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哲学家陈嘉映新近思考力作。听陈嘉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你我共同面对的哲学问题聊出来。

内容简介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导论
  • 论理词
  • 两分不是分类
  • 知的两分
  • 感知举例
  • 理知举例
  • 既可以感知也可以理知
  • 两分都只开了个头
  • 狐狸会推理吗?
  • 第一章 视觉及其他五官之觉(上)
  • 感觉等词语跟外文词不一一对应
  • 视觉的优先地位
  • 认知语汇多半是视觉语汇
  • 看达乎事物本身
  • whatness和thatness
  • 听觉
  • 味觉
  • 嗅觉,兼谈意识研究
  • 第二章 触觉/身体知觉五官之觉(下)
  • 多种多样的触觉
  • 客观、旁观
  • 视角问题
  • 亲密、切身
  • 人分视觉型和触觉型
  • 认知与反应,以及艺术
  • 用手摸是主动探究
  • 感觉到疼痛,疼痛才存在
  • 对象的独立存在vs感知它它才存在
  • “外部世界问题”
  • 存在与实在
  • 眼睛不感知自身
  • 检查自己的眼睛,兼及贝克莱
  • 手确定对象时也在感知自身
  • Zuhandenheit
  • 第三章 统觉及其他
  • 不限于特定感官的感觉
  • 笼统的感觉
  • 预感、感觉与意义、判断
  • 因果感知
  • 时间感知、记忆
  •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
  • 一个与所有问题
  • 第四章 感觉与料理论
  • 感知的生理机制
  • 生理学里没有感觉
  • 机制探究是希腊兴趣
  • 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 直接感到和间接感到
  • 在最有意义的地方看
  • 种种看错
  • 分析与周边环境
  • 感觉的生理机制理论vs感觉与料理论
  • 生理学之为机制理论
  • 形而上学:把哲学混同于科学理论
  • 第五章 闻知与他心
  • 闻知
  • 闻知的源头
  • 语言能否传达感知?
  • 感受不同于甲虫
  • 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感受
  • 需要自己先有感受,然后连着他那个人了解他的感受
  • 你我感到的是同样的酸吗?
  • 描述感受与表达感受
  • 第六章 语言之为理知与感知的交汇处
  • 对应与成形
  • 语词给出所是
  • 语词是感知与理知的交汇
  • 反心理主义
  • 维特根斯坦的“语词体验”
  • 贝多芬的形象
  • 语词形象
  • 语词形象与语义条件有相似之处
  • 第七章 推知
  • 语言使得推理成为可能
  • 一般事实
  • 系统的形式化程度高低不一
  • 语义推理和数学推理各有千秋
  • 狐狸会推理吗?
  • 感知是整体的,推论是分步骤的
  • 美元与密码,以及用法
  • abcdef转写成“我看到那儿有一个黑斑”不是翻译
  • 理解数学公式
  • 经验理解与专业领域内的理解
  • 感性—知性—理性
  • 无感的推理
  • 外部之知与内部之知
  • 第八章 感-知与感受
  • 西方认识论的兴趣在知而不在感
  • 确定性
  • 公共性
  • 感本身就是知
  • 预感与反应
  • 感受
  • 第九章 系统理知
  • 怎样推论出地体是圆的?
  • 系统理知——以几何学为例
  • 系统知识vs当用之知
  • 理知时代
  • 哲人
  • 理知时代落幕
  • 第十章 认知世界与认知自我
  • “认识你自己”
  • 你的认识是你的一部分
  • 不能单从视觉来思考自我认知
  • 触觉进路
  • 认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 自我认知作为主题
  • 自我认知天然正确?
  • 自欺
  • 自我屏蔽
  • 自我认知是痛苦的
  • 面具
  • 自我建设
  • 第十一章 自知与信心
  • 自我认知作为自我的一部分
  • 两类认知
  • 禀赋
  • 信心和决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高级的有感之知

    这本书哲理性很强,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点。首先就是感知也就是我们五官所感觉到的,视觉是在这其中有优先地位的,理性的解释就是光速比声速快。而在这里那就是我看到热门话题的笔记被私密了,传到大脑后就感觉不舒服,当然这些都是祖辈动物时期就留下来的,而我么能到现在就跟下一个概念理知有关系了。而我们人类能够发展到现在就是因为有理知,我们也知道我们和动物区别就是我们开始用语言沟通了,而语言就是人类理知的源头,语言是推理的基础,人学会了说话,从而拥有理知,就能推理。之后就有了物理数学这样推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结论,让我们对自己对世界万物越来越了解,也开始学会改造他们,这也就有了社会有了里面的规矩。在这里同样也有规矩的,想在这里生存当然就要遵守了。而纯理知操作的时代就是工业革命时代分工明确人人都遵守规矩,获得报酬做事。而现在发现规矩总是要被打破的,我就要表达自己,大不了用行动表示,感知好像又重新回来了。我们现在社会也支持言论自由,各种平台都可以展示自我,但这其中就有高低之分了。现在感知这个词好像被拆开了,感 - 知,一半是感,一半是知。低级的可能就是没有理知的感觉,对应的就是不高兴了马上表达出来;而稍微高级一些的就是无感的理知,对应的就是忍受了不管了;而最高级的就是有感的理知,这被称之为有感之知,对应的先思考一下,之后再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可以。所以遇到事情了,我 “感到” 就好了,that's it。其实感知和理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自我认知,也就是认识自己,而这就需要外部的镜子帮我们照一照了,防止纯感知或纯理知,好的做法是要两者结合的。这也让我明白了文明社会的正确做法,用感知的眼光接受信息,用理知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个加工过程可以说是很漫长的过程。慢慢来,不着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会好吗?这不是那么重要

      你的一生不是由一系列选择构成的,真正让你难以割舍的东西,反而是你被抛入的 —— 你的家乡,你的祖国,你的家庭,你不期然撞上的人和事,它们以你不曾料想的方式构成了你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陈嘉映这本书算是我接触哲学以来读的最畅快的一本书了。哪怕他总是说他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东一下西一下的讲,可我就是跟着读的很过瘾。不再是那种文字我都认识,可就是一头雾水的感觉。感知、理知、认知虽然不是一个顺序逻辑,却是一个闭环逻辑,但凡少了其中一个,对事物 / 自己的认知就瞬间打折扣了,或者叫一知半解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自我认识不是像所谓的科学认识、外在的认识,自我认识不能只是把 “自我” 当作一个宾语,当作认识对象,“自我” 还是个副词,是以 “自我” 的方式,在 “自我” 的层面上的一种认识。这样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把 “自我” 限制起来,在 “认识自我” 的过程中,你也在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何为快乐、何为幸福、何为良好生活,这些都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我们还得相信世界会好的,是有意义的,事物是稳重的,是可以感触的,旁人是可以接近的,人间是温暖的。这样的信念我们都应该建立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生活会崩溃的。当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你看到的正好相反,他高兴得很,他充满信心去做。那是信心最饱满的一种状态,他不再犹豫,不再瞻前顾后,去做什么十分明确,环境条件,各种限制,这些都融化在他决心去做的事情之中,融化在他的行事目标和行事方式之中。这并不是缺乏信心的绝望,而是最为饱满的信心。本书围绕着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类认知为题来讲解。简单说,一类认知,你的认知不改变被认知的东西;另一类认知,你的认知改变你认知的东西。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