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化名人刘苏里推荐,“这是近十几年来,有关朝鲜战争中文公开出版物中难得的可读文献,于中国大陆读者来说,此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可称为未曾透露的真相”。

内容简介

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作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

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美国政方和军方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更有很多美国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极具可读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缘起
  • 引言 “一场苦涩的小战争”
  • 第一章 鲸斗殃虾
  • 朝鲜共产党人进入
  • 李承晚的流亡岁月
  • 在“适当的时候”独立
  • 雅尔塔交易
  • 瓜分朝鲜
  • 美国脱身
  • 李承晚负起责任
  • 重新制定美国战略
  • 建立韩国军队
  • 李承晚坐立不安
  • 北朝鲜心理战
  • 情报失灵
  • 第二章 战争爆发
  • 总统休假
  • 星期六夜晚的惊恐
  • 韩国部队溃不成军
  • 泰然自若的麦克阿瑟
  • 李总统惊恐万状
  • 艾奇逊坐镇指挥
  • 制订反应计划
  • 杜鲁门中断休假
  • 联合国决议
  • 布莱尔大厦做出的决定
  • 美国人撤退
  • 华盛顿忧虑加深
  • 麦克阿瑟失去信任
  • 空战打响
  • 穆乔南撤
  • 汉江的灾难
  • 第三章 “警察行动”
  • 回到联合国
  • 汉城的混乱
  • 麦克阿瑟僭职越权
  • 巡视战场
  • 美国加强干预
  • 批准动用地面部队
  • 麦克阿瑟请求增援
  • 共和党人的反对
  • 第四章 炫耀武力
  • 愤怒的李承晚
  • 史密斯准备战斗
  • 加快增援
  • 美国人的首战
  • 史密斯特遣部队后撤
  • 继续推进
  • “增兵!”—麦克阿瑟
  • 汉城的红色政权
  • 第五章 先斩后奏
  • 兵员不足
  • 拜访麦克阿瑟
  • 一个美国营的覆灭
  • 一支赤手空拳的军队
  • 美军盛气凌人
  • 渔网堵漏
  • 迪安将军被俘
  • 中国问题
  • 艾夫里尔·哈里曼的使命
  • 内阁之乱
  • 新幽灵局长
  • 第六章 背水一战
  • 倒霉的团队
  • 北朝鲜人的战术打法
  • “就地死守!”—沃克
  • 陆战队到来
  • 战场上的残酷行径
  • 暂时的平静
  • 第七章 仁川赌胜
  • 陆战队的任务
  • 参谋长联席会议疑虑重重
  • 动员后备役
  • 麦克阿瑟的计划受到质疑
  • 麦克阿瑟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出难题
  • 麦克阿瑟的“绝妙陈述”
  • 总统赞许
  • 参谋长联席会议疑虑加深
  • 反攻计划
  • “勇敢窃贼”使命
  • 首次轰击仁川
  • 麦克阿瑟登船出发
  • 麦克阿瑟“信使”通报情况
  • 陆战队冲上滩头
  • 主 攻
  • 陆战队挺进内陆
  • 麦克阿瑟登陆
  • 第8集团军冲出釜山
  • 麦克阿瑟催促陆战队
  • 重占汉城
  • 仁川登陆的后果
  • 第八章 放手行事
  • “北进!”—李承晚
  • 麦克阿瑟钻了空子
  • 靠不住的战略
  • 英国人胆怯不安
  • 华盛顿的红色间谍
  • 第九章 “悠悠行动”
  • 攻陷平壤
  • 威洛比宣布胜利
  • 举措失当的“绝妙一击”
  • 麦克阿瑟僭用职权
  • “班师回国”
  • 第十章 威岛会谈
  • 杜鲁门的担忧
