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高级的有感之知

    这本书哲理性很强,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点。首先就是感知也就是我们五官所感觉到的,视觉是在这其中有优先地位的,理性的解释就是光速比声速快。而在这里那就是我看到热门话题的笔记被私密了,传到大脑后就感觉不舒服,当然这些都是祖辈动物时期就留下来的,而我么能到现在就跟下一个概念理知有关系了。而我们人类能够发展到现在就是因为有理知,我们也知道我们和动物区别就是我们开始用语言沟通了,而语言就是人类理知的源头,语言是推理的基础,人学会了说话,从而拥有理知,就能推理。之后就有了物理数学这样推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结论,让我们对自己对世界万物越来越了解,也开始学会改造他们,这也就有了社会有了里面的规矩。在这里同样也有规矩的,想在这里生存当然就要遵守了。而纯理知操作的时代就是工业革命时代分工明确人人都遵守规矩,获得报酬做事。而现在发现规矩总是要被打破的,我就要表达自己,大不了用行动表示,感知好像又重新回来了。我们现在社会也支持言论自由,各种平台都可以展示自我,但这其中就有高低之分了。现在感知这个词好像被拆开了,感 - 知,一半是感,一半是知。低级的可能就是没有理知的感觉,对应的就是不高兴了马上表达出来;而稍微高级一些的就是无感的理知,对应的就是忍受了不管了;而最高级的就是有感的理知,这被称之为有感之知,对应的先思考一下,之后再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可以。所以遇到事情了,我 “感到” 就好了,that's it。其实感知和理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自我认知,也就是认识自己,而这就需要外部的镜子帮我们照一照了,防止纯感知或纯理知,好的做法是要两者结合的。这也让我明白了文明社会的正确做法,用感知的眼光接受信息,用理知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个加工过程可以说是很漫长的过程。慢慢来,不着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会好吗?这不是那么重要

      你的一生不是由一系列选择构成的,真正让你难以割舍的东西,反而是你被抛入的 —— 你的家乡,你的祖国,你的家庭,你不期然撞上的人和事,它们以你不曾料想的方式构成了你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陈嘉映这本书算是我接触哲学以来读的最畅快的一本书了。哪怕他总是说他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东一下西一下的讲,可我就是跟着读的很过瘾。不再是那种文字我都认识,可就是一头雾水的感觉。感知、理知、认知虽然不是一个顺序逻辑,却是一个闭环逻辑,但凡少了其中一个,对事物 / 自己的认知就瞬间打折扣了,或者叫一知半解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自我认识不是像所谓的科学认识、外在的认识,自我认识不能只是把 “自我” 当作一个宾语,当作认识对象,“自我” 还是个副词,是以 “自我” 的方式,在 “自我” 的层面上的一种认识。这样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把 “自我” 限制起来,在 “认识自我” 的过程中,你也在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何为快乐、何为幸福、何为良好生活,这些都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我们还得相信世界会好的,是有意义的,事物是稳重的,是可以感触的,旁人是可以接近的,人间是温暖的。这样的信念我们都应该建立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生活会崩溃的。当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你看到的正好相反,他高兴得很,他充满信心去做。那是信心最饱满的一种状态,他不再犹豫,不再瞻前顾后,去做什么十分明确,环境条件,各种限制,这些都融化在他决心去做的事情之中,融化在他的行事目标和行事方式之中。这并不是缺乏信心的绝望,而是最为饱满的信心。本书围绕着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类认知为题来讲解。简单说,一类认知,你的认知不改变被认知的东西;另一类认知,你的认知改变你认知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透

          反复品读了两遍,越读越感觉有趣。好老师,好书,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不过,大小不是分类手法,没谁把世上的事物分成大的事物和小的事物。大小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个维度,我们可以在这个维度上谈论各种各类的物事。“大小” 在这里不是两个词,是一个词,size。大小不是分类,没谁傻到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一半大的事物一半小的事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知和理知,这是一种两分。一说两分,你们立刻就要反对,据说西方人才两分,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你这么说,不是先就分出了西方东方?再说,你天人合一,不也先有天和人的两分?要是天人从头到尾不分开,始终合一,那还说什么?庄子话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不分开你说不了人话,大小、多少、男女、老少、天地、阴阳,这都是我们小学一年级学的。两分不是哲学家的执念,不是西方思想的特点,没有这些两分,我们无法开始思想,无法说话。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知理性自我认知读后感

