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战略从哪里来?从思想的源头入手,才能真正读懂和运用战略思维。

内容简介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在军事圈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即便在军事圈内,了解克劳塞维茨的生平,通读过《战争论》的也是极少数,更不要说仔细研究它,更是少之又少,恰恰《战争论》是一部“需要研究而非阅读的书”。正是这种极度不和谐的状态,使得社会上充斥着对克劳塞维茨和《战争论》的误解、误读、误用。

本书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和文本分析,带领读者从11岁的克劳塞维茨参军入伍开始,走进他所亲身经历的拿破仑战争时代,探寻凝结为《战争论》的战场风云、政治斗争、外交博弈、社会思潮,以及爱情和友情,思考是什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一部不朽的著作。

拿破仑时代战争是现代战争的母体,克劳塞维茨敏锐地提炼了现代战争的基本要素:政治的核心地位、人民是胜利的基础、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战场的不确定性和指挥官判断力与勇气的绝对重要性、重心、顶点等等,直到今天这仍是研究、备战、实战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克劳塞维茨将战争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与艺术、工程或哲学等其他学科并列。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重要的不是我们思考的结论,而是我们如何思考,这才是理论最大的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 导言 本书概述
  • 第一章 少年军人(1780—1795年)
  • 第二章 雄心勃勃的军校学生(1795—1805年)
  • 第三章 战争中的克劳塞维茨:1806年战局
  • 第四章 接触并学习政治(1807—1812年)
  • 第五章 参战与写作:1812年战局
  • 第六章 通往陶罗根之路(1812年)
  • 第七章 1813年:战争、起义与休战
  • 第八章 1813年:莱比锡会战、格尔德会战和施泰克尼茨河战斗
  • 第九章 克劳塞维茨与拿破仑的倒台(1813—1814年)
  • 第十章 1815年:滑铁卢会战
  • 第十一章 生命的凝结(1815—1831年)
  • 结语 克劳塞维茨的遗产
  • 附录 克劳塞维茨参加过的战斗
  • 注释中引用的缩写书名、文章名
  • 重要参考书目与资料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战场到书桌:坎坷的成才之路

    一位在拿破仑时代战火中成长的军官,用笔杆子改变了后世对战争的认知。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名字在军事领域如雷贯耳,但人们对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唐纳德・斯托克的这本《克劳塞维茨传》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和文本分析,带领读者从克劳塞维茨 11 岁参军开始,走进他亲历的拿破仑战争时代,探寻《战争论》思想的起源。这本传记揭示了一个身处时代变革中的军事思想家,他不仅见证了欧洲从王朝战争向全民战争的转变,更将这种体验升华为系统的军事理论。1780 年出生的克劳塞维茨,并非天生就注定成为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他 12 岁投身行伍,开始了军旅生涯。只有初等学历的他,靠着毕生勤奋自学,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在法国受拘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俄国任职时,他细心考察各国民族特点和风土人情;即便在 1815 年后处于有职无权的逆境中,他也从未放下书本。传记中描绘的克劳塞维茨,是一个 “德意志愤青,一个忧郁的士兵”,他 “赶上了时代的风口,并幸运地遇见了贵人,知己,挚爱”。他先参与了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后又辗转服务于俄军司令部,亲身经历了拿破仑战争中的诸多关键战役。这些丰富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战争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