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整理金融体系发展症结,预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

内容简介

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

当今国际学术界最活跃、最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败的根源恰恰在于对大萧条的乐观解释。身为金融史权威学者,埃森格林强调,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对于大萧条再现的恐惧影响了欧美的政策应对,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后果。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场危机和金融体系,埃森格林在不同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与大陆(北美和欧洲)之间切换,将两次金融危机高超地交织在一起,更将每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对应,从而深入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宏观政策的失误表现、失误起因及其危害程度。

他精炼总结道,任由银行破产、不肯扩大开支等大萧条的这些错误举措,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一一纠正。但这种不加区分的应对很快给高负债国家带来侵扰。在民众的压力下,决策者们很快屈服,在不成熟的时机转向了常规政策。其结果就是美国枯燥缓慢的复苏以及欧洲无休止的衰退。埃森格林最后指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两次危机,下一场金融危机定会不期而至。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专家推荐
  • 再版序言
  • 全球经济与中国未来:埃森格林与何帆对谈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最好的时代
  • 第1章 新时代的经济学
  • 第2章 金色环球
  • 第3章 惨烈的竞争
  • 第4章 不换法律就换人
  • 第5章 债由何来
  • 第6章 西班牙城堡
  • 第二部分 最坏的时代
  • 第7章 空弹壳
  • 第8章 再遭重创
  • 第9章 欧洲的海岸
  • 第10章 美国也会跌倒吗
  • 第11章 大体可控
  • 第12章 证据不足
  • 第13章 下跌螺旋
  • 第14章 鱼腥和铜臭
  • 第三部分 向更好的时代进发
  • 第15章 复古还是维新
  • 第16章 人人有份
  • 第17章 高桥是清的反击
  • 第18章 二次探底
  • 第19章 防止最坏的情况
  • 第20章 压力与刺激
  • 第21章 非常规政策
  • 第四部分 避免重演
  • 第22章 华尔街和商业街
  • 第23章 非正常经济的正常化
  • 第24章 做到最糟
  • 第25章 黑衣人
  • 第26章 欧元生与死
  • 结论
  • 出场人物表(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梳理历史细节中的启示

    1929 年和 2008 年的两次经济危机,作为 20 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事件,其历史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启示。本文将以叙述的方式,回顾其中一些有趣的历史片段,并探讨欧元推进过程中的经济逻辑。在 1929 年大萧条前夕,投资大师罗杰・巴布森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这位巴布森商学院的创始人从 1927 年起就持续预测股价将下跌,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验证。有趣的是,巴布森与英国科学巨匠牛顿之间还有一段特别的渊源。巴布森的妻子是牛顿的忠实崇拜者,她在英国旅行时,竟将牛顿故居中的一个会客厅整体拆除,运回美国后在巴布森学院原样重建。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巴布森夫妇对牛顿的崇敬,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态度。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片段是欧元区的建立及其对南欧国家经济的影响。在欧元推出之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由于财政赤字较高,长期维持着 10% 以上的高利率。这些国家往往通过通胀来减轻政府债务负担。然而,加入欧元区后,这些国家失去了独立发行货币的权力,财政预算受到更严格的约束,利率也随之降低。这一转变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思考题:在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应该买入还是抛售这些国家的政府债券?从投资角度来看,利率下降通常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能够预见到利率下降的趋势,提前买入债券可能会获得可观的资本利得。然而,这种投资决策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国家的财政状况、经济增长前景以及欧元区的整体经济环境等因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凡尔赛镜厅的辉煌,映射权力的更迭与时代的沧桑。镜面反射出无尽思考,关于荣耀、悲剧与人性。作者笔触细腻,带领读者穿梭时空,感悟历史厚重。每一次凝视镜面,都是对过往的追问,对当下的反思。镜厅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人类文明与矛盾的缩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镜厅

        本书是对 20 世纪和 21 世纪人类两次最重大的金融经济危机的比较分析的经济史著作。核心论点是,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政策制定者在大萧条中未能采取更有力的经济政策进行干预,从而使 20 世纪 30 年代的危机更加严重;这一看法影响了经济政策制定者,导致他们对 2007—2009 年的大衰退反应过度。历史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它也可能像一副马眼罩,成为某种限制或偏见,阻碍政治制定者全面观察问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