  • 第十一章 大军待发
  • 威洛比计算中国人的数量
  • 中国人的一次警告
  • 是威胁还是恫吓?
  • 斯大林插了一手
  • 第十二章 中国介入
  • 中国人介入的迹象增多
  • 坠入中国人的陷阱
  • 灾难的边缘
  • 敌人的面目
  • 中国的“志愿人员”?
  • 麦克阿瑟恼羞成怒
  • 轰炸鸭绿江
  • 海军陆战队的忧惧
  • “飞毛腿”利曾伯格来了
  • 第十三章 暂时平静
  • 差劲的总统顾问
  • 麦克阿瑟继续推进
  • 麦克阿瑟再度乐观
  • 联合国中的僵局
  • 第十四章 走向深渊
  • 回家过圣诞节
  • 威洛比紧张不安
  • 沃克小心谨慎
  • 灰心丧气的陆战队
  • 第8集团军开始行动
  • 第8集团军陷入混乱
  • 第十五章 死里逃生
  • “我真为那些中国佬惋惜”
  • 福克斯高地的磨难
  • 中共军队继续进攻
  • 雷·戴维斯的任务
  • 战斗间歇
  • 修复断桥
  • 背水一战
  • 第十六章 陷入灾难
  • 参谋长联席会议询问麦克阿瑟
  • 杜鲁门进退两难
  • 麦克阿瑟推卸责任
  • 随便谈论原子弹
  • 盟国在联合国的反叛
  • 华盛顿考虑撤退
  • 国会的质询
  • 美国在乞求和平吗?
  • 中国在联合国
  • 华盛顿惊恐不安
  • 五角大楼悲观丧气
  • 英国人来访
  • 是一场六个月的战争吗?
  • 在联合国的徒劳行动
  • 战地指挥官更迭
  • 第十七章 临危受命
  • 决定在朝鲜坚守
  • 战场上的李奇微
  • 麦克阿瑟建议被否
  • 第8集团军再次行动
  • 麦克阿瑟沽名钓誉
  • 麦克阿瑟制造记录
  • 李奇微确定战线
  • 外交新倡议
  • 三八线再成问题
  • 中央情报局羽翼已丰
  • 第十八章 麦帅解职
  • 麦克阿瑟大胆妄言
  • 华盛顿勃然大怒
  • 总统做出决定
  • 佩斯接到命令
  • 麦克阿瑟接到通知
  • 病态的总统?
  • 第十九章 将军归来
  • 对将军的百般奉承
  • 白宫反击
  • 将军们在准备
  • 第二十章 敞开秘密
  • 轮到政府
  • 艾奇逊出庭作证
  • 听证会结束
  • 第二十一章 和谈密径
  • 凯南的办法
  • 美国的和平条件
  • 前往谈判桌
  • 初次交锋
  • 划定一条分界线
  • 共产党的妥协
  • 第二十二章 争持不下
  • 美英的战争叫嚣
  • 战俘问题
  • 利用战俘
  • 第二十三章 政令之变
  • 民主党人:“疯狂支持艾德莱”
  • 口沫横飞的和谈
  • 一场僵持的战斗:“坑道战”
  • 杜鲁门的最后机会
  • 第二十四章 最后和平
  • “亚洲人打亚洲人”
  • “小交换行动”
  • 李承晚的最后立场
  • 战俘僵局打破
  • 李承晚“解决”战俘问题
  • 罗伯逊的友好规劝
  • 板门店最后一幕
  • 和平:跋
  • 个人的观察
  • 资料来源和致谢
  • 译后记
  • 一、美国的“集体遗忘”与“不依不饶”
  • 二、以史为鉴,美国STYLE?
  • 三、西方/美国中心论与“东方主义”
  • 四、中国: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 五、30多年后再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 六、关于本书首次公开出版的一些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另一个视角看朝鲜战争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完,看的很艰难,因为原本以为是一部战争爽文,但是没想到里面太多背后的东西了,麦克阿瑟,杜鲁门,李承晚,艾森豪威尔,艾奇逊,李奇微,马歇尔每个人的立场和看法,利益和方式都不一样,更多能看到一场战争背后的复杂性。本书基本上都是从美国人视角上来描述的,对于习惯了 “抗美援朝” 话语体系的我们,其实是有一些心理上的挑战和不舒服。但是可以更加立体的看这场战争。

