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限时入会提醒:9月19日-10月19日】理解死亡,别等爱的人离去才开始。

内容简介

人并非一出生,就知道什么是死。

“我”身边头一个死去的,是为救溺水小狗而亡的朋友。在她的葬礼上,“我”盯着密闭的棺材,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我”无法确认她是不是真的不在了,为此困惑沮丧。

死亡只能被避讳和掩饰吗?普通人生命的终点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记者,“我”决定从围绕死亡谋生的人们那里寻找答案。

“我”走访了停尸房、解剖诊所、灾难善后服务公司,见证助产士为无法存活的胎儿按下足印作纪念,执业十七年的刽子手退休后为废除死刑而奔走,尸检技师在逝者身上寻找死因和可能对遗属有价值的遗传病线索。“我”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感知这份职业如何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

站在死亡身边的感觉和想象中不同。“我”由此学到足以改变一生的知识:我们需要在心中为死亡留出一席之地,将死亡纳入生命的完整图景。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声明
  • 前言
  • 生之边际 殡葬承办人
  • 馈赠 解剖服务部主管
  • 弹指间,他们变成石头 死亡面具雕刻师
  • 悬停 灾难遇难者身份确认
  • 恐怖 犯罪现场清洁工
  • 与行刑者共进晚餐 行刑者
  •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防腐师
  • 爱与惧 解剖病理学技师
  • 坚韧的母亲 死婴助产士
  • 尘归尘 掘墓人
  • 恶魔的车夫 殡仪员
  • 死者的希冀 冷冻学机构
  • 后记
  • 致谢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索死亡,思索时间的流逝,这也是照料花园的一部分:你把植物种进土地,知道它们有可能不会存活下来。你知道它们会在六个月后的霜冻中死去。对终结的接受,对一段短暂但美丽的生命的庆祝,都浓缩在这一种行为之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议所有想要 面对亲人离别、缓解遗憾焦虑 的朋友都要看一下这本书,看完心里会踏实很多。这本书介绍了一个 用 “终点视角” 梳理亲情、减少遗憾 的思路,比如不用纠结平时没说出口的关心,跟着书中的方法回忆相处细节,就能慢慢接纳离别,也能更懂当下该如何珍惜身边人。如果你需要缓解亲人离别后的难过,或想好好梳理与家人的关系,这本书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直面死亡的勇气

        作者坎贝尔以记者特有的冷静笔触,深入走访了 12 种与死亡相关的职业。从传统的殡仪员、掘墓人,到少为人知的犯罪现场清洁工、死婴助产士,再到特殊的行刑者与冷冻学机构工作者。她不仅描绘了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更深入探索了从业者的内心世界。比如那位告别艺术拍卖行业转行殡葬的从业者,为罪犯雕刻死亡面具的艺术家,以及那些为无法存活的胎儿 “接生” 并留下足印作纪念的助产士。这些真实立体的行业群像,揭示了人类隐藏、纪念或规避死亡的不同努力。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将这些职业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刻意淡化。作者在死亡中发现了别的东西,“就像潜水表和儿时卧室天花板上贴的星星一样:你必须把灯关掉,才能看到光芒。” 这种光芒或许就是对生命本身的珍视与理解。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温暖细节:尸检技师在逝者身上寻找可能对遗属有价值的遗传病线索;执业十七年的刽子手退休后为废除死刑而奔走;灾难善后服务公司如何尊重不同文化的丧葬习俗。作者最终学到 “足以改变一生的知识:我们需要在心中为死亡留出一席之地,将死亡纳入生命的完整图景。” 这种完整不是消极接受,而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从而更加珍惜当下。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