                当然,完全可能,你当时当真认为自己有决心,可是做起来,你的决心却动摇了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成功的领袖。反过来,如果你在领导力这方面很不自信,那么,假设你本来具有这种能力,你也会逐渐丧失这种能力。到这里,我是想说,自我认识跟自我之所是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不同于我觉得自己身高一米八。这我就说到最后一点了,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好在讲到这里,讲过前面的很多思考角度,理解第一条恰恰就是,重建生活世界的信念。周兴说:“我们已经失掉了神性的信仰,但必须有生活世界的信念 —— 信念是一种定力。我们已经不能指望超验的信仰了,但必须有信念,信仰是绝对的,而信念是相对的。” 周兴是农民啦,说得很直白,他说:“我们还得相信世界会好的,是有意义的,事物是稳重的,是可以感触的,旁人是可以接近的,人间是温暖的。这样的信念我们都应该建立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生活会崩溃的。” 世界会好吗?在一个意义上,这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知道你要做什么、怎么做,那么,世界越来越好,你将这么做,世界变差了,你还将这么做,你这么做,也许世界变差得慢一点儿,变得少差一点儿。但慢一点儿、少差一点儿重要吗?周兴说,“信仰是绝对的,而信念是相对的”,在我看来,我们所能做的,都是相对的,都只是一点点。他说到稳重、温暖、意义,这些的确是相对的、有限的,但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会的,我们,整个人类,本来就是有限的,很有限,真相是:只有有限的东西能有意义。宇宙倒是无限,可惜,对宇宙来说,人生当然是无意义的。说的,自我跟世界之网是分不开的。禀赋跟运气连在一起。你本来有领导力,但就碰上坏运气,你怎么办?你得知道很多很多细节,才能够做出比较靠谱的评断实际上,不仅自我认知是这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可能改变世界,我说的不是,我们认识了世界然后去改造世界,我是说,对世界的认识本身可以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并不总是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即使说到一条水沟也是这样,一条沟有多宽,并不都是用数。不一样。计算当然是有好处的,算出来了,都清楚了。但这个 “清楚” 有时候会带来一种很奇怪的结果,比如大家常说的人生意义什么的,往往是,有意义,但不那么清楚,都弄清楚了,反倒没意义了,只有计算了。问题在于 —— 说句鸡汤 —— 哪儿需要清楚,哪儿不能太清楚疲劳了,花眼了。不同之处在于,看得顺利的时候,你从来不感觉自己的眼睛;拧螺丝的时候,你一直在感觉你自己的手。我们可以专题认识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自我当成一个跟我无关的对象来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说过来,并没有一个脱离了世界的先验自我什么的,自我总是现实世界中的自我,所以,你也只有在与世界打交道之际才能认识自我,你无法把自我从世界割开来认识它。你现在不去注意刀刃,你专门来注意手上的感觉,但你并没有一种脱离了刀刃是否锋利的感觉。你不能说手上什么都不做,单把手做成认知主题,那就又变成认知一个客体了。我们认知自我,这并不意味着自我完全跑到你的对面去,完全成为一个被认知的对象。你只有就着你做的事情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只能连着你怎么跟某个人打交道来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海德格尔讲此在,把此在规定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虽然他自己有时候似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动物只有感知,AI 只有理知,人类既有感知,又有理知。陈老师的语言十分明白晓畅,但毕竟是哲学话题,内容十分硬核,还是很不容易消化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肤的哲学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绕来绕去的,没意思,也没意义,全说了些没用的废话,千万别看,浪费时间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有感之知/感知与理知的交汇处)

                        何其有意思何其更明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课堂随笔

                          对世界的感知,具体通过五感来经验,对其默认是值得反思的,因为涉及到本体论框架,我们进一步来到如何认识。理知的形式默认就比感知更高级,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幻觉,但在我们的文化和底层观念中其来有自。涉及到最后的自我认知,本身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期许,一种认知的辩证法。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