      7
      1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了战争的惨烈,才更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是作者约瑟夫・古尔登利用美国政府有关朝鲜战争的官方档案、原始情报数据以及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力图还原出朝鲜战争的全貌,从决策、从决策、到实战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可以说较为全面了。但既然是美国作者的视角,也就难免会落入西方 / 美国中心主义,即从西方和美国的视角,用西方 / 美方的素材,得出西式 / 美式的结论。所以,在本书中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部分描写可能会引起中国读者的不适。当然,如果是中国作者的视角,得出的也可能是中式结论。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书籍其实都存在这个问题。 “视角不同,同一段历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历史最能迷惑人的地方,就是每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立场,自觉不自觉地就会贬低别人,夸大自己”,这是熊逸老师在《熊逸讲透资治通鉴》中一再提醒我们的。尽管如此,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收获:1、通过作者的视角,我 “近距离地” 感受到了朝鲜战争的惨烈。本书作者还原了朝鲜战争中关于战斗场面的诸多细节,虽然在书中主要描述的是美军士兵,但由装备精良的美军士兵在朝鲜战场上遭受的苦难,就可以推断出中国志愿军遭受的苦难只会有过之而不及。毕竟中国志愿军的装备简陋、缺乏空中支援,还要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 每每看到这方面的细节描写都会让人感到心痛。2、朝鲜战争背后复杂的国际关系本书通过大量原始材料还原了美国和韩国、美国和其欧洲盟友、苏联和朝鲜、苏联和中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鲸鱼打架,殃及小虾”,这句朝鲜谚语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朝鲜战争的起因以及朝鲜半岛的尴尬局势。3、美国人为什么不愿意回顾朝鲜战争万老师在《精英日课》第四季中曾讲过一本《火线上的适应》,那本书的作者在书里总结了美军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理论、技术和领导力变革,却对朝鲜战争只字未提。当时我曾向万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这本书的译者给出了答案:第一,美国历史上对外战争多多。三年朝战,长度不及越战的三分之一,辉煌不及数月的海湾战争,国民记忆中自然难有其位。第二,美国政府大事化小,当初把朝战定义为 “警察行动”,以绕过国会审议和宣战的 “麻烦”。第三,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浓,习惯于在敌我、黑白、是非、善恶、胜败中择取其一,不输不赢的朝鲜停战实属另类 —— 既不同于此前美国完胜对手、凯旋班师、重塑国际体系的一战、二战的记录,也有别于美军筋疲力尽、被迫撤出后彻底失败的越南战争。4、朝鲜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朝鲜战争是美国开国以来第一次战而无胜之役,更是中国自鸦片战争百余年来境外战争中的首次不败纪录。中国志愿军可以凭借的只有顽强的意志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朝鲜战争让西方意识到了中国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用译者的话说:“朝鲜战争的的结局是年轻共和国的开拓之举,也是百年来我们多难民族历史性崛起的第一步,更作为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拐点而载入史册”。最后,请允许我把书中关于朝鲜战场上停战的那一刻完整地复制过来:晚上 10 时,天空突然被五色缤纷的照明弹映得通亮。白色的簇簇群星,红色照明弹、黄色照明弹这些烟火标志着历时 37 个月之久的战事结束了。当晚一轮皓月中天,陆战队员马丁・拉斯觉得它 “低垂空中,好像是一只中国灯笼”。他爬出散兵坑,享受着他在朝鲜的第一个和平时刻。陆战队员们脱去了钢盔和伪装衣。山坡上回荡着尖厉刺耳的叫声。“中国人在唱歌。” 拉斯明白了,“在下面 100 码左右的战壕里,有人开始声嘶力竭地吼唱《海军陆战队颂》,其余人都跟上去一起吼叫着歌词。” 这是一种吵吵闹闹、五音不全的乐趣。后来一些中国人游荡到陆战队的阵地前,送了糖果和手帕作为礼物。海军陆战队员们扭过头去,他们一言不发,也未送礼。和平已足矣。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也长舒了一口气,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了解了战争的惨烈,才更懂得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而那些为此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应该记住的历史(去年写的书评)

        今天纪念入朝 70 周年,再看一遍《断刀》和这本书,这场战争真是历史性的,中华民族的艰苦卓绝,坚韧顽强,战争无情,但确实天也有道,中国是正义之师,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终于坚强站立在对手面前,过去几十年美国自由世界的宣传不断扭曲这场战争的对手,但这场战争中中国那些朴实的士兵已经成为共和国的基石,不可磨灭。现在也才理解参加这场战争的父辈,对那场战争的感情。中华文明没有扩张的基因,但保家卫国的决心是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因为我们有宗亲传承,如果面临亡国灭种,每个人就会有民族大义,这也是日本人当年一直不明白蒋不投降 同样美国人一直不理解中国为何参战并如何动员那些朴实的农民,甘愿冻僵在零下 40° 的异国他乡。美国人一直在意识形态上想象中国人,包括本书只是检讨自己,而没有研究我们的心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5条书评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