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2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讨论华南移民在新加坡重建家园,宗乡文化发展及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纽带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各类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在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时空脉络下,具体讨论华南移民如何运用传承自祖籍原乡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在半自治的殖民时代的新加坡重建家园;而伴随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建构与演化,源自华南的民间文化如何发展成为华人社会主流文化形态的宗乡文化;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与华人文化出现发展契机的新形势下,宗乡文化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以及承载祖籍原乡与东南亚两方共同历史记忆的宗乡文化,如何在当代在海外华人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在维系与强化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血脉联系与祖籍认同、在促进东南亚与祖籍国之间社会经贸文化发展等方面扮演重要的纽带作用等课题。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一
- 序二
- 目录
- 绪论
- 卷一 社团
- “二战”前华人社团经济的历史图像
- 社团账本与“二战”前应新学校研究
- 社团账本与“二战”前应和会馆的财务运作
- 宗乡社团和宗乡文化的当代图像
- 调整与转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宗乡社团
- 凝聚、开放与融汇:21世纪以来的宗乡社团
- 社会变迁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人宗乡文化之振兴
- 宗乡社团的推动与21世纪以来的宗乡文化
- 卷二 坟山与庙宇
- 海唇福德祠绿野亭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 庙宇、坟山的“社群化”与新加坡华人移民帮群组织之建构
- “三属认同”与“社会国家认同”:广惠肇碧山亭研究
- 社群边界内的“神明”:移民时代的新加坡妈祖信仰研究
- 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
- 卷三 节庆
- “创造传统”:当代新加坡中元节研究
- 卷四 走出新加坡
- 李亦园教授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 研究和建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接触区”
- “中国”的与“东南亚”的郑和
- 东南亚的“郑和记忆”与文化诠释
- 跨境“移神”与“家园”再建:新、马华人民间信仰研究
- “华人志”:重构与书写马华地方历史图像的尝试
- 从“闽南”到“福建”:“文化闽南”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跨境发展
- 卷五 附录
- 广惠肇碧山亭碑文两则
- 七君子亭碑文
- 福德祠碑文
- 序言
- 《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序
- 《南侨机工研究》序
- 《历史的抉择:“二战”后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运动》序
- 书评
- 承载近两个世纪华社发展的历史图像
- 一部研究东南亚华人的力作
- 评李元瑾《东西文化的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邱菽园、林文庆、宋旺相的比较研究》
- 其他
- 中华总商会文献弥足珍贵
- 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碑铭中的19世纪新加坡华社领袖研究
- 《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公会175周年纪念特刊》编后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