,因为人性的真实,在太多的关键时刻,推动人们做出选择的,是情感而非理性。我们能做的也许是需要知道,“现在” 需要跟 “过去” 和解,才能走向更好的 “未来”。妥协就是冲突各方在激烈的较量之后,各让一步,达成和解,建立平衡。能妥协才不会崩溃。妥协是一种智慧,而智慧要比聪明更高级。人世之中,宽容最难。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忘记大家是在同一条船上,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眼前鼻尖的矛盾纠葛忘记海上的惊涛骇浪。烈风中的黄叶,离开枝头、坠入尘埃是它不可避免的命运。我更认可,人生不预设前提,始终保持着内在的高标,勇于妥协,积极接纳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各种解读

      作者是北大历史教授,主修宋史,在 “百家讲坛” 上讲 “司马光”,常理上肯定是司马光研究专家,但马未都曾经和她关于 “司马光砸缸” 有过精彩辩论,因为从故事文献上的记载,赵老师认为司马光砸缸确有其事,但马未都认为从考古和工艺研究,宋朝还没有能力生产口径那么大的水缸。因此,什么是历史真相?历史没有真相,只有不同的解读。我小时候 “批林批孔”,王安石变法代表先进,到温相借助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成为坚定改革进步的口号。到本书作者就有点王安石黑了,提出王安石变法是加强了皇帝的集权,挺扯的,辽金蒙元也不是希腊民主政体。其实宋朝最大疆域才 260 万平方公里,是历代统一王朝里面疆域最小的,只是个区域政权,如果以西方《哈佛中国史》的角度,辽和夏,金都是当时并列的中国政权,宋朝是中国唐之后延续的分裂期,在元明火器没有出现在战场之前,骑兵是战场的王者,宋失去西北牧场之后,在军事上就只能防御,而宋太祖为防止军阀兵变的儒家管理体系,稳定了皇权但也消弱了战力,为防止安禄山也自然要严防岳家军。科举制度消弱了门阀大族,文人掌兵消弱了军阀的危险,有利就有弊。推荐网络穿越小说《宰执天下》,现代人穿越回宋神宗时期,用现代科技知识富国强兵,但最终也解不开军事强人变成袁世凯的难题。所以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无奈,学历史还是要从财政,环境和人口,地理等视角观察,如果一直纠缠在帝王将相的人事勾心斗角,只是听床师,看不出历史的必然。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改革中的理想悖论:当动机异化与党派之争压倒理性

        历史上改革浪潮从未止息,其动机却大相径庭:商鞅变法图谋霸业,王莽改制近乎虚幻妄想。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表面为民纾困,实则深深嵌合了宋神宗的帝王心术 —— 神宗对青苗法本身未必真心关切,其根本目的在于充盈国库、开疆拓土,以此证明自己与父亲皆为 “真命天子”。改革代价在所难免,而王安石罢相后的青苗法,已严重偏离惠民初衷,沦为反对派司马光等人日后猛烈抨击的绝佳口实。改革一旦启动,极易沦为不同阵营角力的靶场。道德,这把本应衡量是非的尺子,往往被双方当作击倒对手的武器。人非圣贤,道德瑕疵在党争中被无限放大。王安石变法初期批驳 “朋党论” 固然有点杀人诛心,但历史无情地证明,其支持者与反对者最终确然演化为水火不容的朋党集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光。这位在《资治通鉴》中借 “司马光曰” 针砭时弊、强调施政应 “务实渐变”、“体恤民情” 的史家,一旦自身掌舵改革,却未能践行其著书立说时的理性主张。他以《资治通鉴》中批评唐朝杨炎两税法的笔法影射王安石青苗法。待到高太后垂帘、哲宗继位,司马光重掌权柄,便以近乎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极其急切的态度,要求立即、全面、彻底地废除包括青苗法在内的所有新法。其自身力推恢复的差役法,最终不也孕育出蔡京这等人物?此时,党同伐异的立场已然压倒了他曾倡导的审慎与体察,使其重蹈了其笔下所批判的历史覆辙 —— 这恰恰揭示了人性弱点与政治复杂性交织的永恒困境。回望这段历史,“元祐党籍碑” 的浮沉成为绝佳注脚。它如同一面魔镜,映照出评价的极端摇摆:昨日是罪人的耻辱柱,转眼又化为英雄的功勋碑!每个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人物,终究难以挣脱自身时代与立场的无形枷锁。这或许正是历史最深刻的教训:改革的理想常因动机的异化、党争的裹挟与执行者的局限而走向反面,留给后世的,是复杂难言的功过评说与一声悠长的叹息。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3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